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燕
“自古傷心唯遠別”,離愁別恨是人類易感情緒。在這一情緒的驅動下,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送別方式,如餞別、折柳贈別、詩歌贈別、長亭送別、渡口送別等等。其中,折柳贈別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古典詩詞中楊柳與別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種聯(lián)系從何時開始建立、其內(nèi)在的關聯(lián)是什么,討論頗多,但仍然不是很清晰。
楊柳與離別最早的關聯(lián),論者往往追溯至《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闭J為楊柳搖曳婀娜的依依之態(tài)與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交融在一起,開啟了詩歌中以楊柳詠離別之先例。這一關聯(lián)可從訓詁角度考察?!恫赊薄分忻枋鰲盍畱B(tài)的“依依”有兩解,一以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為代表:“依依者,初抽條時,裊裊不定,如欲依倚他物也”,二以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為代表:“依依,猶殷殷;依、殷古同聲。依依猶殷殷,殷亦盛也?!苯袢俗⒍嗖捎玫谝唤?,認為指的是柳條柔弱隨風不定之貌,其原因一在于今天人們對于楊柳的審美主要就是其枝條低垂、隨風婀娜的樣子;二在于與表示惜別的成語“依依不舍”形式上有對應。但結合下句“雨雪霏霏”,“霏霏”與“依依”相對,從詞性看,表楊柳狀態(tài)的“依依”應和“霏霏”一樣是形容詞而非動詞,與成語“依依不舍”之“依依”恐未必同,“依依不舍”當與“戀戀不舍”同,始見于明代小說,其“依”“戀”是動詞依戀之義。從詞義看,“霏霏”形容雨雪之盛,“依依”馬瑞辰考釋也非??尚牛稳輻盍?,也切合《詩經(jīng)》中對植物狀態(tài)的慣常描述。庾信《枯樹賦》:“桓大司馬聞而嘆曰:‘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楊柳之“依依”與“搖落”相對,亦可見其為茂盛之義。故楊柳與離別的關聯(lián)非源于其婀娜之狀,亦非源于西周之時。
折柳贈別起源最可靠的說法還是源于漢代。《三輔黃圖·橋》:“霸(或作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边@是古人有“折柳贈別”之事的明確記載,提及這一習俗源自漢代,最初是因送客至灞橋作別時折下橋邊柳枝贈送,其后這一行為擴展,漸成習俗。后世詩歌中提及灞橋折柳甚多,如唐許景先《折柳篇》:“春色東來度灞橋,青門垂柳百千條?!碧拼钜妗锻局屑睦疃罚骸皸盍瑹熷卑洞?,年年攀折為行人。”折柳贈別在唐代依然盛行,詩歌中隨處可見,唐王之渙《送別》:“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泵辖肌墩蹢盍罚骸皸盍喽讨Γ讨Χ鄤e離。贈遠累攀折,柔條安得垂?!濒~玄機《折楊柳》:“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倍济鑼懙氖且驗閯e離時折柳之習俗,柳條幾被折盡。
折柳贈別以及由此衍生出詩詞中表離別的楊柳意象,其意蘊究竟何在?學者們提到最多的有兩種說法,一是“柳”與“留”諧音,因而折柳相贈有了挽留行人之意。這一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古代除了折柳贈別,其實還有寄柳盼歸的習俗。李白《折楊柳》:“……美人結長想,對此心凄然。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睆埦琵g《折楊柳》:“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李賀《致酒行》:“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行人羈于遠方,折柳相寄,與“留”無關,可見“柳”只是寄寓別離,但非源于挽留之意。唐代盧肇《楊柳枝》:“青鳥泉邊草木春,黃云塞上是征人。歸來若得長條贈,不憚風霜與苦辛!”描寫的是征人歸來后得到楊柳枝之贈,亦可見非挽留之意。《樂府詩集》卷二十五載梁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泵鑼懙氖沁h行者折楊柳枝,亦可見非挽留之意,而是離情難舍。