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山水畫一直是人們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使畫者形成了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通過山水畫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觀念對于時間、存在感、人與自然等方面的?理解。其表現(xiàn)手法紛繁復雜,在畫面結構中有?疏密之分、章法之說;在用筆上,有皴、擦、?點、染等技法;在用墨上,講求墨分五色,其?間還摻雜著干、濕、濃、淡的曼妙變化;在畫?的種類上又分寫意山水、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v觀中國山水繪畫的發(fā)展歷程,?自五代以?來至明清后,歷朝歷代皆有衍變與創(chuàng)新。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寫道: “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薄芭P?游”一詞由此而來。宗炳這一觀點直接闡明了?山水畫的功能:它實現(xiàn)了觀道、學道、悟道的?目的,然后便產生了“暢神”的愉悅。這與西?方繪畫里自然風景常以“配角”示人不同。在?中國畫中,畫者常常以自然的山水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而人物則以點景的方式出現(xiàn)在畫面之?中,昭示了人類對于自然之美的崇敬與向往。
中國傳統(tǒng)畫史中的畫家,對于寫生向來是?有強烈的提倡精神的,如五代荊浩的“掇妙創(chuàng)?真”,宋代郭熙的“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明代王履的“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
山”,清初的畫家石濤面對黃山的奇景更是發(fā)?出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聲音。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對書畫創(chuàng)作的一種觀點,即書畫作品應?多采集素材,切忌閉門造車,身體力行地多觀?察周遭事物,才能迸發(fā)靈感,創(chuàng)作出奇妙鮮活?之作。
黃山作為畫家常用來表現(xiàn)的山水畫題材,?其姿態(tài)雄奇秀麗,如詩似畫,既是一處風景勝?地,也是一座藝術寶庫, 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它位于安徽南部,秦之前稱為黟山,唐初改為?黃山,因其云海而著名,又叫“黃?!薄|S山?松雪之勝,且兼各峰之奇?zhèn)?;山上多松林,?乎他處,姿態(tài)各異;人坐其上,時久即忘厭倦?之心。自清代以來就有漸江、梅清、石濤、査?士標等名家以黃山為寫生對象,由此產生了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黃山畫派。他們深入觀察、?刻苦實踐,以天地為師,師法自然,重視精神?氣質,不落入藩籬。因此他們筆下的黃山各自?不同,卻妙趣橫生。賀天健曾在《黃山派與黃 山》補析道:?“石濤畫黃山重氣而得黃山之靈,?梅清畫黃山重韻而得黃山之形,漸江畫黃山重?神而得黃山之質?!彼麄兊淖髌酚兄毺氐募?法表現(xiàn),且充滿著生活氣息和獨創(chuàng)精神,可謂?山水畫中的高手。
近現(xiàn)代以后,黃賓虹、張大千、劉海粟?等諸位畫家就黃山這一題材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同樣的一座黃山,不同的畫家有著各自的?詮釋方法。筆者將在下文中通過他們的作品逐?一分析。
一、劉海粟——《云山縹緲》
劉海粟較為有名的作品多以黃山為題材,?從?1918?年到?1988?年,他十次登臨黃山?,?甚至 可以說黃山是他創(chuàng)作的發(fā)祥地。作品《云山縹 緲》是劉海粟眾多以黃山為題材的作品之一?(見圖 1)。畫者采用沒骨法,通幅作品看不?到一筆一跡,通過墨色濃淡的渲染,將黃山?著名的“云海之景”詮釋得淋漓盡致。層層遠?山,色漸濃而山反漸遠。畫風瀟灑恣意,蒼莽?勁拔,醇厚樸茂。作品的款識為“不見文殊獅?背坐,獅毛化作碧空林。老夫夢里關清(情)?甚,墨浪滔滔潑幾層。一九八八年八月一日,?劉海粟十上黃山潑墨畫,九十三歲”,清楚地
記錄了這幅作品的出處。在《談造型藝術》一?文中,他寫道: “藝術的精神絕不是在模仿自?然,絕不是僅僅在求得一片自然的形似,而是 表現(xiàn)自然的精神,也表現(xiàn)了藝術家的氣質、情?操與個性……自然只不過供給藝術家以種種素?材,要使這種種素材融合成一種新的生命,融?合成一個完整的新世界,這便是藝術家的高貴?的自我創(chuàng)造!”
