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維韋斯的貧困救助理論:科學救助思想的開端

2024-01-19 21:32
社會工作 2023年6期

張 威

一、前 言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社會政策的出現(xiàn)早于社會工作。社會政策中社會保障有三大原則:救助原則、保險原則、福利原則。其中出現(xiàn)于17世紀的救助原則,其特征是用國家財政收入救濟最需要幫助的極少數(shù)人,救濟待遇與收入狀況密切相連,財政來源是稅收;保險原則出現(xiàn)于19 世紀,其特征是企業(yè)和個人繳納保險費,保險待遇與繳費義務相連,財政來源主要是保險費(及國家補貼);福利原則出現(xiàn)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該原則與公民權利相連,只要是國家公民,即可享受福利待遇,與收入狀況無關①比如德國的“子女補助金”(亦稱兒童補助金),德語原文是Kindergeld。或者“育兒補助金”,德語原文是Erziehungsgeld,現(xiàn)已改為“父母補助金”,德語原文是Elterngeld。,財政來源也是稅收。救助原則出現(xiàn)得最早,與人類最初所關注的問題有關。人類最初探討的社會問題主要是物質性和身體性困境,如貧困和疾病。人們思考如何應對這些問題,最初是在神學和哲學領域,這兩大領域產出的觀點對科學救助思想的出現(xiàn)影響巨大。從中世紀晚期到近代,神學家和哲學家們對于如何理解貧困、如何應對貧困的觀點,發(fā)生了本質性轉變。

神學家馮·阿奎(Thomas von Aquin,亦譯為:阿奎那)(1224—1274)提出的“七種身體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仁慈之舉”,體現(xiàn)了中世紀施舍思想和濟貧學說的精神。但這種幫助更多是指一種“直接給予式的施舍和慈善”,是一種私人行為,而且它的核心并不是受助者而是施舍方。隨著近代的開始,人們對貧困的理解和助人觀點開始發(fā)生轉變,越來越多的系統(tǒng)性、理性濟貧思想開始出現(xiàn)。城市濟貧制度改革的開拓先鋒是天主教神父和神學家馮·凱瑟斯貝格(Johannes Geiler von Kaysersberg)(1445—1510),他深受其朋友也是法學家布蘭特(Sebastian Brant)(1458—1521)的影響。布蘭特是名著《愚人船》①德語原文是Narrenschiff。(1494)的作者,他用愚人諷刺的手段批判和揭露當時社會中的各種現(xiàn)象與問題。馮·凱瑟斯貝格和布蘭特都倡導:對待貧困問題,必須以公眾利益為重,最終目標是取消乞討。這一觀點逐漸讓“貧困者的勞動義務”被越來越多地置于濟貧思想的中心地位。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強調貧困者的勞動義務,換言之,為了消除貧困,貧困者必須履行一定義務(而不是只單純地接受施舍)。神學家林克(Wenzelslaus Linck)(1483—1546)曾清晰地表達這一觀點:每個人都有義務養(yǎng)活自己、有義務資助沒能力養(yǎng)活自己的家人。只有當個人和家庭做不到這點時,社區(qū)(公共領域)才能干預。除了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林克也將宗教改革思想的重要貢獻引入到濟貧制度改革中(Lambers,2013:5-7)。

在此之上,西班牙人文主義者、哲學家和學者維韋斯(Juan Luis Vives)(1492—1540)1525 年創(chuàng)立的“貧困救助實踐”②德語原文是Subventionspraxis。源于De subventione pauperem。Subvention一詞多義:經濟上的幫助、資助、救助、補助。思想,對推動城市濟貧制度發(fā)生根本轉變——轉向科學救助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從全新的角度闡釋貧困和如何幫助窮人③本文中,“窮人”和“貧民”兩個概念被作為同義詞使用。,首次將應對貧困從無組織、無計劃、自發(fā)無序的個人層面轉向有組織、有計劃的國家層面,意圖超越中世紀的施舍思想和濟貧學說,尋求一種系統(tǒng)性解決途徑。這意味著:人類對貧困問題的思考,從“慈善濟貧”轉向“科學救助”。這一思想因此被視為當代科學救助和國家救助思想的開端。維韋斯的貧困救助理論也標志著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出現(xiàn),因此也被視為西方(古典和現(xiàn)代)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前身之一(張威,2020)??陀^理解其思想需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fā)。