二是認為與柳樹的生命力有關,柳樹易栽種,隨插隨活,故用以祝愿行人適應他鄉(xiāng)生活。清禇人獲《堅瓠廣集》卷四:“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xiāng)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事實上,古人贈別時,并非“必于柳”,亦可贈他物,比如在唐詩中也可見贈松枝者,如戴叔倫《妻亡后別妻弟》:“楊柳青青滿路垂,贈行惟折古松枝?!币嗫梢娰浌鹬φ?,李白《秋山寄衛(wèi)尉張卿及王征君會稽》:“何以折相贈?白花青桂枝。月華若夜雪,見此令人思?!鼻页诉h行送別,其他情境之下也有折柳之說,如詩中也將女子喻為“柳”,將男子追逐愛戀她叫作“攀折”。韓翃《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卑拙右住稇浗罚骸霸詶盍习?,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這些語境下并非利用柳樹的生命力來表達祝福意蘊。這兩種說法還有一個共同的弱點,雖然論者提及頗多,但查古代文獻,卻少見痕跡,沒有明證,故難采信。
唐代詩人雍陶為官簡州陽安時,曾因折柳送別事而改橋名為“折柳”,一時傳為佳話,很多文獻都有記載,如五代何光遠《鑒誡錄》:“雍使君陶典陽安日,送客至橋,離情未已。揖讓既久,欲更前車。客將曰:‘此處呼為情盡橋,向來送迎,至此禮畢?!障埋R,命筆題其橋楹,改為‘折柳’。”按該事,則“折柳”意味著“情未盡”。柳與“情”似乎關聯(lián)密切??疾焯扑卧娫~的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言及“柳”,更多其實是取意于它的枝條和葉子的“青”,從而諧“情”之音。柳樹是北方常見的、發(fā)芽最早而落葉最晚的樹種之一,柳枝青翠時間最長,適合寄情之需,詩歌中有明證說明人們借柳之“青”傳達情意。劉禹錫《紇那曲詞》:“楊柳郁青青,竹枝無限情。周郎一回顧,聽唱紇那聲?!卑拙右住稐盍υ~》:“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本苯狱c明了由楊柳之“青青”而引出人之“情”。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崩畎住秳趧谕ぁ罚骸疤煜聜奶?,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蓖蹙S《寒食汜上作》:“廣武城邊逢暮春,汶陽歸客淚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卑拙右住肚嚅T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边@些寫離情別恨之詩,提到的都是楊柳之“青”,利用柳色來寄托別“情”。
借柳色之“青”來寄寓其“情”,也就解釋了“柳”可用來寄寓別情之外的其他感情。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背霈F(xiàn)了“青青”,出現(xiàn)了“晴”,其意都指向了“情”,此“情”為男女愛情。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彼姟皸盍?,即青色,指向的“情”亦是男女之情。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奔脑⒌氖撬监l(xiāng)之情。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奔脑⒌氖桥笥阎?。
借柳色之“青”來寄寓其“情”,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可以用“柳”之外的其他植物寄寓別情。如草之色亦“青”,同樣可諧“情”音。蔡邕《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编嵐取肚翰荨罚骸盎浣檀嘏療?,雨余草色遠相連。香輪莫輾青青破,留與愁人一醉眠?!薄八伞敝ΤG啵室啾徽巯掠脕砑耐袆e情。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雪中何以贈君別,惟有青青松樹枝。”唐曹鄴《古相送》:“行人卜去期,白發(fā)根已出。執(zhí)君青松枝,空數(shù)別來日?!眱删湓娭芯峒八芍χ扒唷?。而前文所舉戴叔倫《妻亡后別妻弟》“楊柳青青滿路垂,贈行惟折古松枝”尤能體現(xiàn)這一特點,雖有楊柳,不及古松之常青,故棄柳枝而折松枝贈與行者。
(選自《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