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池瑜
近十年來,我國藝術學學科得到較快發(fā)展,國家社科藝術學項目立項及科研工作取得矚目的成績,藝術學學科建設穩(wěn)步向前推進。2023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科教司等單位在上海召開“新時代中國藝術學發(fā)展研討會”非常及時和很有必要。在會上藝術基礎理論、戲劇、影視、音樂、舞蹈、美術、藝術設計和文化藝術等學科組,報告各學科近十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陶成司長的總結講話,為新時代藝術學科發(fā)展和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次會議對推動我國新時代藝術學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建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藝術學的大國并有悠久的學術傳統(tǒng),歷代都具有豐富的藝術學文獻史料。中華民族具有輝煌燦爛的藝術文化,在甲骨文、彩陶、玉器、青銅器、音樂、舞蹈、詩詞、文賦、書法、繪畫、雕塑、瓷器、建筑、園林藝術、戲曲、小說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中國藝術的繁榮和發(fā)達,為中國藝術理論的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中國的藝術理論如樂論、文論、詩論、書論、畫論、曲論、工藝美術理論等都是在總結我國各類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審美形式的基礎上概括與構建起來的。每個民族、國家或地域的藝術理論,都與其藝術創(chuàng)作及藝術作品緊密相關。我們認為,特定的藝術理論、藝術史觀、藝術批評原則總是和藝術史論家們的特定的研究對象、評論對象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英國現(xiàn)代批評家克里夫·貝爾和羅杰·弗萊在主要對印象主義進行研究與評論的過程中,生發(fā)出他們的形式主義批評理論。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理論,是先哲們在研究中國的詩詞書畫等作品中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們要研究中國藝術理論、中國藝術史觀和批評理論,應該和探索中國藝術史,并和研究中國詩詞書畫、工藝文化、音樂戲曲等結合起來,總結中國藝術的經(jīng)驗,概括中國藝術的規(guī)律,建構當代形態(tài)和民族特色的中國藝術理論。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出現(xiàn)音樂專著《樂記》。在《論語》《老子》《莊子》《易經(jīng)》等著作中,雖是討論國家、社會、人事、倫理及探尋天地宇宙本源與變化等問題,但也包含了對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的精辟論述,是我國藝術學的源頭。漢魏六朝書畫詩文理論得到快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謝赫的《畫品》、庾肩吾的《書品》等重要著作。特別是《文心雕龍》建立起我國以詩文為基礎的藝術理論的宏大體系,在我國藝術理論發(fā)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鐘嶸、謝赫、庾肩吾的詩書畫品評理論,不僅奠定了我國藝術批評樣式的基礎,而且拉動了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的發(fā)展,幫助形成我國藝術學以品評為中心、以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為兩翼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學的理論格局。僅就藝術史方面來看,唐宋時期出現(xiàn)了體系完備、形制各異的藝術史著作,如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郭若虛的《圖畫見聞錄》、米芾的《書史》《畫史》、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等,使我國藝術史學進入了黃金時期。這些著作中提出多種重要的藝術史學理論,形成藝術史寫作的多種方法。元明清時期,除詩書畫理論進一步發(fā)展外,在曲論、小說評點理論、書畫考證與鑒藏理論等方面,有了新的開拓與發(fā)展,這一切都值得我們認真總結、開掘和研究,是我國藝術學的寶貴資源。
20世紀初在西學東漸的學術背景下,我國的藝術理論等學科也向現(xiàn)代形態(tài)轉(zhuǎn)型。歐美、日本和蘇俄的哲學、美學、藝術理論、藝術史觀翻譯介紹到中國,對我國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藝術理論、藝術史的發(fā)展起到了較大作用。我們在借鑒外國藝術理論的同時,更應該把挖掘和轉(zhuǎn)換我國傳統(tǒng)的藝術理論,建構新的富有中華民族特征的藝術理論,包括藝術原理、藝術史學觀念與批評理論,作為我國藝術學學科發(fā)展的戰(zhàn)略任務。
1750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將美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建立美學學科。1900年前后德國美學家馬克思·德索將藝術學從美學中分離出來。由于歐洲心理學和社會學、人類學的發(fā)展,在19世紀下半葉產(chǎn)生藝術社會學和藝術心理學。這兩個方面的成果,又推動了藝術學一般理論的發(fā)展。20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理論及藝術史學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不斷出現(xiàn)新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史學成果,產(chǎn)生藝術學與藝術史研究新的觀念與方法,這都值得我們認真借鑒。這一時期,我國藝術理論家和藝術史家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藝術理論方面如蔡元培、王國維、魯迅、宗白華、鄧以蟄、馬采、岑家梧等人,在美術理論方面如陳師曾、林文錚、李樸園、滕固、鄭昶、陳之佛、黃懺華、豐子愷、黃賓虹、劉海粟、林風眠、徐悲鴻、史巖、傅抱石、俞劍華、王朝聞、王子云、劉綱紀等人,他們在美育理論與藝術理論,在藝術史、雕塑史、繪畫史或者圖案史與設計理論,在藝術與美術批評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取得了豐碩成果。這為21世紀中國藝術理論和美術理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學術養(yǎng)料。我們應該在中國古代和中國現(xiàn)代藝術理論和美術理論這兩種學術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與轉(zhuǎn)化,構建當代富有民族特征的中國藝術理論和美術理論。
