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曜
中國人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正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對于萬事萬物,都要賦予他們一個合適的名。那么,給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起一個好名字,自然是空前重要。不過,有些古人的名字似乎起得非常隨便,甚至難登大雅之堂。
周代以前,起名還沒有太多講究,比如夏商時期的君主,尤其是商代,取名時多從十天干中找一個字,像商代最后三個王分別是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就是大名鼎鼎的商紂王。到了周朝,人口大增,大家對名字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什么十天干之類的根本不夠用,大家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各種各樣令今人大跌眼鏡的名字出現(xiàn)了,比如晉成公的名字是姬黑臀,估計是出生的時候屁股上有一塊黑色胎記;鄭莊公的名字是姬寤生,寤生就是難產(chǎn)的意思;齊桓公叫姜小白,這個“小白”的來歷,有人說是因為他長得很白,有的則說是得名于一種軍旗。貴族起名都這么隨意,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說了,什么豬兒、狗兒之類的名字滿天飛。
眾所周知,到了周代,禮制逐漸完備,后世在祭拜一個有著怪名字的祖先,如“黑臀”時,可想而知會有多尷尬。所以,有識之士就想把這個事情解決了。
公元前706年,魯國國君得了一個兒子,非常高興,打算搞一個隆重的慶典。該給孩子起個什么名字呢?他向當時魯國著名學者申繻請教。申繻提出了一個“五有六不”原則,“五有”是“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信”是指孩子出生時身上的特殊標記,“義”是指孩子出生時有沒有什么祥瑞,“象”是指可以用某種與孩子相似的事物起名,“假”是指可以假托萬物,“類”則指可以給孩子一個與父輩類似的名字?!傲弧笔恰安灰試?,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幣”。周代講究避諱,如果有王公貴族用國名、官名、山川名、器物錢幣等來起名,很可能就得重起,比如,司空、司徒都是周代官職名,然而晉僖侯起了個名叫司徒,晉國只好把司徒改成中軍,宋武公名叫“司空”,宋國就把司空改為司城。隱疾、牲畜這些不登大雅之堂,也不能用。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起名做的總結和規(guī)范,得到了后世認可。
雖然有了這個標準,但也沒有什么強制性,所以當時乃至后世民間還是有許多有趣甚至奇怪的名字,如衛(wèi)靈公的寵臣是司空狗,趙國的一個著名鑄劍師叫徐夫人,當然此公是個男的。即便是按照這個原則,也會產(chǎn)生怪名字,比如,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因為當時魯國國君送來了一條大鯉魚作為賀禮。孟子有個才華橫溢的學生叫公孫丑。關于公孫丑的長相,史籍中沒有記載。不過,對應簡體丑字的繁體字有兩個,一個是丑陋的“醜”,《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可惡也”。一個則是作為時間名詞的“丑”,《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紐也”。時間名詞的“丑”可以指十二月,也可以指每天的丑時,它還有個引申意義,即十二月寒冬即將過去,“萬物動”,人們該振奮精神,忙活起來了。公孫丑的這個“丑”是時間名詞的丑,或許是他出生的時辰,也可能是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個昂揚向上的人。
以丑陋的“丑”起名的人也有,比較袁紹的大將文丑。關于他的美丑,正史中沒有記載,《三國演義》中說他“面如獬豸”,說他像古代的一種神獸獬豸,按照這個說法,這位文丑的長相大概率是“名副其實”的。無獨有偶,南朝宋有個將軍叫張丑,也是丑陋的丑。他的相貌,史籍中也沒有記載,但他的官職可不低,做到了節(jié)府參軍。至于他名字的來歷,更可能是父母相信一種秦漢以后大行其道的說法———“歪名好養(yǎng)活”。
秦漢之時,黃老神仙之學一度盛行,人們熱衷求仙問道,什么彭祖、延年等名字比較普遍。民間開始大量出現(xiàn)給孩子起“賤名”的現(xiàn)象,如司馬相如的小名就是“犬子”。這個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除了和父母隨意起名有關,還和當時的民間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人剛出生的時候,發(fā)育很不健全,一些“靈異”會打孩子的主意,家長稍不注意,就會出問題。為此,父母會起一個聽上去很讓人嫌棄的名字,以便讓“靈異”一聽就產(chǎn)生厭惡之情,繞道而走,從而確保孩子無虞。這種起“歪名”的情況一直持續(xù)到當代,尤其在北方農(nóng)村,什么狗剩、二愣子之類的“歪名”仍然時有耳聞。
當然了,我們從文獻中所發(fā)現(xiàn)的那些“奇名”“怪名”“賤名”,其價值不僅僅在于博君一笑。每一個名字,再怎么奇怪,也是一種社會存在的反映。我們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從這些信息之中去體察當時的風土人情、民族交流乃至整個社會的狀況。
選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