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夢倩
導讀:鷹架學習理論源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強調教師在教學實施中需要預判教學進程,根據(jù)幼兒現(xiàn)有水平確定“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運用“支架”幫助幼兒實現(xiàn)發(fā)展。在幼兒游戲中,教師的任務是搭建支持性的鷹架,幫助幼兒順利習得經驗并成長。激發(fā)幼兒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造,實現(xiàn)“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標。
一、鷹架學習梳理游戲基礎經驗
(一)讓興趣成為游戲的先行者
春天,毛毛去了黿頭渚賞櫻花,還看了《糖果風鈴》繪本,來園后在晨談活動中向同伴分享了自己的周末時光。幼兒們對風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一場關于風鈴的主題活動產生了。
(二)讓幼兒生活經驗成為游戲的墊腳石
陶行知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fā)生作用。只有源于幼兒的生活經驗,才能更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自主學習。
黿頭渚風鈴的照片引發(fā)的討論使幼兒對風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觀察風鈴,借助網(wǎng)絡、書籍、繪本等資源查閱資料,對風鈴的種類和制作材料展開了調查。在此過程中,幼兒自主發(fā)現(xiàn)風鈴由主線、鈴托、吊線、鈴鐺四部分組成,各種材料都可以用來制作風鈴。
二、鷹架學習推動游戲深度進程
(一)策略一:還原幼兒經驗,整合教育
幼兒主動學習的基礎是自身的興趣和想要了解世界的內在愿望。首先,教師通過傾聽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點,及時抓住風鈴這個話題展開討論,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關注幼兒的發(fā)展需求,獲悉幼兒的問題反饋。
其次,教師利用調查表,引導幼兒學習收集和檢索風鈴相關資料,對風鈴的種類、結構、制作材料等內容展開調查,在與同伴分享交流中,進一步拓展對風鈴的認知經驗,對分析概括能力、材料整理能力、語言能力等是一個好的鍛煉與機會。
(二)策略二:提供多元材料,自主制作
風鈴草圖的設計可以幫助幼兒厘清制作思路,提升表征能力。在初步探知風鈴的結構特征后,幼兒自由分組,開始了第一次設計挑戰(zhàn)。線形、圓形、十字形、三角形、六邊形……他們設計的風鈴外形各異,創(chuàng)意十足。
結合已有生活及游戲經驗,幼兒隨地取材、物盡其用,將紙杯、筷子、建構積木、彩紙、運動體能環(huán)等低結構材料變成制作風鈴的素材。通過同幼兒共同討論,我們商定出游戲的人員分工,進行了簡單的任務分工(表1)。
所有幼兒根據(jù)自己所長進行選擇與組組,最終確定了4組隊伍。每組的組員都有對應的職責與任務,他們自主協(xié)商討論風鈴的外形、結構等,根據(jù)探究的興趣點選擇進行以下風鈴的制作(表2)。
幼兒只有感性經驗是不夠的,只有在制作過程中不斷積累操作經驗,才能為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做好操作經驗支架。
(三)策略三:梳理材料,適時介入指導
鷹架學習“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學方式遵循幼兒的現(xiàn)有經驗。作為“支架”的搭建者,教師本質上要讓幼兒在“跳”的過程中體驗更多成功感。游戲中幼兒是主角,教師是“觀察者”“引導者”,適時介入有助于推動幼兒游戲進程,循序漸進地完成經驗的習得。
1.根據(jù)個體差異,提供合理鷹架
在風鈴制作完成后,小羽提出了疑問:“我的風鈴怎么沒聲音呀?”小羽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很多幼兒的關注。我適時介入,引導幼兒對制作的風鈴進行了觀察與對比。通過兩天14次的測試與記錄,幼兒發(fā)現(xiàn)制作材料是影響風鈴發(fā)出聲音的主要原因。針對以上問題,幼兒決定對鈴鐺的材料進行再次探究,于是他們重新尋找做鈴鐺的材料,通過分類整理、敲打比較、調整長度,發(fā)現(xiàn)材料的組合不同、音色也不同(表3)。
幼兒在制作過程中將多個領域的經驗進行融合、遷移和應用,使風鈴變得不簡單,使游戲變得高階,讓趣味性與操作性獲得充分的發(fā)揮空間。
2.根據(jù)不同場地,提供漸進鷹架
