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第一中學,福建 三明 365050)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則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所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教書育人,一方面強調傳授專業(yè)知識,發(fā)展認知能力,另一方面說明教師要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言傳身教,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的價值,完善自身人格。教師要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堅持德育為先、以人為本,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現如今,除了要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傳授,還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學當中,構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價值塑造的多位一體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為學生的全面性、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奠定基礎。
課程思政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育理念,指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從而產生協(xié)同效應。課程思政并非單純地在專業(yè)課程上實施思政教育,而是將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程進行深度融合,作為新時期背景下全新的育人模式,課程思政能夠最大限度發(fā)揮各類課程育人作用,使得教學成效更突出,更顯著。課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格局和思想認識,高中生正處于思想觀念塑造和形成的關鍵時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他們的個體發(fā)展,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更應該借助學校教育這個平臺,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明確育人目標,以高中物理為重要載體,深度挖掘課程的思政功能,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形成。
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在于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是指賦予各類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情感品質,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課程思政的構建,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育人模式,要想真正發(fā)揮1+1>2 的作用,就必須長期更新和跟進教學思路和育人模式,構建全新的教育體系。課程內容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使命,開展思政課程,挖掘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彰顯獨特的育人價值,例如通過設計和親手做實驗,學生會更加深入地領悟物理現象與理論知識之間的關系,同時積累更多學習經驗,豐富情感體驗,領悟物理的寶貴價值,形成事實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這種情況下,學習方式呈現更加多元化,課程的德育功能被充分調動出來,思維方式發(fā)生極大的轉變。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理論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如若不能關注和正確引導人的品行,都會出現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的現象。思政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對學生個體和社會發(fā)展都有強烈的意義,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的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課程,《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物理課程幫助學生從物理學視角認識自然、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引領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具有強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在深入了解高中物理課程之后,發(fā)現實現物理課程思政的先天優(yōu)勢,高中物理教材一般通過列舉案例來引出物理理論知識,某種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這些案例將物理與現實生活緊緊地聯系起來,給物理教學提供了切入點,教師要把握這些有用的信息,深入分析和解讀物理教材上的案例,從中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
以魯科版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材為例,在開始講課之前,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可借助有趣的課外知識導入新課,帶領學生一起走近物理,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初步了解時間、時刻、位移以及路程等概念及彼此的關系,教師不妨將物理與實際建立起聯系。例如,借助圖片或視頻資料介紹“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和高分七號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標志著我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tǒng)核心星座完成部署”這一時事熱點,展開互動,航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我國科學實驗、資源勘探、衛(wèi)星定位等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介紹這些新聞知識的同時,可以適當穿插一些物理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在人類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價值。為了進一步體會到物理對人們生活世界的影響,可以以實際生活為切入點,介紹導航系統(tǒng)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包括使用GPS 快速定位某個區(qū)域或地點、精準病蟲害防治和灌溉等科研成果等等,通過學習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物理技術美好的發(fā)展前景。
物理課程包含大量的思政素材,教師平時要深入分析物理教材,開發(fā)思政教育的資源,比如在學習某個物理概念或定理的時候,將研究背景及相關人物介紹給大家,在學習《光的偏振》時,便可以圍繞著十七世紀光的微粒說與光的波動說進行探討,通過講述科學家們之間發(fā)生的各種有趣的故事,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借助光的波粒二項性研究經歷的漫長過程,使學生認識到對真理的探索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堅持不懈、不屈不撓、勇于挑戰(zhàn)、懷有赤誠的心才能逐漸接近真理,才能收獲滿滿。學生從科學家們的事跡中感受到他們身上所具有的科學精神和美好品質,由此產生深深的敬意。通過物理學習,學生驚訝于我國國防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國家科研人員肅然起敬,并且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發(fā)愛國主義精神,使其樹立熱愛科學的態(tài)度。
