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彬,彭薇淇
胃食管反流(GER)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病,可導致惡心、反酸、胃灼感、下咽困難等,且隨著生活、飲食改變,其發(fā)病率有所上升,若未及時治療,可引起食管潰瘍、糜爛,嚴重危害患者健康[1]。目前,GER主要采取藥物治療,雷貝拉唑是臨床常用的質子泵抑制劑(PPT),可改善患者病情,但存在療效個體差異,且停藥后易復發(fā)[2]。中醫(yī)學認為,GER臨床癥狀與體征主要為上腹部不適和疼痛、腹脹、咽部異物感等,可歸屬于“胃脘痛”“胸痹”“吐酸”等范疇,對癥應以調和脾胃、消痞降逆、止嘔止痛治之。研究顯示,中藥在胃病治療中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其中蓽鈴胃痛顆粒可清熱散寒、制酸止痛,主治胃脘痛[3]。本研究觀察蓽鈴胃痛顆粒聯(lián)合雷貝拉唑對GER患者食管動力學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白云分院收治的GER患者160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80)和對照組(n=80)。觀察組男44例,女36例;年齡25~74(49.59±7.93)歲;病程3~29(13.54±2.72)個月。對照組男48例,女32例;年齡26~72(48.36±7.59)歲;病程3~32(14.26±2.86)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選擇標準 診斷標準:(1)西醫(yī)標準,參考《2020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4]中GER診斷標準,有惡心、反酸、胃灼感、下咽困難等臨床癥狀,PPT診斷試驗呈陽性,24 h監(jiān)測pH<4并示胃酸反流,胃鏡檢查示食管下段Barrett食管及食管炎。(2)中醫(yī)標準,參考《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5]中GER診斷標準,主癥見胃灼感、反酸、反食,次癥見胃脘灼痛、胸背痛及口干、口苦、心煩易怒、嘈雜不適、大便不爽或便秘中的2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納入標準:(1)經臨床癥狀、胃鏡、影像學檢查等符合GER診斷標準;(2)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3)無蓽鈴胃痛顆粒、雷貝拉唑等過敏史;(4)年齡>18歲。排除標準:(1)治療前1個月無激素、免疫、調脂、抗感染等治療史者;(2)伴有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3)存在消化道腫瘤、潰瘍、畸形等其他非GER消化病者;(4)孕產婦及兒童。
1.3 治療方法 2組均采取低糖、低鹽、低脂、盡量避免飽腹等飲食指導及抗酸、抗反流等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 mg口服,每天2次,治療8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蓽鈴胃痛顆粒(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江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5 g口服,每天3次,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后按癥狀及累及日常生活輕重程度以5級評分法評估(0~4分),包括胃灼感、反酸、反食,評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經專家評價一致性的Cronbach′α信度系數(shù)為0.889,效度系數(shù)為0.847。(2)食管動力學指標:治療前后取仰臥位,以食道壓力計(4通道+8通道食管測壓儀,合肥凱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皖械注準20192070175)緩慢伸入食管后,分別檢測食管上段括約肌(UES)壓力、食管下段括約肌(LES)壓力,取3次均值。(3)不良反應:包括口干、腹瀉、頭暈、嗜睡等。
1.5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以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變化計算療效指數(shù),>75%為顯效,50%~75%為有效,<50%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8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44,P=0.035),見表1。