20世紀初以來,在美術史研究中,取得突出的成就,中國的美術史學開始向現(xiàn)代轉(zhuǎn)型。美術史家一方面繼續(xù)向我國古代書畫史傳統(tǒng)學習,另一方面也開始吸收西方和日本的美術史研究不同的觀念和方法,僅在20世紀上半葉就已經(jīng)取得一批可觀的成果。如姜丹書的《美術史》、陳師曾、潘天壽、俞劍華各自的《中國繪畫史》、鄭午昌的《中國畫學全史》、秦仲文的《中國畫學史》、傅抱石的《中國繪畫變遷史》、劉思訓的《中國美術發(fā)達史》、李樸園的《中國藝術史概論》、馮貫一的《中國藝術史各論》、史巖的《東洋美術史》、滕固的《唐宋繪畫史》《中國美術小史》、童書業(yè)的《唐宋繪畫談叢》、朱杰勤的《秦漢美術史》等,都各具特色,逐步建立起綜合性的新的中國美術史學科體系。20世紀下半葉,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美術史,以及在綜合性美術通史、繪畫通史、雕塑史、宗教美術研究以及專題研究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果。如胡蠻的修訂本《中國美術史》、王遜的《中國美術史》、李浴的《中國美術史》、王伯敏的《中國繪畫通史》及其主編的八卷本《中國美術通史》和六卷本《中國少數(shù)民族美術史》、王朝聞主編的12卷本《中國美術史》、王子云的《中國雕塑藝術史》、陳少豐的《中國雕塑史》、叢文俊等人的七卷本《中國書法史》、金維諾、羅世平的《中國宗教美術史》、李松的《中國道教美術史》、田自秉的《中國工藝美術史》等。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些方面展現(xiàn)了新中國的美術史研究成果。
我國古代的書畫品評理論精彩紛呈,如南朝謝赫的《畫品》,庾肩吾的《書品》,姚最的《續(xù)畫品》,唐朝李嗣真的《書后品》《畫后品》,張懷瓘的《書斷》《畫斷》等,提出“繪畫六法”“神妙能逸”等品評書畫藝術的價值標準和“心師造化”“氣韻生動”等理論觀點,是我們今天的美術批評理論的重要基礎。再如山水畫理論,在南朝就出現(xiàn)了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微的《敘畫》,提出山水畫“暢神”的功能論。五代荊浩的《筆法記》提出氣、韻、筆、墨、思、景的“六要”和“圖真”理論,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畫本源論和空間理論,清代石濤《話語錄》提出“一畫論”藝術哲學觀等。這都值得我們認真借鑒和傳承。
中國現(xiàn)代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得到新的發(fā)展,如民國時期出版黃懺華的《美術概論》、林文錚的《何為藝術》、林風眠的《藝術論叢》、李樸園的《藝術論集》、俞劍華的《國畫研究》、陳師曾的《中國文人畫研究》等。魯迅、蔡元培、劉海粟、徐悲鴻、汪亞塵、傅雷、倪貽德、傅抱石、李寶泉等人的藝術論文和批評文章,對建構20世紀上半葉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做出很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得到新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以王朝聞為代表的美術理論與批評理論大家。王朝聞善于從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和鑒賞中,總結藝術規(guī)律,注重中國藝術經(jīng)驗,他的《新藝術創(chuàng)作論》《一以當十》《喜聞樂見》《欣賞,再創(chuàng)造》《雕塑雕塑》《王朝聞文藝論集》《王朝聞全集》(36卷),建立起獨特的中國當代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自主體系,是我國當代藝術理論和美術理論的重大收獲。此外,王宏建主編的《藝術概論》《美術概論》,鄧福星主編的《美術學文庫》,邵大箴主編的《當代美術批評家叢書》等,以及其他作者的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專著,為當代中國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學科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當前,我們要特別重視藝術原理、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的創(chuàng)新研究,在繼承中國古代藝術品評理論和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成果的基礎上,開展有計劃的藝術理論、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的科研立項工作,較快地推進具有當代形態(tài)和民族特征的中國藝術理論、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的建構。同時我們要十分密切關注國內(nèi)外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新的形式語言、新的材料和新的風格,以及新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思潮,發(fā)現(xiàn)新的理論問題,開展藝術批評活動,回應創(chuàng)作中的重大問題,促進藝術創(chuàng)作向前發(fā)展,提出新的批評理論觀點,建立新的藝術價值評判標準,構建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話語體系,打破西方社會藝術理論和批評理論中心論,倡導藝術理論和批評理論的多元格局,向世界貢獻具有中華民族特征的當代藝術理論、美術理論和批評理論的中國范式、中國體系和中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