二、歷史背景:從中世紀晚期進入近代的歐洲

1492年維韋斯出生于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其父母因宗教信仰問題遭到宗教法庭的迫害④天主教會譴責其父母在接受洗禮后依然保留猶太教的傳統(tǒng)習俗,史書推測他們后來甚至可能被處死。,維韋斯對教會的觀點有著自己的理性見解,但其一生都是天主教會的成員。維韋斯先后在瓦倫西亞(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巴黎大學(攻讀語文學、哲學和神學)、布魯日(Brügge,也稱“布呂赫”)⑤布魯日的荷蘭語是Brugge,也譯布呂赫(法語:Bruges),Brügge是德語。等地學習,并開始為富有家庭的孩子上課。1512 年起,維韋斯在魯汶(L?wen,今屬比利時)新成立的大學教授拉丁語,并與當時歐洲一些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結為好友,逐步成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后經莫爾斯(Thomas Morus)介紹,維韋斯每年會有數(shù)月時間在英國,一邊在倫敦王室里做私人教師、一邊在牛津大學做教師,這期間獲得穩(wěn)定收入和社會認可的他撰寫了大量神學、哲學、語文學、教育學和社會批判性文章。針對布魯日(Brügge)乞丐泛濫的現(xiàn)象,1525 年維韋斯撰寫了專著《關于幫助窮人》(亦譯為:對窮人的救助或論濟貧)獻給布魯日市政府;他最有名的著作是1531 年完成的《論科學》。后因亨利八世的離婚事件生活陷入貧苦①維韋斯因對亨利八世的離婚事件持以反對態(tài)度,在英國被國王下令逮捕,國王撤銷了他王室私人教師和牛津教師的職位,切斷了他的固定收入來源。,直至1540年離世。

中世紀晚期,14 世紀中期開始,歐洲的生活狀況開始惡化:各種瘟疫頻發(fā),1349 年起出現(xiàn)一種新的瘟疫(黑死?。诘抡Z原文是Pest。,再次奪走幾百萬人的性命;自然災害頻發(fā),氣候變壞(如出現(xiàn)短暫的冰期),這些都對農產品的生長造成惡劣影響。戰(zhàn)爭使得貿易發(fā)展受到阻礙,實物經濟隨之減少,但它為貨幣經濟的發(fā)展帶來契機,大型都市逐漸形成,產品進一步分化和細化(Engelke et al.,2018:50)。對西方歷史學家來說,公元1500 年前后是從中世紀向近代轉折的時期,維韋斯正是生活在16 世紀最初的40 年里。1453年“君士坦丁堡沒落”(拜占庭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人們開始尋找通往東方(如印度)的新交通路線,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為地中海地區(qū)的貿易發(fā)展帶來了巨大變化。1514 年哥白尼(波蘭天文學家)重新論證了早在古代就已形成的太陽中心學說,更正了人們對宇宙的認識。繼1054 年教會分裂為希臘教會和羅馬教會之后,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發(fā)起的宗教改革運動使羅馬教會再次分裂,基督教新教興起,對歐洲大多地區(qū)影響重大。激烈的斗爭沖突(如1525年的農民起義),將中世紀晚期的惡劣生活條件推向了頂點。經濟、社會和宗教矛盾日益加劇,統(tǒng)治者們又利用這些矛盾擴張自己的權勢(Engelke et al.,2018:51)。

隨著貨幣經濟的繁榮,城市中的“貨幣貴族”逐漸分化為商人、手工業(yè)者、銀行家和生產商等,他們的經濟行為越來越傾向于“利潤最大化”原則。城市中的封建等級秩序由此受到削弱。隨著實物經濟的減少,一部分貴族逐漸貧窮起來。他們想方設法挽回其經濟政治地位的下滑,比如,他們把那些有人身自由的地農貶為農仆,或者加收租子,由此成為新型地主階層。大批農民從農村涌入城市,“城市的空氣讓人自由”。城市中逐漸形成最初的無產階層,如從事手工業(yè)勞動、靠工資吃飯的工人,他們大多居住在貧民區(q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很多人來說,乞討甚至成為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城市的行政管理部門制定出各種“乞討者規(guī)章制度”,用以緩解大規(guī)模的乞討現(xiàn)象(“乞丐之痛”③德語原文是Bettlerplage。)(Engelke et al.,2018:51)。

