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儒家“忠恕”思想對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啟示

2024-06-03 01:54:03王凱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

王凱

摘 要:儒家“忠恕”思想濃縮了“仁者”的思維方式和“行仁”的實踐路徑,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的辯證統(tǒng)一?!爸摇笔恰八 钡男男詮娀瘷C制,“恕”是“忠”的實踐自證機制。在歷史長河中,“忠”蘊含的家國情懷、自立自強的精神與“恕”蘊含的和合共生、包容互鑒的理念為塑造中華文明的剛性與韌性提供滋養(yǎng)。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用“忠恕”思想浸潤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提供精神動力。

關鍵詞:儒家;“忠恕”思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4.01.013

[中圖分類號]D61;G122;B2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339(2024)01-0094-0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盵1]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發(fā)揚歷史主動精神,堅持文化自信與文化強國,堅守民族文化主體性地位,堅持“兩個結(jié)合”,汲取中國古代智慧滋養(yǎng),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重大方略,推動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不斷向前發(fā)展。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儒家的“忠恕”思想作為文化基因始終發(fā)揮著隱秘而持久的功用,并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提供精神動力。

一、作為個體道德學說的“忠恕”

“忠恕”一詞出自《論語·里仁》篇中曾子對孔子理論的總結(jié)。原文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痹诱J為如果用一個詞將孔子學說進行總結(jié)提煉的話,那就是“忠恕”。

“忠”字面意思為“中心不二”?!墩f文解字》曰:“敬也,盡心曰忠。”忠的思想形成于中國哲學覺醒階段中古圣先賢對天道的觀察和體悟,特別是對天道自強不息與至誠無息的借鑒。“恕”不是寬恕,而是推己及人的思維,這在《論語》里有明確的定義?!白迂晢栐唬河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認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可以終身去追求的品德。恕也來自對天道的思辨體察,是對“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申發(fā)?!爸宜 睆摹暗馈钡母叨忍峋V挈領地概括了儒家心性修持的義理,涵蓋了認識自己、對待他人的哲學主張。朱熹認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2]102。人生在世,面對的無非是對自我與他者二元關系的認知與調(diào)和,自我修為是“忠”,推己及人是“恕”,別無他法,故以至誠之心踐行之。

(一)忠恕之要:他人不在自我之外

“忠恕”集中表達了“仁者”具有的思維方式,是自我與他者的彼此聯(lián)系、二元統(tǒng)一?!八 钡赖摹凹核挥?,勿施于人”相對直接地表達了推己及人的思維方法。“忠”道是盡心成己之法,實則也不離人,因為人的社會性,或者說對人是緊緊嵌入在社會中的體認是儒家學說的基本立足點。學者楊伯峻認為:“‘忠則是‘恕的積極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話,便應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盵3]朱熹在注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時寫道:“近取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則恕之事而仁之術也?!盵2]126可見,“忠恕”雖為二字,似分二理,但都強調(diào)成仁行仁必須在與他者的互動中實現(xiàn)?!爸摇逼蚍e極的內(nèi)在,恕則偏向理性的外在,是心與物、知與行的統(tǒng)一。

哲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解決人的困惑,而人困惑的一大根源來自“自我與他者”的二元性關系,因為人生來即具有“個體意識”,會自然地借助己之情感、利益,將自我想象、理解為相對獨立于外在的完整的個體,這是主觀與客觀的對立性所在。西方文化對此主張順應“自我”,強調(diào)“個體意識”。這一觀念衍生出西方文化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價值理念。表面看,有“自我”,“順應自我”,似無可厚非,但從中國哲學的角度看,便存在割裂“自我”與“外在”的危險。若放任“個體意識”,忽視內(nèi)外統(tǒng)籌辯證,就會不自覺地走向自我中心主義與盲目排他的極端思維。對此,中國哲學不僅主動覺察,而且運用辯證和聯(lián)系的觀點,對“自我與他者”二元性所包含的巨大坎陷進行彌合,探索破除人己之限隔,構(gòu)建“他人不在自我之外”的世界觀。這根本上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維,類似周易“地天泰卦”的“交泰”思想。有學者指出:“每個具體的自我的品格,都在對比中包含了他人的品格。每個人都是在努力成為他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達成其自我實現(xiàn)的?!盵4]“忠恕”之道指明做人要有利他之心,在我與人、私與公、情與理之間達成理性的平衡,在成就他人中成就自己。這彰顯了中國哲學“反者道之動”的逆向思維品質(zhì)和中國人“自反克己”態(tài)度。

