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姍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不斷提高,長時間靜坐成為現代人類生活方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這導致了人體運動機能的不斷退化和健康水平的不斷下降。運動缺乏加之膳食不合理等不良生活方式導致大量“現代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肌肉骨骼系統(tǒng)疾病等,這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類的公共健康問題。
在上述背景下,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受到運動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缺乏身體活動會影響青少年骨骼肌肉的生長和發(fā)育,長時間久坐的行為也會導致青少年一系列健康危害,如視力下降、超重、肥胖以及慢性病的發(fā)生率均會增加。
在青少年生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充足且規(guī)律的體育運動會給青少年帶來許多健康益處。培養(yǎng)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共同努力。
本文基于可穿戴設備+華為Research 云平臺監(jiān)測系統(tǒng),通過調查某校部分初一學生身體活動行為現狀,旨在探索初中生在校期間的身體活動情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為增加中學生身體活動、促進健康提供基礎數據和參考依據。
本調研主要在某校初一年級開展。調查方式主要為學生佩戴運動手環(huán)和問卷調查。
其中運動手環(huán)調查使用的設備為華為手環(huán)6,該手環(huán)由華為終端有限公司制造,并由華為南京研究所針對本項目研究進行了優(yōu)化。在調研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2 周的24 小時(除洗澡和充電外)持續(xù)佩戴,并由家長每日使用該項目專用App 上傳數據。本實驗數據采集自2021 年12 月7 日至2021 年12 月20 日共14 天,涵蓋兩個周末,基本可以代表學生的日常作息模式。
調查共涉及114 名學生及其家長,其中男生53名,女生61 名。其基本情況主要指身高、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質量指數(BodyMassIndex,BMI)是國際公認進行超重、肥胖篩查的基礎指標。其計算公式為BMI=體重(kg)/身高(m)2。對于初一學生,BMI 標準如表1。
表1 初一學生的BMI 標準
本次調研結果如表2。
表2 身體形態(tài)基本情況
結果表明:學生身高水平與江蘇省城市學生身高水平接近,體重水平和BMI 水平均高于全省水平。男生的超重、肥胖率較高,超1/3 男生存在超重、肥胖,同時少數男生也存在體重過輕的情況。女生在青春期伊始,認知美的意識剛剛萌發(fā),可能會出現注意飲食、控制體重的情況;而男生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在飲食上可能出現營養(yǎng)過剩的情況導致超重、肥胖率較高。影響青少年肥胖的因素眾多,主要包括遺傳、飲食、體育鍛煉、精神心理等因素。大多數肥胖青少年存在不良飲食習慣,表現為晚餐量偏多,喜歡吃甜食、油炸食品等高能量食品,經常非饑餓性進食,并常有吃零食的習慣。這些不良飲食行為習慣加之運動不足是導致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校內活動是學生日常身體活動的主要來源。本研究主要將容易產生身體活動的時間段歸結為大課間、課間、體育課、往來食堂等4 個時間段。本次調研通過手環(huán)分時間段對校內步行數進行了監(jiān)測,主要結果如表3。
表3 校內主要身體活動時段平均步數占比情況(單位:步/日)
結果表明:學生在學校時間為早上7:00 至下午18:00,其中多數時間學生處于靜坐學習狀態(tài)。學校開設的體育課、大課間活動是學校體育日常工作的核心,學生實際上存在身體活動的時段主要為大課間、課間、體育課、午飯往來食堂時段,這些時間段也是青少年產生身體活動的重要來源。學校在大課間安排的跑操、跳繩等體育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運動量,對增加學生的身體活動有很大貢獻。
按照國際身體活動指南的一般要求,青少年每天至少參加60 分鐘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在本研究中,將心率在100 次/分以下定義為靜坐行為,心率100~129 次/分之間定義為低強度運動,心率130 次/分及以上定義為中高強度運動。本次通過手環(huán)的心率監(jiān)測功能對不同強度身體活動時間進行了監(jiān)測。
