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潤民
二○一八年十一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開始討論出版清代著名詩人嚴遂成所著《海珊詩鈔》的深度整理今注本。嚴遂成(1694-?),字崧占(一作崧瞻),號海珊,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選山西臨縣知縣,預修《山西志》。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值丁憂歸。后調直隸長垣知縣,參與修理河工。遷云南嵩明州知府,創(chuàng)辦鳳山書院。又起歷鎮(zhèn)雄州知州,因事罷。在官盡職,所至有聲。復以知縣就補云南,卒于官。嚴遂成家學淵源,飽讀經史,天才駿發(fā)。曾攜詩稿請教厲鶚,未見嘉許,后更發(fā)憤,終有所成。其詩學宗宋,師法杜甫、蘇軾、黃庭堅等。為詩兼雄奇綺麗之長,工于詠物,“讀史詩尤雋,嘗自負為詠古第一”(《清史列傳》)。論者謂朱彝尊、查慎行后能自成一家。所撰《明史雜詠》四卷,“人以詩史目之”(康發(fā)祥《伯山詩話》)。嚴遂成與厲鶚、錢載、王又曾、袁牧、吳錫麟并稱為“浙西六家”而居首?!睹魇冯s詠》之外,詩作結集為《海珊詩鈔》十一卷、補遺二卷,存詩七百余首。
嚴遂成所屬嚴氏宗族,為烏程鳳林一支?,F(xiàn)據(jù)清道光九年(1829)《鳳林嚴氏宗譜》中七世孫婿歸安進士沈秱《譜序》:“烏程驥村嚴氏,望族也。其先自大梁扈蹕南渡,遷臨安。有念翁者占籍烏程之鳳林里,遂稱驥村嚴氏。念翁四傳至諱應雷者生大司空諱震直,為開國名臣。生四子,傳至萬歷間,孫枝繁茂焉?!兵P林嚴氏又稱驥村嚴氏,始遷祖嚴念翁,代表人物為明大司空嚴震直。譜載鳳林嚴氏至其時,包括嚴遂成在內有進士四人、舉人十二人、武舉人一人,為典型科舉家族。
嚴遂成《明史雜詠》一集,清代已享譽甚隆,有湖州同支后輩、嘉慶十三年(1808)舉人嚴兆元所撰《明史雜詠箋注》四卷,道光七年(1827)刻本。雖然其詩“格高調響,逼近唐音”(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評其名作《三垂岡》),但多用歷史典故,不易解讀,影響力便不如同時代與之齊名的袁枚。而其本集《海珊詩鈔》更或因體量較大之故,向無注本出版。李保民老師獲知蘇州楊德輝先生生前撰有《海珊詩鈔注》一編,接洽其子楊鏡如先生,知其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屬意母校出版社出版此著,故極力促成。
《海珊詩鈔注》系蘇州知名文史學者楊德輝先生生前耗費十余年時間注成。楊德輝(1909-2000),諱蘊石,以字行,江蘇海門人。民盟會員,曾任上海縣、蘇州市政協(xié)委員。編選有《蘇州名勝詩詞選》《蘇州文物古跡詩選》等書,著有詩文集《敝帚集》。原為上海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退休后回蘇,致力于為嚴遂成詩典故作注。是編以上海文明書局一九二五年四月鉛排本《海珊詩鈔》為底本,參校驥溪世綸堂本,并補入鉛排本所無之徐鐸序與嚴氏自序。又附《明史雜詠》乾隆間刻本全幅書影于書末,以成嚴氏詩作全璧。楊德輝先生又曾請?zhí)K州大學國學大師錢仲聯(lián)先生題寫書名,可惜此著在二人生前并未能如愿出版。
哲嗣楊鏡如先生青少年時期求學于上海中學、華東師范大學,習得堅實文史基礎、良好學習習慣及初步治學方法。一九七九年至蘇州中學任教直至退休。四十余年來始終勤謹治學,筆耕不輟,退休后專注于蘇中校史研究,整理挖掘蘇州府學史料,編撰厘定,堪稱蘇州中學教育遺產之守護人。復懷揣父親遺愿,于詩注一編,念茲在茲,以近十年光陰董理增益,續(xù)為校補,終得蘇州中學、蘇州市檔案館之鼎力襄助,交付母校出版社付梓,終使事業(yè)不輟,遺編重光。
