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十年來,新媒體崛起,人工智能技術誕生,帶來了社會各個生產領域的革命。隨著VR/ AR、5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革命被推向了新的階段,其巨大的潛力給傳統(tǒng)新聞業(yè)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廣大受眾獲取信息的習慣發(fā)生深刻改變,自媒體蓬勃發(fā)展,倒逼傳統(tǒng)新聞生產多元化轉型,尤其是市級電視媒體在做地方新聞時既要注重地理和心理上的貼近性,又要緊跟觀眾關注的全國性、全局性焦點熱點,在做好重大主題新聞和輿論監(jiān)督報道的同時,細心挖掘民生新聞背后的故事,用“溫度”和“力度”去多渠道輸出正能量。
文章主要從傳播形式、報道內容、智能技術三個方面對電視媒體融合展開相關探究,旨在闡述廣電機構擁抱新媒體、新技術做全媒體新聞的方法路徑,通過梳理廣州廣播電視臺在全媒體時代新聞革新的關鍵實踐,得出相關結論。既要信息傳播速度夠快,以“勢”取“勝”,有效解決受眾的信息饑渴感,又要內容創(chuàng)新符合網感,緊扣時事,做好輿論引導和價值引領。從而啟發(fā)傳統(tǒng)地方媒體,以更積極的理論來實現新聞的創(chuàng)新,實現大眾傳播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全媒時代;融合報道;地方臺新聞;人工智能;新聞變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24-0108-04
(一)順應新形勢 推進全媒體傳播機制改革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2023年上半年,我國各類互聯網應用持續(xù)發(fā)展,多類應用的用戶規(guī)模獲得一定程度的增長。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為10.44億人,網民使用率達到96.8%,繼續(xù)保持高位增長態(tài)勢,幾近成為全民化應用[1]。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方式,也深刻影響著社會運行和發(fā)展的模式狀態(tài)。傳統(tǒng)媒體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難以滿足移動互聯網時代廣大受眾和網友的信息功能需求,制作出來的新聞作品既沒有流量又缺乏觀眾。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進一步發(fā)出了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zhàn)場的號令[2]。進入全媒體時代,全國各地廣電機構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文件精神,建機制促發(fā)展,成立全媒體傳播中心或者融媒體中心,整合自有采編隊伍,吸納新媒體生力軍,加速主力軍向新媒體主戰(zhàn)場轉移。
筆者所在單位廣州廣播電視臺深入理解信息革命[3],積極擁抱新媒體,于2021年成立全媒體傳播中心,從最早的一張白紙到“兩微一端”的運營,再升級到現在的理念創(chuàng)新,強化科技賦能,深化媒體融合,推進整合,聚合傳播力量,讓有網感的年輕人、新力軍承擔起新媒體運營的重任,精準發(fā)布信息,提高傳播產品的質量,增加內容的趣味性、互動性、體驗性,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能。復旦大學學者的研究發(fā)現,媒體融合的三大任務可以歸納為技術賦能、連接受眾、社會融合。
因此,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媒體平臺的搭建也逐漸呈現社會化、移動化、智慧化的特征。為了適應移動互聯網資訊發(fā)達,受眾對時效性有較高要求的特性,廣州廣播電視臺進一步加強臺內運營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全新的新媒體運營體系,增設了運營經理、產品經理、項目經理等崗位,涉及APP、推文、H5、短視頻等新媒體運營,涵蓋政務、電商、媒體服務等多個領域。同時,吸聚同類型優(yōu)質內容,征集優(yōu)質短視頻,實現民眾個體表達與官方媒體對重大新聞事件的全方位、多元化記錄,激發(fā)廣大受眾的情感能量,提升用戶的忠誠度。
