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云 邱璐璐
社交媒體的普及對傳媒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國新聞院校師資的建設有兩大顯著特點,其一,師資背景和專長與新聞院系定位關系密切[1];其二,堅持師資隊伍建設專業(yè)化,對教師學術與職業(yè)背景強調專業(yè)主義。針對職業(yè)背景,1917年成立的美國新聞院系聯(lián)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Departments of Journalism)規(guī)定新聞專業(yè)教師必須具有5年業(yè)界實踐經驗。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傳播學興起并逐漸與新聞教育融合,新聞教育師資對學歷要求更高,博士成為主要標準,而媒體從業(yè)經驗不再是必須條件[2]。最近十年,以社交媒體為主導的融媒時代對新聞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僅要緊跟業(yè)界發(fā)展而且還要針對最新技術持續(xù)更新研究與教學方法。根據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的報告,缺乏精通新媒體的教師是美國新聞教育當前面臨的三大障礙之一[3]。筆者將從教師來源、師資分類、學術資歷和職業(yè)背景方面探究中美師資力量的具體情況。
我國新聞院校教師主要來自高校畢業(yè)生和從傳媒機構調入高校的新聞從業(yè)者。然而,目前具有博士學位,掌握豐富理論知識的理論型教師居多,而具有實踐經驗教師較少[4]。美國高校新聞院系根據理論課與實踐課將師資分成兩類:一類有博士學位,擅長研究,主要教授理論課;另一類來自新聞業(yè)界,他們具有豐富的媒體實踐經驗,主要擔任實踐課程教學[5]。
我國新聞院校師資由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客座教授、輔導員和行政人員組成。美國新聞院校教師一般分為全職教師、兼職教師和職員[6]。其中,專職教師一般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皆從媒體行業(yè)聘請。另外,美國新聞院校將教師分為終身教員與非終身教員。具體而言,終身教員通常是那些最具研究成果的教師,而非終身教員通常沒有研究成果,但他們能教授業(yè)界技能[7]。
我國新聞院校招聘教師都以具有博士學位作為必備條件,因為我國高校評估體系中教師博士學位比例是一個重要指標,比例越高分值越高。而美國院校教師博士學位所占比例與新聞傳播學科評價體系無關,但根據問卷調查結果,70%受訪者對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更認同[8]。
我國新聞傳播學師資隊伍中青年教師普遍學歷較高,但缺少新聞從業(yè)經歷。美國新聞傳播學教師是否必須持有博士學位仍存在爭議,但擁有豐富的媒體實踐經驗已經成為通用標準。比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Klatel認為,新聞專業(yè)教師應有高水平的專業(yè)經驗。作為新聞學導師必須有熟練的行業(yè)技能和豐富的行業(yè)經驗,即便教授研究生課程也不能空談理論[9]。顯然,業(yè)界經驗對新聞教育的重要性已成為普遍共識。
筆者在中國知網、維普、Academic Search Premier、HathiTrust等數(shù)據庫中輸入“新聞教育師資力量”“傳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新聞傳播學師資力量”等關鍵詞搜索2000到2022年間發(fā)表的中、英文研究項目。最初產生了103個結果。由于本文重點是師資建設,筆者采納選拔機制、在職培訓、評估考核、學生就業(yè)等相關研究,并排除籠統(tǒng)概述新聞傳播教育的文章。最終,選定47項相關研究作為研究對象。
筆者從選定的研究項目中提煉出研究問題、理論框架與方法、研究發(fā)現(xiàn)三項研究內容并運用表格展示經過篩選的研究樣本特征(參見表1和表2)。特征1-4分別是重視博士學位,但忽視實踐經驗(特征1),實行實踐型與理論型并重的教師聘用制度(特征2),師資隊伍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特征3),及分析當前師資隊伍建設的挑戰(zhàn)與對策(特征4)。特征5、6是理論框架和方法分類。特征7-10是研究結果。其中,特征7是既重視學歷也重視實踐經驗的研究項目;特征8是師資隊伍如何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yè); 特征9既關注中國高校同質化或美國高校個性化特點;特征10關注學術研究與媒體實際情況脫節(jié)案例。與特定特征相關的陳述在表格中用“X”表示。
表1 集群1
表2 集群2
另外,被選定的研究項目被分成兩組研究集群。第一集群為中國新聞傳播高校師資力量研究(21項),第二集群為美國新聞傳播高校師資力量研究(26項)。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集群內部研究實踐不盡相同,但兩個集群內卻存在相似性。例如,密蘇里新聞學院既有研究型教師也有實踐型教師;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專職教師負責理論課教學,同時聘請傳媒公司的CEO擔任影視編導專業(yè)課程“電視節(jié)目編導”兼課教師[10]。
