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岸,龔元華
(廣西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寶卷起源于宋元時期,到清康熙年間經(jīng)歷了從佛教寶卷到教派寶卷再到民間寶卷的發(fā)展過程。民間教派在康熙以后受到了官府的打壓,故而寶卷逐漸轉(zhuǎn)向民間?!吨袊耖g寶卷文獻(xiàn)集成·江蘇無錫卷》(以下簡稱《集成》)由車錫倫主編,錢鐵民擔(dān)任分冊主編,其中收錄的寶卷屬于環(huán)太湖流域以蘇州為中心的民間宣卷和寶卷的一個分支。無錫的民間寶卷在清末民初達(dá)到鼎盛,當(dāng)?shù)匦砣税言然钴S于鄉(xiāng)野民間的宣卷活動帶到了都市之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無錫地區(qū)的宣卷活動也慢慢恢復(fù)。因?qū)毦淼男頌槊耖g活動,文本多以手抄本的形式呈現(xiàn),受抄寫者文化水平、書寫習(xí)慣和寶卷流行地區(qū)的方言、習(xí)俗等影響,寶卷中保留了大量俗字和俗語詞。這些俗字和俗語詞成為疑難字詞,它們的存在對寶卷文獻(xiàn)在文學(xué)、社會學(xué)、宗教學(xué)等方面的研究造成阻礙,破除這些障礙,將對民間寶卷文獻(xiàn)的研究大有裨益。下面就對其中的十例疑難字詞進(jìn)行考釋。
《集成》林鈺棠記舊抄本《香山寶卷》:“鎮(zhèn)掌山河棋一局,百年世事一夢中。朝朝扛闊呼萬歲,閻王相請莫知聞?!盵1]10
按:“扛闊”一詞令人費解,清刻本《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jīng)簡集》卷上有異文作“扛閧”[2]31,“闊”與“閧”為方言聲轉(zhuǎn)。近代漢語中有“閧”寫做“闊”的,清光緒上海世界繁華報館本《官場現(xiàn)形記》卷十四:“明知道地面上一個土匪都沒有,樂得闊他一闊出個十成隊,叫人家看著熱鬧?!盵3]404這里“一闊”當(dāng)作“一閧”,“閧”又是“哄”的俗寫,故“一閧”也作“一哄”,即“一擁、一窩蜂”,現(xiàn)代漢語中的成語“一哄而散”中的“一哄”取的也是此義。
“扛哄”又作“打哄”,“扛”與“打”為近義語素替換,近代漢語中有大量“打哄”表示喧爭或吵鬧的例子:
(1)明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卷六十六:“只見合子內(nèi)吹笙簫動鼓,板掀云鬧,社子弟們鬧鬧穰穰都在樓上打閧賞燈?!盵7]2182“打閧”與“鬧鬧穰穰”對應(yīng),用以形容弟子在佳節(jié)到來之際都在歡樂地玩鬧賞燈,發(fā)出熱鬧的聲響。
(2)明容與堂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評玉合記》卷上:“綺羅深處,綺羅深處,約翩翩拂袖,招一群兒鬧咳齊打哄?!盵8]32“打哄”與“咳齊”連用,用以表示孩子們吵鬧玩耍的情形。
(3)明末刊本《詠懷堂新編十錯認(rèn)春燈謎記》卷上:“神福牲禮快貢快貢些兒,刀兵不動不動拿,去上司銷批限,免得精皮吃痛吃痛大家齊打閧?!盵9]130此處“打閧”用來形容民眾被官兵抽打時哀嚎連連的場景。
綜上所述,“扛闊”因聲轉(zhuǎn)作“扛閧”,而“扛閧”可寫作“扛哄”,“扛哄”又可近義語素替換作“打哄”,表示喧爭和吵鬧,“打哄”一詞在近代漢語中較為常見。
清鈔本《忠節(jié)寶卷》甲種:“公子道:‘岳父在上,小婿見有禮?!顺畎滓氯?公子拜下朝奉,一個扳扦根抖跌下來了。”[10]58
