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釋《黃帝內經(jīng)》“宛”“菀”“苑”作“郁”義考?

2024-02-15 18:25:05史周晶史周瑩馬瑤瑤謝明倩袁文婷孫麗英
關鍵詞:音義靈樞內經(jīng)

史周晶,史周瑩,馬瑤瑤,謝明倩,袁文婷,孫麗英△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 ;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長春 130117)

《黃帝內經(jīng)》(以下簡稱《內經(jīng)》)作為中醫(yī)學基礎理論的奠基之作,受到歷代醫(yī)家學者的重視。然而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后代對其中部分字形音義的注解各不統(tǒng)一。其中“宛”“菀”“苑”三字在不同地方多次出現(xiàn),不同的版本中應用情況各異,諸家的注解也不盡相同,導致現(xiàn)代醫(yī)家學者對于“菀”“宛”“苑”在《內經(jīng)》中的形音義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古人解字多以音釋義,故音韻研究對于再現(xiàn)古籍原貌原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內經(jīng)》中的“宛”“菀”“苑”釋作“郁積、郁結”等意思進行形音義方面的考證和研究,旨在使原文句子理解更加清晰流暢,也為今后對《內經(jīng)》的應用及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內經(jīng)》“宛”“菀”“苑”概況

本文參考2015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以明嘉靖二十九年顧從德影宋刻二十四卷本為底本出版的影印本《黃帝內經(jīng)素問》及以明趙府居敬堂本為底本出版的影印本《黃帝內經(jīng)靈樞》,整理統(tǒng)計《內經(jīng)》中包含“宛”“菀”“苑”的原文,結果發(fā)現(xiàn)共有18處,其中“宛”字 9處,“菀”字8處,“苑”字1處。

在《內經(jīng)》的不同版本中,涉及三字的同一處原文所使用的字形不一,后代醫(yī)家、學者作注時,亦有不同的認識。如《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菀稾不榮”,楊上善在《黃帝內經(jīng)太素》中提出“菀藁當為宛槁”“于阮反”[1]7;《靈樞·衛(wèi)氣失?!贰霸诽N不得常所”一句,張介賓在《類經(jīng)》中仍沿用“苑”,并提出“郁同”[2]。而張志聰《黃帝內經(jīng)靈樞集注》和馬蒔《黃帝內經(jīng)靈樞注證發(fā)微》則均用“菀”字,注“菀音郁”[3-4]。此外,現(xiàn)代醫(yī)家對此三字在《內經(jīng)》中的運用也尚未統(tǒng)一?,F(xiàn)代文獻研究中,就討論較多的“去宛(菀)陳莝”而言,有部分學者引用為“去宛”,也有學者采用“去菀”??梢姮F(xiàn)代醫(yī)家、學者對《內經(jīng)》中“菀”和“宛”的使用也有所混淆。

2 “宛”“菀”“苑”于非醫(yī)古籍中音義考釋

“宛”音義較為復雜多變。在《說文解字·卷七·宀部》中記載“宛,屈草自覆也。從宀,夗聲。惌、宛或從心,於阮切”[5]354,“宛”篆文從“宀”,表房子,從“夗”表彎曲,其本義為“宮室回環(huán)盤曲”,進而引申為“曲折,彎曲;清晰可見;好像”等[6]。如《漢書·揚雄傳》 “是以欲談者宛舌而固聲”[7]?!段倪x》記“故欲談者卷舌不言”作“卷”為“屈曲”[8]。《十三經(jīng)辭典·毛詩卷》中“宛”音“wǎn”,《唐風·山有樞》“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及《詩經(jīng)·小雅·小宛》“宛彼鳴鳩”中均作形容詞,分別義為“枯萎的樣子”和“微小的樣子”[9]。此外,“宛”亦有音“yuān”,為地名,漢代南陽郡有宛縣,王逸《荔支賦》有“宛洛少年,邯鄲游士”[10]。該讀音還見于古西域的國名——大宛,即如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都貴山城(今卡散賽),其在《史記·大宛傳》亦有專門記載[11]2419。對于“宛”音“yù”,并解釋為“郁積”之意,漢之前并未特別指出和說明,僅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記載“寒濕氣宛篤不發(fā)”[11]2141,“宛”在《史記集解》注為“音郁”[11]2141,《通假大字典》指出“宛通‘鬱’,宛,影母、元部;鬱,影母、物部”[12]。兩者為影母雙聲,元、物旁對轉迭韻,“宛篤”釋為“郁篤、旺盛”,屬于音近通假。而后《集韻·卷九》曰“宛,心所郁積也,或作怨亦省”[13]23。再有,“宛”亦通“蘊”,音“yùn”,亦同屬于音近通假,其中“蘊”為影母、文部。《史記·律書》記載“虛者,能實能虛,言陽氣冬則宛藏于虛,日冬至則一陰下藏,一陽上舒,故曰虛”[11]839,《史記正義》注為“宛音蘊”[11]840,即為“宛藏,蘊藏”。