(二)依托自有采編團隊 組建全媒體精銳力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曾引用《三國志》的“和羹之美,在于合異”[4],闡明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用在傳播學上,就是傳播渠道多元化,傳統(tǒng)手段和新媒體手段縱深融合發(fā)展。對廣播電視機構而言,媒體融合是21世紀新聞傳播領域的基本特征,也是解決主流權威新聞傳播力下滑,重振人類新聞事業(yè)的進步階梯。傳統(tǒng)新聞采編人員經驗豐富、專業(yè)性強、業(yè)務素質高,近年來廣播電視機構依托自有采編團隊,不斷創(chuàng)新新聞采編流程,探索出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內容、平臺等方面的融合路徑。
1.傳統(tǒng)新聞碎片化分發(fā)
近年來自媒體新聞報道日益盛行,吸引了不少網民的眼球,但是自媒體報道失實、過度娛樂化、新聞倫理標準淪陷等現象也層出不窮,屢遭詬病,其深度、廣度和可信度與傳統(tǒng)、專業(yè)、權威的新聞報道相比高下立見。國家也相繼出臺政策打擊治理,例如中央網信辦出手專項行動,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5];幾大新媒體平臺的視頻推薦算法適當向新聞單位認證的賬號推流傾斜,這為傳統(tǒng)的新聞機構重新搶占新媒體平臺、構建全媒體矩陣創(chuàng)造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廣州廣播電視臺精準、及時成立的全媒體傳播中心可謂抓準良機。旗下的采編團隊是一支歷史悠久、作風優(yōu)良、能打硬仗的優(yōu)秀團隊,前身是廣州廣播電視臺1988年建臺之初便成立的電視新聞部。全媒體傳播中心成立后,依托自有強大采編力量,打通傳統(tǒng)自采新聞的全媒體傳播渠道,通過主流權威、客觀真實的媒體屬性,與自媒體展開實力的較量。
一是第一時間把本地電視新聞視頻在電視端播出后迅速拆條在新媒體平臺進行二次分發(fā),包括自有客戶端花城+APP、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學習強國等,讓目標受眾隨時隨地獲取主流、權威的本地新聞資訊,在“勢”上實現大流量官方輸出,營造良好、積極的輿論氛圍。
二是編輯對重要新聞的素材重新進行整合、編輯,以短視頻等新媒體方式進行碎片化分發(fā),元素包括“關鍵新聞點+同期聲+記者采訪”等,與傳統(tǒng)的完整的一條新聞報道形成大小屏共振合力,從而增強新聞的宣傳傳播效果。
三是制作新媒體綜合推文,通過后期對同一話題的新聞報道進行專題集納和圖文拆解,把傳統(tǒng)新聞中的系列報道、連續(xù)報道、組合報道以全媒體傳播作品的形式在社交媒體中進行二次整合傳播,例如朋友圈、微博等,發(fā)揮更深更廣的傳播效應。
2.打造新媒體優(yōu)秀IP
時代在不斷進步,全媒體時代除了在傳播形式上要拓展,在新聞產品內容上同樣要“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具體來說就是新媒體新聞產品的表述、敘事的方式要有年輕態(tài),絕對不能寫成傳統(tǒng)新聞,要迎合年輕群體快節(jié)奏、碎片化、刷信息的閱讀習慣,同時要兼顧視頻、音頻、文字、圖片、H5、長圖、動圖、沙畫、漫畫、AR/VR、評論、互動等新媒體要素。
以廣州廣播電視臺為例,全媒體傳播中心旗下的新媒體團隊立足本地優(yōu)勢,以短視頻精品生產和新媒體版面創(chuàng)新為己任,制作視頻精良、圖文并茂、形式新穎的新媒體新聞產品,以“破圈”傳播為目標,同時深耕垂直類新媒體產品,兼具創(chuàng)新、改革、聚力、融合的特點,深受本地觀眾以及全網受眾的喜愛。2021年起,由廣州臺打造的多個全新新媒體新聞產品IP應運而生。例如精品新媒體品牌“花城航拍”主打新聞資訊精品化,用航拍飛機、穿越機的鳥瞰視角,以匠心研磨每一幀畫面,融合3D動畫、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新概念元素,以展現廣州、灣區(qū)風貌和人文作為核心,以情懷引發(fā)共鳴,從新聞事件中挖掘新聞故事并講好故事[6]。獨樹一幟打造原創(chuàng)動畫IP“花果山包仔”“大橘”等,并以包仔、大橘為原型,制作畫風趣萌可愛、親和詼諧的新聞漫畫,通過多樣、輕松、幽默的形象與受眾交流,既滿足現代讀者的閱讀需求,又優(yōu)化、提升閱讀用戶的體驗和黏性。
