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鴻鷹 許瑞恩
【摘要】目前關于粵方言本字的研究十分豐富,但是大多是基于本字的考證,而沒有對考證出來的本字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和分析,更沒有從文字本身出發(fā)來探討其存在的字際關系。因此,本文立足于《說文解字》,從漢字的職能系統(tǒng)出發(fā),通過對比不同文獻中的實際用例以及粵方言詞典中的具體釋義來分析與《說文解字·手部》中粵方言本字的字際關系。同時,從“音同義近的本字兼用”“音同異義的本字兼用”以及“義同音異的本字借用”等三個維度,來論證兩者間所存在的內在音義聯(lián)系,望能助力粵方言的傳承和發(fā)展,進而更好推動粵港澳大灣區(qū)語言建設的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說文解字》;粵方言;本字;職能系統(tǒng);字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H17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3-008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3.026
2021年11月發(fā)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年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中指出了,要“充分發(fā)揮語言文字的載體作用,深入挖掘中國語言文字的文化內涵”,并且強調了要“保護和開發(fā)好語言資源,科學保護好方言”。但是,反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粵方言保護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如粵方言代際傳承差異、粵方言本字誤讀誤寫、特色方言課程的缺乏以及文化認同度不高等現象還相對普遍。
因此,我們要重視對于粵方言的研究,通過考證和探究粵方言本字,進而理清粵方言本字之間的字際關系,進而更好地掌握和傳承粵方言。而不少學者也對粵方言本字進行了相關的探討,如白宛如的《廣州話本字考》[1]、黎漢鴻的《粵方言詞語探源》[2]以及黃宇鴻的《說文解字與粵方言本字考》[3]。但都普遍存在本字考證零散不成體系,未能從文字本身的字形、結構以及職能出發(fā)來對本字進行分析和整合,也沒能結合歷代不同文獻中的用例來分析粵方言本字與中原語言間的關系。
因此,本文打算從“字—詞項”職能系統(tǒng)的角度出發(fā),來探討《說文解字·手部》中粵方言本字音同義近、音同義異以及義同音異等三種同形異用現象,進而更好地解析本字表派生義的同詞異用現象。
一、音同義近的本字兼用現象
李運富先生曾在《漢字學新論》中說出:“漢字的職能具有兩個系統(tǒng)的屬性,一個是記錄語言中的‘詞的職能系統(tǒng)(‘字—詞系統(tǒng)),一個是記錄言語中‘詞項的職能系統(tǒng)(‘字—詞項系統(tǒng))。不同的職能系統(tǒng)具有不同的字際關系?!盵4]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可以發(fā)現粵方言本字存在著復雜的對應關系,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一字記本詞,又兼記派生詞。而在《說文解字·手部》中,記本詞,又兼用記派生詞的粵方言本字有“掕”“攐”“搉”“撻”“批”以及“撚”5字。
