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鳳琦 馬文明
一、素養(yǎng)導向,以文化人:革命文化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價值和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指出,“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以素養(yǎng)提升為旨歸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革命文化內容的主題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活動有著系統(tǒng)的安排,如表1所列。
六年級作為小學高年級學習的總結階段,同時處于小學到初中的過渡銜接階段,教材安排了兩次綜合性學習活動,體現(xiàn)了小學語文教材與初中語文教材在學習方式上的銜接意識。例如“奮斗的歷程”以“開展閱讀分享會”“制作小詩集”“寫一寫自己的心愿”的學習活動方式呈現(xiàn),有利于總結小學階段的知識和方法,對初中開展更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的語文實踐活動奠定了基礎。
統(tǒng)編本教材承載著立德樹人的使命,六年級下冊“奮斗的歷程”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通過綜合運用學習過的閱讀方法閱讀革命文化題材的文章、收集研究紅色詩詞、表達自己心愿等活動方式,進一步加深了對于中國共產黨偉大奮斗歷程的了解和感悟,是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對于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推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實踐“學習任務群”:革命文化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
2022年版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六年級下冊“奮斗的歷程”綜合性學習活動以“活動建議”“閱讀材料”兩個板塊和“開展閱讀分享會”“制作小詩集”“寫一寫自己的心愿”三項活動組成,不僅指明了活動任務,而且圍繞任務組成了系列閱讀材料,由閱讀走向寫作?!罢Z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lián)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可以說本單元是以學習任務群為組織建構的學習單元。因此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上,要充分體現(xiàn)學習任務群的特征,運用多種方法促進學習任務群素養(yǎng)導向教學目標的達成。
1.聚焦學法,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課程理念和課程樣態(tài),大體指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通過集體建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活動,最終在課堂上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崔鳳琦《 “群文閱讀”:以整合和結構化的方式提高閱讀效率》 ,《遼寧教育》2009年第3期。)在“開展閱讀分享會”活動中,“閱讀材料”選取了七篇革命文化題材的文章,可以說是聚焦“革命文化”為議題的一組群文閱讀,教材以泡泡的形式,為不同文章的重要閱讀方法提供了指引,(見表2)在教學中可以重點指導學生對這些閱讀方法進行應用實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在教學中要回顧之前學習過的重要閱讀方法,借助閱讀方法回顧單(見表3)進行梳理和回顧,聯(lián)結相關的知識。
作為一組群文閱讀文本,可以聚焦“閱讀方法”設置群文閱讀分享單(見表4),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這里的閱讀方法可以是教材提示的方法,也可以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運用的其他方法。同時,通過“感動的人物、事件”“閱讀感受”等方面綜合檢驗閱讀成果,促進閱讀方法和思維的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
2.主題引領,資料整合
在“制作小詩集”活動中,可以和“清明節(jié)”主題活動相結合,設計“憶清明——紅色詩詞”主題積累單,通過“搜集途徑和方法”“詩詞分類”“詩詞摘抄”“作者資料”“創(chuàng)作背景”“我的感悟”等欄目的設置,引導學生自主搜集“紅色詩詞”,創(chuàng)意設計制作小詩集。
“憶清明——紅色詩詞”主題積累單
搜集人:
搜集途徑和方法:
詩詞分類:
詩詞摘抄:
作者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我的感悟:
在活動過程中,可以按照作者、內容、創(chuàng)作時期等不同分類進行小組劃分,搜集相關資料。在主題積累單完成后,通過詩詞朗誦會、詩詞故事分享會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和心得。另外,在詩集的制作過程中,可以借鑒四年級編寫詩集的經(jīng)驗,討論詩集名稱、目錄安排、序言撰寫、插圖版面設計等,充分調動美術等其他學科知識,讓學習過程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3.豐富形式,創(chuàng)意表達
2022年版課標指出,“閱讀、欣賞革命領袖、革命先烈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感受革命領袖、革命先烈偉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認識生命的價值。運用講述、評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在“開展閱讀分享會”“制作小詩集”學習活動之后,學生已經(jīng)對革命人物有了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聚了濃厚的情感,“寫一寫自己的心愿”活動聚焦寫作表達,從閱讀方法的梳理走向寫作能力的升級。
在寫心愿的活動中,教材引導學生從“個人”“家庭”“社會”等不同層面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心愿。在習作內容的選擇上,可以從心愿產生的原因、實現(xiàn)心愿的準備等方面構思,鼓勵學生寫出具有個性創(chuàng)意的作品。
