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麥歧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吳孟復(fù)先生(1919—1995 年),名常燾,字伯魯,又字孟復(fù),以字行,后又改字山蘿,號勉堂,安徽省廬江縣人。吳先生以訓詁學、古典文獻學和古代文學史方面的學術(shù)成就而聞名,他的一系列著作如《訓詁通論》《古書讀校法》《屈原九章新箋》《桐城文派述論》等都是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力作,被王達敏教授推舉為“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師”①王達敏:《吳孟復(fù):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師》,《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第39-48頁。。而作為他畢生詩學思想和詩詞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吳山蘿詩存》②關(guān)于吳孟復(fù)先生詩集的出版情況有必要進行補充說明。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吳先生詩集的出版總共經(jīng)歷了三次。第一次是吳先生剛從無錫國專畢業(yè)后與九位同學一起出版詩詞合集《惠麓同聲集》;第二次是在1991年8月由黃山書社出版,名為《吳山蘿詩文錄存》;第三次是由吳先生的女公子吳布重新整理成《吳山蘿詩存》,在2015年5月由黃山書社出版。名為“詩存”,實則其中不僅僅收錄了詩作,也收錄了詞作、聯(lián)語和詩話。所收錄作品的時間跨度,是從1927年到1995年,也即是從吳先生8歲開始,76歲結(jié)束。一書卻鮮有問津。
其實,吳孟復(fù)先生投身數(shù)位名家門下,親承謦欬,再加上自身刻苦鉆研詩道,在詩學領(lǐng)域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在吳孟復(fù)先生早年學詩期間,陳詩先生就將他的作品錄入《尊瓠室詩話》并稱許道:“吳生伯魯常燾善桐城古文,亦耽詩。有《懷姚質(zhì)人》云…頷聯(lián)佳,可謂情文兼至?!雹坳愒姡骸蹲痧以娫挕肪砣?,見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0頁。吳先生后期詩詞創(chuàng)作走向成熟后,程千帆先生也盛贊道:“詩格老而韻,氣深穩(wěn)而卷舒自如。此惜抱圣境也?!雹艹糖Х骸吨聟敲蠌?fù)》,見《閑堂書簡(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65頁。吳孟復(fù)先生的師友都不約而同地對他的詩作予以高度評價,足見其詩藝之爐火純青。
錢仲聯(lián)先生曾經(jīng)慨嘆:“必后之工詩者,以自知于寸心者通之于古人,而有以知古人之得失。此論詩之所以貴在能為詩。鐘嶸不能為詩而撰《詩品》,故霧里看花,評次失序,貽譏于大方之家也。自余以詩學講授大庠,五十年前,及門不乏工詩之士。如沈乾熙、吳孟復(fù)、鄭學弢、江心楣、嚴古津、彭天龍諸子,所獲不盡同,胥以其詩工之深淺以為衡。今諸子或謝世,或老病矣。建國以來,吾復(fù)于大庠講授詩學,指導研究生治詩,其持論遽密、足以啟予者有之矣,而能自為詩者乃無有?!雹馘X仲聯(lián):《寸心草序》,見《夢苕盦詩文集》(下),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第777頁。錢先生目睹了當代研究詩學的學者卻不會創(chuàng)作詩的尷尬處境,強調(diào)“論詩之所以貴在能為詩”,并以吳孟復(fù)等“工詩之士”為榜樣。近年來,紀健生②紀健生:《吳孟復(fù)詩學綜論》,見《相麓景蘿稿》,合肥:黃山書社,2013年,第35-48頁。、劉夢芙③劉夢芙:《驪珠探學海,碩果在詩林——吳孟復(fù)先生詩淺論》,《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柳春蕊④柳春蕊:《吳孟復(fù)先生詩歌藝術(shù)試析》,《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等學者開始將研究的視角聚焦于吳先生的詩歌成就,所論時有精彩之處,但是并沒有就其詩作和詩話的有機聯(lián)系展開更為細致的探討。本文正擬通過對吳孟復(fù)先生的詩學批評著作《勉堂詩話》以及他的詩歌作品集《吳山蘿詩存》進行分析,探索他的詩論承續(xù)與詩學實踐。
