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集才華與智慧于一身。讓我們一起走近晏子,感受古人的氣息和風采吧。
晏??子
晏子(公元前578—前500年),名嬰,字仲,史稱“晏平仲”。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夷維人。晏子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善于辭令,主張以禮治國,在各諸侯國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述晏子的思想、言行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全書共八卷,分內(nèi)、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練,情節(jié)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的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jié)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后世寓言有著較大的影響。
晏子使楚
晏子才識過人,在各諸侯國中很有名氣。因此,齊國的外交事務都由他主管。
一次,齊國國王派晏子出使楚國。當時,楚國比較強大,而楚國國王又是個驕橫傲慢的君主,聽說晏子將要來訪,便召集群臣商議:“齊王派晏子來訪。等晏子來了,我們要捉弄他一番,讓他瞧瞧楚國的威風。”大臣便出起主意,楚王點頭稱好。
晏子一行人來到楚國國都,馬車在城門口停了很久也不見有人來開城門。守城的士兵指著城墻上的一處洞口說:“國王有令,今天不準開城門,你們從洞口進去吧。”晏子笑著說:“這是狗洞,是狗進出的地方,只有出使狗國才從狗洞進出,而我出使的是楚國,怎能從狗洞進出呢!”士兵將晏子的話報告給楚王,楚王只好下令開城門迎接晏子進城。
楚王看到晏子是個其貌不揚的人,故意驚訝地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知道楚王是在羞辱他,不慌不忙地說:“齊國的人很多,就拿臨淄來說,街上的行人肩挨著肩,腳碰腳,怎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笑著問:“既然齊國人那么多,怎么派又矮又小的你來出使本國呢?”晏子不假思索地說:“齊國有個規(guī)矩,訪問上等之國,就派上等之人,訪問下等之人,就派下等之人,像我這等人在齊國是最矮、最小、最沒出息的,因此,國王就派我出訪楚國了!”楚王又討了個沒趣。
這時,士兵押著一個犯人從堂前經(jīng)過,楚王故意問道:“這犯人是哪國人?犯了什么罪?”士兵回答說:“是齊國人,是個盜賊。”楚王看了看晏子說:“齊國人怎么都善于做盜賊?”這時,晏子站了起來厲聲厲色地說:“大王,橘子生于淮南,結的果實又大又甜;如果生于淮北,果實又酸又小,不過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罷了。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楚國做起盜賊,大概也是貴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沒料到晏子這么厲害,只好暗暗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