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夏 王佩佩
[摘 要]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時期偉大的作曲家、鍵盤演奏家,因其對歐洲音樂發(fā)展貢獻巨大,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創(chuàng)意曲》是J.S.巴赫1723年在圣·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時所作。多數(shù)人認為J.S.巴赫是理性音樂的化身,“巴赫的作品”與“rubato”這兩個詞是毫不相關聯(lián)的,并認為rubato是獨屬于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處理方式。實則不然,rubato作為一種音樂處理方式,早在巴洛克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且在J.S.約翰作品中也可以有廣泛的應用。本文將通過對rubato含義的解釋、指出J.S.巴赫作品可以做rubato處理的原因,并且淺析在J.S.巴赫作品BWV791a中rubato的三種具體的技法運用,得出同一首樂曲使用彈性速度(rubato)彈奏和不使用彈性速度彈奏的結束時間不會精準吻合的結論。
[關鍵詞] 巴赫;BWV791a;Rubato
[中圖分類號] J614?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089-03
一、rubato的使用
(一)rubato的名詞解釋
rubato(Tempo Rubato)指自由伸縮速度,也被稱為彈性速度,屬于速度變化類術語。著名鋼琴教育家海因里希·古斯塔沃維奇·涅高茲曾對rubato做出了一段經典的論述:“意大利語中rubato意為盜竊,如果你占用了時間而不把它及時歸還的話,那你就成了小偷,請大家始終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也就是在“一偷一還”間讓音樂時值從一板一眼變向充滿彈性,給音樂以更多由情感推動的律動感。同時,“偷多少,還多少”只是理想中過于簡單的rubato處理方式,在實際彈奏中的處理方式不會嚴格遵循“偷多少,還多少”。rubato在音樂處理中的方式也是非常主觀的,不同音樂家對樂曲情感的理解是不同的,相應的是否使用rubato,哪些地方會使用rubato,rubato使用量的“多少”也都是不同的。在樂曲中巧妙合理運用rubato可以使音樂產生意料之外的驚喜感,使音樂更為流暢自如,同時賦予音樂獨特的生命力與活力。過度濫用則會適得其反,使音樂顯得拖沓、刻意、停滯不前,失去音樂作品本來的精神和作曲意圖。完全不用就會使音樂顯得過于一板一眼,缺少趣味性和音樂旋律本該有的彈性。
(二)巴赫作品中為什么可以使用rubato
大多數(shù)人認為rubato是獨屬于浪漫主義的音樂表現(xiàn)方式,彈奏巴赫作品時需要理性、嚴謹、客觀,似乎與rubato要求的彈性速度相悖。其實不然,rubato最早作為音樂術語出現(xiàn)是在1723年,由當時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教育家培特羅·托西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體會寫下了一本關于聲樂教學法的書——《古代和近代歌唱家的觀點以及關于花腔唱法的見解》中提到:“如果演唱者想要有智慧地演唱富有表情的樂段(主要是慢速的,如宣敘調、詠嘆調等)可以選用rubato。這種伸縮的處理方式表現(xiàn)為一個音的音值可以延長或縮短,使得下一個音的音值要根據(jù)前一個音音值的加長或縮短而做出縮短或加長的變化。這種節(jié)奏上的‘偷盜最適用于演唱即興式的裝飾音”。當時的巴赫38歲,正值遠赴萊比錫任職,同時迎來自己的創(chuàng)作高峰,《創(chuàng)意曲》也是巴赫此期間創(chuàng)作的。同時期的長笛演奏家,作曲家約翰·約阿希姆·匡茨(Johann Joachim Quantz)在1752年發(fā)表的《長笛演奏法論稿》中提到了如何即興演奏(rubato)[1]在這說明rubato作為一種音樂表現(xiàn)方式在巴洛克時期已經存在了。巴赫作品中使用rubato在歷史現(xiàn)實上是極可能存在的。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是J.S.巴赫的次子,也是J.S.巴赫最為出名的兒子,于1753年寫下的《正確演奏鍵盤樂器的真正藝術》一書,這本書無疑是了解和理解他父親J.S.巴赫作品演奏藝術的良好入口,正如他曾經寫到“我的父親是我唯一的老師,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跟他學的”。我們有理由相信C.P.E.巴赫繼承了其父親J.S.巴赫的音樂思維與音樂理念?!墩_演奏鍵盤的真正藝術》一書中,第三章演奏章節(jié)詳細地論述了rubato的奏法,書中提到:運用自由伸縮速度(tempo rubato)所帶來的情感表達,可以使樂曲達到演奏者預期的音樂效果。甚至可以依照演奏者的傾向,適當自由的添加或減少音符。[2]由此可以看出,巴洛克時期的rubato處理是存在的,并且處理方式是相當自由的。