本書原稿系楊德輝先生以鋼筆錄寫于老式綠方格稿紙上,后經由楊鏡如先生整理、增補時,錄成電子稿。然而當年考慮到普及性問題,原稿以簡體字書寫,錄作電子稿時為便捷計,亦為簡體橫排版。經與楊鏡如先生詳為商議,最終決定出版繁體直排本,以貼合此書古籍深度整理箋注本之特性。亦正因此,故從簡體橫排轉換為繁體直排過程中,產生較多文字與標點、格式差訛,審讀時耗費較多精力于核對繁簡字轉換之上,又因原稿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其時之文字規(guī)范、標點用法與體例等,與今日出版要求存在一定差異,所須訂正者亦復不少。不過限于撰稿當時之條件,原稿最大遺憾在于仍遺留少量典故未詳出處。然前輩遺事,后來者有弗辭焉,身為責編,謹試作查證出處,代為補注一二,以作完善及提升。其中,尤以“荼油骨”與“申脩廟”二則最難解者可為一表。
首敘“荼油骨”之迷霧纏繞與所致一波三折。
卷三開篇《德壽宮(四首)》,其四為:“節(jié)屆天申百戲呈,湖樓燈火夜通明。誰知雪灑荼油骨,白晝陰寒五國城?!睏畹螺x先生原注二略云:“荼油骨:待考?!贝私M詩四首乃詠宋徽宗生平。先者,查詢“荼油”所關聯(lián)之典故,然未得其解,后偶思此處“荼”或為“茶”之古字,所謂“荼油”者或即茶油,因遍索宋以前涉茶油之典,終于陶穀《清異錄》中有所得,即其中所記宮女面涂茶油事。至此,以為用解詩意已甚貼切,故與楊鏡如先生聯(lián)系溝通后,為補此句詩注作:
荼油骨:荼油,即茶油。唐以前多用“荼”。陶穀《清異錄》:江南晚季,建陽進茶油花子,大小形制各別,極可愛。宮嬪鏤金于面,皆以淡妝,以此花餅施于額上,時號“北苑妝”。此指隨徽、欽二帝被擄北去之宮女妃嬪香消玉殞。
本書正式出版后,機緣巧合,竟因此注之增補而結識梁竹閣兄。兄商榷云,此一補注于詩意而言似仍不盡妥帖,并指“荼油”或為“荼毗”之訛。經其提點并相討論,復又作查證,亦傾向“荼”即“荼”,而非“茶”,但“油”字應亦不誤。查得托名辛棄疾所著之野史筆記《南燼紀聞》中有如下一段記載:
或日早,少帝(按,即欽宗)自土坑出視太上(按,即徽宗),則僵踣而死矣。號啕大哭大慟。阿計替曰:“可就此中掩埋?!焙缶呱晡?。土人云:“此間無葬埋事。凡死者必火燒其尸,及半,即棄之州北石坑中。由是此水可以作燈也……”語未竟,即有數(shù)人入室中,以木棒共架太上而出。少帝從之,北至石坑,架尸于上,用荼郁木焚之。焦爛將半,復以水滅之,用大木貫其殘骨,曳棄坑中。墜入坑底,沉沒不見。少帝止之不得,乃跳號大慟,亦欲跳入坑中,眾人拉止之,曰:“昔年曾有活人躍入,此水頓清不可作油?!睜幑沧柚?。少帝亦問土人:“今日是何日?”或曰:“天眷三年正月十八日也?!?/p>
此中與“荼”本字有關之信息,一為荼毗(焚燒火葬),二為荼郁木(有誤為“茶”字者)。荼郁木無考,或即桃木,荼郁者神荼、郁壘合稱,東漢應劭《風俗通》引《黃帝書》:“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茶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閱百鬼?!贝刺夷緞e稱乎?或特指稱用于焚燒火葬之木乎?此點尚不能明。然據(jù)此則嚴詩所謂“荼油”,或謂“荼毗而煉油”,或意“以荼郁木焚之而煉油”,總之較前“茶油”當更貼合。蓋“白晝陰寒五國城”明指徽宗身死,若上句謂宮女妃嬪,則二句區(qū)分而隔閡矣,不若“荼油骨”亦系于徽宗本身為更合理,詩意亦更暢達。
或謂編輯出書總會留有遺憾。原上海書店出版社編審完顏紹元老師亦言上述后解確實更妥帖,不過前解能以抹茶油強解亦不算徒勞,畢竟已為后解提供再接再厲之基礎?;叵雽徸x時,曾費數(shù)天苦思冥想,可稱千慮始有一得,以“茶油”稍為解通,頗自以為得意,卻仍失之太過自信,注詩之難有如此。梁竹閣兄初亦甚以荼毗之“毗”中“田”與“由”形近,而迷思于或為底本之訛。然一經檢得《南燼紀聞》,則“油”字實有著落,可謂堅確不移。然亦有友朋更進一解,據(jù)云客家有民俗,二次葬須以茶油擦骨,即嚴詩用典可能性不止一種。此外尚有不同意見,主張“雪灑”與“荼油”為并列關系,有雪灑于骨,又有荼油于骨。此種解釋,關于“荼”字之意無外乎兩種:一為荼菜,可能其汁液或本身與古代處理遺體有關,須更查資料以充實背景;二則更直白,“荼”即同“涂”,取爛泥之意,此意似亦契合五國城之情況,雪灑與泥涂,更見徽宗死時慘況。此說亦可備參考。