《勉堂詩話》載有“袁隨園之《詩話》”與“嘉道時人性靈”這兩條。在“袁隨園之《詩話》”這一條中,吳孟復(fù)先生提及了他幼時學詩的老師張仿舜先生,張老師篋笥之中有一本書就是袁枚的《隨園詩話》,這給了幼時的吳孟復(fù)先生很大的影響,《勉堂詩話》:“《隨園詩話》以聰明人說聰明話,我小時讀之,便能開拓思路,現(xiàn)還認為它更適合于老干部學詩?!雹輩敲蠌?fù):《吳山蘿詩存》,合肥:黃山書社,2015年,第240頁。本文以下所引吳孟復(fù)先生詩作及《勉堂詩話》原文皆出自該書,不再一一注釋?!峨S園詩話》之所以能夠“開拓思路”,是因為它標榜性靈,推崇性情和靈機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強調(diào)詩人只要有敏銳的藝術(shù)發(fā)現(xiàn)能力,盡管面對的是尋常景物,依然可以產(chǎn)生獨特的審美感受,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自然靈動傳神,妙趣橫生。
在“嘉道時人性靈”這一條中,吳孟復(fù)先生列舉了孫原湘、錢儀吉、時銘、吳鼒等嘉道時期詩人的詩句,來印證袁枚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充分地肯定了性靈說的價值。其實,吳孟復(fù)先生詩中正體現(xiàn)出這種性靈,在幼時的創(chuàng)作中即可窺豹一斑。他最早的一首詩,也即八歲時所作的《荷塘晚步》:“夕陽將下晚涼初,我輩隨師出草廬。最愛方塘濃綠里,風開荷葉見游魚?!笔拙潼c明時令,夕日欲沉,涼風乍起,呼應(yīng)題目中的“晚”字。次句交代人物和事件,原來是一群學童追隨著老先生走出草廬。三四句則扣住題中“荷塘”二字發(fā)揮,截取了荷塘中風吹開荷葉而露出游魚這么一個畫面。夕陽芳草尋常之景,在幼時的吳孟復(fù)先生筆下顯得趣味橫生,《勉堂詩話》曰:“王二老先生、李大先生即評為有隨園之風?!眳敲蠌?fù)先生也對自己的這首少作頗感自豪,《幼學雜憶(其三)》:“性靈啟自隨園話,讀映斜陽忘浴馀。七字至今猶可記,風開荷葉見游魚?!薄痘襞恳院商留~樂圖乞題》:“八歲曾吟七字詩,風開荷葉見魚嬉??淳龑懳亦l(xiāng)圖景,綠樹村邊放學時?!边@兩首詩對自己少作的自得之情足可見于言外。再如《惠山道中》:“疏林蕭索路回環(huán),古寺鐘聲白日閑。黃葉滿蹊人不掃,踏將碎語入空山?!鼻皟删涔蠢杖肷降沫h(huán)境,疏林、山路、古寺、鐘聲、白日,通過這些意象渲染了一種淡遠的氛圍,末兩句可以算得上點睛之筆,“黃葉滿蹊”呼應(yīng)首句的“疏林”,而“人不掃”三字正是逗起結(jié)句的詩趣,正因為這滿路的黃葉沒有被人掃去,入山的途中踏著這些黃葉,發(fā)出窸窣的聲音,有如葉子在說話,反倒給落寞的行程平添了游興,這兩句詩也是從極平常不過的生活場景入手,通過擬人的手法,寫得趣味盎然。
《勉堂詩話》中有“漁洋之詩話”與“近人神韻之作”兩條。在“漁洋之詩話”這一條中,吳孟復(fù)先生提及了他另一位老師陳詩先生。陳詩是當時的鄉(xiāng)賢,深深服膺于王漁洋的神韻說,想要通過學習王漁洋而上窺唐人。吳孟復(fù)先生十分尊敬陳詩,曾熟讀并抄寫過陳詩編選的《皖雅初集》⑥吳孟復(fù)《題李大明詩卷》云:“憶昔夜深鈔《皖雅》?!保矠殛愒娦?^《鳳臺山館詩續(xù)鈔》⑦吳孟復(fù):《鳳臺山館詩續(xù)鈔序》,見《陳詩詩集》,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第347頁。。受其師影響,吳孟復(fù)先生的詩學觀念不僅僅局限于性靈說,也逐漸吸收了神韻說,他在《題李大明詩卷》中就直言:“廬江自古詩人地,生晚吾猶見鶴柴。”“鶴柴最賞漁洋妙,神韻憑君再一傳?!眳敲蠌?fù)先生對神韻說其實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在《讀清詩別集》第十二首的自注中他就這樣評價王漁洋:“漁洋以明代世臣之后,處清初文網(wǎng)之旁,以朦朧寫故國之思,《秋柳》即明證。故‘神韻’之說,即以‘不說出’寫‘說不出’?!笨梢娨衙翡J地察覺到神韻說的產(chǎn)生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此外,吳孟復(fù)先生在《古籍研究整理通論》中還嘗試為神韻說正名,他認為王漁洋《送彭孩未之岳州》一詩是神韻說旗幟下創(chuàng)作的典范,詩中“一路看山到岳陽”是暗中用典,“黃陵廟口”是影射南明永歷,“王士禎講‘神韻’以神龍為喻,謂云中偶現(xiàn)‘一鱗一爪’,一個‘看山’,一個‘黃陵廟’,正是東一麟西一爪,讓讀者由此推想其全龍…但有人把神韻誤解為神秘莫測,甚至說成詩無達詁,亂猜亂想,實則是他自己沒有讀懂?!雹賲敲蠌?fù):《古籍研究整理通論》,見《國學典籍閱讀要義》,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第407頁。