按:“扦根抖”即“扦跟抖”,吳語稱“翻跟斗”作“扦跟抖”?!扒ぁ笔莻€方俗記音字,在吳方言中,“扦”有“倒下”的意思,符合翻跟斗的動作姿態(tài)。清乾隆寶仁堂本《說呼全傳》卷六:“那曉這和尚跟上枱來,被月娥一個只飛腳踢將來,那和尚就一個筋斗扦下枱去?!盵11]310此處和尚跟上臺去,又被一踢得翻下臺,故“扦下枱去”應(yīng)作“翻下臺去”講。明清民間寶卷中多有“扦跟抖”的用例:
(1)《集成》林鈺棠記舊抄本《香山寶卷》:“也有長老懸梁掛,也有少者魄喪神。老者僧尼扦跟抖,年輕僧尼失三魂?!盵1]141此處用“扦跟抖”形容寺廟中的老年僧尼逃跑時因慌亂而翻倒的情形。
因“扦”為方俗記音字,故“扦跟抖”一詞無固定的書寫形式,除了上述兩種書寫形式外還有:
(3)舊抄本《妙英寶卷》:“猿猴樹上遷跟抖,獐貓麗兔滿山奔?!盵13]79此處語意與例(2)相同,僅是書寫形式的不同。
(4)舊抄本《家烓財寶卷》:“老鴉熱得躚跟斗,蚊子飛來叮背心。百歲老人未徑過,起九天氣汗直淋。”[14]73此處用“躚跟斗”形容老鴉因天熱而躁動難耐的情形,表現(xiàn)夏天的酷熱。
(5)舊抄本《一枝蘭寶卷》:“誰知兩只手正要唱下去,一個番千跟抖,家人連忙扶起?!盵15]57此例用“千跟抖”描繪文中人物莫思唱歌越發(fā)激動,導(dǎo)致站不穩(wěn)而摔倒的情形。
翻跟頭作為一個動作,在記錄方俗音的時候選用與動作相關(guān)的“扌”旁,翻跟頭又與足相關(guān),故又可作“足”旁。以上“扦根抖”的多個用例,方言中有多種形體來形容“翻跟斗”,可見近代漢語中詞匯形態(tài)的多樣性和不固定性。
《集成》清末徐壽貞藏抄本《增福延壽百歲古卷》:“春蘭聽說略寬心,回報夫人有說成。狀元吩咐安心話,到覺心頭忒忒能?;胤勘銓Ψ蛉苏f,泡茶伏侍狀元身?!盵1]1230
按:“忒忒能”即“心撲通直跳”,與近代漢語中的象聲詞“忒忒”含義相同,用以形容心臟或肌肉的異常跳動。此例中的“狀元”因碗被摔碎,心中不禁泛起不祥之感,故而心頭狂跳。白維國《近代漢語詞典》“忒忒能”條義為“過分,明顯”[4]2107,文中顯然與這兩個義項均無涉?!斑被蛩鬃鳌啊?《說文·心部》:“,失常也”[18],分析語境,“忒忒能”表示心律失常可以說得通,也即“撲通直跳”的意思。吳連生《吳方言詞典》釋“忒忒能”為“擔(dān)驚受怕,心中不踏實貌”[19]214,實際為引申義,擔(dān)驚受怕、心中不安時心跳會不自覺地加快。民間寶卷文獻(xiàn)中還有用一些“忒忒能”的用例表示心臟撲通直跳:
(1)明成化七年永順堂刊本《新編說唱包龍圖公案斷歪烏盆傳》:“心中歡喜,忙排好酒管待潘成,來日天曉一齊同去,唱:‘潘成走到他家內(nèi),只覺心頭忒忒能。單身獨自無相伴,只恐他人惡心?!盵20]38文中潘成飲酒并單獨留宿在薛大家,唯恐薛大害了他的性命,故心頭撲通直跳。
(2)舊抄本《百花臺寶卷》:“尚書莫桂千金女,他的名字叫瑤琴。宰盛聽說吃一呆,唬得心中忒忒能?!盵21]60此處用“忒忒能”形容文中人物盛宰對莫家千金小姐一見鐘情的感覺。
近代漢語中另有表示翅膀扇動的象聲詞“忒楞”,或作“忒楞楞”,用來形容物體振動發(fā)出的聲音,“能”和“楞”都是動詞的詞尾,無實際含義。民國三十年刊孤本元明雜劇本《降桑椹蔡順奉母》:“把那鍋蓋一揭揭開那鵝忒楞楞就飛的去了?!盵22]3此處用“忒楞楞”形容鵝撲騰發(fā)出的響動。一些方言,如西南官話中湖南、四川、重慶等地的方言,鼻音和邊音聲母相互混淆,造成了聲母“l(fā)”“n”不分的情況,如將“南京”說成“藍(lán)鯨”、將“河南”說成“荷蘭”,故在當(dāng)?shù)氐姆窖灾小澳堋被蜃x作“楞”,“忒忒能”即“忒楞楞”,用以形容物體直跳及其發(fā)出的聲響。