在人們的自我意識中,15—16世紀是“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的時代④德語原文是die Zeit der Renaissance und des Humanismus。。尤其是地處北部意大利和弗蘭德地區(qū)(南部荷蘭、西北部比利時)的城市,受這種“時代精神”⑤德語原文是Zeitgeist。的影響最為深刻,人們將“文藝復興”視為“發(fā)現(xiàn)世界和發(fā)現(xiàn)人”的時代。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此生”,而不是來世,這一趨勢表明:宗教已逐漸進入世俗化進程。同時人們開始提倡分析式科學觀察。這一點比如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主義”思想中,或者對圣經的批判文章中,或者體現(xiàn)在文藝復興時期造型藝術①德語原文是Bildende Kunst。的中央透視畫法②中央透視畫法(Zentralperspektive)也稱消失線系統(tǒng)畫法(Fluchtliniensystem),用這種方法能將空間深度以幾何學方式準確構思和設計出來。此外,還有空中透視畫法和色彩透視畫法。為了在兩維平面上畫出三維效果圖(點、線、面),藝術家必須遵循光學和幾何學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確定:地平線水平地位于觀察者眼睛/齊眉高度。為了賦予圖畫一定的空間深度,畫中所有與地面平行的縱深線,都通向一個位于水平面線上的消失點(源自Wikipedia)。例如:拉斐爾的“雅典學?!?。以及人們對人體解剖學的重視③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體解剖學。藝術家們在自己身上研究肌肉特征、運動狀態(tài)和身體比例。盡管進行了這些研究,但人們依然像古代那樣,按照理想化的比例設計裸體人像。藝術家們認為,從人類豐富的自然特性中挖掘最美的東西、體現(xiàn)身體的完美,便是他們的任務。裸體象征著無邪,因為它被看作是自然的,因而體現(xiàn)著人類原始的美。與其他方面一樣,所有這些有關人體造型的觀點,都是從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繼承過來的(源自Wikipedia)。文化藝術的主題和繪畫題材不再只是宗教和神話,而是自然界與人。。人們重返古希臘傳統(tǒng)、推動藝術和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與很多在君士坦丁堡的希臘學者被驅逐出境密切相關。印刷術的出現(xiàn)使人文主義思想得以迅速傳播④比如homo liberalis的人文主義教育理想、真善美思想、倡導自由之人的思想,都得以傳播。。這種思想繁榮和文化繁榮的基礎和背后是經濟增長。一些城市經濟實力日益強大,比如佛羅倫薩和佛蘭德(南部荷蘭、西北部比利時)就是通過紡織業(yè)強大起來的,這些地區(qū)的社會和經濟整體狀況得以改善。隨著早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形成,城市中產階層開始掌握巨大的貿易權利,并在政治層面謀求利益。他們不僅是藝術和哲學的推動者,也用自己獨特的節(jié)儉、核算式、經濟性生活方式、工作倫理和經濟倫理,形成一種合理化思維和分析性觀察方式⑤德語原文是Rationalisierung und analytische Betrachtung。,如統(tǒng)計學、雙重記賬簿⑥德語原文是doppelte Buchführung。(進賬和出賬),其影響力遠遠超出經濟范疇。同時期的馬基雅維里(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創(chuàng)立“國家理論”,對如何構建現(xiàn)代國家體系進行了理論性闡述,如設置外交部門、將行政體系合理化。在科學領域中,盡管亞里士多德和教會經院哲學家們的著作依然占主導地位,但這些“哲學之父”的觀點不再被視為“無可辯駁”了。人們運用新觀點批判亞里士多德和教會學者,并逐漸放棄以宗教方式進行論證的做法。隨著越來越強的現(xiàn)實主義取向,自然科學開始獲得人們的青睞。獨具風格的代表人物是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其創(chuàng)立的歸納法⑦德語原文是induktive Methode。與歸納法相對應的是演繹法、推論法(deduktive Methode)。(從個別經驗和現(xiàn)象得出普遍性原理),成為人類認識世界、贏得知識的新途徑(Engelke et al.,2018:52)。

西班牙在8世紀建立起伊斯蘭國家結構(摩爾人,來自北非),1492年這一國家結構被解除。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的是,西班牙的社會和國家并不是封建等級式構建起來的,在這里,各種信仰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處于領導階層的穆斯林(摩爾人、阿拉伯人)、大多數(shù)信仰基督教—西班牙羅馬教的人、猶太人⑧德語原文是das Zusammenleben der führenden Muslime(Mauren,Araber),der meist christlich-hispanor?mischen Bev?lkerung und der Juden。。這種共同生活方式深受廣泛傳播的宗教寬容影響,也是為了協(xié)調社會矛盾。穆斯林的行政管理效率很高,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繁榮,藝術與科學同樣得到推動,尤其在天文學和醫(yī)學領域,人們著手研究古希臘人的思想,使其進一步發(fā)展。隨著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⑨德語原文是K?nigreiche Kastilien und Aragon。的合并,西班牙在政治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國家變得強大。內部政治的統(tǒng)一以宗教方式強制執(zhí)行。在強制信仰時,如果人們不愿改信天主教或無法逃離,就成為受害者,尤其是猶太人(Engelke et al.,2018:52)。維韋斯在西班牙出生一直生活到17歲。

佛蘭德地區(qū)(南部荷蘭、西北部比利時)的一些城市如布魯日、根特(Gent),從中世紀晚期起已發(fā)展為歐洲經濟和世界貿易的中心。帆布生產、貿易、海港和可停泊船只的河流,都構成這種經濟力量的基礎。1384年—1385年該地區(qū)成為勃艮第公國①德語原文是Herzogtum Burgund。的一部分,直到1477年前經濟極度繁榮,并帶來文化的繁榮(城市文化、市民文化、民主化)。1477 年哈布斯堡王朝②德語原文是die Habsburger。繼承勃艮第公爵的領地。哈布斯堡王朝實行集權制管理、限制各階層自由、鎮(zhèn)壓宗教改革,這些都加速了該地區(qū)的衰退和沒落,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后果,城市中充滿無家可歸的失業(yè)者和乞丐(Sach?e&Tennstedt,1980:23-84)。維韋斯一生最后的幾十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佛蘭德地區(qū),他親身經歷了這一地區(qū)進入衰退的最初階段。