在“近人神韻之作”這一條中,吳孟復(fù)先生就列舉了王國維、黃節(jié)、胡先骕等近人的詩作,認為“凡能手佳作,幾不富于神味”,高度肯定了神韻說的影響和價值。吳孟復(fù)先生在涵詠近人神韻之作的過程中,很快地把神韻說滲透到自身的創(chuàng)作中。比如《偕重恂阻雨皖城,有懷懋園》:“小艤江上舟,風雨一登樓。不見皖山面,蒼茫赴客愁。已攜方藥地,更想左浮丘。明日龍眠道,寒云凍不流?!蓖趺享f柳皆以五言見長,其中五律成就尤其豐厚,吳孟復(fù)先生也喜用五律的體裁進行創(chuàng)作。他的這首五律首聯(lián)點題“阻雨”,因路遇風雨而停舟登樓。頷聯(lián)直述登樓所見所想,欲睹皖山而不得,滿眼蒼茫,不覺動客鄉(xiāng)之愁。頸聯(lián)繼續(xù)呼應(yīng)題中的“偕重恂”和“懷懋園”,將重恂比方以智,將懋園比左光斗,方以智和左光斗都是桐城人,以友人比友人之故鄉(xiāng)先賢,足見愛才之心。尾聯(lián)歸結(jié)于對將來之想象,在空處落筆,頗覺靈動,無怪乎其師陳詩《尊瓠室詩話》評之曰:“奔放似趙秋谷,遒逸似戴存莊,出入漁洋、竹垞之間。由此進至三唐,所造未可量也?!逼鋵嵆忻申愒娗嘌鄣牟恢惯@一首,還有《江上》:“掛帆西北望,山水渺相連。舟迅追飛鳥,江回見午煙。我行指皖口,攬勝入龍眠。更有還鄉(xiāng)興,明宵月更圓。”此詩體裁同樣是五律,首聯(lián)點明題中“江上”,由“西北望”逗出頷聯(lián)的飛鳥午煙之景,頸聯(lián)則采用議論的方式簡述行程,這一聯(lián)按照近體詩的格律是要求對仗的,“指皖口”對“入龍眠”是工對,但“我行”對“攬勝”并不工整,吳孟復(fù)先生故意采用工拙并存的對仗方式,使得句式脫離了呆板的氣息,顯得更加靈動。尾聯(lián)則另起一層意思,依然歸結(jié)于對將來的描寫,還鄉(xiāng)之興和月圓之夜恰逢雙至,空靈可喜。這種寫法,總是往空處著筆,在空處傳神,這是王孟韋柳的勝處,也是王漁洋的勝處,更是他老師陳詩的勝處,王維《觀獵》“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②王維:《王維集校注》,陳鐵民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09頁。,王漁洋《江上》“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③王士禛:《漁洋精華錄集釋》,李毓芙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0頁。,陳詩《潛川竹枝詞》“至今墓外行人過,猶怯風刀獵獵寒”④陳詩:《陳詩詩集》,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第425頁。,都是化實為虛,想象神妙,吳孟復(fù)先生的結(jié)句正是對這種筆法的遙相繼承。他曾在《〈幼學雜憶〉錄罷偶成》一詩中說自己的詩作是“自知不入漁洋眼”,這種謙遜的說辭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看出來吳孟復(fù)先生一直以王漁洋的神韻說為創(chuàng)作的一個標桿和尺度。
吳孟復(fù)先生早年受性靈說和神韻說影響,推崇詩人之詩。待年齒漸增,讀書漸多,且受師輩同光體詩人陳衍、李宣龔影響,深刻地認識到學問與作詩的關(guān)系,逐漸心儀學人之詩?!睹闾迷娫挕贰安挥鼋鸬げ坏孟伞本头磸?fù)強調(diào)作詩需要學問作為基礎(chǔ),并例舉張孝祥《西江月·三山阻風作》出現(xiàn)的版本問題,當時這首詞用的是毛晉《六十家詞》本,一學生認為詞中“明月”與“斜陽”矛盾,吳孟復(fù)先生稽考宋本《于湖詞》,發(fā)現(xiàn)明人刻書改動了幾個字,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不僅僅是文獻學有助于讀詩寫詩,任何一門學問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詩詞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