二、黃賓虹——《黃山湯口圖》
近代畫家黃賓虹,是黃山畫派的又一位藝?術大家,他把黃山畫派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黃賓虹先生對于寫生向來是勤快的,他的足跡?踏遍中國的大江南北,且每到一處都要寫生。?同劉海粟一樣,黃賓虹曾九上黃山, 迭入煙云,?畫過無數的黃山題材,自稱“黃山山中人”。?他繼承了黃山畫派師法自然的傳統(tǒng),同時又博?采眾長、融會中西,晚年風格從淡恬清雅變?yōu)?渾厚凝重,達到了隨意自如的境界。
《黃山湯口圖》是黃賓虹的絕筆精品(見?圖?2)。作者精心地移動云壑,搬遷山林,為?畫面所用。圖中老藤纏繞,側邊有屋一楹,當?為觀瀑樓,長松下坐兩幽人,做晤談狀。溪澗?上面為畫幅之中端、有水流三道下瀉。畫面的?布局獨具匠心,章法合理。同劉海粟的作品?《云山縹緲》中采用的沒骨、潑墨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同,這幅《黃山湯口圖》顯示了黃賓虹所特?有的繪畫風格。整幅畫面無半絲云彩,以筆墨?制勝,筆筆遒勁有力,畫面用墨蒼茫華滋,郁?郁蔥蔥;在流泉和溪澗畔,留有曲折的空白,?其勢婉轉流動,盡顯平淡空靈,與后面的蓮花?峰虛實相間。構圖平中出奇,實處見虛,足見?黃賓虹冥心玄化之匠心。黃賓虹倡導老子所說的“知白守黑”的辯證觀點,師古而不泥古,?認為: “用心于無筆墨處,尤難學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倍@幅作品則很好地詮釋了?畫家的畫學主張,若即若離,含蓄有情。
三、張大千——《三到黃山絕頂行》
國畫大師張大千曾三上黃山,記下了不少??黃山景觀,出版有《張大千黃山畫冊》。他第??一次游黃山就居于山中數月,從中悟出了“必??先要體會自然,才能表現(xiàn)自然”的藝術真諦。 ?二游后刻有“黃海歸來”“兩到黃山絕頂人”?等紀念印章,第三次和畫壇巨匠謝稚柳、徐悲??鴻同游黃山,?一時成為藝壇佳話。
張大千在《三到黃山絕頂行》(見圖?3)??中題詩道: “三到黃山絕頂行,廿年煙霧黯清??明,平生幾兩秋風屐,塵蠟苔痕夢里情?!痹??中流露出老人對黃山的眷戀之情。畫面中一條??幽深的階梯通向山里,這是非常典型的文人畫??的構圖模式。忽而橫亙于兩峰間的小道使畫面??多了幾分險奇。峰巒巍峨浮云上,綠樹環(huán)抱,??以花青、赭石渲染,畫面俊逸、雄奇。他曾在??筆記中寫道: “黃山無山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無奇不有。擾龍松怒蟠于千仞峰頂;??蒲團松可坐十數人;破石松根丈余,?穿于石罅;?倒掛松虛懸峭壁;臥龍松橫踞道旁;接引松空??中當橋;迎送松若揖若讓,變化離奇,不一而??足,均不可尋常比也?!睆埓笄е鲝埗嗫疵??巨川、世事萬物,以明白物理,體會物情,了??解物態(tài)。他立足于傳統(tǒng), ?“師古”與“師造化”?相結合,集百家精華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四、結語
每個畫家都有不同的氣質、性情,不同的?生活積累、學習經歷以及不同的筆墨修養(yǎng)和審美追求。因而在物象轉化中賦予畫作的情愫、?想象也有所不同。所以面對同一實景物象,每?個畫家筆下也是千姿百態(tài)、各不相同的。好比?同一座黃山,不同的畫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面效果?也大不相同。他們各自處理形的方法、各自的?筆墨、獨特的章法構成,有各自想要傳達的意?境和效果。無論他們是否屬于黃山畫派,他們?都在黃山下留下了佳作,或瀟灑,或淡遠,或 潤秀,或怪險,或蒼渾,給了后來的習畫者很?多啟示。畫史告訴我們,每位繪畫大師都因其?藝術的獨特風格而載入史冊,影響著后人。通?過上文不難發(fā)現(xiàn),三位大師都以自然為師,并
多次親身實踐,最終給我們帶來如此多的寶貴?作品。山水畫雖然只是胸中丘壑、紙上云煙,?卻比真山真水多了一份人文關懷,它是從人的?審美角度去表現(xiàn)的,浸透著人的情愫和心意,?洋溢著人們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取自然之神,心中?之意即為與自然交融而得,是而涂抹心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作者簡介?]?楊艷,漢族,江蘇南京人,上海戲?劇學院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美術學、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