第一組包括21項研究并在表1中列出全部研究樣本。其中,4項研究以新聞傳播師資隊伍建設為題,探討新聞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問題;2項研究提供對策或措施;其余15項研究聚焦新聞教育中與師資力量相關的其他問題,如,教學質量、學生就業(yè)等。集群1的研究表明,新聞師資建設受到持續(xù)關注并產生了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但缺乏解決困境的措施。
1.研究問題
如表1所示,在研究問題中討論頻率最高的是學歷與實踐的問題,其次是“請進來,走出去”模式,然后是反映師資隊伍的發(fā)展趨勢。其中,2項研究討論對策問題,2項討論師資同質化或個性化的問題,但不少研究項目討論教師質量如何影響教學質量、學生就業(yè)、學界與業(yè)界脫軌問題。
2.理論框架與方法
如表1所示,大多數(shù)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僅2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占第一組研究項目的9.6%。此外,少數(shù)研究項目雖有明確方法論、理論框架,但沒有清晰地分析數(shù)據的方法和步驟。
3.研究發(fā)現(xiàn)
在第一組集群中,20%研究項目討論了多數(shù)院校師資來源單一并以理論人才為主的問題,同時,也有20%研究項目分析教師職業(yè)背景如何影響教學質量。另外,僅有1項研究的調查結果涉及師資同質化和個性化,而涉及實踐與學歷并重的也僅有2項??傮w而言,第一集群關注中國新聞教師隊伍建設中實踐與學歷,同質化與個性化等突出問題。
集群2包括26項與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相關研究,其中,2項以“密蘇里模式”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案例研究范式開展比較研究;7項通過介紹新聞傳播教育發(fā)展歷程,思考對中國新聞教育發(fā)展帶來的啟示;2項涉及新聞教育現(xiàn)狀;1項論及博士學位教育;1項涉及新聞傳播教育排名標準;4項與新聞從業(yè)經驗;其余9項從社交媒體技術角度闡述新聞傳播專業(yè)教師職業(yè)規(guī)劃與發(fā)展。另外,這26項研究中沒有研究項目以新聞師資建設為主題。集群2研究表明,在媒介融合視閾下,師資建設作為新聞傳播教育研究領域的分支受到廣泛關注并產生新的認識論,但由于筆者掌握的文獻有限導致研究實踐缺乏連續(xù)性。
1.研究問題
如表2所示,在第一組(2005—2015)研究問題中,討論頻率最高的是“走出去,請進來”模式和“學歷與實踐”,其次是“發(fā)展趨勢”和“措施與對策”。第2集群僅有幾項研究從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視角討論解決教師面臨社交媒體技術挑戰(zhàn)的對策,也僅有幾個研究項目從“走出去,請進來”辦學模式視角分析師資背景與新聞傳播院校定位關系,從而強調師資個性化與避免同質化的必要性。
2.理論框架與方法
表2中的研究都涉及本研究的四個面向。如表2所示,96%的研究項目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僅有1項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占第2組(2016—2022)集群研究項目總量的6.67%。
3.研究發(fā)現(xiàn)
第2集群中,50%研究項目討論業(yè)界與學界脫節(jié)問題;31%研究項目討論既重視學歷也重視實踐問題;27%的研究項目討論個性化與同質化問題;19%的研究項目討論教學質量和學生就業(yè)。
1.相似性
首先,縱觀兩組集群,僅5項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或措施;僅14項研究針對發(fā)展趨勢展開討論;雖然它們都強調借鑒美國經驗的重要性,但鮮少提出應對方案與策略。其次,盡管大部分研究討論經驗或學歷,但分析結果卻不盡相同。具體而言,中國教師擁有博士學位,但沒有業(yè)界經驗;而美國的研究項目呈現(xiàn)出個性化特點,即教師是否要有博士學位取決于辦學定位。再次,定性研究是主流的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只被少數(shù)項目采用。顯然,相似性并非中美學者關注的焦點,同時,差異性在少數(shù)研究項目中包含相似性,說明大部分研究以線性思維闡述、分析相似性。
2.差異性
第一,在第2集群中,有31%的項目分析“請進來,走出去”模式,但第1集群卻有43%的項目討論此模式。第二,第1集群中大部分研究項目討論教學質量、學生就業(yè)、學界和業(yè)界,但極少討論學歷與實踐、同質化與個性化。相反,第2集群大部分研究的結論與實踐、同質化、個性化密切相關,同時50%項目的研究發(fā)現(xiàn)涉及業(yè)界與學界脫節(jié)。概括而言,聚焦不同的研究對象,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
3.復雜性
