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代家訓詩中的家國情懷及其當代價值

2023-12-17 07:43:08鞠朝陽
關(guān)鍵詞:家訓家國家風

鞠朝陽

(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500)

詩歌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影響最大、最能代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征的文學樣式,自其產(chǎn)生以來就是傳統(tǒng)家訓文化的重要承載形式。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反映在外服役的孝子思念家鄉(xiāng)父母諄諄教誨的詩篇。伴隨著詩歌在唐代的繁榮,家訓詩也發(fā)展成為唐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正如陳延斌所說,唐代詩歌的鼎盛與家訓的成熟也形成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家訓詩”[1]。因此,關(guān)于唐代家訓詩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我們深入挖掘唐代家庭教育的思想內(nèi)容與價值理念,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詩歌在唐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唐代家訓詩的主要內(nèi)容

唐初以來,由于唐太宗對“堯、舜之道,周、孔之教”[2]的重視,在儒家正統(tǒng)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的同時,唐代的家庭教育也受到了深刻影響。就內(nèi)容上看,主要表現(xiàn)為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唐代家訓詩不僅重視子女的教育和其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也勉勵子女為國效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

(一)重視家庭教育,鼓勵子弟立志為學

在科舉取士制度與“學而優(yōu)則仕”思想的雙重影響下,重視子女的家庭教育,鼓勵子弟立志為學,成為唐代家訓詩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這不僅表現(xiàn)在長輩教育子女讀書要有良好的態(tài)度上,主張讀書早、要勤奮,還表現(xiàn)在鼓勵子女傳承家族學術(shù)傳統(tǒng)上。

首先,唐人喜歡在家訓詩中教導后輩求學需趁早。詩人孟郊在《勸學》一詩中就教育子女“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3]4206。孟郊在詩中言明,人不可能永遠年少,因此要在年輕時勤學努力。唐人在教導家族后輩求學須早的同時,還主張樹立正確的求學態(tài)度。杜荀鶴在《題弟侄書堂》詩中,不僅教導侄兒讀書要趁年少,還教育他勿因懶惰虛度光陰,“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3]8036,希望家族后輩能夠養(yǎng)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唐朝宰相權(quán)德輿也在《送從弟謁員外叔父回歸義興》中教育弟弟“馀力當勤學,成名貴少年”[3]3644,主張年少時要不遺余力地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良好態(tài)度,爭取早日功成名就。唐代家訓如此重視學習的原因在于,學習對于人的品行塑造和安身立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我們在唐代家訓詩中也能找到答案。如韓愈在給兒子韓符的詩中就指出“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3]3828。韓愈認為,腹有詩書是人的本質(zhì),他把學習當作家族子弟塑造良好品行與安身立命的根本。此外,詩人丘為的詩句“男兒出門事四海,立身世業(yè)文章在”[3]1319,詩人楊巨源的詩句“海內(nèi)方微風雅道,鄴中更有文章盟”[3]3720,也都鼓勵自己的家人要加強學習,以文章來立身立業(yè)。可見,在唐人眼中,立志為學是關(guān)系到家族子弟成長成才的大事。

此外,通過唐代家訓詩的記載,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唐人家風家教中亦把傳承家學作為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如詩圣杜甫因自豪于家族作詩的家風傳承,而在給宗武的詩歌中寫道:“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保?]2533為了更好地傳承作詩的家學傳統(tǒng),杜甫在《又示宗武》一詩中特別告誡宗武“應須飽經(jīng)術(shù),已似愛文章”[3]2533,并樹立遠大的志向,向儒家先賢學習,日后能夠弟子三千、桃李天下。詩人杜荀鶴也在《喜從弟雪中遠至有作》中教導子弟“晝短夜長須強學,學成貧亦勝他貧”[3]8037。為了更好地傳承家學傳統(tǒng),晚唐詩人杜牧在給侄子阿宜的詩中寫道:“愿爾一祝后,讀書日日忙。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保?]5985他特別囑咐侄子要日日勤學、不能懈怠。

(二)修身齊家,重視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

受儒家思想影響,修身齊家成為唐代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這在唐代家訓詩中主要表現(xiàn)在不僅重視家族成員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也重視成員之間和睦關(guān)系的建立。