還有開發(fā)新媒體創(chuàng)意互動品牌“聽見”系列,結合重大新聞主題,主創(chuàng)團隊選擇實地錄制環(huán)境聲音,借助超高辨識度的聲音特色傳播新聞資訊,例如工廠機器轟鳴聲、港口碼頭貨物輪轉聲、街上匆匆行人腳步聲、自然界流水潺潺和蟲鳴鳥叫等,甚至是搜集歷史媒體資源后修復還原的歷史人物原音,以聲音為主線串聯紅色故事、新聞故事。例如《聽見1923》《聽,歷史的回響》《聽見·華南國家植物園》《非凡十年 聽見廣州》等。
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傳統(tǒng)的廣電機構承擔著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宣傳職責,以及輿論引導和價值引領的社會責任,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全媒體時代,新聞內容始終是黨媒全媒體改革的重中之重和立身之本,要高度重視新聞傳播規(guī)律與新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的有機融合[7]。
(一)策劃先行精耕細作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需要不斷拓展思維,挖掘紅色“舊聞”和身邊百姓故事,精心策劃選題,花心思謀篇布局,用新媒體語言講新聞的故事,讓“舊聞”煥發(fā)新鮮感,滿足新媒體時代受眾的信息需求[8]。廣州廣播電視臺采編人員適時創(chuàng)新推出契合重大時政主題和民生社會熱點的新聞報道,抓住受眾的觀看需求,以策劃為抓手,優(yōu)化選題路徑,在重磅主題新聞制作中全力以赴,拿出不同尋常的招數,形成立體化的全媒體傳播方案。
例如,中共三大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影響深遠、意義重大,書寫了廣州這座英雄城市彪炳史冊的光輝篇章。為做好中共三大召開100周年這一重大歷史題材的宣傳報道,廣州廣播電視臺提前部署和策劃,采編團隊與新媒體團隊跨部門合作,歷經多番精心打磨,從偉人詩句“飲茶粵海未能忘”中捕獲靈感和創(chuàng)意,以舊“煥”新,重磅推出《飲茶粵海,回望“三大”百年;今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通過全媒體新聞、專題、人物訪談、短視頻、互動H5等多種新媒體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反映百年前那段風云激蕩的歷史,展現廣州這座紅色文化城市的底蘊,講好黨的故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
(二)進軍政務新媒體
傳統(tǒng)媒體傳播的內容在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專業(yè)性上都占優(yōu),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情,傳播積極的言論和思想,更能堅守輿論宣傳主陣地[9]。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yè)單位及其內設機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體平臺以及短視頻平臺開設政務賬號或應用。在此背景下,廣電機構重點開拓政務新媒體創(chuàng)作運營,創(chuàng)作更精練、更簡潔的新媒體新聞,在“新聞+政務”領域,完成政務共建、信息發(fā)布、輿論引導、形象宣傳、欄目活動定制的全流程打造。
媒體融合時代,廣州廣播電視臺突破傳統(tǒng)邊界,貢獻了不少的“新聞+政務”示范樣本。例如,《感動廣州的最美教師》全媒體系列宣傳是教師節(jié)期間與廣州市教育局合作推出的宣傳作品,《警視》新媒體專欄是與廣州市公安局聯手打造的廣州警方新聞信息發(fā)布專業(yè)平臺,還有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講解員大賽、廣州詩詞挑戰(zhàn)賽等,則是與廣州市文旅局合作的政務新媒體直播項目。
(三)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對廣州地方媒體來說,可以強化與央視環(huán)球國際視頻通訊社等平臺的溝通,借助央視和國際平臺講好廣州故事、中國故事,探討和實踐傳播中國好聲音。例如,講好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的故事,從而講好中國外貿故事。廣州廣播電視臺第133屆廣交會特別節(jié)目《春來好市 至IN廣交——第133屆廣交會全媒體直播》、第134屆廣交會節(jié)目《廣交尋“新”記——第134屆廣交會全媒體系列直播》,充分發(fā)揮多語種采訪、多媒體聯動、多窗口播出的優(yōu)勢,透過廣交會這個窗口,由央視環(huán)球國際視頻通訊社全球同步推送,向全球展示中國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決心與信心。
