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教學領域師生主體間性建構的落實依賴于具體的教學主張、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的革新。ESP不同于其他英語教學,提出了有別于以往的新主張。本文通過研究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發(fā)展變化,結合對ESP教學三原則分析,發(fā)現(xiàn)其具有主體間性關系的本質屬性,是建構師生間相互理解和平等交流的主體間性關系的良好途徑。
關鍵詞:主體性;主體間性;ESP三原則
作者簡介:陳潔(1978-),女,甘肅蘭州人,天津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專門用途英語和外語教學法。
當代中國教育,不斷張揚著個體主體性,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但是這為師生關系隱伏了危機。為化解這一危機,英語教學領域人士積極推動從主體性向主體間性認識的轉變,試圖建構師生主體間性關系。然而,主體間性是來自哲學領域的概念,如何通過教學實踐建構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近年興起的專門用途英語(ESP)從實踐層面讓我們看到了解決問題的路徑。
一、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界為改變過去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觀念,曾提出把學生當作主體而非客體,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但這種想法依然隱含著不足,反而為師生間關系的工具化變異埋下了伏筆。因此需要突破這種主體性認識的羈絆,在肯定主體性的基礎上,從單子式的主體性轉向交互主體性,即主體間性認識。
(一)主體性的羈絆
主體性是近代理性啟蒙的產物。工業(yè)革命以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在教育中的表現(xiàn)為以支配、占有和改造自然資源及人力資源為目標,研究、發(fā)展和傳授相關的技術、知識和能力。支配、占有和改造人力資源正是把人類社會與自然資源的主客關系轉嫁到人與人之間,是主體之間社會關系的變異。人與人之間不是平等互諒的交往關系,而變異為相互利用的工具關系。在教育領域,隨著自身主體意識的增強,學生與他人間的以理解和共情為核心的交往減少了,競爭和支配意識增多了,工具理性超越交往理性大行其道。郭湛將這種內核是主客關系的單子式主體性歸結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占有性中心主義、以統(tǒng)治自然為目標的人類中心說和不包含交互主體性的單獨主體性”。在教育層面,這種單子式的單獨主體性的羈絆是可視的。
首先,建立在主客關系基礎上的單獨主體性,縮小了實踐活動的范圍。人類實踐活動首先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主客體關系。其次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映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局限在主客關系中理解的主體性,撇開了實踐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使實踐活動窄化了。這種單子式主體性在英語教學中表現(xiàn)為學生缺乏合作意愿,在課堂活動中缺乏積極性,滿足于低頭看書,不樂于抬頭交流。
其次,在實踐活動中主體將外界的一切,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他人,都視為客體,通過支配、占有或改造的方式為己所用。這種一切客體化的認知和實踐,是工具理性對社會生活的統(tǒng)轄,造成了人與他人的關系從主體間關系變異成主客體關系。在英語教學層面,在學生、知識和教師三者關系中,教師成為學生走向知識殿堂的橋梁,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實現(xiàn)學業(yè)進步的工具,因此師生關系功利化。
(二)主體間性的意義
主體間性肇始于胡塞爾的探究。他指出,對哲學的認識也就是對自身的認識,兩者路徑一致。這種認識路徑一定是先指向單子的,然后指向單子間的。由此來看,主體性是認識自身的初始階段,而要正確認識自身還必須向前再跨一步,在主體間性的基礎上去觀察和思考。所以主體間性不是對主體性的否定,而是對基于主體性的認知道路的發(fā)展和延伸。白臻賢認為,主體間性是對主體性合理發(fā)揮的規(guī)約,強調不同主體之間的協(xié)調與合作,主體間性是本真的,涉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
(三)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認識的轉變
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認識的轉變首先是人類認識自我這一過程的發(fā)展。受制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限制,對人類自身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由起步到發(fā)展的過程。在經(jīng)歷了農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的轉變之后,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必將從人與自然關系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發(fā)展到對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人類的實踐活動不再僅僅被視為主體征服客體的活動,還包含一種人與人交往的活動。這種認識上的發(fā)展和完善為英語教學活動提供了認識論基礎。
其次,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認識的轉變促進了人類認識自身視角的轉變。主體性認識的視角是從人類個體出發(fā)的,是向外的,是排除自身對外界的單向審視。這必然帶來對自身認識的局限。主體間性認識指向個體本身和個體之間,既是向外的又是向內的,是包含自身的雙向視角。這樣的視角為認識人類自身提供了全方位的觀照,也為英語教學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視角。
最后,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認識的轉變突破了主客關系的局限,為人類認識自身形成完整的認識論閉環(huán)。人類認識自身起始于對自然界的認識,也就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發(fā)展為對人與人關系的認識后,終可走向對自身認識的歸途,即對人與自身關系的認識。沒有對人與人關系的認識,停留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上,就無法發(fā)展為對人與自身關系的認識。因為對人與自身關系的認識本質上也是對主體間關系的認識,不經(jīng)歷人與人的主體間性關系認識,對人與自身關系的認識也只會停留在對人與自然主客關系的認識上,那樣作為主體的人會將自己當做被占有、被征服和被利用的對象客體,人類終將走向自我滅亡。在英語教學理論中,實現(xiàn)認識論的閉環(huán),將為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師生關系提供完整的理論框架。