(一)維韋斯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興趣

維韋斯對他所處時代的所有議題都充滿興趣?;浇虈业膱F結一致、不斷傳播的伊斯蘭教、歐洲和平、所有人的共同利益,這些都是他不斷思考和尋求答案的問題。他在《和諧與不和諧》③德語原文是Eintracht und Zwietracht。的論文中,構想了烏托邦并提出改革要求(Heine 1881;Engelke et al.,2018:55)。家鄉(xiāng)眾多窮人的苦難生活深深觸動他,驅使他開始關注窮人的生活狀況,并提出如何改善他們生活狀況的具體建議。布魯日和其他中世紀的城市一樣,乞討泛濫,滿大街是乞丐、窮人和被醫(yī)院收容的人④德語原文是Spitalinsasse。?!霸趺床拍芫徑飧F人的困境”這一問題縈繞在維韋斯腦海中。他非??粗夭剪斎帐姓淖饔?,想幫助市政府的行政部門緩解乞討現(xiàn)象。為此,他分析了城中窮人的生活狀況,并創(chuàng)立了一種如何幫助窮人擺脫悲慘命運、幫助布魯日擺脫“乞丐之痛”⑤德語原文是Bettlerplage。的理論。窮人的經濟困境是維韋斯工作的出發(fā)點。但作為一個教育學家,他也同樣考慮教育因素和道德因素。而且作為一個堅定的基督徒,他認為基督教是所有教育(包括對窮人的教育)的基礎(Engelke et al.,2018:55)。

(二)對科學的理解

在1531年發(fā)表的《論科學》中,維韋斯對某些科學的沒落提出批判,痛斥一些學者對金錢的欲望,痛斥拿學術尊嚴做交易的行為(Vives,1912)。他認為,科學是“基于特定最終目的之上、服務于我們認識世界、行動和發(fā)揮作用的各種普遍規(guī)律的組合”(Vives,1912:114)。他認為,發(fā)展科學,是因為對人類有用,最終也是為了贊美上帝。因此,他反對那些發(fā)明出來用于危害人類的科學,比如毒劑配制技術、魔法、部分導致死亡與墮落的戰(zhàn)爭科學等(Vives,1912:121)。他認為,神學是科學中的科學。因此,科學與教育的基礎是基督教信仰。他嘗試將人文主義理想與天主教信仰學說融為一體。他認為,每一所學校和每一種教育,只有當它能服務于道德生活時,才有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對他來說,一個好的科學家(學者),也必須是過著一種有道德的好生活(Engelke et al.,2018:55)。維韋斯要求人們豐富歷史知識,反對毫無批判地接受權威人士的觀點,強調語文學和文本批判的價值(Engelke et al.,2018:56)。

三、維韋斯的貧困救助理論

維韋斯的很多基本觀點和言論都基于基督教(更準確地說天主教)之上,并與馮·阿奎的觀點相連。一般來講,他的論述都是對圣經的引證以及對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家和作家觀點的摘錄,比如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西塞羅等。

(一)伊甸園與原罪①德語原文是Sündenfall。原罪一詞最初是指基督教神學倫理學中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違反上帝偷吃禁果。

維韋斯認為,世界和人都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因此原本就是好的。但是人濫用了上帝賦予他們的自由,犯下罪惡,因此他們必須離開伊甸園。原罪使人的理性變得昏暗,使欲望解除了枷鎖。但是,即便人有原罪,還存在著自然的、理性的生活基礎。人的生活要朝向一個超越一切范疇的目標,即在永恒的生活中與上帝同在②德語原文是Gemeinschaft mit Gott。。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人們必須追求“唯一和真正的善”,“最大的善舉是……人們出于道德原因幫助他人”(Vives,2006:267;Engelke et al.,2018:56)。如果人只為自己而活,他將無法生存;他需要他人的幫助,也同樣需要幫助他人。維韋斯認為,人世間的社會生活建立在互幫互助的理性基礎之上。但是,原罪和惡習(尤其是貪婪、權力欲、高傲)導致的人的墮落,不斷地將人們從理性之路上引開,如此,人們不是和平共處、和睦生活、相互支持,而是相互殘殺和掠奪。教會的任務是,在基督教圣禮上講授仁慈與寬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社會應有的自然形式。基督教道德與倫理,尤其是愛,能使“人類和平共處”的目標得以圓滿實現(xiàn)。

作為一個完全的人文主義者,維韋斯設想一個原罪時代之后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人們能出于理性角度和平共處、友好生活、協(xié)同工作、相互幫助。維韋斯認為,不需要上帝和教會幫忙,單單出于天然的倫理動機,人們就可以達到這一目標;僅僅人的理性,就能使人類創(chuàng)建一個仁愛和諧的社會③德語原文是Gesellschaft in Liebe und Eintracht。Vives的拉丁語原文是amor et concordia。。這種理想社會與維韋斯所生活的現(xiàn)實社會截然相反。他認為,這種和諧社會被人的以下欲望瓦解:想要超過和壓迫他人、想靠他人勞動生存、想要控制他人。這些人類惡習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個城市中或社會中,貧富分化、受壓迫者和統(tǒng)治者的分化,是人類的貪婪和權利欲所導致的結果。這種世界并沒有映射出上帝的秩序,而是一個混沌世界(Engelke et al.,2018:57)。