“菀”在古代書籍中的解釋大致有四種。其一,《說文解字·卷一·艸部》中音wǎn,記載為“茈菀,出漢中房陵。從艸,宛聲。於阮切”[5]33。其二,《詩·小雅·小弁》中“菀彼柳斯,鳴蜩嘒嘒”中音“yù”,解釋為“茂盛的樣子”。又《集韻·卷九》曰“菀,茂也,詩有菀者柳通作郁蔚”[13]23。其三,《康熙字典》引《廣韻》記“紆勿切,音郁,義同”[14]1036。如《楚辭·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達”中“菀”字在《楚辭語言詞典》中則釋為“沈菀(chén yù)”[15],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作注“思念沈積,不得通也”[16]。而后洪興祖作補注為“菀音郁,積也”[17]。朱熹集注與洪氏同,金開誠校注解釋為“菀(yù 玉):郁結,積滯”[18]。其四,《集韻·卷五》中注曰“蕰、蘊、菀、宛:說文積也,引春秋傳蕰利生孽或作蘊菀亦省”[19],還提出“菀”與“蘊”同,《小辭?!分凶⑨尀橥ā疤N”,讀“yùn”又讀“yù”,意思亦為“郁結、積滯”,此為音近通假[20]。《楚辭·遠游》“遭沉濁之污穢兮,獨菀結其誰語”中“菀結”即為“郁結”,《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思慮積于內心而不得發(fā)泄”[21]。

“苑”最初的本義指有圍墻蓄養(yǎng)飛禽走獸的地方,《說文解字·卷一·艸部》中音yuan,記載為“所以養(yǎng)禽獸也。從艸夗聲。於阮切”[5]39。至漢代方出現(xiàn)“積聚”之意,《禮記·禮運》記載“故事大積焉而不苑”,東漢鄭玄注“言人皆明于禮,無有蓄亂滯合者”[22]476。此處“苑”為“大積”產生的結果,“積則不通”,故該處“苑”應作“堆積,郁積”解。唐代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注“苑,於粉反,積也”[23],孔穎達作疏 “雖復萬機輻湊而應之有次序,不使苑積也”[22]477。再有《詩經(jīng)·小雅·都人士》中有“我心苑結”,“箋云‘苑,猶屈也、積也’音義‘苑于勿反’”[24]讀郁,亦是與“積”義相關?!墩崱?“委粉切,讀如蘊(wen),義同”[14]1022。故“苑”亦通“蘊”,義“郁積”。再《康熙字典》記“苑菀互通”[14]1022,可知自古“苑”與“菀”有共通之處。而《集韻·卷五》中注曰“蕰、蘊、菀、宛:說文積也”[19],聯(lián)系上文可知“菀”“宛”亦通“蘊”,均有“積聚,郁積”之義。

綜上,“菀”字在東漢王逸《楚辭章句》作注時已解釋有“沉積,不得通”等義,“苑”則與“菀”互通,亦在東漢時就出現(xiàn)了“堆積、郁積”之義,經(jīng)過后人作注逐漸延伸出與情緒相關之“郁結”。而“宛”音“yu”,并解釋為“郁積”,在漢以前并未出現(xiàn),南朝宋時期裴骃的《史記集解》中也僅提到“宛音郁”,直至《集韻》方被釋為“郁積”?!都崱肥侵袊未《鹊热司幾氲陌凑諠h字字音分韻編排的古代音韻學著作,共十卷,在仁宗寶元二年(1039)完稿。故可知,在漢以前,“宛”并無“郁積”義。對于《內經(jīng)》的成書年代,學術界多傾向于西漢,也有學者通過情景語境研究認為可進一步推至東漢末年[25],因此在《內經(jīng)》原文作“郁積”義解時,當用“菀”或“苑”音“yù”。通過對《內經(jīng)》相關版本和注本的整理可知,“菀”字被認可采用的情況較多,故筆者認為選用“菀”字則更容易接受。