語文的教學應該具有文體意識,不僅閱讀教學如此,在寫作教學中也應該重視根據(jù)不同的內容選擇恰當?shù)奈捏w形式。在寫心愿的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選擇日記、寫信、詩歌、敘事等多種形式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感受。
在習作評價與展示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習作修改大比拼”活動讓學生獨立修改、共同修改習作,以提升習作能力;通過“佳作分享課前三分鐘”活動,讓學生在課前分享自己習作的精彩片段,讓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成果延伸到日常學習中;通過班級周報、習作文化墻、公眾號等多種平臺展示學生的作品,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讓革命文化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成為一種培根鑄魂的學習環(huán)境資源。
三、“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革命文化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愿景
2022年版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按照內容整合程度的提升,分為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三個層面的學習任務群。其中,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設置了“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革命文化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也應該積極探索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實施路徑。
1.從單篇、群文到整本書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構建“單篇”“群文”和“整本書閱讀”課程模塊,其中單篇閱讀致力于閱讀知識與方法的系統(tǒng)學習,群文閱讀指向閱讀思維的結構化進階,而整本書閱讀則是閱讀能力持續(xù)提升的有效實踐。
2022年版課標指出,整本書閱讀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jù)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jīng)驗,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在六年級下冊“奮斗的歷程”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可以從教材的閱讀材料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聯(lián)的整本書閱讀,例如由節(jié)選文章《獄中聯(lián)歡》到《紅巖》整本書的閱讀,讓學生走進那個時代,在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感人場景中感悟革命者的精神品質。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小英雄雨來》《雷鋒的故事》《可愛的中國》《小兵張嘎》《閃閃的紅星》等表現(xiàn)英雄事跡的圖書,引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閱讀整本書,通過開展讀書分享會、朗誦會等形式交流讀書心得,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革命文化主題活動的長效開展。
2.從單學科學習走向跨學科實踐
關于“跨學科學習”任務群,2022年版課標指出,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在革命文化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應該鼓勵學生運用相關學科知識,運用多種形式分享自己的學習感悟。例如,在“奮斗的歷程”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開展閱讀分享會”時通過記錄片、影視作品的播放,學生走進“十里長街送總理”“飛奪瀘定橋”“獄中聯(lián)歡”的歷史情境,真切感悟人物品質;“制作小詩集”時,關聯(lián)美術學科,學生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繪制詩歌插圖,在審美創(chuàng)造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寫一寫自己的心愿”時,通過佳作朗誦會、戲劇表演節(jié)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綜合性學習的成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學生還可以綜合運用語文、道德與法治、科學等學科知識技能,集體研究設計綜合性活動方案,運用音樂、視頻、繪畫等多種形式分享研究成果。正如陳先云所言,語文教師應該了解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相關內容的安排以及初中語文教材綜合學習活動單元的編寫特點,“以充分發(fā)揮跨學科學習的整體育人優(yōu)勢,加強學段銜接”。(陳先云《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的編排意圖、組織呈現(xiàn)及教學提示》,《小學語文》2023年第3期。)
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語文課程有著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語文學科中革命文化主題的教學對于傳承革命文化、實現(xiàn)課程育人價值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和意義。在學習任務群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開展革命文化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作者單位:遼寧教育學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遼寧大連市沙河口區(qū)頤和星海小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