(二)勞動與助人

“人作為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其性本善,需遵循愛上帝和愛他人的信條”。維韋斯認為,基督教仁愛是私人以及公共濟貧行為的倫理基礎和最終目標。幫助他人源于基督教的主要信條——“愛的信條”。撇開愛上帝、愛他人這些信條不談,維韋斯認為,勞動和助人是人類的天然屬性,這兩種屬性與生俱來。勞動和助人體現(xiàn)著人們內心世界的價值觀。那些幫助他人的人,行為是自然的,內心體驗著一種深深的幸福感?!叭艘蚍冈锉簧系蹚囊恋閳@趕出來,必須靠勞動自食其力?!币虼司S韋斯認為,從宗教角度看,勞動是上帝對人類的一種懲罰,但同時勞動也是每個人生活中必做之事。由此,勞動獲得其自身價值:人天生就要勞動,并在勞動中獲得快樂。這種天性在懶人身上被埋沒了。因此,在懶人身上重新喚起這種天性,是教育的任務。維韋斯反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勞動”,因為他認為這種勞動目標是人類貪婪欲望的表現(xiàn)(Engelke et al.,2018:57)。

維韋斯認為,如果人類在過去通過理性方式實現(xiàn)了仁愛和諧的社會,那么人們?yōu)槲磥碜非笸瑯拥哪繕耍彩强尚星页錆M意義的。從這一觀點出發(fā),他堅信,人類會進步,并希望通過教育阻止人們出現(xiàn)惡習和不道德行為。盡管維韋斯有著以上觀點,但他對人類是否有意愿和能力愛他人、幫助他人,持較懷疑的態(tài)度。

(三)政府對窮人的救濟①德語原文是Armenpflege。

維韋斯認為,人類所有的困境和貧困都是原罪帶來的后果,從本質上講,都是人類道德敗壞造成的結果。因此,貧困不可能根除,它永遠會在這個世界上。對此維韋斯引用耶穌的話:“總有窮人與你們同在。”維韋斯闡釋了很多個人貧困的原因,但最終他還是歸因于玄妙莫測的天意,將其視為一種必須屈從的命運。盡管維韋斯很清楚,貧困不可根除,但他仍然思考著:如何才能讓他的城市里不再有窮人。他希望,通過私人和公共慈善行為,至少使布魯日的窮人能擺脫悲哀悲慘的現(xiàn)狀。他尤其強調,在城市(政府)層面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采取一些救濟窮人的措施,就可以實現(xiàn)無貧困城市社會的理想。這些措施都基于維韋斯的人類學和神學思想。維韋斯認為,在幫助窮人時,教育性推動和物質性支持,應互為補充。救濟窮人是基督教國家的事情,而不是教會的事情。因為在管理濟貧物資的過程中,濟貧事務太過“世俗化”,存在太多“利己”危險,神父、修士、大主教等會把那些本屬于窮人的教會錢財用于奢侈和排場。城市市政府救濟窮人的具體措施,圍繞以下三個要求進行:(1)與其他所有人一樣,所有窮人都必須勞動;(2)救濟窮人必須根據(jù)個人情況區(qū)分對待;(3)必須教育窮人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Engelke et al.,2018:58-59)。維韋斯的觀點標志著:人類濟貧觀、對救濟窮人的思考,第一次從自發(fā)無序的私人層面和社會層面(包括教會)的慈善濟貧轉向有計劃、有目的的國家層面的救濟政策??茖W救助的思想萌芽就此出現(xiàn)。

(四)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必須勞動②德語原文是Arbeitspflicht für alle。

維韋斯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布魯日的窮人不勞動,而是通過乞討甚至偷盜獲取生活所需。而維韋斯認為勞動是人的天然義務。所有人都有義務勞動,窮人也一樣。因此原則上他反對乞討行為,乞討有悖于人的天性。他堅定地把有勞動能力的“老、弱、病”窮人也納入勞動行列,他認為這些人應“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應禁止“什么都不做”。醫(yī)生要鑒別和檢查每個窮人的勞動能力并將其記錄在冊。所有有勞動能力的窮人都必須去找工作,通過工作自食其力和養(yǎng)家糊口(Vives,2006:301-305;Engelke et al.,2018:59)。維韋斯對窮人勞動義務的強調,基于他對有無勞動能力的區(qū)分,將窮人分為有勞動能力和無勞動能力兩類,前者需要通過就業(yè)持續(xù)消除貧困,后者需要政府救濟。這一思想影響到1601年濟貧法的頒布以及當代社會救助③本文中,社會救助與社會救濟被作為同義詞使用。政策的制定。

為了幫助有勞動能力的窮人就業(yè),維韋斯開發(fā)出各種創(chuàng)造工作崗位的項目④德語原文是Programm zur Arbeitsbeschaffung。。有勞動能力的青少年應學習一門職業(yè),最好是一門手藝或手工,這樣能在手工作坊里工作或自己開店。已學過一門職業(yè)、有勞動能力的成人,應回到他的老行業(yè)里。如果這些窮人因生病或年邁無法再從事手工工作,就必須為他們找一份簡單、能做得動的活計,以便他們能擺脫對他人的長期依賴。維韋斯甚至想到從井里打水、自己擔回家這樣的活計。這樣做的目的,不在于工作本身的經濟價值,而是要堅決履行勞動義務這一原則(Engelke et al.,2018:60)。該思想的影響一直持續(xù)到當代,比如德國救濟金領取者必須接受“一歐元工作”①德語原文是Ein-Euro-Job。。

