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武
精巧的川人在賣“小面”的時候,食客與老板的對話一定是“二兩小面!”當然有二兩就會有三兩,依著食量而定。而豪放的老陜面館里,統(tǒng)一的對話似乎只有“大碗小碗?”至于大碗有多大、小碗有多小,似乎并沒有人刻意計較,食量大的吃大碗面,食量小的吃小碗面,約定成俗。
但在陜西的一種面館里,老板一定會問食客“幾根?”熟知的食客一定會“兩根、三根”或更多跟地回應,而不熟知的食客則一頭霧水“什么幾根?”見慣了的老板則會笑言“我們的面條論根賣、一根就是二兩左右”。
這就是“楊陵蘸水面”,或現(xiàn)在也稱“楊凌蘸水面”。
楊陵是隋文帝楊堅的陵,其所在地的地名也稱楊陵。后在此建立國家級大型農(nóng)業(yè)示范區(qū),就將示范區(qū)的名字叫做“楊凌”?,F(xiàn)在的“楊凌”幾乎就是陜西的一個地市區(qū)域概念,而“楊陵”的地名也還在用,一定意義上,“楊凌”駐地“楊陵”,“楊陵”為“楊凌”下轄的一個區(qū)。所以,原本的“楊陵蘸水面”又被稱之為“楊凌蘸水面”,實際是一回事。
“楊陵蘸水面”的最大特色就是面條既寬且長,寬到四五厘米、長到一米五左右。一根面條為什么做得這么長寬?猜度一下,應該是出于一下幾方面的考量:
一是麥子好、面好,能夠做得這么長寬。楊陵是后稷教民稼穡之地,農(nóng)耕歷史圣地,且土厚水深,尤其是小麥的絕佳優(yōu)生區(qū)。所以,盛產(chǎn)的優(yōu)質小麥給了人們把面條做得如此長寬的底氣。但凡面粉的筋度不夠,要做出較長且寬的面條,是非常困難的。而楊陵地界的面粉,在不加堿面的情況下,只需要一盆面一撮咸鹽,即可成就筋韌度極強的面團,之后餳發(fā)到位,再施以熟稔手段,便可連搟帶拉帶扯,足足拉扯成兩臂伸展的極限。那兩個手臂要是能再長一點,說不定面條長到三四米也有可能。
二是這樣做好吃。陜西的面條從形狀來說就五花八門,長的短的、厚的薄的、粗的細的、條的片的,幾乎你能想到的各種形狀都會有。之所有不厭其煩地把面條做成各種類型,那還不是為了有所變化,進而在長期吃面、日常吃面的狀態(tài)下,不至于單調單一。文喜看山不喜平,生活也要波瀾興。吃面么,咱就變著花樣吃,這樣才更有興致,才豐富多彩。于是,面條可以做得細如發(fā)絲,也可粗如筷箸;可以切成寸段,也可以放開來長到極致。這樣不同的形狀的面條,再加上不同的調制手法,才讓陜西面條成為百花園。
具體到“楊陵蘸水面”長而寬的口感,那就先是滿口的充盈,口唇一下子被寬大的面條全面占據(jù),幾乎每一絲感知神經(jīng)都被觸動,這種感覺非常的滿足而奇妙。人的唇齒感覺是多種形式的,或者說會有多種需求,絲絲縷縷是一種精巧,而滿口充盈則是一種豪邁,就如這寬寬的面條帶給你的感覺;其次,長長的面條會帶給人一種興奮感,眼見長不見頭的面條被一次性的控制在唇齒間,那種即時的豐盈感充實感甚至富貴感也會在心頭漾起。
三是約定成俗的儀式感。陜西的面條,在幾乎每一個縣域甚或鄉(xiāng)鎮(zhèn),都會有自發(fā)形成的一種風格。比如“楊陵蘸水面”周邊,就有面條細而長的“臊子面”、短而粗的“削筋面”,乃至面條更加墩厚的“驢蹄子面”等。但楊陵這個地方,就興盛起這種長而寬的面條。如何形成的、何時形成的?有各式各樣的說辭,但不會有定論,因為食俗本身就是漫長的歲月里漸漸形成的。這形成的成因可能是有人偶一為之,大家群起效仿??赡苁欠磸蛯嵺`,此種形式為大家喜聞樂見。等等。在各種主客觀因素作用下,一種特色食物漸漸有了自己的固定的形制,有了相對統(tǒng)一的做法。再后來,這種食物也就成為人們犒賞自我、款待賓朋的首選,“楊陵蘸水面”但也是如此。
