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 知曉 ” 義動詞歷時演變研究綜述

2024-02-02 13:11:21向玲玉
今古文創(chuàng) 2024年2期

向玲玉

【摘要】自21世紀初至今,基于語義場理論的動詞歷時演變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知曉”義動詞作為常用動詞,相關的研究近年來也逐漸增多?;诠矔r角度,從語義場出發(fā)的研究大體可分為斷代研究、專書研究和專題研究三類。專書研究中選取的語料不斷豐富,從中古擴展到上古時期,其中的語義場劃分也更加細致;斷代研究和專題研究的成果較少,有較大的研究空間。而基于歷時角度進行歷史演變研究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仍有待探究。

【關鍵詞】“知曉”義;動詞;歷時演變

【中圖分類號】H14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4)02-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2.039

一、“知曉”義相關概念

有關直接解釋“知曉”義概念的論文很少,更多的是從認知角度出發(fā)解釋“知曉”義語義場的動詞的類別。

(一)認知類動詞

“認知”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概念即:“通過一種思維活動去認識、了解?!本唧w說來,“認知”指的是人在特殊環(huán)境中在某種目的的驅使下處理特定信息的過程,而語言認知就是人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基于某種特定目的去處理語言信息的過程。程琪龍(2001)認為認知涉及認識、學習、記憶、推理等方面,而這些方面與人的心理現象是一致的,因而認知與認知主體的心理密切聯系。而與表示心理活動的相關動詞聯系起來之后,認知這一個概念的空泛的范圍就更加具體化。張明輝(2008)將認知類動詞分為了認知類動詞1、認知類動詞2、認知類動詞3三類,其中認知類動詞2包含了“知曉”義動詞。他指出,認知類動詞2的主要功能就是存儲、加工以及使用信息,即認知主體通過他的思維和推理等方式對所感知到的特定信息進行存儲、加工以及使用的過程。像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能接觸到的,能夠表示通過反復回憶加工等方式對特定信息進行掌握的詞,如:了解、知道、明白、理解等,反映的就是認知主體的存儲信息的過程。

(二)“知悉”概念

“知曉”義和“知悉”概念密不可分,陳燦(2010)在其文中指出“知悉”在邏輯哲學層面上有四種含義,其四種含義表現的是主體對事物某種情況的認知,并以“知悉”對象的可證實性為前提。徐時儀(2012)認為“知曉”和人的認知和思維有關,指的是人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事實或道理有所認識的行為。陳平(2012)指出“知悉”是認知主體對某類事物或者某種情況的感知和認識,如某類事物的特點性狀或者某種情況的事態(tài)的分析和把握。

馮璐璐(2015)通過對三部漢語詞典的全面考察,統(tǒng)計出56個表示認知上“知悉”義的知悉謂詞。黃莎莎(2016)將“知曉”義動詞劃分為表達知悉心智狀態(tài)的動詞。她認為該類知悉詞所體現的是人們處于初級階段的感性認識,它側重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事物的初步了解;而就其知悉狀態(tài)的持續(xù)時間而言,該類詞所持續(xù)的時間不長,它僅僅指人們對某事物的狀態(tài)的短暫性認識,其認識并不深刻,因而相對來說不具有持續(xù)性;而其感情色彩偏向于中性,即認知主體是客觀而非主觀地陳述他對某事物的知悉狀態(tài)。

二、“知曉”義動詞語義場

論述“知曉”義動詞語義場的相關文獻主要從三個角度入手:一是“知曉”義斷代研究;二是“知曉”義專書研究;三是“知曉”義專題研究,詳細論述如下:

(一)“知曉”義斷代研究

1.西漢

吳寶安(2006)在歸納西漢核心詞時,將“知曉”義動詞放在知覺行為動詞下進行論述,歸納了“知道”語義場。并指出“知、黨、曉、哲”是通語和方言的區(qū)別,“黨、曉”是楚語詞,“哲”是齊宋語詞。西漢時,“曉、哲”已經進入通語,“哲”的“知曉”義后世罕用,“曉”則沿用至今,今日方言中,湘語、吳語、閩語以及一些官話區(qū)均稱“知道”為“曉得”。其中知曉、明白義包括:知、黨、曉、哲、通、明、喻(諭);覺察、領悟:覺、悟(寤)、諦;識辨:識、辨;了解:了、解。