維韋斯認為,如果窮人能獲得工作機會,加之通過教育幫助他們,他們通常會自愿去工作。但他認為,也有拒絕所有工作的“頹廢墮落”的窮人。對于這種拒絕工作的人,需要采取強制措施,強迫他們做一些繁重的體力活,給他們極少的飯食。這種強制措施的目的是達到恐嚇效果,恐嚇和推動他們選擇自愿去工作,此外,通過削弱其體力,也阻止那些不想工作的窮人重返舊日惡習和乞討。但對于如何實施強制勞動措施,維韋斯沒有進一步闡釋。歐洲各國(如英國、德國)在近代出現(xiàn)了很多貧民勞動管教所②德語原文是Arbeitshaus,亦稱Zuchthaus。(Working House),其最初目的并不是“讓貧民習藝”,而是通過強迫的方式讓貧民自愿返回就業(yè)道路。其思路也源于此。維韋斯認為,為窮人提供工作崗位并非易事。因此他提出,如果手工業(yè)作坊主或生產商不愿主動雇傭那些有勞動能力的窮人,這時城市當權者(政府)需要干預,為其創(chuàng)造工作崗位。如果有些窮人自己找不到工作,那么政府可以把一定數(shù)量的窮人分給單個的作坊主,在下達任務時,那些收留窮人做學徒的作坊主,可以享受相應的優(yōu)惠政策。城市政府本身也應為有勞動能力的窮人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③對當今的影響:比如美國:通過修路、修橋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失業(yè)者提供工作崗位。,或者在設置工作崗位時特殊考慮窮人。該思想的影響一直持續(xù)到當代,比如德國保守型福利國家中,國家對自由市場經濟和勞動市場的適度干涉思想“社會福利市場經濟”④德語原文是soziale Marktwirtschaft。,便來源于此。此外,德國雙元制職業(yè)培訓⑤德語原文是duale Ausbildung。也被譯為雙軌制教育、雙元制培訓。企業(yè)設置職業(yè)培訓項目,學徒或學員一方面在職業(yè)學校里學習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在企業(yè)實際操作、積累經驗。接受職業(yè)培訓的學徒,可得到一些國家補助;接收學徒的企業(yè),可獲得國家一些優(yōu)惠政策。的原則也來源于此。此外,維韋斯非常重視教育的價值和作用,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他反對在城市預算中設立固定的扶貧基金。維韋斯認為,任何一種為窮人提供絕對經濟保障的措施都應避免,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保持“生活必須自食其力”的清醒頭腦,并一直保持工作的意愿和動力(Vives,2006:310;Engelke et al.,2018:60-61)。該思想的影響也持續(xù)到當代,當今社會救助的設置技巧便在于:既不使失業(yè)者(貧困者)挨餓受凍、維護其基本尊嚴,也不使其失去工作興趣和動力(即不發(fā)放過高救濟金)。很多發(fā)達工業(yè)國的救濟金或失業(yè)金金額較高,確實也導致了“養(yǎng)懶漢”的社會后果。維韋斯提出的(有勞動能力的窮人的)勞動義務,也體現(xiàn)西方最初的助人自助思想以及輔助性原則所倡導的自下而上的自我責任和義務。

(五)為沒有勞動能力的窮人提供救濟和物質幫助⑥德語原文是materielle Unterstützung in besondere Notlage。

維韋斯認為,即便是采取了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的措施,仍然有一些窮人因沒有勞動能力不能靠就業(yè)度日。針對該群體,城市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調查他們的特殊生活困難,根據(jù)具體調查結果,因人而異采取救助措施。需要制定一個貧民登記手冊①德語原文是Armenverzeichnis。,所有窮人都要登記,包括住在教會和城市濟貧所②德語原文是Hospital der Kirche und der Stadt。的、待在家里和在外乞討的窮人。制定這種手冊的目的,不是為了監(jiān)控和隔離窮人,而是為了有組織、有計劃地幫助他們找到工作或為他們提供物質幫助。以下各項情況需要調查并登記入冊:具體的困難狀況、之前的生活來源、陷入貧困的原因、生活方式、道德狀況、勞動能力等。以這些信息為依據(jù),因人而異地提供個體性救助③德語原文是individuelle F?rderung。。當時,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通常被關起來,因為他們被視為“瘋子”、對公眾有危險。在維韋斯眼里,這些人同樣是需要幫助和治療的窮人(Engelke et al.,2018:60-61)。

從個人層面講,施舍方在幫助他人時,當然要酌情考慮自己的實際狀況,從而決定給什么、給多少、什么時候給。助人行為的關注點需要回到窮人的生活困境上,因為這是每一種助人行為的前提條件。施舍方必須從受助者的困境狀況出發(fā),確定哪些幫助是有用的。要根據(jù)其實際境況確定幫助的形式、規(guī)模、期限?!耙赃m合每個人的方式幫助他人”(Vives,2006:304;Engelke et al.,2018:61)。此處體現(xiàn)出維韋斯與馮·阿奎的明顯不同:馮·阿奎倡導幫助窮人,但出發(fā)點是施舍方(因富人很難進入天堂,幫助窮人可以讓富人重返通往天堂的道路)。維韋斯也倡導幫助窮人,但關注點從施舍方轉向受助方,并強調注意助人方式是否合適。這意味著助人行為視角的轉變:助人者要關注受助者的境況和生活世界,而不是只關注自己做什么。維韋斯提出這種科學助人的原則,讓人們意識到助人并不是“單相情愿地給予”,而是要考慮雙方的合作。

