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紅巖
桃原產(chǎn)于中國,廣泛栽植于大江南北,考古資料顯示,在新石器時代,浙江、云南、新疆等地就有桃樹生長。
桃樹果實多、大、甜,先民喜愛采之為食。美味的桃子為食物稀缺的人們提供了果腹之需,被譽為五果(桃、李、杏、棗、栗)之首。當(dāng)雨水一點點潤開了桃花,引領(lǐng)出大地的萬紫千紅,世代生息在季風(fēng)氣候區(qū)的先民就知道春天已經(jīng)來了。古人常將美好的觀念和情感附加于所熟悉并喜愛的物象。桃在物質(zhì)世界的每個美好瞬間都清晰地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很早就成為繪畫、刺繡等藝術(shù)創(chuàng)作素材,一幅幅畫作就像一篇篇敘事作品,展現(xiàn)著桃文化中時光美好、長壽吉祥的意義。
繪畫中的桃花
福壽綿長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獻《尚書》即將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稱為“五福”。唐代詩人李嶠《弓》寫道:“桃文稱辟惡,桑質(zhì)表初生”,桃能保護人們康寧,成為繪畫鐘愛的題材。據(jù)《宣和畫譜》記載,唐代邊鸞、刁光胤,五代時期徐熙、黃筌父子都有桃花畫作。明清以來,唐寅、吳偉、吳昌碩、張大千、齊白石等著名畫家都喜歡畫桃,留下很多用桃祝壽的名作,寄予“頤養(yǎng)天年”“壽比神仙”等美好祝愿,如吳偉《東方朔偷桃圖》取材于東漢年間流傳的東方朔偷桃的故事,生動地描繪了東方朔從西王母桃園偷到桃子后匆忙逃跑的情景,神態(tài)逼真,惟妙惟肖。民間百姓把桃看作長壽的果實,東方朔偷桃反映了社會對仙桃的普遍信仰,后世常用這一題材作為賀壽和祈求長壽的吉祥圖案。
又如故宮博物院藏清光緒年間瑾妃繪《云中九桃圖》、清代任頤繪《桃石圖》,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代佚名《獻壽圖》等,都寄托著吉祥、長壽的美好愿望。
桃花盛開于春意盎然的三月,燦爛似錦、艷麗如霞,自古就被看作春季的代表花卉,是文人筆下春天的象征,畫家常用桃花美譽春光或美好的光陰。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華嵒《桃潭浴鴨圖》、鄒一桂《桃花圖》、佚名《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三月賞桃》等,都渲染出春天生機勃勃、萬物新生的美好氣象。
《詩經(jīng)·周南》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開啟了中國文學(xué)桃花與美人相喻的傳統(tǒng);唐代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桃花”的故事又賦以桃花愛情意義。傅抱石《桃花仕女圖》(故宮博物院藏)是根據(jù)唐代詩人曹唐“偷來洞口訪劉君,緩步輕抬玉線裙。細擘桃花擲流水,更無言語倚彤云”(見《全唐詩》卷六百四十一)的詩意而作,桃花繁密,宛若紅云,人物的美麗與幽怨惆悵令人過目不忘。
西王母與蟠桃的傳說宣揚著長壽吉祥、天下太平的主題,極受社會歡迎。在元代,這一故事遠播至日本,成為江戶時期狩野派繪畫習(xí)用題材。狩野派畫作增加了桃花和桃花樹,淡化了西王母的神性,使之成為接近人間的、有浪漫意味的“桃花美人”形象。
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是畫家、文人向往的仙境。唐代韓愈《桃源圖》“文工畫妙各臻極,異境恍惚移于斯”,贊美了繪畫藝術(shù)之精巧、意境之悠遠。元代王蒙《桃源春曉圖》,明代文徵明《桃源問津圖》(遼寧省博物館藏)、仇英《桃源仙境圖》(天津博物館藏)、藍瑛《桃花漁隱圖》(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顧符稹《桃源圖》(上海博物館藏)、汪奎《納紗桃源圖》(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名作。
裝飾紋樣中的桃花
桃不僅有很多吉祥的寓意,色彩、造型也很漂亮,無論是桃枝、桃葉還是桃花,都有很強的觀賞性,是古今社會常見的裝飾紋樣。漢代九卿、二千石官服的綬帶用的就是青色底、桃花紋,名為桃花綬帶。明清時期,社會上流行用桃紋裝飾,無論皇家官窯器物還是民間百姓的日常家用,都常見桃紋裝飾。明代桃紋多是纏枝形式。清代桃花紋種類比明代多,色彩、構(gòu)圖也更加豐富,出現(xiàn)了粉彩桃紋、琺瑯彩桃紋等,工藝更加精細。桃紋樣搖枝飄葉,栩栩如生,春意濃濃。