2.東漢

劉曉靜(2011)同樣在知覺動詞下歸納了東漢“知道”語義場,指出所考東漢文獻中與“知道”相關的詞語共有14個,分為四個類別:知曉:知、明、曉、哲、喻、諳、及、悉、祥、通、達;了解:解、習;覺悟:覺、悟;辨別:識、辨。

3.魏晉

龍丹(2008)認為“知道”屬于人的認知范疇,是人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她還以魏晉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將“知道”義的詞進行歸納整理,主要分為:表一般知道的“知、識、通”;表清楚地知道的“熟、悉”;表徹底感知而明白的“曉、明、了(憭)、解”;表領悟的“覺、悟(寤)”,其中主導詞為“知”。該文還指出,在上古漢語中,語義場中還存在如“黨(楚語)、哲(齊宋語)”等的方言詞,不過它們在魏晉時期就已基本退出該語義場。

(二)“知曉”義專書研究

1.《呂氏春秋》

李銘娜(2012)將《呂氏春秋》中的動詞概括為身體動作類動詞、社會行為類動詞和自然環(huán)境變化類動詞三個大類。她在進行同義動詞聚合研究時,詳細論述并比較了“知道”義場下的“識”和“知1”兩個動詞的義位,認為“識”主要是通過視聽系統(tǒng)的感知和大腦的記憶分辨系統(tǒng)所進行的認知。一般是目睹或親身經歷。使用頻率為13次;“知1”側重的是人感受外界的各種刺激的感覺系統(tǒng)??梢酝ㄟ^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去了解和認知,使用頻率為564次。這兩個詞項的區(qū)別是接觸方式不同,“識”一般是直接經歷和接觸,“知1”可以的接觸方式直接和間接都通用,“知1”使用頻率遠高于“識”。

2.《論衡》

劉曦(2006)指出概括的“知曉”義語義場包括:知、曉、解、覺、悟、識、省。其中“知”是《論衡》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它們在語義場內的側重點不一樣,“知”表示最普通的“懂”義;“曉”強調的是理解、諒解;“解”雖然也表示理解,但它側重的是對某種學識的理解,而不是某種事態(tài)狀況的理解;“悟”側重的是明白、了解某種道理,側重于對道理的掌握;“識”表示的是“認識”“認得”的意義;“省”有“省悟”的意思,現代漢語中常與“悟”一起搭配使用,而在古代漢語里是與否定詞搭配使用,表示一種不知道、沒有察覺的一種狀況。

3.《生經》

吳曉佳(2014)選取《生經》為研究對象,指出其中的

“知道”義語義場共包括7個成員:“知”“明”“曉”“解”

“了” “達”,還有1個復音詞“分別”。該文還統(tǒng)計了《生經》中“知道”義語義場成員的出現次數,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成員即“知”和“解”,而其中“知”的出現頻率最高,已達百余次。由此可知,在《生經》創(chuàng)作的年代里,“知”在“知道”義語義場里面已經是一個常用的活躍動詞,且那時的用法已經大致接近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用法了,只是現代漢語用雙音節(jié)動詞“知道”代替“知”,用“理解”代替《生經》中的“解”。不變的是,從古至今依然是語義場里最常用的動詞。

4.《后漢書》

施真珍(2009)把“知”作為語義場的核心主導詞,認為“知”即對已發(fā)生的事實或道理有所認識,她把《后漢書》作為研究對象,對“知”語義場的歸納如下:

表示“知道”義:知、識、明、曉、喻、及;表示“熟知”義:諳、悉、祥、具、通、達、解、會、習;表示“領悟”義:覺、悟(寤)。

此外,施真珍(2009)從《后漢書》中用例的角度對該語義場成員進行了分析,發(fā)現大多數成員經常單用出現,且其中“知”的出現頻率最多,使用頻率最高,它的語義范圍也是最廣的,一般情況下都可以用“知”來表示,是該語義場的主導詞。