“忒忒能”又可作“忒忒”,明崇禎尚友堂刻本《二刻拍案驚奇》卷九:“那邊素梅也自心里忒忒地,一似小兒放紙炮,又愛又怕?!盵23]543此處的素梅想要赴約卻又不敢赴約,故而心中撲通直跳,后文的“一似小兒放紙炮,又愛又怕”[23]543可以印證。又如明筆耕山房刊本《新撰醋葫蘆小說》卷一:“勸他不轉(zhuǎn),免不得也發(fā)了宇宙洪的念頭,胸中早有幾個小鹿兒忒忒的撞個不住?!盵24]196此處形容文中人物都氏發(fā)誓后,想要丈夫回心轉(zhuǎn)意,故而心中狂跳。如今一些地區(qū)的方言,如南寧白話,仍用“跳愣愣”來形容活蹦亂跳。
綜上所述,“忒忒能”一詞來源于方言擬聲詞,用以形容物體不停地跳動,其在不同方言中又有不同的寫法,有作“忒忒”“忒楞”或“忒楞楞”。
《集成》林鈺棠記舊抄本《香山寶卷》:“眼中著楔誰當(dāng)?shù)?火內(nèi)生冰道者知?!盵1]70
按:“著楔”意為“把楔形物插入或捶打到物體里面”,“楔”即“楔子”,上平厚下扁銳的木塊,用以填塞榫眼空隙,使之固定?!秴d續(xù)藏經(jīng)》一百一十五冊《宗門拈古匯集》卷一:“城山洽云:瞿曇起模畫樣,妙吉看孔著楔。雖云虎嘯龍吟,究來總欠剿絕,且作么生得剿絕,咄?!薄翱纯字ā焙蜕弦痪涞摹捌鹉.嫎印睂φ坦ふ?都用以形容畫師或工匠技藝高超。但在近代漢語中,“著楔”通常不用其本義,而是進(jìn)行了詞義的引申,宋刻本《五燈會元》卷第二十:“又曰:‘諸方為人抽釘拔楔,解黏去縛,我這里為人添釘著楔、加繩加縛了,送向深潭里待他自去理會。’”[25]748“添釘”與“著楔”意思相近,都是用來形容給人添亂帶來麻煩?!断闵綄毦怼返睦湟彩怯昧恕爸ā钡囊炅x,眼中被打上了楔子有誰能知道,與后半句“火內(nèi)生冰”相對應(yīng),都是比喻自己陷入了困難但旁人難以知曉的情況。
《集成》林鈺棠記舊抄本《香山寶卷》:“妙莊皇帝拍案高聲便罵曰:‘蜂狂的精靈說出無端話得無理?!盵1]54下文有:“我和你三人受這等榮華富貴,更欲縻生,恰不是你自作出來今日,受苦自家知蜂狂的子,見甚么鬼。好好回宮,免教父母憂慮?!盵1]79同書下文還有:“姊姊招親如尊便,休管蜂狂下賤人?!盵1]81
按:近代漢語中有短語“蜂狂蝶亂”,表示男女放蕩淫穢的行為。在古籍文獻(xiàn)中,“蜂狂”一詞的出現(xiàn),最早可循證至唐代“蝶醉蜂狂”,一直到明清民間寶卷文獻(xiàn)中仍有相關(guān)用例,如:
(1)民國六年刊本《孝女寶卷·仙姑傳》卷二:“驕奢的、淫佚的多者,蜂狂心狂的就不能虛心求教?!盵26]172此句用 “蜂狂”形容人們沉淪于欲望,導(dǎo)致無法虛心求教的浮躁狀態(tài)。進(jìn)而又可引申出精神亢奮甚至失去理智的狀態(tài)。
(2)民國本《孽?;ā返谑木?“自從那天承你的提醒,又受你的看護(hù),我頓然把盲目或蜂狂的自殺斷了念?!盵27]558
(3)舊刻本《坤元經(jīng)》:“有妄投旁門邪教而害人者;有不知魔而蜂狂者?!盵28]10
在第(2)(3)例中,“蜂狂”均用以形容人失去理智,進(jìn)而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舉動。從最初形容男女淫亂的行為,到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瘋狂”一樣形容失去理智的荒唐行為,可見“蜂狂”一詞的表示瘋癲的程度是逐漸加深的,適用范圍也逐漸寬泛。
《集成》林鈺棠記舊抄本《香山寶卷》:“金盆沐浴號東宮,文武朝臣齊聲奏。國無太子宿何因。三清上帝無分曉,玉葉金枝不布容?!盵1]30
