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安圓
它猶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個歷史寶匣,一方墨池為匣頂,水靜如鏡。它以科舉的歷史變遷分層,將科舉千年歷史收藏其間,靜待人們的開啟。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夫子廟學宮東側的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以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遺址為基礎建設而成。
博物館采用別致的下沉式設計,主體建筑全部位于地下。順著130 米長的環(huán)形坡道一路而下,頓覺遠離了市井的喧鬧,進入滿溢書卷氣的世界。館體四周環(huán)繞竹簡,就像一個“經匣”,博物館的屋頂設計似墨池,寓意著“匯墨成池”“以史為鑒”,四方形的設計象征科舉制度的公平公正,占地1300 平方米象征科舉制度的1300年發(fā)展歷史。整個博物館分為地下博物館展覽、地上明遠樓遺址區(qū)及南苑民俗體驗區(qū)。地下部分是5 個展區(qū)、33 個展廳,分別介紹科舉制度發(fā)展過程、古代學子考試歷程、金榜題名的社會影響、江南貢院與南京城市文化關系、科舉文化對近現代考試以及東亞和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影響。
清嘉慶莊瑤折頁殿試卷
展廳中,位于第二展區(qū)的莊瑤殿試卷是博物館館藏的國家二級文物。整張試卷長258 厘米、高44 厘米,卷首有“第貳甲第貳拾玖名”的字樣,內側有莊瑤中秀才、中舉人和參加會試的年份。
清陳初哲“狀元及第”彩繪描金鏤雕木匾
莊瑤殿試卷得以留存,并輾轉收藏于科舉博物館非常不易。要知道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科舉考試中規(guī)格最高。考生的殿試卷在閱卷結束之后,都要被鎖在皇宮大內存檔,能流轉民間并保存至今的寥寥無幾。2012 年12 月,末科進士莊陔蘭殿試卷現身山東臨沂的消息轟動整個科舉文物界,激發(fā)出收藏家們搜尋殿試卷的熱情。徐州邳州市的收藏家魏云東聽聞有人收藏了莊氏祖上殿試試卷,幾經周折找到殿試卷的持有人,經專家鑒定,這份莊瑤殿試卷被認定為真跡。2013 年8 月,令所有專家贊嘆不已的莊瑤殿試卷被轉入籌備中的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收藏。通過對莊瑤殿試卷的深入探究,一個科舉家族的無限榮光被揭開,一張殿試卷承載著莊瑤一人及莊氏家族的科舉故事,更訴說著中國千年科舉制度的嚴謹規(guī)制、漫長歷程和深刻影響,為科舉這一宏大歷程描繪出一幅勵志讀書、科舉為官的社會圖景。
在館藏的萬余件藏品中,“狀元及第”匾為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是清代進士陳初哲因自己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科舉殿試“狀元及第”一事而立。據《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記載:“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進士一甲三名:陳初哲、徐天柱、陳嗣龍,第二甲五十名,第三甲九十八名?!贝思翌~四周飾以鏤雕的人物畫,上下左右各四幅圖景,雕刻精美,畫面構圖對稱、繁而不雜,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審美特征。
天下文樞,盡在金陵。行走在這座“會呼吸的博物館”里,你可在展廳的進出之間與自然、人文融為一體,與春秋細風、冬夏雨雪為伴,去經歷一番科舉命運的浮沉變化,體悟歷史長河中涌動的變革與延續(xù)。而認識科舉制度蘊含的合理價值,能成為展現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厚軟實力重要內容,未來,能為科舉作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賦予新的時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