(六)對窮人及其子女進行教育

維韋斯非常注重教育因素,并從兩個層面進行教育思考:超自然層面和自然層面,也可稱之為神學層面和人類學—教育學層面。人類既有幫助他人的超自然任務,也有幫助他人的天然屬性。維韋斯(Vives,2006:315)說:“我們不要去看,他想要什么,而是要看,他必須有什么;我們不要去看,他是否喜歡,而是要看,是否對他有用?!本S韋斯認為,向人們宣告仁愛信條,是教會的任務;教育人們過上一種好生活,是教育者的任務④德語原文是Aufgabe der P?dagogen,die Menschen zu einem guten Leben zu erziehen。。維韋斯提出要對窮人及其子女進行教育,由此把教育理論融入自己的窮人救濟思想中。他認為,教育者的任務是讓人們規(guī)避惡習之路、邁向道德之路,教育人們過上一種道德的生活(Engelke et al.,2018:61)。要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意識,將人們教育成善良的公民和虔誠的基督徒。尤其要關注如何教育孩子自食其力。城市部門每年要任用兩個嚴厲認真的男士做管教人員,負責監(jiān)督窮人及其子女的生活和道德狀況,也包括監(jiān)督富人的孩子,密切關注他們是否上學、是否得到必要的教育(Vives,2006:306;Engelke et al.,2018:62)。維韋斯認為,教育窮人和所有孩子,是防止社會出現(xiàn)貧困的唯一有效途徑。他對教育的作用持樂觀的態(tài)度,而對人們是否有意愿和能力過一種道德生活,持悲觀的態(tài)度,兩者反差強烈。他期待著一個充滿愛與和諧的新時代,卻身處一個充滿貪婪人性和權力欲的現(xiàn)實中,兩者沖突較大(Engelke et al.,2018:62)。不過,維韋斯所提出的,對窮人提供物質幫助的同時,需要對其進行教育,不僅涉及“兩種基本的助人形式”(物質幫助和精神幫助),而且在精神幫助層面初次觸及“助人行為的教育化”。需要強調的是,維韋斯在500 年前(16 世紀)就已提出這種教育思想,即在啟蒙運動和教育學學科出現(xiàn)之前,因此是非常偉大的。

四、對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的意義

維韋斯嘗試將人文主義理念與他所處時代的教會學說融為一體。也因此,他與馮·阿奎的觀點既有重疊也有很大不同。相同之處在于兩人都認為人和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貧窮不可根除;都倡導幫助救濟窮人。不同之處在于馮·阿奎倡導救濟窮人的出發(fā)點是施舍方(富人可通過幫助窮人重返通往天堂的道路),助人是自發(fā)無序的私人行為、注重單純的施舍和給予,因此,貧困無需消除。而維韋斯將人視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他認為,貧困并不是所謂上帝秩序的一種體現(xiàn),而是由人類自身的貪婪和統(tǒng)治欲所引起的(是一種經濟原因)。維韋斯也倡導救濟窮人,但視角發(fā)生三個方面巨大轉變:助人行為從自發(fā)無序的私人和社會行為轉向有組織有計劃的國家行為;助人重心由助人方轉向受助方;助人方式從單純的慈善、濟貧轉向科學的救助和助人。

維韋斯于1525年呈獻給布魯日市政府的著作《關于幫助窮人》體現(xiàn)了其主要思想,作家海涅(Heine)曾說:“這部著作非常值得紀念,它是歷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性清晰闡述政府如何對窮人進行救助的理論”(Heine:1881;Engelke et al.,2018:62)。這部著作在當時產生了極大反響,其拉丁文原著很快被翻譯為法語和西班牙語。當時德國南部幾個城市(奧格斯堡和紐倫堡)和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城市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因受到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制訂了新的城市濟貧管理制度(Sach?e&Tennstedt,1980:23-84;Engelke et al.,2018:63)。維韋斯將幾項已經實施和嘗試過的措施寫進著作,因此,德國南部城市已經實施的濟貧管理制度與維韋斯提出的“貧困救助理論”①德語原文是Unterstützungstheorie für die Armen(Subventionstheorie)。之間有著密切關聯(lián)(Engelke et al.,2018:63)。

維韋斯提出的“貧困救助理論”核心在于:貧民及其子女不應持續(xù)地成為救濟接收者(他甚至反對設立固定的扶貧基金),貧民有義務自食其力、自己勞動并教育子女,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才能徹底擺脫貧困。維韋斯所倡導的科學救助思想的本質在于:人們真正應該給予受助者的,并不是受助者所要求得到的(不是單純地給予或慈善性捐贈或資助),而是能夠推動其走向自立。維韋斯在16世紀初便提出的“貧困救助理論”被視為當代科學救助思想的開端,為后人構建國家救助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被視為西方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前身之一。他的思想在貧困救助現(xiàn)實中所達到的效果,遠遠超出他所處的時代。他理論中提出的很多具體措施,一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領域中運用(Lambers,2013:5-7)。