按:“布容”一詞難解,實際應(yīng)作“無不怖容”講,“怖”字簡省“忄”旁為“布”,“怖容”一詞形容恐慌驚愕的神色,結(jié)合下文所述“皇帝大朝面無正色,文武群臣戰(zhàn)戰(zhàn)兢兢,合朝跪勸”,可證“布容”即為“怖容”。近代漢語中多有用“怖容”形容人面對極度恐懼的狀態(tài):
(1)清影宋鈔本《夷堅支志·夷堅支景》卷第八:“趙曰:‘汝輩既在室中,何必如是?’自為揭之,乃枯骨耳,趙略無怖容,連批其頰?!盵29]574此例用“畧無怖容”形容文中趙德麟在看到尸體時候的沉著冷靜和從容應(yīng)對。
(2)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凌忠介集》卷六:“丙子五月遘疾危篤,彌留之際,親屬環(huán)守床次,悲淚相向,夫人了無怖容,呼女婢掖起更衣,念佛數(shù)聲而逝。”[30]74此處用“了無怖容”表現(xiàn)夫人臨終之際,面對死亡的一心向禪與泰然自若。
因俗寫“忄”旁與“亻”旁不別,“怖容”或?qū)懽鳌皝讶荨?如明鈔本《新編翰苑新書》卷四十一:“眼看舉子之踏槐,興動少年之折桂,立萬蟻之陣,略無布容,捧一鶚之書。”[31]4158這里用“略無布容”表現(xiàn)少年舉子面對大場面時的意氣風(fēng)發(fā)。
《集成》林鈺棠記舊抄本《香山寶卷》:“運水搬柴、淘米擇菜、洗碗蕩盞、支菜直菓、燒香換水、打掃鋪陳、插花掛彩、鳴鐘擊鼓、接待云水,諸般盡是你一身自辦。”[1]122
按:“支菜直菓”即“購買供應(yīng)蔬菜水果”,明清俗文獻(xiàn)中有雙音節(jié)詞“支直”的用例,如明富春堂刊本《新刻出像音注點板徐孝克孝義祝發(fā)記》下卷:“你豈不聞鮑永出妻,嫌非大過;孟姑留媍,號為知禮。你有一季祿米在官,閑時不去支直,待米價騰貴卻把媳媍去換?!盵32]79此處的“支直”表示“支取”,與《香山寶卷》的語例略有不同?!爸薄蓖爸怠?近代漢語有雙音節(jié)詞“支值”,意為“供給;供應(yīng)”[4]2664,如明崇禎元年刊本《警世陰陽夢》卷六:“役火者們都加了司禮,監(jiān)官一概賜了蟒衣玉帶,出京時騷擾驛遞,供應(yīng)支值煩苦,勒掯索詐無窮。”[33]345此處的“驛遞”要負(fù)責(zé)給“役火者”們出京返回沿路提供物資,但是“役火者”索要的銀兩物資頗多,驛站就是支出供應(yīng)物資給過往官員的。
聯(lián)系《香山寶卷》例句上下文,該句由結(jié)構(gòu)相同的四字短語組成,其他短語基本是兩個動賓詞語聯(lián)合而成的短語,故“支”與“直”也當(dāng)為動詞,可證其“供給;供應(yīng)”之意。
(1)舊抄本《佛妖斗法寶卷》:“上臺令牌棘摑響,駕霧騰云上帝聞。”[34]65
(2)舊抄本《南瓜卷》:“皂快就拿南瓜捧上案臺,縣官正要取刀。只見南瓜棘摑一響迸開兩片,拋出一位小女,生淂面清目秀縹致非凡?!盵12]13
以上二則“棘摑”后均接“響”,可知“棘摑”確是形容聲音響動的。今無錫方言會講“聽見棘摑”或是“那邊有棘摑”。上海話中也有用“嘰嘰咕咕”表示“不斷地小聲說話”[35]1204?!凹瑩潯北硎卷憚訛槭珍浄窖哉Z料的字典辭書所失收的書寫形式。
《集成》民國殷祖培抄本《香山卷妙偈文》:“此刻監(jiān)斬官、劊子手唬得目定口呆,只看見三公主頭頂心里個。毫光變作紫云飛,刀劍開人不知。只道此番頭落地,誰知自在笑迷迷?!盵1]415
(1)清刻本《目蓮三世寶卷》:“把手獄門的鬼使不放目連進(jìn)去,被獄里一眾孤魂出來阻不住,見勢不諧也,只得跟子逃生走到陽間托生而去?!盵36]96
(2)清刊本《云鐘雁三鬧太平莊全傳》第二回:“那些門官家將平日知道相爺仝鐘爺相好,時時來往慣了的相爺在家并不通報。鐘佩到門下轎直入書房,無人阻。”[3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