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賢
文言文作為一種古代漢語的書面表達形式,篇幅短小精悍卻不失深意,字里行間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將文言文編入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認識,了解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的文言文學習既要做到發(fā)音準確、朗讀流暢,又要注重積累和感悟,在閱讀中提高自身的品位與審美情趣。那么,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凸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地位,如何根據(jù)新課標理念,提升初中文言文教學質量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認真思考。
語感是人們朗讀一篇文章時所掌握的直覺,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直觀感受。語文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一般來說,學生的語感可以通過誦讀來培養(yǎng)。在誦讀過程中,文字反復出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通過讀準字音,語言器官反復地理解出現(xiàn)在腦海中的文字,逐漸形成一種聯(lián)系系統(tǒng),又因為這種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學生會自動形成語感。隨著誦讀的作品越來越多,學生的語感也會越來越強。
朗讀是學生閱讀的一種常用手段。具體來說,就是把文字轉化成有聲語言的一個過程,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學生通過朗讀,分析文章寫作章法,揣摩作者情感,將文章生動、形象、細致的情感表達出來,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獲得審美情趣的提升。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沁園春·雪》時,就十分重視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作者情感。教師在課堂的開始,就鼓勵學生帶著感情朗誦,并說說這首詞帶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在大聲朗讀完成后,學生紛紛表示,整首詞給人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教師接著引導學生思考:你們認為作者描寫的雪景美嗎,美在哪里?作者描繪雪景想要表達一種什么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再次誦讀,賞析內容,品味語言,進一步把握作者情感。由此可見,通過朗讀,細細品味文章的字、詞、句,反復揣摩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在提高了閱讀能力的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情感,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趣。
大量的教學經驗表明,要想在文言文閱讀的過程當中讓學生引起共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橫亙在學生面前的字詞等工具性障礙之外,要想讀通并讀懂一篇文言文,常常會讓學生面臨著較大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學往往會先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字詞問題,從邏輯上來看這是掃除障礙,但是如果將全部的教學重心都放在這些細枝末節(jié)上,又會造成學生對文言文缺乏整體感知的情形,而這恰恰是文言文學習的大忌。所以在實際教學當中,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品讀是非常必要的,哪怕是采用最樸素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思路去組織學生進行整體品讀,總能夠在厚積薄發(fā)的基礎上引發(fā)學生的閱讀共鳴。以筆者的教學經驗,根據(jù)對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判斷來選擇一篇文言文文本,然后不斷進行品讀,那學生就會在反復誦讀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直覺,這樣的直覺對于后續(xù)很多文言文的學習都有幫助。從這個角度來看,引導學生在文言文品讀的過程當中引發(fā)閱讀共鳴,其實是很重要的教學思路之一。
朗讀不是單純地將文言文的文字內容轉化成語音,而是要通過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體會作者用意,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時,要善于利用教材注解,結合上下文來理順文章大意,將文章映入腦海。同時,文言文的閱讀還要注意讀準字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閱讀進度,及時指正錯誤發(fā)音,幫助學生更好地理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文言文《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就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掌握文章大意。在學生第一遍朗讀文章后,教師以關鍵句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深入分析。教師首先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一句,并讓學生根據(jù)課文注釋進行翻譯,理順句子含義。接著,讓學生找出鄒忌與齊王的對話,并分角色朗讀對話。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可以嘗試著揣摩人物情感,還原歷史現(xiàn)場,更好地理解文章深意,有助于學生文言文賞析水平的提高。
研讀與品讀不同,研讀更強調研究思考,某種程度上講研讀是品讀的升華,其需要將學生的閱讀視角引入文言文當中去,就某些具體的段落、詞句進行深入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此前提到的跨越字詞障礙直接進行整體品讀的不足。實際上這就是文言文教學應有的螺旋上升形態(tài),讓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真正處于主體地位,基于學生的認知去組織實施教學,才是文言文研讀的關鍵所在,也是文言文閱讀效率得以提升的關鍵所在。
學好文言文,最關鍵的是要學會“讀”。逐字逐句地讀,理順文章思路;抑揚頓挫地讀,加深對文章的印象;聲情并茂地讀,增強語音的美感,讀應該貫穿于文言文學習的整個過程。在文言文的誦讀中,體會語言的形象之美、思想之美,汲取文章精髓,可以豐富學生個人情感,凈化心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中國古典的詩詞歌賦都講究一定的韻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詩詞歌賦教學與音樂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熏陶下富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快速進入作品意境,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就可以選擇《陽關三疊》進行配音,幫助學生感受深厚的友情,增強同學間的情誼;在教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之時,選用節(jié)奏緊湊、旋律急促的音樂,幫助學生體會熱烈的愛國情懷;在教學《望天門山》時,則可以選擇氣勢磅礴的音樂,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
事實表明,文言文誦讀某種程度上指向文言文的運用,這是學生深入文本內涵的堅實基礎。
朗讀不僅僅是將文字作品轉化成語音的一個過程,更是一種傳達思想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值得反復朗讀。文章通過精妙的語言文字,描寫出一個個情感跌宕的故事,感染力十足,符合初中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大意,更要引導學生通過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發(fā)揮想象力,將情感代入文章之中,身臨其境般把握文章情感。學生在反復的閱讀、朗讀下,不斷理順文章思路,抓住文章要義,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當學生能夠流暢朗讀課文以后,其對于文章字詞句的含義理解會更加透徹,對文章情感的把握也會更加準確,在此基礎上讓其進行朗讀,能更好地將作者情感表達出來,從而感人至深。富有感情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文言文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創(chuàng)造力。
綜上所述,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可以說,學好文言文,就是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文言文教學,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重視文言文的品讀與研讀,幫助學生在學好文言文的同時獲得審美享受,將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持續(x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