當代著名音樂評論家理查德·柯林斯從西班牙大提琴家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ols)別具一格地演奏巴赫的《法國組曲》中發(fā)現(xiàn)——整部作品幾乎每個地方都在使用rubato,自己模仿卡薩爾斯演奏巴赫《法國組曲》時運用rubato夸張的表情語氣,彈奏巴赫的《創(chuàng)意曲》,形成“音樂緩緩流淌著,在朝著它向往的遠方而去”的效果,最后認為巴赫的創(chuàng)意曲非常適合用rubato的方式來彈奏。并得出rubato可以運用到各種風格的作品里,而不是僅僅運用于一些浪漫抒情的作品中的結論。[3]因此,rubato作為音樂處理方式是可以在巴赫作品中出現(xiàn)的。
二、巴赫BWV791a中rubato的應用及原因
(一)裝飾音要使用rubato
這首降E大調三部創(chuàng)意曲,是巴赫《三部創(chuàng)意曲》中最為獨特的一首,三個聲部,左手部分的低音聲部自始至終沒有出現(xiàn)過主題,一直是由和聲性質的分解和弦來彈奏,具有很強的伴奏功能。右手高中聲部部分織體華麗,均由亮眼豐富的裝飾音不斷閃爍流暢地進行,組成一串串開始略微激進向上隨后平緩落下的音符曲線。譜例中①是由裝飾音(波音、回音、長倚音)構成的音組,在巴洛克時期,裝飾音起到與樂曲主音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裝飾音對作品整體風格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裝飾音是當時表現(xiàn)音樂內在激情的一種方式,也給予演奏者更多較為自由的發(fā)揮空間——流露內心真實情感與想象。在波音和回音部分可以適當?shù)丶涌焖俣龋觥熬o縮處理”,不帶有任何盲目和機械性,使之發(fā)揮出相應的感染力。
①位置的倚音屬于長倚音,長倚音可以占時值總長的一半甚至更多,長倚音F作為和弦外音之一,位于協(xié)和音的位置,其本質是一個不協(xié)和音,倚音位置的不協(xié)和音正是旋律中韻味和魅力的來源,倚音在樂曲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中和作用,中和大量協(xié)和音帶來的倦怠感。在巴赫作品中,由于記譜原因,長倚音、短倚音都用小八分音符來表示,這就需要演奏者根據(jù)旋律的需要,靈活選擇處理,也正是因為倚音處理的不確定性,才能與音樂旋律摩擦出無與倫比的奇妙火花。巴赫曾經說過,倚音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巨大,甚至比后續(xù)的音符都更為重要。[4]所以長倚音位置的F音可以放慢速度做“拉伸處理”,來緩解前面波音和回音帶來的緊迫感,使音樂重歸于平靜,這樣處理的音樂連貫流暢更具歌唱性,并為后面中聲部的進入做準備,形成一唱一和的呼應感,音樂聽起來抑揚頓挫,富有獨特美感。
(二)前附點加小切分節(jié)奏型要使用rubato
譜例中②這個節(jié)奏型在全曲中也多次出現(xiàn),一個前附點加一個帶有倚音的前附點組成,這里的裝飾音倚音屬于短倚音,在演奏中進入主音的時間很短,樂曲的重音位于主要音上,音響效果聽起來是一個前附點加小切分組成的節(jié)奏型,在②節(jié)奏型中,高中兩個聲部同時出現(xiàn),兩個相同雙音的十六分音符C、F連續(xù)出現(xiàn),相同雙音連續(xù)彈奏且前后兩個雙音十六分音符C、F位于各自節(jié)奏型中的弱拍和裝飾音短倚音位置,因此可以將這兩個雙音緊密連續(xù)彈奏,并弱化彈奏短倚音位置的十六分音符,做“緊縮處理”,使音樂顯得急促有力,給人以尖銳深刻的印象。
后面的八分音符D、降B是短倚音后面的主要音,同時位于樂曲的重音位置,在②節(jié)奏型中作為切分節(jié)奏中的強拍,且是這一組音符中的時值最長音,故可以加以強調,做漸強“拉伸處理”,這樣處理可以使和聲效果更加飽滿,增加高中聲部同聲和鳴的氣勢,著重展現(xiàn)鮮明的節(jié)奏,使旋律更具流動性。
(三)左手部分的rubato