首先,唐代家訓詩反映了唐人特別強調(diào)修身應從小做起。詩人王建有“豈非輕歲月,少小不勤修”[3]3363的佳句。詩人張九齡的詩句“小大每相從,羽毛當自整”[3]581,以大雁為喻,告誡弟弟要如同大雁愛惜自己羽毛般修身正己。具體而言,唐代家訓詩主要教育子女要淡泊明志,不要貪慕虛榮,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品德。高適在《宋中送族侄式顏》中教導侄兒入朝為官要“不改青云心”[3]2199,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品德,從而讓“家聲勿淪滓”[3]2199。白居易的詩句“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足以充饑渴,何必慕甘肥”[3]4742,告誡后輩不要貪慕虛榮,要知足守志。白居易在《閑坐看書,貽諸少年》一詩中將“名”比喻成禁錮身體的枷鎖,將“利”比喻成焚身的烈火,告誡大家要淡泊名利:“勸君少干名,名為錮身鎖。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保?]5249

其次,費孝通認為,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族是由許多家庭組成的一個社群的社群[4]。唐代傳統(tǒng)家訓特別重視家族內(nèi)部關(guān)系的和睦。唐代家訓詩也反映出唐人不僅重視對家族子弟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也特別注意家族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對如何處理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唐代家訓詩主張著重培養(yǎng)兒女孝順父母的良好品德。如白話詩僧王梵志在《你若是好兒》中就用淺顯易懂的話語教育兒女:“你若是好兒,孝心看父母。五更床前立,即問安穩(wěn)不。天明汝好心,錢財橫入戶。玉祥敬母恩,冬竹抽筍與?!保?]143詩句通俗易懂,但卻讓子女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孝順父母要落到實處,如床頭問安、問吃食等。婚姻關(guān)系是除血緣關(guān)系以外,構(gòu)成家族存在的另一個重要紐帶。因此,對于如何處理夫妻關(guān)系,唐代家訓詩主張夫妻之間應相敬如賓、相濡以沫。如白居易在《贈內(nèi)》中告訴妻子楊氏:“所須者衣食,不過飽與溫。蔬食足充饑,何必膏粱珍?繒絮足御寒,何必錦繡文?”[3]4675吃食溫飽即可,何必貪念珍饈美味;衣物御寒即可,無需沉迷錦衣玉帶。在白居易看來,夫妻間想要“偕老同欣欣”[3]4675,就要同甘共苦,互相扶持。韋應物在《送楊氏女》中也用“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3]1943的詩句來教育女兒,為人妻者要孝敬長輩,遵守婦道,與丈夫相互扶持。此外,對于如何處理與家族其他成員的關(guān)系,唐代家訓詩強調(diào)應和順、誠信、和善,如“兄弟須和順,叔侄莫輕欺”[5]380“弟兄皆向善,天地合相容”[3]8005“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誠”[3]10601,都在著重教育子女如何正確處理兄弟叔侄之間的關(guān)系。

(三)家國天下,勉勵子女為國效力

中國古代社會家國同構(gòu),家與國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為此,中國古代文人往往以天下興亡為己任。這一點在唐代家訓詩中則表現(xiàn)為勉勵子女為國效力。

唐朝統(tǒng)治者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求才若渴,重用有識之才。唐太宗李世民在《春日玄武門宴群臣》中寫下“粵余君萬國,還慚撫八埏。庶幾保貞固,虛己厲求賢”[3]6的佳句,他教誡家族晚輩與群臣要任用賢才,從而維護王朝穩(wěn)定。同時,唐朝科舉制的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廣大文人進入仕途的機會。因此,入朝為官成為唐人實現(xiàn)愛國之志的主要途徑。這也使得為國為民教育成為唐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詩人韋應物在《示從子河南尉班》中教育兒子,作官要“立政思懸棒,謀身類觸藩”[3]1909,要守住為國為民的本心,廉潔奉公。與此同時,唐代家庭教育還認為,為官者需積極進言獻策,實現(xiàn)遠大抱負。詩人翁承贊在《喜弟承檢登科》中寫道:“知爾苦心功業(yè)就,早攜長策出山來?!保?]8164他教育弟弟要知難而進,勿要半途而廢,還對弟弟給予厚望,希望他盡早想出治國安邦的良策,為國盡忠。