桃花作為服飾元素的傳統(tǒng)被完整而綿長地繼承,在清代皇室帝后的服飾中得到完美體現(xiàn)。
故宮博物院收藏清康熙年間明黃色八團云龍妝花緞袷褂,以地紋為明黃色暗花團龍菱形萬字紋的云龍妝花緞為面,以月白色折枝花卉壽桃紋暗花綾為里。褂身用妝花技法織彩云金龍紋八團,其中前胸后背正龍各一團,下幅前后行龍各二團。八團云龍妝花緞袷褂織工精巧,存世數(shù)量少,是服飾文物珍品。
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乾隆皇帝夕月時穿用的月白地云龍紋緙絲單朝袍,朝袍胸部正龍身下織以壽桃、蝙蝠、靈芝、珊瑚等構(gòu)成的紋樣,龍身間點綴五彩流云,周圍以海水江崖為邊飾。根據(jù)典制,皇帝朝服概用明黃色,祭天、祈谷、求雨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月白色。
另如康熙年間青色四季花折枝百花蝶紋妝花緞女帔,帔紋以桃花與梨花、牡丹、石榴花、菊花、月季以及蝴蝶裝飾,織造精致;清舊宮制品絳紫色綢繡桃花團壽鑲貂皮夾馬褂,彩繡折枝桃花,用金線構(gòu)邊,間飾以“壽”字,華美高貴,都是桃紋妝花織品中的瑰寶。
桃花也為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刺繡藝術(shù)所鐘愛。考古資料顯示,最早的刺繡出現(xiàn)于西周時期,《詩經(jīng)》中就有“君子至止,黻衣繡裳”的詩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衣以文繡”成為時尚。唐代是刺繡工藝的快速發(fā)展時期,但以宮廷刺繡為主。宋、元時期,隨著廉價織繡載體(如棉布)的出現(xiàn),刺繡逐漸走向民間,尋?;景俨?、農(nóng)作物都被作為刺繡紋樣,桃花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成為繡品常用紋樣,南宋詩人汪莘《辛酉正月初八日入郡赴高校書之約二十二日出西郊即事》就寫道:“竹籬茅屋兩三家,白晝青春自歲華。碧縠水邊搓柳線,綠羅天畔繡桃花?!鄙綎|鄒縣李裕庵墓出土的元代刺繡衣物紋飾也有桃花、牽?;?、麥草等。這些繡品構(gòu)成一幅幅生活場景,應(yīng)和著民眾對吉祥生活的期盼。
桃花是明代松江(今上海)顧繡的常用紋樣?!额櫪C花鳥人物冊》中有一幅桃紋作品《桃柳燕子》,白綾地,五色繡,繡線細如發(fā)絲,針腳平齊,濃淡相宜,花鳥人物生動可愛?!额櫪C花鳥草蟲圖冊》,共6幀,分別為:海棠蚱蜢、杏林春燕、石竹蜻蜓、麗春蝴蝶、桃花黃鸝、梅花翠鳥,花鳥逼真精妙,風(fēng)雅別致,體現(xiàn)出清代江南對梅花、杏花、桃花等春季花卉的喜愛。上海博物館藏顧繡民俗題材的《壽星圖》《王母圖》《蟠桃會圖》等,也都是桃花刺繡名作。
清代帝后妝花刺繡也常見桃花紋樣。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年間緙絲《秋桃綬帶圖軸》,以桃和綬帶鳥為題材緙織,緙技靈巧多變,色彩暈染自然,艷麗的桃花與坡石、溪流相映成趣,以文秀雅致的風(fēng)格寄寓祝壽之意。清光緒時香色綢繡花手帕,為暗花綢雙面繡,紋飾為桃花、梅、竹和石榴等,三個粉色桃子與蝴蝶、蝙蝠和“卍”字,寓意“萬代福壽在眼前”,為光緒時刺繡精品。青色四季花折枝百花蝶紋妝花緞女帔、緙絲《東方朔盜桃圖》《秋桃綬帶圖》、醬色綢滿繡孔雀羽地金蟒紋袍料、黑綢繡花蝶竹柄團扇、綢繡蔬果掛屏芯等,都反映出刺繡藝術(shù)家對桃與桃花的鐘愛。
寓意吉祥長壽的桃花借由刺繡藝術(shù)走進千家萬戶。在各地傳世之作中,甘肅民間藏品《福祿壽》堪稱上乘。繡品上畫壽桃、壽星、仙女、鹿、蝙蝠,顏色鮮艷,繡工精細。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此品為清末刺繡作品。湖北民間刺繡(方枕)花鳥人物紋、(方枕)“福祿壽喜”紋、(中堂)“百花壽帳”,江蘇南京鞋花,云南民間繡花方巾等,都以桃、桃花與其他花鳥組合,象征吉祥平安、愛情幸福等。
花、果是大自然中最美麗動人的元素。桃與桃花能制鬼驅(qū)邪,能成仙益壽,能傳語農(nóng)時。中華民族尊奉桃果、喜愛桃花,但并未滿足于視覺和味覺,而是付諸觀念和生命的體驗,體現(xiàn)出被自然威力主宰的中國古人對食與生的歡欣。那些因吃、穿、住、行和祭祀、喜慶等而產(chǎn)生的繪畫和桃紋裝飾成為昔日生活的圖像,追溯著各地文化中相同的認識。無論帝王將相還是黎民百姓,都把桃紋當(dāng)作幸福長壽的物象。兼具物色之美和吉祥意義的桃樹生機勃勃,將在中華民族所追求的美好世界中永恒地生長、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