在懸掛風鈴的過程中,楊楊說:“我想把風鈴掛在高高的地方。”于是,幼兒觀察校園內各個不同的地點,拍照記錄選取的場地,針對“場地”與“懸掛方法”進行了一場會議。我參與了他們的討論,引導他們用表征的方式進行記錄,幫助他們梳理經驗。最后,經過小組討論與投票,他們選出了三個地方:大樹、攀爬架、大型花架。
(1)支持嘗試,自主選擇
鏡頭1:樹上首掛
幼兒來到大樹下,膽大靈活的亮亮開始爬樹,輕輕松松就爬到了樹杈上。樹下的小伙伴遞過來風鈴,第一個風鈴掛好了。
為了讓活動更具挑戰(zhàn)性,我引導幼兒把風鈴掛到更高的樹上。小詩搬來了桌子椅子,可是發(fā)現(xiàn)高度不夠。這時,一旁的林林搬來梯子打算直接架在樹旁,可還是夠不到樹枝。
旸旸又搬來了平衡區(qū)的竹梯,在對比后,他們采用了最長的竹梯。問題又出現(xiàn)了,地面高低不平,樹干很滑,該怎么固定梯子呢?經過反復嘗試更改梯子的角度與方位,他們找到了一截小樹杈,把梯子穿進小樹杈中,再次調整另一側的重心,終于找到了穩(wěn)定的支點,順利卡住了梯子,把風鈴掛在了更高的地方。
(2)同伴商議,激發(fā)探究
鏡頭2:攀爬架遇挫
瑞瑞爬上高高的攀爬架,一旁的軒軒遞給瑞瑞風鈴。瑞瑞試圖一手固定自己,一手去掛風鈴,但因主線是線,兩只手無法完成打結固定。在觀看風鈴成品的照片后,他們發(fā)現(xiàn)主線上有彎彎的頭,方便固定。于是,他們決定改造風鈴,將原本單一的主線用打結的方式變成線圈,再找來S形掛鉤,套進線圈里,最后固定掛鉤進行懸掛。然而,桿子太粗、掛鉤太小,無法固定。在嘗試粗一號的掛鉤后,他們還是無法順利懸掛。瑞瑞只能再次下來重新想辦法。
三次嘗試后,活動陷入了瓶頸。我引導他們:“桿子太粗可以進行怎樣的改造?”幼兒想出了多種方法,如在桿子上打個洞、在桿子下繞線圈、把S形掛鉤換成大衣架等,最終發(fā)現(xiàn)“線圈繞”的方法最便捷。瑞瑞再一次爬上攀爬架,有了合適的掛鉤,他邊爬邊移動風鈴的位置,快速又順利地獨立完成了風鈴的懸掛。
(3)依據(jù)懸掛經驗,撤離鷹架策略
鏡頭3:大型花架懸掛
在花架的懸掛中,幼兒遷移大樹懸掛時的經驗,搬來了平衡區(qū)里的小梯子,梯子一頭有凹槽,可以直接卡進花架,可是下面的梯子腳沒辦法固定。就近的草地上有很多輪胎,他們搬來試一試,把兩個輪胎固定在下面的梯子旁,同時安排同伴穩(wěn)定住輪胎,以防梯子打滑。
兩邊的風鈴掛好后,我提出了疑惑:“周圍的風鈴可以使用梯子攀登進行懸掛,那中間不能固定梯子的地方怎么辦?”幼兒遷移桌子椅子變高的經驗,搬來建構區(qū)的大型積木,用壘高的方式把積木搭成樓梯的形狀,再由膽大的幼兒爬上去,先穿線打結,后懸掛(表4)。
三、鷹架學習助推師幼成長
(一)團隊探索,促進幼兒思考和合作學習
在平行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能積極思考,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登高懸掛,靈活遷移游戲經驗,選擇工具登高,根據(jù)場地的性質多方位、多角度地調整穩(wěn)定梯子。小團隊的智慧使幼兒建構了鷹架學習體系,在不斷“失敗、調整、再嘗試”中,游戲自發(fā)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游戲經驗不斷提升。
(二)適時介入,幫助幼兒梳理游戲經驗
整個活動中,從游戲場地特質的分析到梳理懸掛方式,再到懸掛到更高的地方,我始終追隨著幼兒的興趣,在他們需要時提供支持。在攀登架區(qū),幼兒三次嘗試還是無法順利懸掛,我進行目的性明確的提問,采用對比法幫助幼兒認識桿子結構、區(qū)分不同。一方面豐富幼兒問題解決經驗,另一方面保障課程的順利推進。
(三)耐心等待,促進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
有了前期的操作經驗,幼兒能順利完成大型花架的懸掛活動,把原本極具挑戰(zhàn)性的任務變成輕松的嘗試,順利完成鷹架的撤離。整個懸掛活動,教師更多的是“等待”與“觀察”,幼兒是整個游戲的主角,他們的已有經驗在變化,解決問題的水平在提高。
四、結語
本次活動中,教師重在關注幼兒學習的品質,如好奇、堅持、合作、思考等,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發(fā)掘幼兒的優(yōu)勢,讓幼兒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yǎng)學習品質、思維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互助中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整個活動中,幼兒都能基于問題認真思考,積極探究,在實踐觀察、調整方法、合作互助中建立經驗鏈接,收獲有益于終身學習的經驗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