此外,由于唐朝享國289 年間常受到吐蕃、突厥的侵擾,邊患無窮,因此唐代的戰(zhàn)爭,主要是在抵抗外敵入侵和鎮(zhèn)壓叛亂。統(tǒng)治者為維護邊境穩(wěn)定,建立了幕府制度與府兵制度。唐代的幕府制度需要文人去擔任判官、行軍司馬、掌書記等職位。這也為科舉失利的文人們提供了另一條施展自己遠大抱負與愛國之志的途徑。這在唐代家訓詩中表現(xiàn)為鼓勵家族晚輩赴邊從戎,為國盡忠,實現(xiàn)鴻鵠之志。如韋應物在聽聞家族子弟被征召入伍時,就做詩“丈夫當為國,破敵如摧山”[3]1925,激勵他們?yōu)閲⒂職场a瘏⒃凇缎熊娫姸祝〞r扈從在鳳翔)》中寫道:“早知逢世亂,少小謾讀書?;诓粚W彎弓,向東射狂胡?!保?]2054他認為,生逢亂世,家族晚輩不要像自己一樣只知讀書,亦可通過建功立業(yè)報國。可見,唐人在家訓詩中常教育家族晚輩們舍己為國,舍小家為大家。

二、唐代家訓詩中的家國情懷

梁啟超指出:“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后國治是也。”[6]家與國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治家與治國究其本質(zhì)有著相似的規(guī)律。國和家緊密相聯(lián),國由家組成,家是國的細胞。千百年來,家國情懷一直是中國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在唐代家訓詩中,主要表現(xiàn)為鼓勵子弟登科及第為國效力、教導子女修身許國、勉勵子弟赴邊從戎這3 個方面。

(一)鼓勵子弟登科及第為國效力

科舉制在唐代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營造了全社會積極進取的良好風氣。受此影響,唐人意識到,“科第之設,草澤望之起家,簪紱望之繼世;孤寒失之,其族餒矣;世祿失之,其族絕矣”[7]??婆e及第關(guān)系家族興衰,是光耀家族門楣的重要途徑。這一點在唐代家訓詩中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如詩人張籍寫道:“文場繼續(xù)成三代,家族輝華在一身?!保?]4345張籍希望家族子弟通過科舉及第來延續(xù)家族光輝,實現(xiàn)報國之志。韓愈勉勵兒子發(fā)奮苦讀,躋身官場以延續(xù)家族榮耀,他在《示兒》詩中寫道:“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保?]3842杜牧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言:“朝廷用文治,大開官職場。愿爾出門去,取官如驅(qū)羊?!保?]5985他認為,朝廷大興科舉取士,大力選拔人才,阿宜應該積極進取,早日蟾宮折桂,不負家族期望。“浮俗官是貴,君子道所珍”[3]4265,詩人孟郊也在《送孟寂赴舉》中告訴弟弟要珍惜作官的機會。當然,通過科舉入仕來興盛家族,光耀門楣并非易事。詩人杜荀鶴在《行次滎陽卻寄諸弟》中寫道:“早知寸祿榮家晚,悔不深山共汝耕?!保?]8043詩人深知科舉之路的艱辛,后悔當初沒和弟弟一起農(nóng)耕;但接下來他筆鋒一轉(zhuǎn),“如今已作長安計,只得辛勤取一名”[3]8043,既然已經(jīng)選擇了參加科考,那就只能勤奮苦讀,早日考取功名入朝為官。因為入朝為官不僅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光耀門楣,還能施展政治抱負、為國盡忠??梢姡拼目婆e取士,不僅促進了唐代家庭重視子弟教育傳統(tǒng)的形成,也將家族的興亡與國家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為國效力的社會風氣。除此以外,科舉取士也為出身寒門的學子進入仕途,為國效力提供了機會?!澳詈鍩o人薦,但愿春官把卷看”[3]8041,出身寒門的杜荀鶴勉勵弟弟,不要因為擔心出身寒門無人舉薦就放棄科舉及第的志向,只要勤奮努力好好學習,自然會天道酬勤,科舉及第。