由于對學問的重視,吳孟復(fù)先生指出無論是追求性靈還是追求神韻,都需要學問作為支撐和輔助。他在《論清代的詩風與學風》一文中強調(diào)提倡神韻說的王士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學力不深:“但他學識不足,故袁子才又謂其‘才力薄’,因此,清代的‘一代正宗’,恐當是顧而不是王。”⑤吳孟復(fù):《論清代的詩風與學風》,《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第43頁。同時也認為性靈派詩人構(gòu)思奇創(chuàng),但讀來不覺其為牛鬼蛇神,正是因為他們以學問為詩,只有學問才能使“奇創(chuàng)”之思妥帖地“稍加以理”,針對《隨園詩話》中所錄的一些經(jīng)學家所著之詩,吳先生認為:“袁枚錄它,顯然認為它是性靈詩,但它恰恰作于最以學問擅名的人之手?!辈⑦M而指出“涉學愈深,愈能啟瀹性靈”①吳孟復(fù):《論清代的詩風與學風》,《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第46頁。。吳先生在多處反復(fù)申說學問對性靈和神韻的影響,比如他在《讀清詩別集》再次強調(diào)“性靈神韻皆由學,豈有佳人不讀書”“曾讀閣書三萬帙,性靈原自出書叢”,《嚴明博士以〈洪北江評傳〉索序,以駢文寫成,意有未盡,后作》也說:“研經(jīng)何礙詩人筆,說與隨園莫浪疑?!?/p>
由于對學問的高度重視,吳孟復(fù)先生的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第一個特點是“以詩述學”。錢仲聯(lián)《吳山蘿詩文錄存序》就認為:“所錄雖為詩文,實皆述學?!雹阱X仲聯(lián):《吳山蘿詩文錄存序》,見《夢苕盦詩文集》(下),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版,第746頁。所謂“以詩述學”,即通過詩的形式來闡明學術(shù)觀點,這種闡釋方法擺脫了學術(shù)話語的表達機制,轉(zhuǎn)而采用了富有詩意的文學話語,言簡意賅,發(fā)人深思。杜甫《戲為六絕句》通過對詩人的評價來闡明自己的詩學宗旨,可以視為“以詩述學”的濫觴,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則以大型組詩的形式造就了“以詩述學”的高峰,其后王士禛《戲效元遺山論詩絕句》、袁枚《效元遺山論詩》等等,都堪稱“以詩述學”的典范。吳孟復(fù)先生詩集中有大量“以詩述學”的例子,如《古代文論研討會邀余為顧問,且告以將討論詩論,作此以代論文》(四首),詩題“作此以代論文”就已經(jīng)開宗明義地標明了“以詩述學”的宗旨。關(guān)于吳孟復(fù)先生“以詩述學”的實踐,可以總結(jié)為如下三個特點:其一,多以七絕組詩的形式評價詩人,討論詩學,嘗試構(gòu)建一部簡要清通的詩學史,繼承了杜甫、元好問以來“以詩述學”的表達傳統(tǒng)。如《讀清詩別集》(四十首)在第一首詩的自注中首倡“唐詩以情韻勝,宋詩以理趣勝,清詩以學問勝”,隨后從清初的顧炎武、錢謙益到清末的譚嗣同、胡詩廬,對清代的詩人及作品逐一提出自己獨到的學術(shù)觀點,這有利于清代詩史的梳理與清代詩學體系的建構(gòu);其二,詩歌表達過程中常常附有自注,作為副文本的自注,與作為文本本身的詩歌相輔相成,有機地構(gòu)成了“以詩述學”的表達機制。如《論桐城派》通過八首組詩的形式分別討論了桐城派研究問題域中的桐城文境、望溪義法、桐城理學淵源、桐城語用等命題,即以第七首為例:“語言文學理相通,開拓誰為一代雄。欲就桐城談?wù)Z用,請君詢?nèi)『3俏??!弊宰ⅲ骸昂3怯谑∥嵋晕淖钟栐b知名,嘗自稱半個‘桐城人’?!痹娭姓J為語言和文學是相通的,桐城派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文學研究,也在于語言文字學研究,這個觀點實際上開拓了桐城派研究的問題域,而自注則以古文字學研究大家于省吾為例,不僅僅清晰地解釋了詩歌的末句,給詩中的觀點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論據(jù),也保留了近現(xiàn)代學界中人的一則掌故;其三,在扉頁題詞、師友酬唱、憶往紀事等各種題材中融入了自己的學術(shù)立場和詩學觀念,活化了“以詩述學”的表達方法。吳孟復(fù)先生本為傳統(tǒng)文人,在新型的學術(shù)體制下轉(zhuǎn)型為現(xiàn)代學者,學術(shù)是他的職業(yè),更是他的生活,所以詩中對于日常的描寫,常常在不經(jīng)意間呈現(xiàn)出“述學”的烙印。如《幼學雜憶》(四十九首)以七絕組詩形式追憶幼時的老師,其中就保存了不少近代掌故與治學方法的記載,以第十六首懷念陳衍為例:“示我古今音變例,亦談詩史說三元。記曾命讀《巢經(jīng)》集,學問為詩是本原?!贝嗽妱?chuàng)作的初衷應(yīng)該只是回憶陳衍當初教學的場景并藉以表達對老師的懷念之情,但已經(jīng)在不經(jīng)意間展現(xiàn)出了陳衍的詩學觀與詩教的方法。