二、ESP的主體間性本質屬性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縮寫,譯為“專門用途英語”。從課程設計角度來講,ESP是在分析學生需求的基礎上設計英語教學,由于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實用價值高,備受學習者的歡迎。而從性質來講,ESP指一種教學主張,是基于功能主義語言觀,以特定目標為導向,根據(jù)學習者的需求設計的英語教學。從分類來講,ESP指與某種特定學科或職業(yè)相關的英語,根據(jù)目的的不同可以分為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職場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兩類,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在一定工作環(huán)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這種基于功能主義語言觀,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來設計,與特定學科或職業(yè)相關的英語教學具有師生主體間性關系的本質屬性。下面就從ESP教學三原則,即真實性原則、需求分析原則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展開討論。
(一)真實性原則
Coffey提出,真實的語篇與學習任務體現(xiàn)ESP教學的特色。事實上,大部分英語教學都強調這一點,但是從ESP的視角出發(fā),如果要遵循這一原則,真實的教學語篇和學習任務應該關聯(lián)學生目前或未來會實際參與的語言活動,而不應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缺乏關聯(lián)性。教學語篇與學習任務與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相關性越高,其真實性越容易被學生識別。換句話說,可識別的真實性會讓語篇和學習任務更易被學生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占有欲減弱,從語篇和學習任務出發(fā)與教師或他者交換觀點,參與語言活動的欲望增強。因此,真實性原則使學生對教師和教材的理解增強,交往理性會超越工具理性成為主導學生的實踐理性。
(二)需求分析原則
需求分析原則是ESP與其他教學主張本質上的區(qū)別,是制定ESP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和設計教學任務的基礎性原則。需求分析,首先是目標情景分析,即對學習者未來的學習或就業(yè)情景進行分析。其次是學習需求分析,即對學習者欠缺的技能和知識進行分析。以音樂專業(yè)學生為例,要分析學生未來的音樂學習情景,比如參加國際大師課、國際比賽或出國留學情景;還要分析學生未來的就業(yè)情景,比如進入國外音樂院團工作、參加國際演出或與國際同行交流等。另外,還要分析學生缺乏的音樂技能和相關語言知識,哪些是現(xiàn)階段要重點學習的,哪些是今后要逐步學習的。對這些需求進行精準的分析,為教學活動中使用語篇和設計學習任務提供了評價標準,指明了資料來源,是ESP教學有效開展的堅實基礎。在需求分析原則下設計的符合學生需求的語篇和教學活動,體現(xiàn)出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易被學生感知,學生的交流欲望易被激發(fā)。
(三)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實際上是基于需求分析原則而產生的,它既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原則,又是進行需求分析的結果。由于強調分析學生的需求,比如學生現(xiàn)在或未來的交際情景和學習需求,教師的教學語篇和教學活動必然圍繞滿足這些需求來設計,那么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必然的選擇和結果。以學生為中心超越了過去以教師或教材為中心的認知,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是一種平等意識的表現(xiàn)。這為主體間的平等交往,而非教師的單向灌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如圖1所示,真實性原則為學生理解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和語篇提供了基礎,需求分析原則加強了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為師生平等交往搭建了橋梁。ESP教學三原則體現(xiàn)了主體間性關系的本質,即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和平等交往。因此,ESP教學三原則體現(xiàn)了主體間性的本質屬性。
三、結語
超越主體性認識,依據(jù)主體間性認識建構師生關系已成為國內教育界的共識。英語教學界如何落實,推進師生關系的重構關鍵在教學新主張的提出,涉及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活動的革新。從ESP教學三原則出發(fā),ESP作為一種教學主張無疑為建構以相互理解和平等為本質的師生主體間性關系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從這一視角出發(fā)如何創(chuàng)建符合ESP教學三原則的教學大綱、教材,如何設計教學活動,將成為今后ESP教學研究的方向之一,也是師生主體間性關系建構的主要抓手。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從主體間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論教育中的主體間關系[J].南京社會科學,2016(9):123-130.
[2]郭湛.無法消解的主體性[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5-9.
[3]馮建軍.主體教育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15-121.
[4]程世祿,張國揚.ESP教學的理論和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51-54.
[5]秦秀白.ESP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9-83.
[6]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8.
[7]埃德蒙德·胡塞爾.笛卡爾式的沉思[M].張廷國,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8]白臻.賢外語教學的主體間性維度[J].外語學刊,2008(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