(二)鼓勵子弟修身許國

儒家倡導“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8],國、家與個人,三者之間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休戚相關(guān)。想要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離不開個人與家庭的支撐。但是儒家講求須先修身、齊家,然后才能更好地治國、平天下。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唐人非常重視對家族成員的培養(yǎng)和優(yōu)良家風家訓的建設與傳承,并鼓勵家族成員積極投身國家建設。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唐朝初年,統(tǒng)治者積極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3]10,因此常從提高子女自身德行修養(yǎng)出發(fā),教育他們?yōu)槿示?。為政者須心懷萬民、行善政,勵精圖治。唐太宗李世民,作為統(tǒng)治者和家族長輩常以身作則,在《帝京篇十首》中教育家族晚輩要心懷萬民,“虛心戒盈蕩”[3]2,同時還要“納善察忠諫,明科慎刑賞”[3]2,即要善于辨識和采納忠言良策,賞罰分明?!拔壹业圩觽魍鯓I(yè),積善終期四海同”[3]88,這是蜀太妃徐氏教育兒子的詩句,她認為,傳承帝王家業(yè)要嚴于律己,提高個人修養(yǎng),常行善政。加強自身德行修養(yǎng),方可更好地治國理政。入朝為官是唐人光耀門楣與報效國家的重要途徑。為官者若貪污腐敗,必定禍國殃民;若潔身自好,心中常存戒懼之心,必定利國利民。因此,唐人重視肅正奢靡享樂的不良家風,勉勵家族為官者要廉潔報國?!笆赂副M孝敬,事君貴端貞。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誠。從官重公慎,立身貴廉明。”[3]10601《續(xù)右銘》中的詩句蘊含著詩人陳子昂的齊家治國智慧。齊家治國,離不開家族子弟的良好品德修養(yǎng)。齊家之道,在于培養(yǎng)家族成員孝敬、和睦與誠信的美好品德。治國之道,則是提高為政者公正謹慎、廉明清正的美好德行。詩人宋之問《送宋司馬赴任》中寫道:“河潤在明德,人康非外求。當聞力為政,遙慰我心愁?!保?]639詩人在弟弟即將赴任許州時,希望他能夠像江河滋潤大地那樣滋潤當?shù)匕傩?,提高明辨是非的自我修養(yǎng)能力,以慰藉家族給予他的厚望。安史之亂后,時局動蕩,民不聊生,詩人韋應物深感民生多艱,同情百姓疾苦,憂國憂民,他在詩中寫道:“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保?]1923作為家族長輩,韋應物常常自省,害怕自己沒有優(yōu)異政績,尸位素餐,不能給家族晚輩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同時,韋應物也非常重視對家族晚輩的教育,寫下《示從子河南尉班》勸誡兒子作純臣、良臣:“拙直余恒守,公方爾所存。同占朱鳥克,俱起小人言。”[3]1909他在詩中教育兒子時刻謹記為國為民使命的本心,要“立政思懸棒”[3]1909,莫要懼怕小人中傷自己的言論?!凹难詪尚〉?,莫作官家官”[3]4507,詩人元稹同樣以自身為例,以樸實的話語,教育家族晚輩作官應為民請命,莫要遺失初心,貪污腐敗。唐代家訓詩中鼓勵子弟修身許國的內(nèi)容,生動地詮釋了唐人心目中的家國情懷。

(三)勉勵子弟赴邊從戎

受唐代邊患問題影響,唐人多將出征邊塞、保家衛(wèi)國作為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報國之志的重要途徑。唐代詩人不僅以此來要求自己,也鼓勵家族子弟遠赴沙場、保家衛(wèi)國。這一點在唐代家訓詩中得到很好體現(xiàn)。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寫給外甥鄭灌和族弟李綰的詩歌中,希望他們叱咤沙場,勇敢殺敵,通過戍邊立功來實現(xiàn)自己的報國之志。他的詩句“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3]1803,將其報國壯志顯露無遺。他希望自己的外甥竭盡全力殺敵凱旋,為唐王朝的穩(wěn)定貢獻自己的生命。在詩句“匈奴系頸數(shù)應盡,明年應入蒲萄宮”[3]1804中,他也表達了對族弟能夠建功立業(yè)、收復邊境的愿望。此外,唐代以軍功傳家的家族,也特別重視赴邊從戎優(yōu)良家風的傳承。如出身將軍世家的陳元光就教育兒子陳珦要“恩銜楓陛渥,策向桂淵弘。載筆沿儒習,持弓纘祖風”[3]554,他希望陳珦拿起弓箭,傳承家族征戰(zhàn)沙場、為國捐軀的優(yōu)良家風。