物理的發(fā)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物理技術領域取得的顯著科學成果早已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例如激光的應用對天文動力學空間計劃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空間材料和流體物理對航空航天科技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不小的貢獻。物理與人文社會的發(fā)展始終聯系密切,不可分割,二者呈現出一定的關聯性,將具有人文性特征的思政教育與邏輯思維性較強的物理課程深度融合,能夠在幫助學生在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三觀。在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以人文領域為切入點,帶領高中生一起了解以物理理論知識為基礎的人文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在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的體系,探尋具體實施路徑,推動物理教學改革的進程。課程思政視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應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助其塑造健康的人格,要想實現思政教育的全面滲透,就要把握思政教育的內涵,通過教材內容和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形成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高中物理教材并未直接給出人文方面的內容,為此,教師平時要對教材進行全方位梳理,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內容,與此同時,適當地進行課外知識拓展,開發(fā)、利用、整合多元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在學習《磁場及其描述》的時候,便可以順便講述電磁場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例如強烈的電磁場輻射會造成胎兒的畸形甚至孕婦的流產、使人出現疲態(tài)、頭痛等癥狀,這樣慢慢的學生便會認識到物理技術的發(fā)展有利有弊,進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此外,還可以融入傳統(tǒng)文化,在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比如結合國學經典,將物理科學發(fā)展史作為突破口,彰顯物理課程的人文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激發(fā)愛國思想和民族情懷。以魯科版高一必修三物理教材為例,在學習第一章第一節(jié)《靜電的產生及其微觀解釋》的時候,當講到“靜電”這個現象的時候,便可以引出東漢時期王充在著作《論衡》中的一段記載:“頓牟撮芥,磁石引針。”再給學生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即經過摩擦之后的頓牟能夠吸引微小的物體,進而明白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
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物理與其他課程之間有著內在聯系,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觀念,打破原有教學思路的限制,從多個視角看待物理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促進人類科學事業(yè)的傳承和社會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從物理學視角認識自然。古詩詞、文言文等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在高中物理課上,通過欣賞、解讀和評價古詩詞、古文或者古代藝術作品,能夠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物理與人文社會的聯系,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物理知識;而將其它方面的知識與物理教學相結合,可以讓學生發(fā)現物理知識的趣味性,主動參與到物理學習當中。學生通過課上學習,充分了解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形成實事求是、唯物辯證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以此認識到古人的智慧所在,發(fā)現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形成包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了解更多文化方面的知識,深刻把握并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尤其是高中物理知識,難度相較之前有所增加,不光體現在理論性和系統(tǒng)性的增強,實踐特征也更為明顯,想要學好物理,不能靠單純地去記憶物理定理、公式等理論知識,而是要親自設計并完成物理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物理的獨特魅力,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所在,更重要的是親自經歷探索科學奧秘的過程,通過觀察、推理、歸納、對比等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而形成理性認知,養(yǎng)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學習習慣,懂得尊重科學事實,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由于物理實驗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占有很大的篇幅,想要理解和消化物理知識,就要重視物理實驗,掌握實驗操作的具體方法。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絕大多數都會借助多媒體演示物理實驗,通過觀看視頻完成教學任務,然而這種方式并不能使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物理,而且不利于他們思維的發(fā)展。
將物理實驗作為學生交流和探究的平臺,給學生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在實驗中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在實驗的過程中實現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與其他同學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在形成探究意識的基礎上認識到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同時強化動手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魯科版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材為例,在第三章第三節(jié)《摩擦力》這節(jié)課上,教師可以先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情境,引發(fā)學生動腦思考,譬如指著桌子,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搬運桌子最省力?學生陷入深深的思索,并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接著,教師試著引導:直接推動桌子和用帶有滑輪的車子移動桌子,兩種方法哪個更省力?為什么?學生通過交流和分析,一致認為后者更省力,原因是摩擦力小。教師:那么摩擦力的大小受什么影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驗證,以小組的單位進行探討,提出假設——擬定實驗方案——準備實驗道具——動手操作——對比得出結論,經過一系列的探究最終發(fā)現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和接觸面的材料有關。在小組實驗探究中,由于每個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因此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猜想,這就需要學生針對這些猜想反復進行實驗設計,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并且變得更有耐心,充分認識到物理定理和定律是需要反復科學研究才能得到,只有帶著精益求精、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而只有不斷質疑,大膽猜測才能激發(fā)出更多的潛能,學會更多知識和道理。
物理課程應始終堅持核心素養(yǎng)導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構建目標明確、方式多樣的課程結構和評價體系,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己。大多數學生并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因而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高中物理教學策略,豐富教學手段,幫助他們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小組合作學習現已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的主體地位都得到充分的顯現,學生可以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扮演好參與者,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鞏固和強化基礎知識,逐漸具備基本的探究技能。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逐漸認識到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緊密關系,虛心求教、樂于助人、全面地、正確地、客觀地認識自己,在樹立探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基礎上提高思想品德,不斷進步,成長為素質型人才。
素質教育階段,精神文明建設顯得十分重要,高中階段,應做好青少年的素質培育?,F如今,不少學校已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課程建設當中,然而并沒有更好地發(fā)揮思政的育人價值,文章以高中物理為例,在詳細分析課程思政的現實意義之后,從不同方面介紹了高中物理教學融合思政教育的策略,以促進學生思政素養(yǎng)的提升。廣大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發(fā)展的角度,打破傳統(tǒng)思維的局限,不斷探索課程思政的實踐方式,發(fā)揮物理課程的育人價值,全方位地引導高中生先進思想、正確情感價值觀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