當代社會保障構建于三大原則:救助原則、保險原則、福利原則。救助原則(即用國家稅收資助和救濟少數(shù)最需要幫助的人)在歷史上出現(xiàn)得最早,1601 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頒布的濟貧法②英語原文是Poor Law Act。從嚴格意義上講,“濟貧”“救助”兩個概念有一定區(qū)別,前者更多是指自發(fā)、無序的私人和社會層面的助人行為(德語是Armenpflege),后者更多是指有組織、有計劃的政府和國家層面的助人行為(德語是Armenfürsorge)。Poor Law Act顯然屬于后者,因此翻譯為“貧民救濟法”更為合適。標志濟貧行為由個人和社會行為轉向國家行為,該立法的思想基礎便來源于維韋斯的科學救助思想。維韋斯將貧民區(qū)分為有勞動能力和無勞動能力兩類,強調有勞動能力的貧民必須勞動,通過自食其力徹底擺脫貧困,無勞動能力的貧民由國家提供救濟和物質幫助?;谶@種思想,近代歐洲很多國家出現(xiàn)了Working House(貧民勞動管教所)和Poor House(貧民救濟所),前者收留有勞動能力的貧民,通過讓其勞作強迫其重返就業(yè),后者收留無勞動能力的貧民,政府通過稅收救濟他們。除了將貧民分為兩類,他的科學救助思想的主要貢獻在于兩點:

一是辯證原則(貧困救助與勞動義務之間的)。既要對貧民提供救助和支持(如發(fā)放救濟金),同時也要對其提出一定要求(積極尋找工作,盡早自食其力)①中國文化下的(個體或社會性)慈善扶貧行為有著濃厚的“重養(yǎng)輕教”色彩,即非常注重出于愛心無償給予和無償捐贈,但很少思考和關注:受助者的狀況如何、為何陷入這種狀況、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幫助他(比如通過教育和能力建設)擺脫對他人的依賴、從長遠角度實現(xiàn)自我成長。比如,大量扶貧物資被運往貧困地區(qū),這種做法缺乏辯證性思考:只考慮給予,不考慮附加條件與要求,更不對這種做法所帶來的后果進行任何反思,比如增加受助者的依賴性、使其自助能力削弱甚至完全喪失。這種后果,恰恰是與科學助人的原則背道而馳的。另一個例子:發(fā)達國家對非洲貧困國家的經濟援助,到底是在幫助非洲人民擺脫貧困,還是在增加窮國對富國的依賴。這也值得反思。(Lambers,2013:5-7)?!皩ΩF人救助的同時,也要督促其勞動和自食其力”這一思想深深影響著當代西方國家社會救助政策的構建。美國社會救助制度改革提出的口號“workfare instead of welfare”(以自食其力和就業(yè)實現(xiàn)公正,而不是拿救濟),就鮮明體現(xiàn)了維韋斯的思想烙印。失業(yè)金和救濟金領取者必須去找工作,領取救濟幾年后不再有資格,必須自食其力。歐洲的福利國家改革(如德國)提出“構建激發(fā)公民主動性的福利國家”口號,也蘊含相似的原則。今天“支持與要求”或“救助與推動”②德語原文是F?rdern und Fordern。作為新自由主義社會政策的核心思想,已成為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的辯證原則?!爸С峙c要求”辯證原則,與社會工作者的雙重職能“助人與監(jiān)督”③德語原文是doppelte Mandat:Hilfe und Kontrolle。(既要幫助受助者,也要執(zhí)行國家委托)密切相關。除了強調受助者自己的工作義務,政府也需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工作崗位和就業(yè)機會,比如德國的雙元制職業(yè)培訓、(失業(yè)者)換崗培訓或繼續(xù)教育培訓。此外,維韋斯理論中的很多其他具體措施今天也已成為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比如貧民和失業(yè)者登記制度、建檔說明每個貧民的生活困境、醫(yī)生出具鑒定(身體狀況、勞動能力)、因人而異提供救助等。

二是對貧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思想。在政府對貧民的救助中,除了物質性救助,維韋斯首次在精神性幫助層面提到了“教育”,提出對貧民及其子女進行教育,由城市政府部門負責子女教育方面的監(jiān)管。該思想被后人稱為“社會工作的教育化”,此后被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和諾爾(Nohl)兩位教育學家進一步闡釋,一直保留到了今天(Engelke et al.,2018:63),對社會工作產生巨大影響。比如德國在1922 年頒布《帝國青少年福利法》④德語原文是Reichsjugendwohlfahrtsgesetz。,該法典規(guī)定市級地方政府必須設立青少年事務局⑤德語原文是Jugendamt。;1991 年該法典被修訂為《兒童與青少年專業(yè)工作法》⑥德語原文是Kinder-und Jugendhilfegesetz。。今天,青少年事務局在德國已成為負責統(tǒng)籌管理所有關于兒童青少年和家庭事宜的官方社會工作專業(yè)機構,《兒童與青少年專業(yè)工作法》成為社會工作者面向兒童青少年和家庭工作時的重要法律依據(jù)⑦在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之后,鞏固脫貧成果、防止(在城市和農村)出現(xiàn)新貧困的任務依然很重,維韋斯在500年前提出的科學救助思想,對今天依然有著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