(二)忠恕之別:德性與德行

在思考“忠恕”的區(qū)別時,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盵2]102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出,“忠”與現(xiàn)在所知的“忠誠”“服從”的意義有所區(qū)別。忠是“以己及物”的“仁”的內(nèi)在體悟,是德性層面的。如同其字的構(gòu)造是上“中”下“心”,即中道之心,不偏不倚,是個體對仁的體悟修為之法?!爸小笔前l(fā)動理性的至誠之心,是一種受天道感召而得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对鲰崱分赋觯骸皟?nèi)盡其心,而不欺也?!苯裉斐S玫摹爸艺\”一詞,本義并非“效忠而無異心”,乃是因“忠”與“誠”都是“盡心”“誠敬”的“天之道”,“忠”是對人,“誠”是對心,故而并列。

與“忠”主要指向“盡己”的內(nèi)修之德相比較,“恕”是向外“推己”的實踐之德,是德行層面的?!八 钡臉?gòu)字為上“如”下“心”,生動詮釋了推己及人的思維運動過程。《聲類》指出:“以心度物曰恕。”《孟子》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薄叭f物皆備于我”是儒家關于“天人合一”規(guī)律的論證,“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是把握規(guī)律的方法?!胺瓷矶\”即人需要克服自身欲望,懷至誠之意,由此便有覺悟之樂在其中?!皬娝《?,求仁莫近焉”的意思是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觀念“強行”,則“求仁莫近”。因此,忠為體,恕為用;忠是天理,恕是人道。朱熹認為“忠恕兩個離不得、方忠時未見得恕,及至恕時,忠行乎其間”(《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三)。在“自反”的理性實踐中,“忠”是不離不棄的內(nèi)在勇毅,“恕”是逆水而行的外在付出。

(三)忠恕之系:互相統(tǒng)攝

忠與恕意涵相通,是互相統(tǒng)攝的關系。忠是恕的心性強化機制,恕是忠的實踐自證機制。沒有忠,恕無法持久。沒有恕,忠是空中樓閣??鬃釉诨卮稹坝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之問時,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以終身做到的。“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和“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論語·里仁》)中,孔子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充足的實踐性條件,是“勿為”的范疇?!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是忠的基于積極性的表達,屬于“所欲”的范疇?!八迸c“勿為”二者互相統(tǒng)攝,彼此成就,共同以實現(xiàn)自我與他者的和合共生為目標。有學者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主張顯示了高度察人察己、知人知己的智慧,證明了孔子與儒家的人性倫理或忠恕之道包含了一個真實可行的價值倫理[5]??傊?,忠與恕是對中國哲學“他人不在自我之外”的世界觀基礎的道德主張,是“為何人”和“何為人”的辯證統(tǒng)一。“恕”道是一生可以踐行的反身之法,“忠”道是一生值得求索的無外境界,“忠恕”是一以貫之的共生形態(tài)。

二、“忠恕”思想對中華文明的滋養(yǎng)

2014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重要滋養(yǎng)?!盵6]倫理觀念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共同體的倫理價值體系是由共同體在長期的文明演進中形成的思想共識、價值共識、行動共識體系。兩千多年來“忠恕”之道被中國知識分子所推崇,被視為是中華傳統(tǒng)倫理道德體系的內(nèi)核,是修身的法門。其不僅是針對個體修身的學說,也是關系文明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理論,因為國家和文明都是由個體所組成,是無數(shù)個體意識的集合。錢穆曾說:“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實一本之于我心,而可貫通之于萬人之心,乃至萬世以下人之心者?!盵7]“忠恕”之道上升為政治道德是歷史的實然,也是應然,因為儒學本身就是政治道德。

(一)文明剛性:“忠”蘊含的家國情懷與自立自強

有學者認為:‘忠字產(chǎn)生較晚,在目前已識的甲骨文、金文中沒有發(fā)現(xiàn)‘忠字?!盵8]今所能查到的最早的“忠”出自《尚書·伊訓》的“居上克明,為下克忠”。這里的“忠”已有“事上忠誠”之義,與周代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共同體政治架構(gòu)產(chǎn)生相關?!爸摇笔菍餐w資源進行組織整合的重要精神倫理,包含著家國同構(gòu)的價值意蘊。