吳孟復(fù)先生詩作呈現(xiàn)出的第二個特點是“詩學合一”,即合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于一體。關(guān)于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的命題,在清代的詩學史上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其中方貞觀《輟鍛錄》的闡釋最具有總結(jié)性,他認為:“學人之詩,博聞強識,好學深思,功力雖深,天分有限,未嘗不聲應(yīng)律而舞合節(jié),究之其勝人處,即其遜人處。譬之佛家,律門戒子,守死威儀,終是鈍根長老,安能一性圓明。詩人之詩,心地空明,有絕人之智慧;意度高遠,無物類之牽纏。詩書名物,別有領(lǐng)會;山川花鳥,關(guān)我性情。信手拈來,言近旨遠,筆短意長,聆之聲希,咀之味永。此禪宗之心印,風雅之正傳也?!雹鄯截懹^:《輟鍛錄》,《清詩話續(x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36頁。學人之詩重心在于“學”,偏重于學識思理的表達;詩人之詩重心在于“詩”,偏重于詩歌性情的呈現(xiàn)。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各有勝處,針對這種情況,同光體詩人陳衍就提出了“詩學合一”的創(chuàng)作主張,他認為:“必具學人之根柢,詩人之性情,而后才力與懷抱相發(fā)越?!雹荜愌埽骸恶鲲L簃詩敘》,見陳衍《陳石遺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88頁?!皩W人之言與詩人之言合,而恣其所詣?!雹訇愌埽骸督娾n序》,見陳衍《近代詩鈔》,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23年,卷首第1頁。作為陳衍的弟子,吳孟復(fù)先生首先傳承了這個“詩學合一”的觀念,他的論詩絕句就認為:“詩人詩與學人詩,二妙居然一手持。前有綿莊后春海,百年風氣始開時?!本d莊是程廷祚,春海是程恩澤,這兩位清代詩人正是努力做到“一手持二妙”,開同光體一代風氣。吳孟復(fù)先生在傳承之余,也在自身的創(chuàng)作中踐行著“詩學合一”的追求。比如他的《莊嚴自姑熟屢寄書問,賦此答之》:“圣處功夫力已衰,猶撐病眼望新知。平生頗愛青山集,老去欣逢白雪詞。具本窮人今付與,攀能容我豈卑之。感君遠念挖煤叟,破戒酬詩不自持?!笔茁?lián)謂自身精力已經(jīng)衰退,無法參詳圣處功夫,但依然寄希望于后學諸生能夠繼往開來,頷聯(lián)是對“寄書問”的答復(fù),說自己通過郭祥正的《青山集》和陳德武的《白雪詞》來消遣歲月,頸聯(lián)出句化自蘇軾《與王定國》“窮人之具,輒欲交割與公”②蘇軾:《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458頁。吳孟復(fù)先生于“具本窮人今付與”句自注:“化東坡句‘窮人之具,今付與公矣’。”疑誤記。,對句化自王安石《次俞秀老韻》“新詩比舊增奇峭,若許追攀莫太高”③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第9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690頁。。這兩句點化前人句子,而句法又奇峭非常,曲折地表達了對莊嚴的殷殷期盼,是典型的學人之詩。尾聯(lián)總結(jié)全篇,對莊嚴表示由衷地感謝,以至于高興得破戒寫詩,這里將心中情、眼中事娓娓道來,注重于一時心境的呈現(xiàn),不加修飾,則是典型的詩人之詩。作為對自身詩學觀念的實踐,這首七律是比較成功的。再如《題孫文光〈論近代詩絕句〉》:“且聽匡衡細說詩,百年過眼萬靈馳。九原可作吾誰與,四海論交子獨奇。未必一流無健者,下開千載待何時?燕京深巷姑蘇月,老倚秋空有所思?!笔茁?lián)以匡衡比孫文光,“百年過眼”點明題中“近代詩”,頷聯(lián)頸聯(lián)以文為詩,句法勁峭,尤其是頷聯(lián)化用《禮記》“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④朱彬:《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159頁。,以經(jīng)史之語入詩,繼承了韓愈“以文為詩”、辛棄疾“以文為詞”的筆法,寥寥數(shù)語,既寫出了對前賢名家的向往之情,又道出了對后學諸生的憧憬之意。尾聯(lián)“燕京深巷”指陳散原,“姑蘇月”指陳石遺,出句通過人物所在地的景物來借指所寫之人,對句則將鏡頭轉(zhuǎn)向自身,以“老倚秋空”的特寫留下空白給讀者咀嚼。