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明確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的深厚感情”,這就是對語文教學提出了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實際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傳統(tǒng),只不過在新課標的背景之下,這一傳統(tǒng)需要進一步進行落實與創(chuàng)新,而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自然也就應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落實的主陣地。面向當下的高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應當是一個空洞抽象的過程,而應當是一個讓學生在有充足體驗的基礎上自主構建愛國主義認識的過程。學生體驗的載體是什么?在筆者看來,最好的載體之一就是教材上的課文。將課文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挖掘出來,讓學生形成愛國體驗,進而收獲愛國認識,就可以讓愛國主義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以下簡稱《喜看》)一文為例來說明。
在多年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逐步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的落實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抓手。也就是說,愛國主義教育不應當只是愛國主義理論的教育,而應當是學生形成了愛國體驗之后,將體驗的收獲進一步升華為“主義”的教育。從這樣的邏輯來看,愛國主義教育的抓手就是學生的愛國體驗。
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當中,他們會從不同角度獲得體驗: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學習中的所思所想,都是學生體驗獲得的源泉。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不同途徑所獲得的體驗是不一樣的,并不是所有的體驗都能夠指向愛國,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面對這一客觀事實,要將學生體驗當中的愛國成分提取出來,并且進行適當?shù)目隙ㄅc放大,才能夠為愛國主義的生長尋找到土壤。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基本載體就是課文,教材編寫者精心選入教材的課文當中,不少都是與愛國主義密切相關的。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材編寫的思路也不斷地貼近學生的認知,當下的高中語文教材上的課文,已經(jīng)沒有了那些空洞的愛國主義說教內容,更多的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生動精彩的文本,將這些文本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抓手,就可以為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奠定基礎。
同樣需要強調的是,有了愛國主義文本并不意味著愛國主義能自然生成,其關鍵在于學生的文本解讀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個引子,以將學生的愛國熱情點燃,這樣才能夠放大學生的愛國體驗,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動機,從而讓愛國主義的種子真正長成參天大樹。
談到愛國主義教育,總有一種方式會浮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那就是榜樣引領。無數(shù)的教育教學事實都表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榜樣的力量所彰顯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面向當下的高中學生,如何進一步發(fā)揮榜樣引領的作用,對于落實愛國主義教育而言是一個新的課題。筆者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能夠讓高中學生認同的榜樣,往往是具有普世價值觀、具有濃厚愛國熱情的人物。很顯然,袁隆平就是這樣的人物!
袁隆平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任何一個高中學生都不陌生。在《喜看》一文的教學時,筆者沒有讓學生直接去閱讀課文,而是帶領學生一起去了解袁隆平這樣一個人物。筆者首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事實:2023年6月28日,馬達加斯加共和國農(nóng)業(yè)部原秘書長,在抵達中國之后直飛長沙。他此次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碗來自非洲的雜交水稻米。他恭恭敬敬地將這碗米放在了袁隆平的墓前,盼望著袁隆平先生能夠聞到非洲大地的稻谷飄香……另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實是:在2017年,馬達加斯加貨幣的最大面值紙幣上,印上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以此表示對來自于中國援助的敬意,表示對袁隆平先生的敬意!
在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之后,所有學生都為之感動,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每一個高中學生的心目當中,袁隆平也是一座豐碑。很多同學都對袁隆平去世時的場景記憶猶新,各種媒體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袁隆平的形象,深深植根在學生的心中。這樣一個樸素的中國老人,幫助中國牢牢地將飯碗端在自己的手里,幫助全世界很多貧困國家解決了吃飯問題……學生心中對袁隆平的那種樸實的愛,正可以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當上面的故事點燃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之后,就可以組織學生去閱讀課文,從課文中了解袁隆平的點點滴滴,感受這位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院士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魅力有著怎樣的營養(yǎng)價值。
于是,學生在“曾記否,到中流擊水”當中,看到了一個“跨過水渠,邁步走進田間,蹲下身子翻看著土壤”的袁隆平。這就是一個地道的湖南農(nóng)民,是“泥腿子專家”“泥腿子院士”的形象。筆者在教學當中向學生提問:這樣的袁隆平形象能夠給你帶來怎樣的思考?伴隨著這個問題,學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曾經(jīng)在高中學生的心目當中,院士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象。可袁隆平為什么是這樣一個農(nóng)民形象呢?學生最終的回答是:拋開袁隆平院士的身份不談,其實袁隆平一生的工作都在田間地頭,他的心思全部在他的試驗田上,他愿意為此付出全部;他期待能夠在自己一小塊的試驗田里,看到更多地方的水稻豐收,看到更多人吃著香噴噴的米飯……后來筆者又問學生:如果我們向自己提一個“世俗”的問題——你能從袁隆平身上學到什么?那你會做出怎樣的回答?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世俗的問題,是因為在學生的學習生涯當中不止一次遇到這個問題。但是在面對袁隆平這個人物的時候,這一問題似乎又不那么世俗了,這是一個能夠打動學生、能夠扣動學生心弦的問題。不少學生的答案都是趨同的:或許,在人的一生當中,能夠做一件事造福更多的人,那這個人就是有價值的!袁隆平是中國的,是中國這片土地孕育了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他身上的“拼盡畢生精力用農(nóng)業(yè)科技戰(zhàn)勝饑餓”的決心,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是厚植了愛國主義的土壤所在……
在上面這樣的教育過程當中,沒有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但愛國主義教育又無處不在。袁隆平用自己的貢獻,將中國符號印到了外國的貨幣之上,讓一個外國友人將一碗大米放在了他的墓前,這是一幕感人的場景,可以讓學生內心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這種情感滋養(yǎng)著學生愛國主義的不斷生成,學生通過課文的解讀會發(fā)現(xiàn),愛國主義并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愛國也是一個觸手可及的行為。袁隆平毫無疑問是每一個高中學生的學習榜樣,這一學習榜樣并不高高在上,他以一個豐滿的形象站在高中學生的面前。面對著這樣一位慈祥的中國老人,面對他那不可磨滅的貢獻,面對著有人用大米構造出來的袁隆平形象,此時對愛國主義的任何描述可能都是空洞的,真正的愛國主義種子已然在學生的心田里植根。以后在任何場合提到袁隆平的時候,這個形象總會鼓舞著學生,總會讓學生內心的愛國主義進一步獲得滋養(yǎng)。如此,在榜樣引領的作用之下,愛國主義教育就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得到了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