3 “菀”釋為“郁積”義

對于《內經(jīng)》原文,諸多注家將“菀”或“宛”或“苑”釋為“郁”,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菀”被釋為“郁積,郁結”義,在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結合語句形式和語境,可總結歸納分為四類:與“血”相關聯(lián);包含“菀熟”一詞;同“聚集”意思聯(lián)用;與情志相關。相關原文詳細語義考究如下:

3.1 與“血”相關聯(lián)

《靈樞·九針十二原》“菀陳則除之”、《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宛陳血不結者”和《素問·湯液醪醴論篇》“去宛陳莝”均含有“菀陳”二字。對于“菀陳則除之”,楊上善認為“宛陳,惡血”“謂是經(jīng)及絡脈聚惡血也”[1]316。唐王冰作注“菀,積也。陳,久也。除,去也。言絡脈之中血積而久者,針刺而除去之也”[26]245。高士宗與王冰同,認為“宛”為“積”,“陳”為“久”,并申明“菀陳則除之者,出其瘀積之惡血也”[27]。張介賓在《類經(jīng)·針刺類》中提出“宛, 郁同;陳, 積也”[2]640。觀諸醫(yī)家對“宛(菀)”字理解似乎少有爭議,認為其與祛除瘀血有關,大致意思不外乎為“郁結,郁積”等義。

為了使句子解釋更加明暢,李具雙[28]也對“陳”字作了探究。通過訓釋句式的方法提出“去宛陳莝”當為“去郁夷莝”,其中“宛”通“郁”,為郁積之義;“陳”通“夷”為鏟除、消除,此為“動賓動賓”的關系,解釋為消除郁結瘀積之物。但將二字再置于“菀陳則除之”中,則成了“賓動動”結構,即“郁積去除就能除去”,如此解釋似乎稍欠妥帖?!盾髯印じ粐吩弧澳旯葟褪於惙e有余”[29],是指每年谷物成熟收獲,使得舊有多余的谷物積滿。故此處“陳”為“陳舊,多余”。又《史記·平準書》記“太倉之粟陳陳相因”[11]985,即指倉庫中的糧食每年都有剩余,逐年堆積累加成陳糧。此與王冰、高士宗注“陳,久也”之說有相通之處。

《素問·針解篇》和《靈樞·小針解》分別提到了“菀陳則除之。出惡血也”“宛陳則除之。去血脈也”,每句后面均伴有“出惡血”“去血脈”等字眼?!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贰把矣谏?。使人薄厥”也是與“血”相關??赏茰y“菀陳”當為一系列的動作,進而實現(xiàn)推動病理性“血”得以“出”“去”之效。對于《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郭靄春校注“不字衍。如血既不結, 則宛陳何解”[30],認為此處的“不”字為衍生字,否則“血不結”與“宛陳”矛盾?;仡櫁钌仙扑ⅰ巴痍悺奔礊椤皭貉碑敒槊~,如此則稍欠嚴謹。在《針灸甲乙經(jīng)》中“則而予之”四字即作“即而取之”[31], 指在宛陳血結處瀉除瘀血。結合上文提到“陳,久也”,筆者認為“菀陳則除之”可釋為“除去久陳的郁積,進而排出惡血,疏通血脈”,即此處“菀”為“郁結”,陳為“陳舊”?!把矣谏稀币布蠢斫鉃椤把舴e在上焦”。