“楊陵蘸水面”的面條形成是這樣的可能,而其中的“蘸水”也是極其特色的:
這“蘸水”從大概念上講就是蒜汁和西紅柿雞蛋湯的復合體,再有油潑辣子的介入,雖是這樣干巴巴的描述,也可以想見那種酸辣意味的香冽的感覺了。當然,做起來是很講究的——
蒜末用熱油澆潑,充分激發(fā)蒜香,備用;之后起鍋燒油,下入蔥姜干辣椒爆香后加水燒開,加入咸鹽酸醋以及醬油等調味,再下入西紅柿、木耳、黃花等菜蔬,熬制一會,將西紅柿的味道融入湯中,再將蛋液徐徐倒入,再撒上生蔥段。經(jīng)歷這個基本過程,前面所述的大概念上的“西紅柿雞蛋湯”即成,此刻再將這湯澆潑在小碗里的已經(jīng)油潑過的蒜泥上,則蒜香又一次被激發(fā)也被融合。如此,一碗碗“蘸水”即成,當然,九成的食客喜食辣椒,于是放上紅艷艷的辣椒油,這“蘸水”就齊備了。
以上是“楊陵蘸水面”“蘸水”的傳統(tǒng)做法,今年也有許多店家改良,比如其中的雞蛋先油炒,或是在“蘸水中”加入提前熬制的大骨雞架湯等,各自特色鮮明。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是西紅柿雞蛋,突出的是蒜香。
有了面條、有了“蘸水”,便可以成就“蘸水面”了。這寬而長的面條在拉扯后旋即入鍋,一開過后,還有一個必須強調的重點,那就是下入菜蔬。這面條里的菜蔬雖說不是畫龍點睛,但一定不可或缺,按照這里的食性以及出產(chǎn),這下鍋的菜蔬首推苜蓿,如果不當季,更多的替代物是嫩的芹菜葉,或者菠菜,或者是野菜里的灰條條、薺薺菜等,總之都是鮮嫩清香的。這下入鍋的菜蔬會與面條一并撈出。
撈出來的面條一定是放在提前舀進面湯的“盆”里的,不用想就知,一根長度一米多的面條,必須盛放在這闊大的容器里,否則難以容身。另外也要泡在煮面的原湯里,這樣面條不至于粘連。當然,那下鍋的菜蔬此時也在“面盆”里。是一種色彩的點綴,也是口味的豐美,當然也是讓面湯更加有青草香味的核心呢。
一根、兩根、三根面條,就那么共同在面盆里盛放著,被端上桌,此刻,一同上桌的就是那碗“蘸水”了。這一大一下兩個容器,一定前后放置,“蘸水”在近、面條在遠,但兩者基本緊緊貼合,好為接下來的“結合”拉近距離。
要吃“蘸水面”了,比較正宗或科學的方法是,把面條挾住頭部,之后拉進“蘸水”碗里,每次進到“蘸水”碗里的不宜太多,更不宜全部進入?;镜姆椒ㄊ?,拉一段進來,“蘸”一下,再入口;再拉一段進來、再蘸、再享用。
此刻桌上的情景很有豪邁感和儀式感:碩大的面盆里白綠相間,長又寬的面條浸潤在有一絲綠意的面湯里。一個青花瓷的中等碗,里面紅綠黃黑相間,絲絲縷縷的飄散著酸香蒜香辣香油香的氣味。然后,那長長的面條被一點點、一段段地挪移到“蘸水”里,裹上油香與滋味之后,再被送入唇齒之間......
要的就是這個感覺哦,面條一定要筋韌耐嚼,蘸水一定要調制到位,之后兩者的結合,充盈著碳水與菜蔬交合的新感覺,讓原本的寡淡被香潤、原本的濃烈被中和,于是,這一餐吃面的經(jīng)歷,讓你心意纏綿、心滿意足。
“楊陵蘸水面”是個老的特色飲食品種了,不獨在楊陵,已經(jīng)幾乎在關中的大小城鎮(zhèn)都能看到身影了,足見其為人喜聞樂見。隨著聲名日隆,隨著市場拓展,當?shù)匾呀?jīng)有規(guī)劃有動作,打算讓它產(chǎn)業(yè)化,并有了不小的市場銷售預期,這是大好事。如果這種傳統(tǒng)的面食,能夠跨入餐飲產(chǎn)業(yè)化的行列,守正創(chuàng)新、用心用力,那一定會前景無限。
有機會試試這興味十足的、論根賣的、世間獨一無二的“楊陵蘸水面”,看看你能吃“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