除此以外,在軍中擔任判官、行軍司馬、掌書記等職位,也是科舉失利的文人施展遠大抱負、展現(xiàn)愛國之志的重要方式。如孟浩然在聽聞家族晚輩苦讀詩書卻仕途困頓時,寫下《送莫甥兼諸昆弟從韓司馬入西軍》,勸慰他們棄文從武,報效國家:“飾裝辭故里,謀策赴邊庭。壯志吞鴻鵠,遙心伴鶺鸰。”[3]1663又如,杜甫在從弟杜亞即將赴安西任職判官時,寫下了“兵法五十家,爾腹為篋笥。應對如轉(zhuǎn)丸,疏通略文字。經(jīng)綸皆新語,足以正神器”[3]2275的詩句,希望他能學好兵法謀略,驅(qū)趕外敵、保家衛(wèi)國。安史之亂后,邊境戰(zhàn)亂更是頻發(fā),面對國家危亡,韋莊也寫下《勉兒子》告誡其子:“養(yǎng)爾逢多難,常憂學已遲。辟疆為上相,何必待從師。”[3]8119他在詩中希望兒子不要效仿自己,50 歲的高齡才取得進士,在他看來成功之路不僅僅只有讀書這一條,赴邊從戎不僅能保家衛(wèi)國,還能光耀門楣。

三、唐代家訓詩中家國情懷的當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9],進一步彰顯中華優(yōu)秀家風家訓文化在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國家是命運共同體。家國情懷蘊含著個人對家與國的熱愛與眷念,對當代家庭的發(fā)展、民族的復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推動優(yōu)良家風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家庭、家風建設,強調(diào)無論時代和生活格局發(fā)生多么大的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10]24。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新時代家庭、家風建設要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訓文化的沃土,繼承與時代發(fā)展相契合的家訓文化。家國情懷將個人、家庭、國家看作命運共同體,與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因此,新時代優(yōu)良家風建設要傳承家國情懷。

唐代家訓詩的家國情懷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是當代推動優(yōu)良家風建設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首先,社會的安定離不開家庭和睦,家庭和睦離不開優(yōu)良家風。優(yōu)良家風具有滲透性,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家庭成員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和行為處事原則。應將唐代家訓詩中的家國情懷融入新時代家風建設,引導家庭成員將愛家庭、愛家人、愛親人與愛黨、愛國、愛人民統(tǒng)一起來,把家庭夢與中國夢融合起來。其次,當今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但不可否認社會中還是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因此,須將家國情懷融入當代家庭教育,引導家族成員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在當今社會傳承家國情懷,可以借助學校、社會的力量。例如,可在學校開展頌讀唐代經(jīng)典家訓詩的主題活動,在社區(qū)開展唐代家訓詩的朗誦會,將家國情懷融入新時代家風建設,讓家庭成員在不知不覺中受其熏陶,感悟家國一體、家國天下的責任與擔當。

(二)塑造風清氣正的政風

領導干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關(guān)鍵少數(shù),其家庭具有“特殊而鮮明的組織屬性、政治功能和示范效應,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有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11]。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規(guī)范的反映,它不僅影響家庭成員,還影響著政治風氣。因此,家風和政風不是毫無干系的,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二者有著緊密聯(lián)系。用優(yōu)秀家風涵養(yǎng)政風、用廉潔家風促進政風的風清氣正,是當前我國政治生活中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guān)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guān)系黨風政風?!保?0]24-25歷史和現(xiàn)實充分證明,領導干部如果家風不正,不能約束家庭成員遵紀守法,就會助長不擔當、不作為的風氣,甚至出現(xiàn)以權(quán)謀私、貪污腐敗的問題,這必定禍國殃民。因此,領導干部應具有修身齊家、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首先,鼓勵家族子弟修身治國是唐代家訓詩家國情懷的重要表現(xiàn)。唐代,從帝王將相到文人百姓,都非常重視家族成員的修身養(yǎng)廉。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教訓,作《帝范·誡盈》教育兒子李治:“夫君者,儉以養(yǎng)性,靜以修身。儉則人不勞,靜則下不擾?!保?2]99他認為,為政者要戒驕戒躁,反對奢靡,崇尚節(jié)儉,反對沉溺于享樂,若非如此,則“人神怨憤,上下乖離,佚樂未終,傾危已至”[12]99?!俺训玖换?,豈憚江山永。小大每相從,羽毛當自整?!保?]581詩人張九齡以此告誡弟弟,為官者要心懷百姓,才不懼江山覆滅;要修身正己,才能江山永存。唐代家訓詩中的家國情懷蘊含著詩人希望家族子弟通過廉潔修身,實現(xiàn)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夙愿。