從以上針對差異性、相似性的分析得知,將美國既有的師資建設經驗與中國院?,F(xiàn)狀展開橫向比較有其局限性,因為擁有相對成熟師資力量體系的美國院校改革步伐從未停止,尤其針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技術挑戰(zhàn),不少研究實踐開始探索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合并的教學法給教師帶來的挑戰(zhàn)[11]。同時,我國新聞院校師資建設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斷變化中,這說明兩個集群間存在交叉性并最終衍生為復雜性。如此,需要重新定位比較教育研究視角、前提,找準比較研究平衡點。筆者將新聞教師教育比較研究視為一種批判性社會實踐,建議摒棄線性的對比邏輯而以非線性思維介入研究實踐并充分考慮、平衡研究對象間的相似性、差異性、交叉性、復雜性。另外,媒介融合背景下,人工智能、VR等技術對新聞教育工作者構成的挑戰(zhàn)應被視為復雜性新的面向,因為擁有豐富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經驗的教師也受到新媒體傳播過程中衍生的數(shù)字技術的挑戰(zhàn)[12]。
1.同質化與個性化
新聞教師隊伍個性化概念是根據美國新聞院校辦學定位而界定的,其目的是確定具體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傳統(tǒng)上,美國新聞傳播教育有四種模式:第一類是與傳媒業(yè)聯(lián)系緊密的院校,其課程取向是進入寬廣的傳媒工作領域;第二類是課程定位于專業(yè)方向,窄化和有明確的專業(yè)方向;第三類是在傳播學研究的廣闊框架內設置新聞教育,立足于社會科學的視角,重視實踐教育與理論研究,聘請業(yè)內人士授課,比如,西北大學的Knight實驗室,教師、學生與業(yè)界設計師、產品開發(fā)商一起創(chuàng)建新產品并學習教室以外開發(fā)產品的技能[13];第四類是新專業(yè)主義模式,將新聞學與傳播學置于人文教育思路中[14]。另外,同質化概念則基于中國新聞院校教師來源而界定的。具體而言,大部分院校的新聞教師隊伍一般由擁有博士學位但缺乏實踐經驗的高校畢業(yè)生以及有一定媒體從業(yè)經驗的記者、編輯、主持人等構成。近年來,部分高校根據融媒教育需要招聘引進了擁有新媒體、數(shù)碼技術等背景的教師,比如,2015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招聘新媒體方向的教師要求有計算機、電子信息等相關學科背景。拓展教師隊伍的多元化學科背景似乎是擺脫同質化的有效途徑,因為教師的學科背景是人才培養(yǎng)即辦學定位的根本保障。融媒背景下重新定位并明確人才培養(yǎng)模式、目標、方向應成為新聞師資建設改革的根本前提,也是邁向個性化的有效途徑。
2.實踐與學歷
實踐與學歷涉及教師職業(yè)背景和學術資歷,受到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美國新聞院校一貫重視教師的業(yè)界經驗,但從事新聞教育的教師是否必須擁有博士學位一直頗受爭議。比如,密西西比大學新聞學院對于教師是否應該有博士學位,79%的教師認可,6%的人認為無所謂,14%的人認為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15]。雖然爭議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美國高校更傾向招聘既有博士學位又有新媒體從業(yè)經驗的教師。近年來,形成于美國高校的雙師制開始在國內部分院校興起,即他們的教師隊伍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受過嚴格學術訓練并獲得博士學位的教授組成,他們負責理論課的教學,指導學生開展學術研究,其成果形式為研究論文或專著;二是來自業(yè)界的資深從業(yè)人員,他們負責新聞業(yè)務類課程教學以及學生的實踐教學,但由于沒有博士學位,即便他們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也不能被聘為全職教師。通常他們都是以兼職教師的身份開展教學,這不利于教學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因此,改革國內新聞院校教師招聘、評價與管理的現(xiàn)行制度成為確保雙師制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
3.走出去,請進來模式
走出去,請進來的辦學模式是指新聞院校教師走出去,與業(yè)界保持密切聯(lián)系積累實踐經驗;讓新聞工作者走進來,加入新聞教育隊伍。這種辦學模式旨在不斷密切和加強學校與業(yè)界的聯(lián)系,采取切實措施推動教師與新聞機構合作,推進理論與實際結合。該辦學模式不僅是美國新聞院校一以貫之的傳統(tǒng)的辦學模式,而且被認為是其新聞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比如,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被請進來的不僅有獲得過大獎的記者、編輯,也有新媒體的新銳以及行業(yè)精英,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業(yè)界最前沿的動態(tài)。
綜上所述,中美新聞師資隊伍建設對比研究不僅呈現(xiàn)出橫向研究的相似性、差異性,還呈現(xiàn)出縱向研究的交叉性與復雜性。換言之,本研究分析表明,融媒時代新聞教師教育比較研究實踐在線性與非線性思維邏輯的共同作用下,研究對象的相似性、差異性、交叉性和復雜性在兩個集群內部被交織地呈現(xiàn)于數(shù)據中。本研究分析還表明,美國新聞院校走出去、請進來的辦學模式,兼顧學歷與實踐的招聘理念,以及秉持個性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媒介融合時代我國新聞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可資借鑒的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