另可坦陳者,無論前解后解,實際兩次查核皆非直接考索得出最終之書證。前解系以“宋史”加“茶油”復合檢索,卻先查得錯誤之以宮女涂茶油為北宋時典故之說,從此一線索進而得其源出《清異錄》所記五代事。后解乃徑以“徽宗”加“荼毗”為假設書證線索,進而考得真正目標文獻。但須指出,若無梁竹閣兄“荼毗”之論點醒,只怕永無恍然之日,且《南燼紀聞》書證實際亦坐實“荼毗”之意,故不可謂其言不確,實是至為正確之指南。
次說“申脩廟”之離奇錯訛然卻在情理之中。
卷六組詩《前懷人(十六首)》其十六懷胡竹巖明府七律詩,頸聯(lián)云:“申脩有廟原非制,徐晦何人亦可風?”楊德輝先生原注三略云:“申脩:人名,無考。”七律中二聯(lián)對仗,則此上句之“申脩”必與下句之“徐晦”成對,確當為人名。然嚴詩用典應非陳寅恪所謂“今典”,而系“古典”,楊德輝先生卻未考得,委實古怪。查證楊德輝先生所依之民國鉛排底本與參校之清刻本,俱為“申脩”二字。無奈仍遍詢師友,得蒙浙江古籍出版社總編輯錢之江兄一語點醒夢中人,謂難道竟乃“申胥”之訛哉?幡然醒悟之下,亟征文獻以考實此句,便豁然得其出處,為唐劉蛻《論江陵耆老辯申胥廟書》。于是再與楊鏡如先生議定,補注如下:
申脩:應為“申胥”,“脩”為“胥”之形訛。申胥,即伍子胥。唐劉蛻《論江陵耆老辯申胥廟書》:“太原王生嘗移耆老書,以江陵故楚也。子胥親逐其君臣,夷其墳墓,且楚人之所宜怨也,而江陵反為之廟,世享其讎,謂耆老而忘其君父也。吾以為不然?!嵋詾槠鋸R申包胥之廟也,包胥有復楚之功。年代浸遠,楚人以子胥嘗封諸申,故不謂包胥耳。不然,則子胥何為饗人之食,而江陵何為事仇人之神乎?耆老得書,速易其版曰申胥之廟,無使人神皆愧耳?!?/p>
此一頸聯(lián),上句用劉蛻文典故:臨平有申將軍廟,一般認為所祀為伍子胥,有人指出楚人應怨恨子胥,卻反為之建廟祭祀,是忘本也。劉蛻認為此廟既在楚地,因子胥率吳軍大破楚,故絕非祀子胥之廟,而應為申包胥之廟,因其有復楚之功。然此廟年代久遠,當時楚人以伍子胥曾受封于申、稱申胥,故將所謂“申將軍廟”所祀者誤為子胥。下句則用《新唐書》與《資治通鑒》中所記唐徐晦典故:徐晦為楊憑親近門客,楊氏遭李夷簡彈劾獲罪,親朋亦擔心受其牽連,竟無人看望,獨徐晦前往藍田慰問餞行。權德輿贊其品性正直,于朝廷之上稱贊。李夷簡即速上表薦舉徐晦為監(jiān)察御史。徐晦拜訪李氏以表謝意,追問緣由。李夷簡言,不肯辜負楊憑者,自亦不會辜負國家。此聯(lián)蓋嚴遂成稱頌友人胡竹巖政績與德行之辭,將之比為申包胥與徐晦也。然“脩”“胥”之訛,致其謎底跨越時空而長期未解。
前之“荼油骨”,是甚疑底本有誤而終查得其出處,證實底本實無誤。而此處之“申脩廟”,則又反因追索出用典所關原始文獻,而知其決系底本之誤。一正與一反,恰集中出現(xiàn)于書中兩處未注之典,蹊蹺奇特莫甚于此,可為古籍整理尤其詩文箋注之典型案例。
該書楊德輝先生所撰序言一篇,落款于一九八八年初,距最終出版已將近三十二年。無電腦、無網(wǎng)絡、無電子檢索條件之時代,能篳路藍縷,成此注本,功莫大焉。然恰逢出版業(yè)不景氣低谷期,彼時學術出版已艱難前行,何況古籍箋注,故輾轉聯(lián)系而未果。其序言最末云:“完璧不可能成于一人之手,補苴罅漏,且寄厚望于繼起者了?!睏铉R如先生為完成父親心愿,又續(xù)為校補書稿并奔走各方謀求付梓,中所經歷之曲折坎坷,于今日亦可想而知,然以其之謙謙君子風度,未置一詞。而蘇州中學著意校史片羽吉光,蘇州檔案館留心地方前賢著述,傾力支持,終使此著在楊德輝先生逝世將屆二十周年時刊行,洵為盛事。
又思錢仲聯(lián)先生之眼光獨具,于詩注向不輕許,其所自為箋注者,均早已成不朽事業(yè)而藏之名山。想象當年,其允為楊德輝先生此著題寫書名,是何等鄭重之事;審視今日,錢先生之題簽,又為何等珍貴之寶。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之有幸,而能出版此著,近告慰二先生之靈于地下,亦遠祭奠嚴海珊之才于詩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