其次,領導干部要積極利用中華優(yōu)秀家訓文化來提高自己的德行修養(yǎng)。唐代家訓詩中修身齊家、廉潔奉公等傳統(tǒng)治國理念有助于涵養(yǎng)塑造黨員領導干部的家風政風。黨員領導干部要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不忘為國為民的政治初心、理想信念宗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家風、家訓。一些領導干部政治覺悟不高,治家不嚴,家風不正,縱容其家屬利用其職權(quán)之便謀取私利,甚至違法亂紀,嚴重敗壞黨風政風。因此,必須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于家庭、家教、家風、家訓重要論述的學習。“從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看,家風敗壞往往是領導干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10]55唐代家訓詩中的家國情懷對新時代家風建設具有啟示作用。我們要充分利用唐代家訓詩中的家國情懷涵養(yǎng)新時代的政風家風,學習領悟唐代家訓詩中教育家族成員廉潔奉公、不貪圖享樂的傳統(tǒng)價值觀,從中攝取養(yǎng)分,在全社會推動新時代風清氣正的政風家風建設,使全體社會成員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從而形成領導干部不能腐、不敢腐的局面。

(三)激發(fā)愛國情懷,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家國情懷是在一定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以國為家、家國一體、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博大胸懷和價值追求?!保?3]它是中華民族的傳世珍寶,亦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治國智慧。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10]4。中華民族之所以在歷史上綿延幾千年而不滅,重視家國情懷是其重要原因。唐代家訓詩中的家國情懷激發(fā)了唐代家族成員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愛國熱情,塑造了精忠報國的責任擔當。受唐代邊患問題影響,唐人常教育家族晚輩赴邊從戎、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李白作《送外甥鄭灌從軍》《送族弟綰從軍安西》,希望外甥和弟弟在驅(qū)趕匈奴、收復邊境的戰(zhàn)斗中不怕犧牲,立志建功報國。詩人楊炯也寫下“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勛”[3]615的名句,表明大丈夫應胸懷大志、建功立業(yè),從而報效祖國。每一時代的愛國情懷有每一時代的特點,但永恒不變的是對國家與人民的責任與擔當。和平與發(fā)展雖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但世界并不太平。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業(yè),須要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學習古人“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責任擔當和誓死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氣概,心懷家國天下,以個人進步促進國家進步,讓祖國發(fā)展推動個人發(fā)展,才能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唐代家訓詩中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歷經(jīng)幾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法寶。千家萬戶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樣,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入關(guān)鍵時期,須千千萬萬家庭共同努力,將家國情懷融入新時代家風建設中,引導家庭成員樹立家國一體思想,推動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實現(xiàn)。

四、結(jié)語

唐代家訓詩蘊含著家族長輩對家族成員的諄諄教誨,是一個家族整體風貌、價值理念、行為導向的外化形式。家國情懷是家訓詩的重要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唐人的家庭生活中,家國情懷不是抽象的,而是落實到具體實踐中的。受家訓詩中家國情懷的熏陶,家族成員為國盡忠,在家庭中形成了熱愛祖國的優(yōu)良家風,同時以家族的發(fā)展促進了唐王朝的繁榮。現(xiàn)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處于關(guān)鍵時期,應該從傳統(tǒng)文化中攝取營養(yǎng),以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現(xiàn)實社會,借助傳統(tǒng)文化推動民族復興。

猜你喜歡
家訓家國家風
勤勞節(jié)儉傳家風
家國兩相依
家國情懷
家風伴我成長
但為家國 無問西東
家訓伴我成長
幽默好家風(二)
家風
《朱子家訓》(四)
學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05:14:54
《朱子家訓》(二)
學生天地(2016年6期)2016-04-16 05:14:25
新津县| 葫芦岛市| 鄯善县| 富阳市| 建昌县| 福贡县| 阳东县| 同仁县| 乌海市| 安龙县| 延川县| 馆陶县| 海南省| 大理市| 石河子市| 勃利县| 含山县| 阿城市| 衡水市| 宁武县| 娄烦县| 台中市| 龙川县| 乐安县| 绍兴市| 军事| 遂宁市| 顺昌县| 祥云县| 社会| 武平县| 拉孜县| 淳安县| 建始县| 大埔区| 忻州市| 桦川县| 万年县| 鹤岗市| 香河县| 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