隨著國內市場競爭加劇,海外市場成為我國網絡視聽平臺發(fā)展的新動力,各大平臺持續(xù)推動海外傳播。借助海外傳播的新媒體主流平臺,近年廣州廣播電視臺也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效。例如,廣州廣播電視臺和香港電臺聯合出品的《灣區(qū)全媒睇》,在“RTHK香港電臺”YouTube官方號,“灣區(qū)全媒睇”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賬號上分發(fā),進而向全球1.2億粵語受眾傳播中國故事[10]。
除了媒體主動發(fā)聲,還要請外國人親自發(fā)聲,由他們來代表外國人的立場,講述他們在中國的故事,從而形成一個客觀的輿論氛圍,同時分發(fā)至全球多個平臺。例如廣州廣播電視臺推出的《老外看灣區(qū)》全媒體系列報道,用新聞和Vlog相結合的形式來呈現,由在廣州工作的外國友人用具有新意的現場、具有網感的語言親自講述他們的工作感受。借助國際傳播欄目《中國城市報道》向外國受眾播出,用國際語言,以廣州為窗口,展現中國的高質量發(fā)展和高質量發(fā)展帶給世界的機遇。
技術是提高內容生產能力的必要抓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以技術為內容生產賦能,積極借助無人機采集、5G傳輸移動直播、全景拍攝、人工智能等新媒體技術,大大豐富了報道方式,提高了新聞報道質量。其中,人工智能亦稱機器智能,通常是指通過計算機程序來呈現人類智能的技術[11]。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熟,如智能人臉識別、智能語音識別、OCR識別、智能語義分析等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在新聞采編和媒資系統(tǒng)中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為全媒體時代的新聞采編和作品審核流程提供必不可少的新媒體技術支撐。
(一)為高質量新聞報道添磚加瓦
隨著新媒體技術發(fā)展,新聞產品形態(tài)從早期的純文字、純音頻或者純視頻拓展到今天的H5動畫、AR、VR等圖文并茂、創(chuàng)意互動。交互方式從早期的“我說你聽、我演你看”的非交互模式轉變?yōu)橛脩艨缮疃葏⑴c、與產品線上互動的交互模式[12]。為慶祝建軍90周年,2017年人民日報客戶端利用人臉識別和融合成像技術制作的互動產品“軍裝照”H5,在一周之內瀏覽次數超過10億人次,獨立訪客累計1.55億人次[13]。其成功為后續(xù)的文化產品設計提供了借鑒思路。
2023年以來,ChatGPT、AIGC等人工智能技術迎來了大爆發(fā),尤其是在視覺方面,Midjourney、文心一格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更是有了重大突破,能夠創(chuàng)作出很多媲美人工制作的視覺產品[14],甚至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風格和表現形式,令人眼前一亮。2023年,廣州廣播電視臺首次大規(guī)模運用AIGC技術,以“夏天”為主題,通過對機器進行長達兩個月的訓練與學習,創(chuàng)作出《AI“畫”事 | 抓住夏天的尾巴 AI送你“清涼”一“畫”》新媒體新聞海報。AI虛擬動畫還可以與真實場景、演播室完美融合,彌補實景拍攝缺口。
如《春來好市 至IN廣交——第133屆廣交會全媒體直播》等,采編人員聯手ChatAI,強化技術賦能,設立主演播室和遠程交互式虛擬演播室,在虛擬的“時空走廊”中,實現主播與AI廣交會吉祥物、嘉賓等同頻互動,營造出“天涯若比鄰”“人在畫中游”的視覺效果。作品風格清新,并且利用AR、VR等虛擬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現實與虛擬的結合,輔助增強畫面情感張力,為新媒體用戶創(chuàng)造獨特的體驗。
(二)為高質量新聞報道保駕護航
隨著國家反腐工作和青少年培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媒體機構要規(guī)避落馬官員和失德藝人的一些畫面不合時宜地出現在新聞作品和影視節(jié)目中,依靠傳統(tǒng)的人工肉眼識別,已經難以滿足資訊爆炸時代的審核需求,需要借助先進的人臉識別技術來嚴格把關[15]。