這首七律多以文法入詩,偏重于思理的表達,學人之詩的味道較濃,但結(jié)尾含蓄不盡的裊裊余音也閃爍著詩人之詩的靈光。無怪乎舒蕪就認為:“詩才以運學問,學問以斡詩才,……爐冶功深,光怪變化?!雹輩敲蠌?fù):《吳山蘿詩文錄存·后記》,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第123頁。徐晉如《論當代學人詩之特質(zhì)及源流》更是認為:“若皖吳山蘿之舂容安雅,……并足方駕前修,無忝名家。”⑥徐晉如:《論當代學人詩之特質(zhì)及源流》,《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第3期,第153-154頁。
吳孟復(fù)先生不僅在詩學觀念和詩歌創(chuàng)作中嘗試將性靈、神韻和學問打并入一爐,也總結(jié)了自身的詩學經(jīng)驗并指示具體的學詩門徑,嘉惠后學?!睹闾迷娫挕分小盁o師不能自通”、“詩話即是良師”、“詩話與金丹”和“師承與妙悟”這四個條目,不僅揭示了名師的批點指正和詩話的理論建構(gòu)對詩學實踐的重要性,也強調(diào)了學詩者自身需要對詩歌文本進行細讀,通過熟參經(jīng)典的詩歌作品以達到妙悟化成的境界。
在“無師不能自通”這一條中,吳孟復(fù)先生認為“自學可以成才,而無師不能自通”,并引用了徐增《而庵詩話》中“夫作詩必須師承。若無詩法,必須妙悟。雖然,即有師承,亦須妙悟。蓋妙悟師承,不可不偏舉者也”這幾句話來強調(diào)師承的重要性。吳孟復(fù)先生之所以這么強調(diào)師承,是因為他自身就是師承數(shù)位名家,同時又目睹身邊不少人因為缺乏師承而一直徘徊于作詩的門殿之外。吳孟復(fù)先生幼時從張仿舜先生學詩,打下了結(jié)實的基礎(chǔ),培養(yǎng)了一種性靈意識,之后又從鄉(xiāng)賢陳詩學詩,受神韻說影響,由王漁洋而上窺王維、孟浩然和韋應(yīng)物,直取唐詩門徑。在無錫國專讀書期間,又受陳衍和李宣龔的影響,心傾宋詩,從北宋的梅堯臣、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到南宋的陸放翁和姜白石,走入宋詩殿堂,最終形成了“詩兼唐宋”的境界。
吳孟復(fù)先生清楚地認識到名師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的,所以《勉堂詩話》“詩話即是良師”這一條又指出了另外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如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遇到耳提面命式的良師,也可以通過熟讀詩話來提高詩詞創(chuàng)作水平。他認為:“詩話者,古今詩家從正面或反面?zhèn)魇谠姺ń疳樦咭??!辈⒅赋鲎x詩話的五點好處,其一為保存名篇名句,其二為評析詩詞作法,其三為評析詩學源流得失,其四為辨析疑難問題,其五為記載當時的朝章國故與文人軼事。吳孟復(fù)先生如此重視詩話的作用,這正與他幼時熟讀《隨園詩話》的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他在論述詩話作用時,就舉例自己讀到了蔣士銓《賀熊滌齋重赴瓊林》“昔著宮袍夸美秀,今披鶴氅見精神”①蔣士銓《忠雅堂集》作:“少著宮袍美風度,老披鶴氅見精神?!痹斠娛Y士銓:《忠雅堂集校箋》第2冊,邵海清校,李夢生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072-1073頁。這首詩,認為詩中“今”“昔”相對舉來呼應(yīng)題中的“重”字,這種手法很見思致,但《隨園詩話》中袁枚批評道:“熊公美秀時,君未生,何由知之,赴瓊林不披鶴氅也?!雹谠叮骸峨S園詩話》,顧學頡點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第484頁。這一聯(lián)乍一看是非常好的詩句,但在袁枚看來,出句是癡人說夢,對句則不合事實。在具體作品的分析上,詩話就有如禪宗的當頭棒喝,能指示出作品潛在的問題,使人豁然開朗,尤其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在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就有前車之鑒以供反省,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詩話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指導性意義已經(jīng)毋庸置疑,但是從古至今,各家詩話著作汗牛充棟,初學者該如何依次閱讀呢?