2.2 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胃灼感、反酸、反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2組胃灼感、反酸、反食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食管動力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UES、LES壓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2組UES與LES壓力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對照組與觀察組治療前后食管動力學指標比較
2.4 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1.25% vs 7.50%,χ2=0.662,P=0.416),見表4。
表4 對照組與觀察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GER主要由LES功能障礙使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或咽喉所致,若未及時控制,內容物中的胃酸會腐蝕破壞食管黏膜,引起黏膜炎性損傷,嚴重者可導致潰瘍、糜爛,甚至穿孔[7]。UES與LES壓力是目前運用較多的一種直接和精確監(jiān)測食管動力學的方法,通過食道壓力計連續(xù)分布的高敏感性壓力傳感器可檢測到咽喉部至胃的全部壓力值,利于連續(xù)了解整段食管的蠕動功能,可有效反映GER患者食管動力障礙情況,進而評估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及其造成食管黏膜損害的情況,從而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8]。西醫(yī)治療GER以抗酸、抗反流等對癥治療及PPT治療,其中雷貝拉唑是第二代PPT,彌散進入胃壁細胞內可抑制胃壁細胞H+-K+-ATP酶系統(tǒng)使泵分子不可逆性失活,產生持久的胃酸分泌抑制作用,從而改善患者癥狀[9]。但單用雷貝拉唑的療效一般,并不能治本,且停藥后易使病情反復,故如何有效提高GER療效是人們關注的熱點[10]。
中醫(yī)學中無GER病名,依據(jù)臨床癥狀可歸屬“胃脘痛”“反酸”“噎膈”等范疇,多由外邪內侵、飲食不節(jié)、寒熱錯雜、胃失和降等所致,病位在食管和胃,脾胃失和、胃不降濁、胃氣上逆,則噯氣、痞滿,故對癥應以清熱散寒、調和脾胃、抑酸降濁治之[11]。本研究中GER患者給予蓽鈴胃痛顆粒聯(lián)合雷貝拉唑治療,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2組胃灼感、反酸、反食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2組UES與LES壓力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表明蓽鈴胃痛顆粒聯(lián)合雷貝拉唑可改善GER患者臨床癥狀、食管動力學。蓽鈴胃痛顆粒中蓽澄茄、延胡索、川楝子為溫中散寒、清熱消痞、疏肝泄熱之君藥,吳茱萸、黃連為降逆和胃、止嘔止瀉之臣藥,佛手、酒大黃、香附、香櫞為健脾和胃、理氣寬中、調經散邪之佐藥,海螵鞘、瓦楞子為甘溫益氣、制酸止痛之使藥,諸藥共奏補脾和胃、抑酸降逆、清熱祛痰之功效[12-13]。現(xiàn)代醫(yī)學表明,蓽鈴胃痛顆粒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抗炎、止痛等作用,對GER具有良好治療作用。組方中蓽澄茄、香附、黃連等有良好的抗炎、止痛等作用,延胡索、海螵鞘、瓦楞子等有較強的抑制胃酸分泌、止痛作用,佛手、酒大黃、香櫞等可促進胃腸道蠕動,對改善胃痛、反酸、燒心等有顯著效果[14-15]。因此,在雷貝拉唑基礎上,聯(lián)合蓽鈴胃痛顆粒治療可進一步抑制GER患者胃酸分泌,并可有效促進胃腸道蠕動,保護食管黏膜,有利于促進食管蠕動和UES、LES張力恢復,從而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蓽鈴胃痛顆粒聯(lián)合雷貝拉唑可提高GER患者療效。這可能是由于雷貝拉唑為第二代PPT,在抑制胃酸分泌、保護消化道黏膜中具有良好的作用,具有起效快、效果顯著的優(yōu)點;而蓽鈴胃痛顆粒可通過整體調節(jié),進一步抑制GER患者胃酸分泌,更好地保護消化道黏膜及促進食管動力恢復,雖在短時間內療效不及西藥,但藥效作用持久,長期使用效果穩(wěn)定;二者聯(lián)合具有療效疊加的作用,更好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食管動力學,最終提高療效。
本研究中對照組與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在雷貝拉唑基礎上聯(lián)合蓽鈴胃痛顆粒治療不會明顯增加GER患者口干、腹瀉、頭暈、嗜睡等發(fā)生率,這可能是由于蓽鈴胃痛顆粒非長時間大劑量用藥,加之該中藥藥效較緩慢平和,故GER患者易于耐受,未明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蓽鈴胃痛顆粒聯(lián)合雷貝拉唑可提高療效,有效改善GER患者臨床癥狀及食管動力學,且未增加不良反應。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蓽鈴胃痛顆粒對GER的治療機制復雜且尚未完全明確,且本次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研究,今后還需增加樣本進行多中心研究以進一步論證。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