廣州廣播電視臺通過先進的“秒鑒多媒體內容識別”系統(tǒng)來滿足該制作需求?!懊腓b多媒體內容識別”系統(tǒng)是專為內容審核打造的新媒體先進工具,可供日常審核人員、運營人員快速把握內容特征,借助算法智能提取文字、圖片、視頻中的各種標簽,包含敏感人物等信息,讓審核人員和運營人員快速理解判斷內容是否合規(guī)安全。采編人員只需要把即將播出的全媒體產品或者新聞媒資上傳到系統(tǒng),系統(tǒng)便會馬上進入審核階段,根據視頻的信息,判斷處理時長,并在較快的時間內生成審核結果。
本文理論結合實際,研究分析了廣州廣播電視臺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向全媒體表達的轉型實踐。全媒體時代,廣電機構需要改革進取,守正創(chuàng)新,跨屏融合,充分運用短視頻、新媒體現場直播、創(chuàng)意互動產品、全媒體傳播作品等多種新媒體形態(tài),持續(xù)帶來更加權威、多元、優(yōu)質的新聞報道產品和融合傳播項目,以先進新媒體和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傳播力、影響力及公信力的新聞媒體,探索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 申佳平,呂騫.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發(fā)布: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79億人[EB/OL].人民網,2023-08-28.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3/0828/c1004-40065362.html.
[2] 姜協軍.加快推進深度融合 建設新型主流媒體[J].新聞戰(zhàn)線,2021(10):7-9.
[3] 趙子忠,陳雪.電視媒體融合需要理解信息革命[J].傳媒,2018(4):19-20.
[4] 楊立新.習近平“典”論文明多樣性|和羹之美,在于合異[EB/ OL].人民網,2022-01-1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111/ c1001-32328895.html.
[5] 張崗.中央網信辦: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EB/OL].央視網,2023-03-13. https://news.cctv.com/2023/03/13/ARTI8Icp5NRwZ C4wIDJi909z230313.shtml.
[6] 傅志群,陳曉嘉,陳彥旸.無人機航拍 城市臺路徑創(chuàng)新:以廣州廣播電視臺“花城航拍”為例[J].嶺南傳媒探索,2022(5):102-104.
[7] 李永,趙曉明.主流新媒體“內容為王”的新內涵新實踐[J].全媒體探索,2023(3):21-23.
[8] 姚麗媛.淺析電視新聞選題創(chuàng)新[J].記者搖籃,2022(9):108-110.
[9] 鄭開君.堅持問題導向,應對新媒體挑戰(zhàn)[J].青年記者,2023(11):1.
[10] 趙偲琪,吳鈺.地方媒體對外傳播的探索與實踐:以廣州廣播電視臺《灣區(qū)全媒睇》節(jié)目為例[J].南方傳媒研究,2022(4):75-79.
[11] 陳勇鳴.人工智能:新一輪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抓手[J].張江科技評論,2020(4):68-69.
[12] 苑楠.[媒眼看世界]掌握支配人工智能的主動權[EB/OL].搜狐網,2023-10-06. https://it.sohu.com/a/726105707_121118997.
[13] 余榮華.善用網絡手段,助力主題宣傳:“軍裝照”H5創(chuàng)作談[J].新聞戰(zhàn)線,2018(23):113-115.
[14] 王蕾. AIGC繪圖工具在UI界面設計中的應用探析:以Midjourney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26):108-111.
[15] 方浩.人工智能技術在媒資系統(tǒng)中的應用探索[J].廣播電視信息,2022,29(6):98-100.
作者簡介 陳麗燕,主任編輯,研究方向:新聞與融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