《勉堂詩話》“詩話與金丹”一條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一條首先強調(diào)“愚以為古人詩話皆有益處”,只要學詩者愿意去讀詩話,不管所讀書目的次序如何,肯定是有益無害的。但是考慮到學不躐等,學詩應(yīng)當循序漸進,吳孟復(fù)先生還是開列了幾?!敖鸬ぁ保谝涣!敖鸬ぁ笔窃丁峨S園詩話》,第二?!敖鸬ぁ笔峭跏慷G《漁洋詩話》及其弟子所記之《師友傳燈錄》《燃燈記聞》和趙執(zhí)信《談龍錄》,第三粒“金丹”是王國維《人間詞話》,吳孟復(fù)先生繼而強調(diào):“自劉、歐之作,下至《昭昧詹言》《藝概》,可讀必讀之詩話甚多,今由初學言之,故先舉此?!睂τ谠娫~研究者來說,熟悉詩歌發(fā)展史自然是當行本色,對于詩詞創(chuàng)作者來說,對于前代詩史也應(yīng)當有一個具象的了解,于是吳先生在列出初學書目的基礎(chǔ)上稍加申說:“另有自唐至清之各種‘紀事’,亦詩話之類,大可讀?!锻砬绾m詩匯·詩話》《雪橋詩話》即清代之詩史,《石遺室詩話》則近代詩史,以言研究,不可不讀?!?/p>
《勉堂詩話》“師承與妙悟”一條又強調(diào)不能僅僅依賴于師承,還需要妙悟。妙悟,就是在閱讀前人的詩作時,不能去追求承襲它的面貌,獵取它的辭藻,而是要學習這篇作品的精髓,并略加變化,點鐵成金。吳孟復(fù)先生在這一條中就提到張漱菡的“風流最是雙樵子,挑得斜陽過小橋”巧妙地化用了朱孝臧的“送酒船來雙槳綠,擔花人過一橋香”,這就是善于妙悟,用其意而不用其語,這種作詩的門徑,可以視為對黃庭堅“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③黃庭堅:《答洪駒父書》,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104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第301頁。這種說法的繼承。此外,吳孟復(fù)先生在《古籍研究整理通論》中也屢次提到妙悟的現(xiàn)象:“蘇軾《御史獄中懷子由》‘他年夜雨獨傷神’,蘇轍《會子瞻兄宿逍遙堂》‘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皆自韋應(yīng)物的《示全真元?!贰畬幹L雨夜,復(fù)此對床眠’。如果不知韋詩,則‘夜雨’‘對床’皆無法理解。詩人讀書多,古事熟,借前人言語,寫自己心情,隨筆觸發(fā),皆為妙語?!雹軈敲蠌?fù):《古籍研究整理通論》,見《國學典籍閱讀要義》,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第407頁?!坝玫渑c點化是詩人語言使用技巧之一,像王安石‘兩山排闥送青來’,‘排闥’用得好,能以傳神;蘇軾‘兒童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點化白居易‘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但比原詩灑落流利。”⑤吳孟復(fù):《古籍研究整理通論》,見《國學典籍閱讀要義》,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第428頁。吳孟復(fù)先生在品評同輩的詩詞作品時,也往往能揭示其妙悟之處,如他在評論宛敏灝所著《思佳客》一詞時就曾指出:“此詞亦妙甚,似從‘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翻轉(zhuǎn)一層,倍覺動人?!雹揶D(zhuǎn)引自胡傳志、張慧穎:《新見吳孟復(fù)〈書城先生詞讀后記〉考釋》,《學術(shù)界》,2021年第6期,第126頁。
吳孟復(fù)先生盛贊妙悟的長處,并在自身的創(chuàng)作中時刻體現(xiàn)出妙悟的本領(lǐng),比如《贈鮑義來》“想君生長黃山下,人與山云一樣清”,《贈石松夫婦》“看君夫婦天都話,人與山云一樣清”,吳孟復(fù)先生對“人與山云一樣清”這句似乎很自得,在兩首不同的詩中都使用了,其實這句是化自晁公武《鷓鴣天》“倚欄誰唱清真曲,人與梅花一樣清”①唐圭璋:《全宋詞》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513頁。.,但題材上一為贈友,一為聽歌,兩者毫無關(guān)系。吳孟復(fù)先生正是對晁公武的這兩句的理解達到了妙悟的階段,所以能輕松點化,依然整飭渾成。其《賞荷》亦有“此津迎接包河水,花與廉泉一樣清”之句,也是從晁句點化而來,從“人與梅花”化成“人與山云”再化成“花與廉泉”,題材從聽歌到贈友再到賞荷,這種句式被數(shù)次點化,每次都能吐屬典雅,余味無窮,可見妙悟的作用。再如《贈項純文》“怪君才調(diào)清如許,家在龍眠古渡邊”,也是從韋應(yīng)物《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②孫望:《韋應(yīng)物詩集系年箋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52頁。脫化而來,扣住了“清”字,門對寒流,固然清曠,但龍眠古渡邊也別有一番清味。