3.2 包含“菀熟”一詞

《素問·大奇論篇》“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菀熟。寒熱獨并于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和《素問·疏五過論篇》“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癰發(fā)六腑”中均有“五藏菀熟”一詞?!端貑枴な緩娜菡撈贰敖褡铀越允?。八風菀熟。五藏消爍。傳邪相受”中所載“八風菀熟”亦涉及“菀熟”一詞。對此,王冰注“菀,積也。熟,熱也”[26]232。日本學者森立之在《素問考注》中提到“‘菀熟’不成語……李唐傳來皇國舊抄往往有‘熱’訛作‘熟’者,蓋亦此例也”[32]660,故其認為“熟”應為“熱”字的訛誤,而非訓詁中所說的通假。馬蒔、吳昆、張介賓三人對《內經(jīng)》作注時也均改作“菀(宛)熱”。而張琦在《素問釋義》中將“五藏菀熟,寒熱獨并于腎也”一句釋為“五臟蓄積熟腐之氣下流于腎”[33],可見張琦不認為“熟”為“熱”的訛誤,“菀熟”應為“蓄積熟腐”。對于吳昆注“熟,熱之深”丹波元簡則評其為謬誤[34]。

《素問·大奇論篇》“五藏菀熟。寒熱獨并于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張志聰注“菀音郁……菀熱、久郁之氣。寒熱、新積之邪。蓋久則寒亦化熱。故曰菀熱”[35]423。他提出“菀熟”指寒郁久積化熱之邪。森立之亦將其解釋為“五臟的郁氣”提出“五藏菀熟者,五藏郁氣內蓄而成也。內蓄則為寒熱,此是胃氣不和,五藏為之郁而生熱,即虛勞之證”,并且對“菀熟,猶云郁極,謂五藏氣竭盡也”一解也表示認同[32]300。此外,張介賓、丹波元簡等人注為“菀,郁同”“積也”,亦是將其解釋為“郁積”之意。

“八風菀熟”和“五藏菀熟”二者均為主謂結構,“五臟”“八風”同為名詞作主語?!端貑枴な緩娜菡撈贰鞍孙L菀熟,五藏消爍,傳邪相受”,楊上善認為“八風八邪,虛邪風也。八邪虛風菀熟,次傳入于藏,令五藏消也。鑠,式藥反,銷也。菀熟,言蓄積,故為病也”[1]280-281。森立之則認為是邪氣漸深提出“菀熟漸極,遂至于五藏消爍”[32]641。總的來看,“菀熟”意指“邪氣郁極而生內熱”。

3.3 同“聚集”意思聯(lián)用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有“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名木斂生菀于下。草焦上首……病本于肝”。王冰于此作注云“生氣已升,陽不布令,故閉積生氣而稸于下也”[26]439?!胺V”同“蓄”,義為積聚,例如《后漢書·袁紹傳》有“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36]。王冰認為生氣上升但因陽氣不能布散,使生氣郁積于下。后高士宗《黃帝內經(jīng)素問直解》云“木乃晚榮,則名木斂而生氣郁于下,草乃晚生,則草焦上首而瘁于上”[27]625。又馬蒔有“大涼革候者……名木斂于上而生菀于下,草焦上首”[37]之論。吳昆認為“金主收,故名木斂;木氣不得上升,而其萌生者郁積于下,草焦其首,燥氣在上足征矣”[38]。他們意思大致相同,認為名木之氣收斂,不能上升,使得生氣郁積于下。再有《黃帝內經(jīng)素問集注》云“‘菀’,茂也?!緮坑谏隙矣谙隆盵35]727,張志聰所解釋的“茂”在此亦有“多”之義。根據(jù)語境可知“斂”“生菀”是有著順承關系的兩個動作,因為斂藏過多聚集產生,不能生發(fā)則會生成郁積,而郁積的產生亦與事物過多聚集有關。

《靈樞·衛(wèi)氣失常》載“黃帝曰,衛(wèi)氣之留于腹中,搐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該處“苑”和“菀”兩種字形爭議較多。張介賓《類經(jīng)》沿用“苑”并作注,“衛(wèi)氣者,水谷之悍氣也……失其常則隨邪內陷,留于腹中,搐積不行而苑蘊為病,故禁服篇曰:衛(wèi)氣為百病母也。苑,郁同”[2]?!秲冉?jīng)評文》記“稸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39],采用“苑”字,并將“搐積”改為“稸積”,“稸”同“蓄”,為“積聚”義。張志聰同用“蓄積”,然采用“菀”字,并注“菀,音郁”[3],馬蒔與張同。上文考釋有“苑”,“音yuàn,積也”或“通‘蘊’,音yùn,郁積”?!疤N”《小辭?!分薪忉層小胺e聚,藏蓄”[20]的意思,可見詞義偏“積”。若與“苑”連用,兩字意思有重復,且該句并無句式刻意排比或整齊的跡象,鑒于古代用字簡潔凝練,此處原文恐不為“苑”字。而“菀音郁”,解釋當偏于“郁”,阻塞不通?!拜姨N”二字連用則強調衛(wèi)氣失常以致在腹中郁結蓄積,進而引發(fā)疾病的發(fā)生。因此,在與“聚集,積聚”一詞聯(lián)合使用時,當用“菀”,音“yù”,其義當釋為“郁積”。