結果表明:無論是學習日還是休息日,都存在中高強度活動不達標的情況,雙休日尤其明顯。身體活動不足往往伴隨著靜坐時間過長,兩者疊加增加了青少年發(fā)生超重和肥胖的幾率。學生在周末靜坐少動時間偏高,上學日則略低,可能與周末靜坐狀態(tài)下完成作業(yè)時間過長有關。男女生主要的差異在于學習日和周末的中高強度運動時長,男生的中高強度運動時長大于女生。可能由于天性使然,男生對中高強度的運動積極性比女生更高。學校體育活動中,體育課的中高強度運動部分,女生情況通常不如男生,如何提升女生運動強度,讓女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完成體育課的中高強度部分是對學校體育的重要考驗。
與步行數時間段研究類似,本次調研通過手環(huán)分大課間、課間、體育課、往來食堂時段等4 個時間段,對校內各種強度身體活動情況進行了監(jiān)測,主要結果如圖1。
圖1 校內各時間段的各種強度身體活動時長和占比情況(單位:分鐘)
結果表明:體育課貢獻了大部分中高強度活動,說明學校體育課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身體活動行為。體育課的中高強度活動時間達到了18 分鐘。建議未來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體育課程內容,更加合理高效地組織安排體育課課程內容,教師減少分組教學中的等待環(huán)節(jié),提高體育課上的活動強度,促使體育課的中高強度活動時間爭取達到30 分鐘。此外,在大課間也存在近10 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說明學校安排的跑操等活動也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運動量和活動強度。學生也會在課間及午飯時存在一定量的低強度的自主活動。
調研學生對體育的喜愛程度和對體育課的喜愛程度。調研結果如圖2 和圖3。
圖2 對體育的喜愛程度
圖3 對體育課的喜愛程度
結果表明:學生很喜歡體育和比較喜歡體育的人數多達64%,可以看出學生對體育較有熱情;很喜歡體育課和比較喜歡體育課的人數達到73%,可見學校的體育課安排適合大多數學生的意愿,并且很受學生歡迎,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很不喜歡體育及體育課。
調研學生自主進行體育活動的頻率。按照參加頻度,共分為每天參加、經常參加、有時參加、偶爾參加、從不參加5 個等級。調研結果如下:有時參加30%;經常參加25%;偶爾參加22%;每天參加16%;從不參加7%。
結果表明:大多數學生都是有自行開展體育活動的經歷的,僅有7%的學生是從不參加,剩下的學生都會或多或少地參與一些體育課外活動。說明學生的體育意識還是很不錯的,有自主鍛煉的想法。
用主觀評價方法調研體育課的活動強度。按照活動強度由小到大,共分為不出汗,非常輕松;有點汗,還算輕松;會出汗,有點累;出汗很多,比較累;大汗淋漓,非常累5 個等級。調研結果如下:會出汗,有點累占44%;有點汗,還算輕松占28%;出汗很多,比較累占18%;大汗淋漓,非常累占5%;不出汗,非常輕松占5%。
結果表明:體育課上有將近一半的學生都是會出汗,只是有點累。這表明體育課的強度較為合理,符合大多數學生的現實情況。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覺得非常累,或者非常輕松,原因可能是兩類學生平時鍛煉非常少,或者是鍛煉非常多。這表明體育課基本符合大部分學生的日常鍛煉需求,并且強度也適中。
調研學生課間休息時的活動狀態(tài)。按照活動強度從小到大,共分為坐著、站在座位附近、在教室內走動、在走廊上走動和到操場或空曠戶外場地運動5個等級。調研結果:坐著的占21%;站在座位附近的占8%;在教室內走動的占32%;在走廊上走動的占38%;到操場或戶外的占1%。
結果表明:課間休息時大多數的學生會選擇在走廊上走動,或者是在教室里走動,也有1/5 的學生會選擇繼續(xù)坐著,而能夠去空曠的室外運動的是極少數的。建議可以適當提醒學生,課間休息時盡量走動,避免久坐。
學生超重、肥胖問題不容忽視,學生的日?;顒恿坑兴岣?,但是中等以上強度身體活動時間仍然不足。在校期間,體育課、大課間、課間和午飯往來食堂是身體活動的主要來源時間段,特別是體育課和大課間承擔了大部分的中等以上強度身體活動時間。學生對體育活動和體育課普遍較為喜歡,希望能適當增加活動時間。家長和學校大多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呈支持態(tài)度。學生自我感覺課業(yè)負擔在正常范圍內,壓力和身體狀況也基本正常,但是睡眠普遍不足,睡眠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家長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頻率均嚴重不足,與孩子一起鍛煉的時間也嚴重不足。
建議學校進一步完善體育課和大課間制度,同時盡量在課間鼓勵學生活動。家長要盡量增加活動時間和頻率,給孩子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