此外,又對語義場在歷時演變中的成員變化進行了探討。和上古“知”語義場相比,諸如“黨、照、熟”等均未在《后漢書》中出現,就“熟”而言,雖早在先秦“熟”就已可表示“知道”義,但長期以來用例都很罕見,龍丹(2008)通過對魏晉時期文獻的考察得知,“熟”也多表示“成熟”,表“深知”義的例子甚少,但現代漢語中“熟”又很常用,在中古時期很少用作“深知”義卻在現代漢語中常用,這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5.《世說新語》和《南齊書》

陳平(2012)指出“知悉”是認知主體對某類事物或者某種情況的感知和認識,如某類事物的特點性狀或者某種情況的事態(tài)的分析和把握。他是從心理動詞方面分析“知曉”義的。他認為表“知悉”義的心理動詞的本義大多并非“知悉”,只有“諳”一字的本義表“知悉”義,其他的動詞的“知悉”義都是從其他詞引申過來的,他又將這些詞的引申依據歸納為三個類型:“知悉”的對象、“知悉”的狀態(tài)特征、“知悉”的結果。

6.《朱子語類》

徐時儀(2012)選取《朱子語類》為研究對象,對“知曉”這一概念做了解釋:“知曉”涉及人的認知和思維,指的是人們運用現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索了解未知事物,進而對未知事物的客觀狀態(tài)有一定認知的行為。并指出該書詞義系統(tǒng)中表達“知曉”概念的有“曉、解、悟、省、領、識、知”等詞。

7.《紅樓夢》

周曉鳳(2017)在《紅樓夢》里定義的認知類心理活動動詞共有26個,并在心理活動動詞語義場內又劃分了“知道”義、“記憶”義、“忘記”義3個子語義場。

該文在論述“知道”義語義場時,將“知道”定義為“對于事實或道理的認識和理解”,可以具體化為[+知曉][+懂得]這兩個語義特征,因而該文指出在“知道”義語義場里的所有成員都應該具有這兩個語義特征。

其中構成“知”語義場的成員包括:知、知道、得知、情知、知意,它們的共同特征即都有[+知曉][+懂得]這兩個語義特征。其中的“情知”還具有和其他成員不同的概念意義,有[+心里明白]的語義特征;構成“曉”的語義場的成員包括:曉、曉得。除了和“知”語義場一樣也有[+知曉][+懂得]的語義特征之外,“曉、曉得”還有[+感受者為人]的這一獨特的語義特征。

(三)“知曉”義專題研究

莊卉潔、張美蘭(2019)在進行漢語常用動詞歷時演變研究時,把知、曉、知道這一組劃分為心理活動類動詞。夏耕(2017)在論述漢語“感”“覺”詞族時,從《說文解字》中選取了12個感知義心理動詞:“知、識、覺、悟、解、釋、諳、悉、審、憭、憬、感”,這12個心理動詞的本義及引申義都是表示認知類感知義。

三、歷時演變

閱覽相關文獻發(fā)現,系統(tǒng)地梳理“知曉”義動詞歷時演變的文獻幾乎沒有,更多的是著眼于共時的、靜態(tài)的語義場研究,只有幾篇對“知曉”義動詞歷時演變有所提及。

蔣紹愚(2007)推理出了“識”“解”“會”由“知曉”義動詞向助動詞轉變的語義演變路徑,他指出在敦煌變文、《祖堂集》和《三朝北盟會編》中,“會”主要用作“知曉”義動詞,發(fā)展到《朱子語類》中,動詞“會”還能夠表示“知曉”義,但此時用作助動詞功能的“會”已占絕大多數;“解”的“知曉”義最早見于東漢的漢譯佛典中,直到晚唐五代,“解”表“知曉”義的頻率仍然很高。但和“會”一樣,在《朱子語類》中用作助動詞表可能的已有不少;“識”的“知道”義最早見于先秦,在唐宋常和“解”“會”一同搭配使用。但與 “解”“會”不同的是,“識”在古代文獻中沒有助動詞的用法,只有在現代粵語中“識”可以用作助動詞。