吳孟復(fù)先生身處二十世紀的詩學鏈條上,融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研究于一體,承續(xù)了傳統(tǒng)的詩論并用一生的時間維度去堅持詩學實踐,創(chuàng)造了一批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其中有部分就被收入了《淮北詩詞大觀》③鄒誠主編:《淮北詩詞大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32頁,共收錄《幼學雜憶》《惠山道中》《貴陽遇舒蕪,即送入蜀》《江南》《傳聞“四人幫”被粉碎,驚喜成詩》《讀張愷老〈悼亡〉詩,賦呈以廣其意》《七十生日述懷》《黃山湯口道中》八首詩。第138頁,收錄《浣溪沙·五三年與滁中師歡慶元旦作》一首詞。《安徽當代先賢詩詞選》④周正環(huán)主編:《安徽當代先賢詩詞選》,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49-150頁。共收錄《惠山道中》《三中全會公報傳來,喜極賦詩》《千帆寄示〈天問樓圖詩〉,賦此寄之》《陪夢苕先生自合肥同車至桐城》《寄纂詁諸公祝春節(jié)》五首詩。《五四以來詩詞選》⑤華鐘彥:《五四以來詩詞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236頁。共收錄《即事》《寄祜侄紐約》兩首詩?!吨袊F(xiàn)代詩選》⑥胡迎建:《中國現(xiàn)代詩選》,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第328頁。共收錄《陽朔》《江南》兩首詩。等詩詞選本。他的師長對他的詩學實踐稱許有加,陳詩《贈吳伯魯》就鼓勵他:“少年奮文藻,獨醒屏樽罍?!雹哧愒姡骸蛾愒娫娂罚戏剩狐S山書社,2010年,第450頁。錢仲聯(lián)《題門人桐城吳孟復(fù)教授詩集》更是盛贊他相比于桐城派先賢有后來居上之勢:“更訝積薪后居上,高擎赤纛下昆侖?!雹噱X仲聯(lián):《夢苕盦詩文集》(上),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第341頁。他的同輩也對他的作品不吝贊美,徐續(xù)《挽安徽吳孟復(fù)教授三首》“檢點遺篇夜有光,桐城詩派溯流長”⑨徐續(xù):《對廬詩詞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9頁。就認為他的詩作光芒不滅,彭鶴濂《挽同門吳孟復(fù)教授》“垂死病中眠不得,夜窓風雨入燈寒”⑩彭鶴濂:《棕槐室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第176頁。更是流露了對他的惺惺相惜之情。
二十世紀是新文學盛行的世紀,“選學妖孽,桐城謬種”的旗幟四處飄揚,小說、新詩等新文學體裁以巨大的優(yōu)勢壓倒了詩詞、古文等舊文學體裁,舊詩創(chuàng)作處于一個邊緣化的尷尬境地。而作為二十世紀舊體詩壇的名家之一,吳孟復(fù)先生并沒有像當時的一些舊體詩人一樣孤芳自賞,而是言傳身教,在風雅式微的年代里積極指示舊詩創(chuàng)作的法門。他曾任安徽省詩詞學會顧問?吳孟復(fù)有詩《安徽詩詞學會成立,承聘為顧問,賦此寄之》。,指導并引領(lǐng)了眾多詩詞愛好者,成功傳遞了舊詩創(chuàng)作的火炬。作為他的后學,陳永正《登越秀山懷合肥吳孟復(fù)教授》“憑欄北望英雄氣,我欲堂前載酒來”?陳永正:《沚齋詩詞鈔》,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第65頁。就吐露了對他英雄之氣的憧憬和仰慕,汪茂榮《悼吳孟復(fù)教授》“老來壇坫尊人瑞,別后龍眠牽肺肝”?汪茂榮:《懋躬叢稿》,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第25頁。更是重申了他在舊體詩壇崇高的地位。他是二十世紀中國舊體詩壇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的光芒會永遠照耀著后學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