掕lang3《說文解字·手部》:“止馬也。從手,夌聲。”[5]《唐韻》:“里甑切?!盵6]粵語中讀若能,上去聲?!抖巫ⅰ罚骸皰桉R,猶勒馬也,疑易拯馬壯,拯乃掕之假借?!盵7]《廣雅·釋詁》:“掕,止也?!盵8]而在粵語中,“以繩縛住曰掕”,如粵諺“有馱手掕腳”以及“藤掕瓜,瓜掕藤”等。同時,其又可引申為“相連,牽,拴”“拖、帶”等義,如“掕住只狗”“掕埋只細路去”。
攐kin35《說文解字·手部》指出:“攐,摳衣也。從手,褰聲。”[5]《集韻》:“攐通褰,古作褰?!盵6]《詩·鄭風·褰衣》中的“子惠怒我,褰衣涉溱”[9],《淮南子·人間訓》的“江水之始出于岷山也,可攐裳而越之”[10],均用手撩起衣裳之義?;浾Z中也有此古義,但詞義范圍擴大,其不專指撩衣服,還可指“攐開鍋蓋”“攐開窗簾”等,但仍保留有“去乾切”平聲仙韻的古音特征。
搉kok7《說文解字·手部》的解釋是:“搉,敲擊也。從手,隺聲?!盵5]《段注》中補充到“橫敲撾也?!盵7]而粵方言詞典中描繪得更加仔細,指用手握成拳頭,把食指或中指彎曲向外突出一點,并用這個手指去敲擊硬物即稱為搉,如“搉佢個頭”,同時也這個用義也保留了“苦角”切的上古音?!皳n”還可以表示強力去敲掉或拔掉整體的一部分如“搉釘”,同時變音為lok7來表引申義。
撻taat3《說文解字·手部》:“鄉(xiāng)飲酒罰不敬,撻其背。從手,達聲?!盵5]《段注》:“《周禮·地官·閭胥》‘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箋云:‘有失禮輕者以觵酒罰之,重者以楚撻之?!盵7]《說文解字句讀》:“此舉一事以概其余也,然鄉(xiāng)飲酒禮不言撻?!盵11]可見,許慎所說的“鄉(xiāng)飲酒,罰不敬,撻其背”是連言。從篆書字形上看,像手持鞭子打,而“達”這個聲符在表聲時,還兼表義,有“達、至”之義。而在粵方言中,“撻”字也保留有“撻其背”之義,但詞義范圍縮小,特指手背如“撻手板堂”。而在讀音方面,“撻”字仍保留了有“他達切”的古音。
批pei53《說文解字·手部》:“批,乎擊也。從手,比聲?!盵5]?!稄V韻》:“批,平聲滂母齊韻,匹迷切?!盵12]《玉篇·手部》:“批,削也。”[8]杜甫《居兵曹胡馬》:“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背鹫做椬ⅲ骸芭?,削也。”《韻會》中也記載到“批與通,削也”。因而黃宇鴻認為“批”即粵語“削”的本字,但實則不然,其本字應為“”,因“批”只是音同但已無“用刀削”之意,所以最多只能屬于音同義近的本字,而不是音義皆同的本字。
撚nin2《說文解字·手部》:“執(zhí)也。從手,然聲。一曰:蹂也。”[5]《廣韻》:“以手撚物也。”[12]而在《廣州方言詞典》中就保留了“蹂”這一古義,如“撚碎的泥”,但“執(zhí)”義已引申為表“掐,扭,擦”等義,如“撚住佢條頸”“撚干毛巾”以及“撚發(fā)”等。但在粵語中,其仍保留有“乃殄切”的上古音。
二、音同義異的本字兼用
在粵方言中,還有一種現象比較普遍,即音同義異,也就是,一字無本用,卻借用來記錄多個詞義的現象。具體的本字是“拂”“擸”“抍”“搣”“搦”“摜”“?”“摺”8字。
拂fat1《說文解字·手部》:“拂,過擊也。從手,弗聲。”[5]過擊也,也就是很大力地打的意思,但是粵語中只保留了“敷物切”的古音,而沒有保留古義。如“你冇拂來拂去啦”就讀為fat1音?!胺鳌边€可以指用一些很長很細的物體打人,如“打到拂拂聲”,此時的“拂”讀為fit1,是語流音變的結果。而“拂”在表示“電動拂蛋器”時,就讀為faak3,這是為了區(qū)別詞義的變音。
擸lip2《說文解字·手部》:“擸,理持也。從手,巤聲?!盵5]《說文解字注》:“謂分理而持之也?!盵7]《廣韻》:“擸,入聲葉韻,良涉切?!盵12]在粵語中“擸”讀若“獵”,有“用手理而順之”之義,如粵諺“有貓兒毛要順擸”,其保留了古音古義。但是,其詞義逐漸由褒變?yōu)橘H,如《儀禮·聘禮》中的“尚擸”是文雅地手持尊貴的禮器,而如今粵語中的“擸人地的嘢”以及“擸架撐”則略帶貶義。