譜例中可見左手部分③是與右手華麗裝飾音形成對比的“頑固低音”,“頑固低音”又被稱為固定低音,是巴洛克作品中常見的作曲技法,是指在作品中低音部中不斷重復一些短小的主題動機,或者從頭到尾反復相同的旋律。③采用分解和弦方式的固定音型,固定旋律貫穿全曲,看似起到單一的伴奏作用。實則不然,嚴格機械按照音符所規(guī)定的時值彈奏則會使音樂顯得冷漠固執(zhí),停滯不前,想改變這種枯燥乏味的現(xiàn)象只需要將前三個十六分音符降E、G、降B做一些rubato的“緊縮處理”。在所有低音動機前的十六分休止符,在低音聲部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十六分休止符均位于強拍的強位,可以想象成強音休止符,即為“沒有音符的強音”因此③部分中的三個十六分音符降E、G、降B占據(jù)弱音位置,可以以輕快的斷奏依次彈出。
左手旋律線是由略微向上拱起的曲線構成,先上行后下行,音符密度先緊后松,四分音符降E作為③部分中上下行中的拐點,且在三個短促的十六分音符后作為首次出現(xiàn)的長時值音,突出強調了第二拍的地位,故彈奏時可以稍加持續(xù)的突出強調,做“拉伸處理”,使音樂效果歸于平靜,便于引出右手高聲部演奏的一連串華麗的裝飾音,有利于推動右手旋律的流暢進行,使音樂有種此起彼伏的搖曳感,產生如歌的音樂效果。
結 論
在巴赫作品中使用rubato是十分正確且有必要的,其中rubato的使用也可以說是非常主觀的,只要演奏者能夠為了揭示作品本身的內容,而愿意在不扭曲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創(chuàng)作意圖的前提下考慮多種可能性,能夠使音樂進行的和諧自然,把情感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那都是可以被世人所接受的。隨性自然,形態(tài)多變,這不也是用“巴洛克”來形容那個時代的原因嘛?
同時,自由彈性速度(tempo rubato)也不必刻意遵守“偷多少,還多少”的精準平衡。同一首樂曲使用彈性速度(Tempo rubato)彈奏和不使用彈性速度彈奏的結束時間不會精準吻合。激動人心的音樂從不是機械地彈奏,如果嚴格按照“偷還”時間必須完全一致,根據(jù)不同情況則會產生:1.樂句“緊縮”的時間恰當,而“拉伸”的時間相對來說不足以滿足這一樂句的需要——使音樂重歸于平靜,緩和地進入到下一個樂句。這就導致樂句結束的著急、倉促、不夠從容。2.音樂“拉伸”的時間恰當,而“緊縮”的時間沒辦法滿足樂句的需要——樂句間的應有的沖突感、戲劇性,就會導致樂句停滯,沒有活力。在“偷多少,還多少”的精準平衡中不可避免地給人以油膩刻意感。這不又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死板了嘛?樂曲中rubato的處理顯然也就毫無意義了。彈奏時不必精心計算哪里加一點哪里減一點,跟隨旋律的驅動,自然而為,一切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J.S.巴赫是超越時空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曾對J.S.巴赫評論道:只有一個創(chuàng)作源泉使大家總可以獲得心意——那就是巴赫。事實也確實如此,J.S.巴赫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既富有“神性”又充滿“人性”,音樂風格既嚴謹刻板又自由灑脫,也恰恰是這種和諧的矛盾感,給予了后人無限想象的靈感與創(chuàng)作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盛原.rubato是浪漫派的專利?[N].音樂周報,2015-09-09.
[2] [德]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 C.P.E.巴赫論鍵盤演奏藝術的真諦[M].朱曉玫,盛原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117.
[3] 理查德·柯林斯.巴赫,爵士作品中的rubato與“拍和節(jié)奏”[J].鋼琴藝術,2013(11):23-24.
[4] 陳家貝.從C.P.E.巴赫的音樂中探尋情感的表現(xiàn)[J].當代音樂,2015(05):105-106.
(責任編輯:韓瑩瑩)
[收稿日期] 2023-12-26
[作者簡介] 陳夢夏(1989—? ),女,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王佩佩(2002—? ),女,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本科學生。(洛陽 4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