汪維輝(2018)在《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一書中,對“知曉”義動詞的歷時演變有部分論述,他指出漢語相當于know的詞為數眾多,古代也有一系列單音詞,其中最重要的是“知”和“曉”兩個。古代說“知”,現代說“知道”,這是通語主導詞的主要演變。另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曉”系與“知”系的長期并存。

汪維輝(2018)歸納的“知”義演變過程可以概括為:

①曉得;了解②認識;辨別③聞,聽到④使知道;告知⑤知覺;感覺⑥記憶;記住⑦見解:知識⑧主持;掌管⑨知遇;賞識⑩交游;交往?相契;要好?知己;知交?表現;顯露?病愈:知,愈也?欲念,欲望?匹配;配偶?助詞。

除了“知”系外,還有一個“曉”系在歷史上與“知”系長期并存。揚雄《方言》指出在上古時代“知”就是通語詞,而“曉”和“黨”則是楚地的方言詞。據《方言》,“曉”在楚地成為“知”的同義詞不會晚于西漢。在東漢的《論衡》和《太平經》中,“曉”都用得很多,而且“曉”“知”對舉、“曉知”連文多見,這些都應該是方言的反映。

此外,他指出,“知道”本屬動賓短語,表示“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事之理”。表達此義項的“知道”在先秦兩漢典籍中常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多了“認識道路”的這個義項。而“道”語義脫落,“知道”凝縮為雙音詞時的朝代可追溯到唐代,到明朝時,“知道”已經開始用于公文用語,在清朝時還增加了 “猶厲害”這個義項。

此外,王雯雯(2015)也探討過單音節(jié)詞“知”“道”合成雙音節(jié)詞“知道”的歷時演變過程。她指出,“知”與“道”最初連用時表示“認識道路”,到南北朝時才產生“明白、了解”的義項,在此過程中,“道”已經從有實在義的“道路”向抽象的概念化的“道”轉變。且這一結構從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使用頻率激增,在使用過程中逐漸凝固,一直沿用至今。

二者就“知道”義最初的表達義的論述略有出入,本文更支持前一個說法。而就“知道”表“知曉”義何時開始出現只有南北朝這一說法,“道”義何時開始弱化仍有待考察。

四、結語

綜上所述,“知曉”義動詞的界定范圍復雜,和邏輯哲學的相關概念相聯系,與人的認知范疇相關,眾多學者在界定時的標準也并非一致。而在“知曉”義動詞語義場的成員歸納方面也缺少一個系統(tǒng)的、全面的闡述,大多只選取一個時代或者某部具體的作品或者專題來進行探討。關于“知曉”義動詞歷時演變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僅有“知”義、“曉”義、“知道”義的歷時演變情況,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而言,現有的“知曉”義動詞歷時演變的相關研究并不全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汪維輝.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蔣紹愚.從助動詞“解”、“會”、“識”的形成看語義的演變[J].漢語學報,2007,(01):2-10+95.

[3]王雯雯.“知道”的歷時演變[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09):124-125.

[4]徐時儀.《朱子語類》知曉概念詞語類聚考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05):71-85.

[5]莊卉潔,張美蘭.漢語常用動詞歷時演變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海外華文教育,2019,(03):28-40.

[6]夏耕.漢語“感”、“覺”詞族與漢民族認知思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7]李銘娜.《呂氏春秋》動詞研究[D].吉林大學,2012.

[8]劉曉靜.東漢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

[9]施真珍.《后漢書》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10]龍丹.魏晉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11]張明輝.認知類動詞及相關句式研究[D].蘇州大學,2008.

[12]吳寶安.西漢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13]賴積船.《論語》與其漢魏注中的常用詞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4.

泗水县| 仙桃市| 林西县| 龙岩市| 开化县| 藁城市| 蓝田县| 镇巴县| 安吉县| 定西市| 西峡县| 策勒县| 宁海县| 若尔盖县| 张家口市| 湘潭县| 镇安县| 铁岭县| 昆山市| 砀山县| 全州县| 佛山市| 沛县| 桃园市| 沙田区| 渝北区| 会宁县| 大荔县| 岑溪市| 呼伦贝尔市| 淄博市| 台湾省| 安化县| 米泉市| 扶余县| 罗定市| 皮山县| 即墨市| 广水市| 宁陵县| 丹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