“家天下”政權在西周初年奠定后,分封制與宗法制使政權與族權結(jié)合,整個國成為一個以天子為大宗的等級分明的家族組織,“國家”一詞反映了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國一體的共同體基本特征。如《左傳·桓公二年》寫到:“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睂τ谔熳?、諸侯、卿、大夫以及士人和庶人而言,上下級關系是由家族血緣關系決定的,敬父敬兄與敬君敬長官并無根本的對立。但是,家族生活與政治生活畢竟有區(qū)別,因而有必要對“孝”這個為家服務的既有倫理向更大范疇的政治倫理進行擴展衍生,這是“忠”的來由?!缎⒔?jīng)》對忠孝關系有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如“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等。《左傳》與《國語》中“忠”出現(xiàn)120多次,如“其為吾先君謀也,則忠。忠,社稷之固也,所益多矣”(《左傳·成公二年》),“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國語·周語下》)。隨著忠的共同體倫理不斷成熟,其也逐漸成為儒學教育“文行忠信”四大體系之一,且從追尋天道至誠無息的修身之法逐漸演化為愛國敬業(yè)的價值觀念。

同時,“忠”還體現(xiàn)著以道義為根基的自立自強的價值主張。孔子、孟子并不提倡“服從”式的“忠”,而是要求君臣各盡其責,盡心竭力使政治綱紀清明。如“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保ā墩撜Z·八佾》)孔子總體主張德高者居之,提倡“以君為師”的“忠君”觀。而孟子則不同,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和著名的“弒君論”呈現(xiàn)出“貴民”的思想。孟子還主張“忠”非“忠君”,而是“忠義”,以道義作為忠的對象,體現(xiàn)出“以師教君”的“忠義”觀。之后的荀子和法家人物為強化君權的需要,重新解釋“忠”。如“請問為人臣?曰:以禮待君,忠順不懈”(《荀子·君道》),“為人臣不忠,當死”(《韓非子·初見秦》)。董仲舒認為“心止于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是故君子賤二而貴一”[9]。以上主張都體現(xiàn)了特定歷史階段政治整合的需要。儒家的“忠”蘊含著濃厚的共同體本位思考,反對違背道義的愚忠,鼓勵臣的“諫諍”,具有符合現(xiàn)代“民主”實質(zhì)的一面。

忠道所倡導的自強不息、盡心敬業(yè)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力量之源和價值基礎??鬃釉弧熬硬黄鳌保右穼ぁ爸业馈?,為天下百姓“盡心竭力”。歷史上屈原、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的愛國之舉都是“忠道”的具體體現(xiàn),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十分吻合“忠道”的生命價值目標。近代以來,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儒家文化深刻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繼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道義,在“家國不能丟、天下不能亡”的忠道精神的指引下,用血淚書寫了救亡圖存、抵御外辱的壯麗篇章。孫中山先生曾說:“在國家之內(nèi),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如果說忠字可以不要,試問我們有沒有國呢?我們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國呢?我國到現(xiàn)在說忠于君,固然不可以,說忠于國可不可以呢?忠于事可不可以呢?我們做一件事,總是矢志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要把性命去犧牲,亦在所不惜,這便是忠?!盵10]

(二)文明韌性:“恕”蘊含著和合共生與包容互鑒

共同體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需要不斷吸收原本外在的個體和族群,并凝聚成新的整體。中華文明歷史上不斷發(fā)展壯大,是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至今從不斷流的文明實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沒有分崩離析,展現(xiàn)出巨大的政治整合力和文化向心力?!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的整體性思維構(gòu)建了中華文化獨有“天下觀念”。《尚書·益稷》有“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詩經(jīng)》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由于掌握了忠恕之道這一溝通人性的方法,中國便有了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遠大理想。天下大同、協(xié)和萬邦、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始終如一的價值夙愿,更是中華文明之所以具有強大韌性的密碼。