抍seng3《說文解字·手部》:“上舉也。從手,升聲?!兑住吩弧畳c馬,壯,吉,抍或從登?!被浾Z中已無此義,而是與《周禮》中的古義同,如《周禮·天宮·職幣》疏:“以財與之,謂之抍?!痹诨浾Z“抍”字可以用來表示贈送金錢或物給他人作為獎勵之義,如“我私人抍你噶”。同時,其又引申為“以手掌打”,如“抍佢兩巴”,“抍幾巴掌”等。如今粵語本字“抍”仍保留有“識蒸切”的“蒸上聲”。
搣mit1《說文解字·手部》:“搣,批也。從手,烕聲?!盵5]而“批”字的解釋是:“乎擊也,從手比聲?!薄稄V韻》:“搣,手拔也,又摩也,捽也?!盵12]可見,“搣”字的古義是突然敲打,后來又引申為用手去拔取之義。但是在粵語中,“搣”字用來指用手指去箝取,再用力撕開,如“搣來”“搣碎”等,即相當于北方方言中的“掰開”,但其仍保留了古音mit1。
搦nik1《說文解字·手部》:“按也。從手,弱聲。”[5]《廣韻》:“持也,女角切。”[12]在粵方言中,“搦”保留了“尼革切”的古音,屬于覺韻字。而據《廣州方言詞典》記載,“搦”字已無“按”的古義,而是與《廣韻》互釋,表示“捏,拿”等義,比如“搦嚟”“搦返畀我”“搦高的”等。同時隨著語音的發(fā)展,“搦”字常發(fā)展轉韻讀為leng1,可通為“拎”。
摜kuan3《說文解字注·手部》:“習也。從手,貫聲?!洞呵飩鳌吩唬骸畵^神?!盵7]根據《段注》可知“摜”為“慣”的本字,而粵語中的讀音與古音同,“古患切”與kuan3音近,但已無古義,主要是“摔”和“擲”兩個意思,如“摜親”和“摜直”。
?ung2《說文解字·手部》:“攡也。從手,鞏聲。臣鉉等案:厾部有?,與同,此重出?!盵5]《廣東俗語考》中指出是“音甕上聲”[13],古音同,但與《說文解字》中的古義不同,而是引申為“推”與“搑”同義,如“?開大門”。
摺zip3《說文解字·手部》:“敗也。從手,習聲。”[5]《段注》:“敗者,毀也,今義為摺疊?!盵7]而在粵方言中,“摺”發(fā)的也是“之涉切”的古音,也保留了《廣韻》中“摺疊”的古義,如“摺埋”,但是其與《說文》中的詞義不同。
三、義同音異的本字借用
由于語言的演變,文白異讀、通假字假借字的產生,粵方言人的認知心理的差異,以及有些字詞借用同義字來作為訓讀音等原因,粵方言本字產生了義同音異的兼用現象,其中既本用又假借通假他用的本字有“撮”“搑”“捋”“捽”“摼”6字。
撮cyut3/zeot1/zap1《說文解字·手部》:“四圭也。一曰:兩指撮也。從手,最聲?!盵5]即四圭為一撮?!队衿な植俊罚骸按?,三指取也?!倍巫⒅赋?,三指疑為二指。唐玄應的《一切經音義》卷六中引《字林》:“撮,手小取也?!痹诨浾Z中,“撮”字讀為執(zhí),都有用手抓取之義,但讀音不同,如“撮和”“撮要”讀為cyut3,“撮老泥”則讀為zeot1。其還可以假借為量詞,比如“一撮毛”zap1。
搑ug35在《說文解字·手部》中指:“推擣也。從手,茸聲?!盵5]《段注》中指出“《漢書》:‘而仆又茸以蠶室。師古曰:‘茸,人勇反,推也,謂推致蠶室之中也。如顏說則茸者,搑之假借字?!倍诨浾Z中也保留了“推”這一古義,如“搑開個門”“亂推亂搑”以及“搑跌搑倒”等。但是到了中古,粵方言已不是“而隴切”的上古音,而是產生音變發(fā)為“人勇切”。
捋lyut6/lyut1其出處是《詩經·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捋之?!盵9]這里的“捋”字就是指順著指條把車前草的籽擼下來的意思?!墩f文解字·手部》:“取易也。從手,寽聲。”徐灝的《段注箋》中指出,寽與捋本一字,是相承增加了形旁。粵方言中的“捋高衫袖”就有以五指捋取之意。且保留了入聲韻的特點,讀為lyut6。同時我們從字形上看可以看出是從一個手滑向另一個手,因而其又可以假借為形容詞表示“滑溜溜”的意思,如“滑捋捋”,同時其音也發(fā)生了變化,讀為lyut1,屬于本字的借用。
捽zyut6/zeot1《說文解字·手部》:“持頭發(fā)也。從手,卒聲。”《廣韻》:“手持也?!薄都崱罚骸白驔]切,存入聲?!倍凇痘浺粽x字匯》中記載到,“捽”有抓住頭發(fā)的意思,后來又引申為“揪住”“摔、撞”等義,且保留了古音讀為zyut6。而隨著詞義的發(fā)展,《廣州音詞典》中則讀為zeot1,如“捽腳趾”[14]。
