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
只要沒課,我就會習慣性地去教室看看。不是不放心,而是想看一下學生們在其他課上的狀態(tài),從而全方位地了解他們。之前后門一開,轉軸就會響,這被我用班長的護手霜修好了,現(xiàn)在開門一點兒聲音都沒有。所以,我更加無所顧忌了。
很多時候,我基本都是推門看一下,沒什么問題就關門走人。有時候看到有學生趁老師照顧不到跑神兒或者睡覺,我就會輕輕地走到他旁邊提醒一下。一次去教室,剛好遇到語文老師舉辦辯論賽,講臺上正反方一字排開,雙方唇槍舌劍,好不激烈,我便駐足觀看。
聽了一會兒才弄明白,雙方的辯題是“同學背后說你壞話,該不該懟回去”。正方觀點是“應該懟回去”,反方觀點是“不應該懟回去”。雙方辯論勢均力敵,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一時難分伯仲。接下來進入自由辯論環(huán)節(jié),班里其他支持正方或反方的學生也可以發(fā)表觀點。
隨著語文老師看到我,大部分學生知道了我在場。擔心我的存在會影響孩子們真實表達,我悄悄走出了教室。只是這個問題也在我心中縈繞,我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我又該怎樣引導孩子們?當然,作為老師,我向來潔身自好、嚴于律己,這就從根源上杜絕了別人說我的可能性。但即使這樣,也不敢保證萬無一失,畢竟誰人背后無人說?但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不會受制于別人的言論。只是他們還是孩子,或許還做不到這些。
第二天,我饒有興趣地詢問學生昨天辯論賽的結果?!罢节A了!”正方學生興高采烈地告訴我。我稍微有點失落,要知道,正方的觀點可是“應該懟回去”。如果是我設置這個辯題,我一定要把“應該懟回去”作為反方觀點。我笑了笑,不置可否。但緊接著,我問學生:“大家想不想聽聽我的看法?”
“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于是我告訴他們:“如果回到20年前,我或許也會選擇懟回去,但現(xiàn)在我不會了。大家知道為什么嗎?”
“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庇袑W生脫口而出。
“對,通過生活經(jīng)歷和不斷學習提升,我發(fā)生了變化。如今的我成長了、成熟了,內心足夠強大、足夠堅定,不再輕易因為別人的只言片語而患得患失。面對同樣的事情,我的看法發(fā)生了改變,隨之而來的反應和選擇也發(fā)生了變化。所以,懟或者不懟,不是你要不要、選不選,而是取決于你的學識、你的格局、你的境界及其所帶來的看法。例如,現(xiàn)在的我,如果聽到有人說我,我會先反思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確實是我做得不對,我會選擇向對方道歉;如果是誤會,我會心平氣和地向對方說明,把誤會說開?!?/p>
“當然也要看這個說我的人是誰?!蔽医又f,“如果是大馬路上的陌生人,我會付之一笑,畢竟以后可能不會再有交集;如果是同一個班或是同一個宿舍的同學,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一定要當面說清楚,否則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心情,還會影響班級和宿舍的團結,大家可能都會受到影響。懟是什么?懟是宣泄情緒,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矛盾。所以,大家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
接下來,我告訴學生們,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和生活習慣都不一樣,觀點、看法更是不盡相同,因此人在相處的過程中,產生矛盾在所難免。所謂和諧,不是沒有矛盾,而是求同存異,大家能夠彼此尊重,即使不能成為朋友,也能相安無事。有問題、有意見,要當面說出來,或者通過正常的途徑向老師反映,而不是背后去議論。
我不知道孩子們是否能夠明白,或者能夠做到,畢竟青春期的他們還需要成長。換個角度來看,所有的經(jīng)歷都是一筆財富,都是成長的養(yǎng)分。但我堅信,我的坦誠相告足以讓他們相信,原來除了“懟回去”,還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他們還可以有別的選擇。這就夠了。
寫到這兒,我忽然想起來曾經(jīng)看到的一句話:“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xiàn)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么。”指責你的人,教會了你成長;傷害你的人,教會了你寬容;愛你的人,教會了你愛;離開你的人,教會你堅強……若無相欠,怎會相見?所以,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