中華文明不以野蠻征服而是以文化認同塑造文化共同體。正所謂“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大義覺迷錄》)?!凹核挥鹗┯谌恕钡乃枷氤袚藦膫€體推己及人的修身之道及構(gòu)建“天下”的思維方法和實踐路徑,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也使中華文化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

如果將人類各個文明所主張價值進行比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是為數(shù)不多的兼?zhèn)淦者m性與實踐性的倫理共識。世界各大宗教教義都有類似的主張。1993年,世界宗教議會的《全球倫理普世宣言》中寫道:“我們提議,以數(shù)千年來在諸多宗教和倫理傳統(tǒng)中一直得到肯定的‘金規(guī)則,作為據(jù)以奠定全球倫理的基本原則:‘你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不應該怎樣對待別人,或用正面措辭來說,‘你愿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這條規(guī)則應該不僅對人們自己的家庭、朋友、社團和民族有效,而且對一切其他的個人、家庭、朋友、社團和民族全世界以及整個宇宙?!盵11]

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2005年9月,胡錦濤在聯(lián)合國總部發(fā)表演講,全面闡述了構(gòu)建“和諧世界”的倡議。人類文明從原始走到現(xiàn)代,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文明思維始終制衡著野蠻、征服、殺戮的霸凌思維,成為國際社會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共識,這也是人類文明的韌性所在。

三、“忠恕”思想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提供精神動力

2022年10月,習近平視察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時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黨創(chuàng)新理論的‘根。我們現(xiàn)在就是要理直氣壯、很自豪地去做這件事,去挖掘、去結(jié)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真正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12]儒家的“忠恕”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文化資源。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diào):“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盵13]“忠恕”思想既是一個內(nèi)外貫通、體用融合、價值遞進的個體德性之說,也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為中華文明的剛性與韌性提供文化滋養(yǎng)。

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從理論到實踐,從精神到物質(zhì)的過程,必然要求統(tǒng)籌中華民族自身安全與人類集體安全,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與世界實現(xiàn)普惠共榮的內(nèi)外關系。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盡己的過程,而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己及人的探索。費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對中華“忠恕”思想在政治哲學層面的最好凝練,用浪漫的美學表達為思考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的關系提供啟示。“各美其美”,指每種文明首先要自立自強。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以守正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繼承發(fā)展本民族文化思想,既不唯我獨尊,也不邯鄲學步,不迷信、不盲從,走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發(fā)展之路;“美人之美”,指在“各美其美”基礎上,不同文明之間要互相尊重、欣賞,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維去包容不同價值觀念,實現(xiàn)互不侵犯、互不傾軋、和平共處;“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從共處到共進的過程。不同文明在尊重包容基礎上加強交流互鑒,消除觀念和利益層面的分歧,主動超越狹隘個體思維,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深化共識,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這正是“忠恕”思想所揭示的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處之道升華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共進之勢的內(nèi)在邏輯。

人類本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但長期以來嚴重缺乏對“命運共同”的價值認知。新時代新征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和文化創(chuàng)新,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增進人類集體安全和共同福祉,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jié)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8.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54.

[4]楊立華.中國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13.

[5]成中英.發(fā)展全球價值倫理:中西價值體系的層次與其整合體現(xiàn)孔子與儒家仁愛倫理與忠恕之道[J].江淮論壇,2009(2).

[6]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7]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98.

[8]夏海.國學要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8:342.

[9][漢]董仲舒.春秋繁露[M].陳蒲清,校注.長沙:岳麓書社,1997:209.

[10]孫中山.三民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65.

[11][德]孔漢思,庫舍爾.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M].何光滬,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59.

[12]張璐.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N].人民日報,2023-04-18(9).

[1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理論導報,2023(9).

責任編輯:許立坤

猜你喜歡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儒家思想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思考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巴彦县| 连江县| 横峰县| 双牌县| 江山市| 老河口市| 长汀县| 尼木县| 英吉沙县| 江华| 南漳县| 百色市| 麟游县| 唐山市| 宜黄县| 泸西县| 富源县| 龙门县| 文成县| 环江| 岑溪市| 多伦县| 边坝县| 嘉兴市| 陕西省| 呼玛县| 富平县| 沛县| 凤冈县| 长宁区| 泸水县| 静乐县| 霍邱县| 金沙县| 大方县| 新平| 兴城市| 德化县| 滁州市| 房产| 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