摼hang1,又作鏗?!墩f文解字·手部》:“擣頭也。從手,堅聲。”《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摼,(用棍棒)敲擊,如摼下個水龍頭?!盵15]與《廣韻》中“撞也”的古義相同,都有打擊的意思,但是古音已經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口莖切”了。
拈nin1,又作捻?!墩f文解字·手部》中指出:“拈,寸耴也。從手,占聲?!倍斡癫米ⅲ骸啊镀贰俄崱方栽疲骸溉∥镆病!薄稄V韻·添韻》中指出:“拈,指取物也”?!稄V東俗語考》:“指取曰拈?!笨梢姳A袅斯帕x,還可以組詞為“拈只筆”“拈個帶”等,同時粵語也保留了“奴兼切”的古音。
抌tem25,又作沊。《說文解字·手部》中記載:“抌,深擊也。從手,冘聲。讀若告言不正曰抌。”抌者有出力之意,故曰“深擊也”。而在粵語中保留了大力捶打的古義,如“抌心口”“我抌咗佢兩拳”等,同時其又可引申為“仍”,如“抌咗佢”以及“抌垃圾”等,也保留了“都感切”的古音。
四、結語
通過對《說文解字·手部》中的粵方言本字進行梳理,發(fā)現音同義近的本字兼用詞的有6個,占總體的31%,音同義異的本字兼用詞有8個,占總體的42%,而義同音異的兼用詞有6個占總體的30%。其說明了《說文解字·手部》中仍有大量的粵方言本字被后世所承襲,其一脈相承的關系可見一斑。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粵方言的古老性和包容性。而對于粵方言本字字詞關系的梳理,可以為推動粵語的教學與習得提供一定的語言文字載體,為粵港澳大灣區(qū)的語言建設提供很好的材料,有助于灣區(qū)人文發(fā)展以及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白宛如.廣州話本字考[J].方言,1980(03):209-223.
[2]黎漢鴻.粵方言詞語探源[J].廣西民族學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1).
[3]黃宇鴻.《說文解字》與粵方言本字考[J].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報,2002(04):111-116.
[4]李運富.漢字學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93-210.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255.
[6]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張揖.廣雅[M].北京:中華書局.2013.
[9]駱玉明.詩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10]劉安.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1]王筠.說文解字句讀[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2]陳彭年,邱雍.廣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孔仲南.廣東俗語考[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14]饒秉才.廣州音字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15]麥耕,譚步云.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