3.4 與情志相關

《素問·疏五過論篇》中有“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余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藏空虛,血氣離守”。對于“離絕菀結”,各家注釋基本一致,王冰注“離,謂離間親愛。絕,謂絕念所懷。菀,謂菀積思慮。結,謂結固余怨”[26]477。張介賓與吳昆理解相似,分別釋為“菀,謂思慮抑郁”[2]362“‘郁’,謂思慮郁積也”[38]413?!端貑枴づe痛論篇》有“思則氣結”,《詩經(jīng)·小雅·都人士》“我心菀結”,箋注亦釋為“菀,猶屈也,積也”[24],故王、張、吳將其與七情之“思”相聯(lián)系,解釋為“思慮郁積”也相對合理。高士宗則根據(j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載“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認為“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指陰陽血氣離絕和郁結。但丹波元簡在《素問識》中針對高士宗所注提出 “此注似是,然與下文血氣離守支矣,不如舊注為得”[34]268,認為此句若釋為“陰陽離絕郁結”則與下文內容有所矛盾,故解釋為“思慮郁結”更為合理。

綜上所述,通過文字考證,結合“菀”“宛”“苑”被釋為“郁積”之義的時代分析,《內經(jīng)》中“菀”或“宛”或“苑”在作為“郁”義解釋時,當采用“菀”字形,音“yù”。而作“郁積”義時,此12處“菀”字,主要可歸納為四類,即與“血”相關聯(lián),如“菀陳則除之”“菀陳血不結者”“去菀陳莝”“血菀于上”等相關句子共6處;包含“菀熟”一詞,如“五藏菀熟”“八風菀熟”等句共3處;與“聚集”意思聯(lián)用,如“生菀于下”和“菀蘊不得常所”共2處;與情志相關,如“離絕菀結”1處。

此外,《內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18處“宛”“菀”“苑”字,除外上文闡述的12處“菀”音“yù”,作“郁積、郁結”解,其余6處筆者通過結合三字在古代有關書籍和后代注疏中的音義,以及《內經(jīng)》不同注家的理解,根據(jù)其原文具體語境進行探究分析,認為可歸納為另外5種形音義,即 “菀”音“wǎn”,義“茂盛”;“宛”音“wǎn”,義“屈伸”“阻塞不通”“手腕”以及“枯萎,干枯”。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能作詳細闡釋,其余5種情況將另作進一步的研究探討,以求有助于其他學者對原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把握其思想理念,也為《內經(jīng)》的理論研究和臨床指導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音義靈樞內經(jīng)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之“衰”字音義的詞源學解釋
黃帝內經(jīng) 靈樞·始終(下)
黃帝內經(jīng) 靈樞·始終(上)
黃帝內經(jīng) 靈樞·針解
黃帝內經(jīng) 靈樞·本輸(下)
佛經(jīng)音義同形字輯釋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內經(jīng)》之“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新解
關于《內經(jīng)》“七損八益”研究的思考
《內經(jīng)》治未病與亞健康的干預
克拉玛依市| 丹江口市| 锦屏县| 新丰县| 顺昌县| 黎城县| 玛纳斯县| 隆德县| 修武县| 山东| 梁山县| 运城市| 武隆县| 措勤县| 汪清县| 海门市| 乐陵市| 昭平县| 获嘉县| 青州市| 永顺县| 济宁市| 桂平市| 禄劝| 阿克苏市| 凤城市| 文安县| 定结县| 上犹县| 凉城县| 洱源县| 金乡县| 板桥市| 郸城县| 台南县| 绥芬河市| 亚东县| 普兰县| 白沙| 独山县|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