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茜
黃芪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等功效。在一些古書中,黃芪也寫作“黃耆”,耆者,長也,被李時珍稱為“補藥之長”,認為黃芪最擅長補氣,全身之氣皆能補益。黃芪自古以來深受養(yǎng)生人士的喜愛,在古時即廣泛用于食療,民間盛傳黃芪煨大棗、黃芪燉雞為久病體虛大補良方。但已有飲用黃芪習慣的人群擔心,若是在夏季繼續(xù)用黃芪,會不會使陽氣過于亢盛,導致上火等癥狀。
這個疑問不無道理,黃芪甘溫,臨床通常用于治療虛寒一類患者,長期服用黃芪,確實會增強人體內陽熱之氣。如果本身陰虛或濕熱較重,攝入過多黃芪則更加損傷人體陰液,加重體內陽熱,使陰陽失去平衡,導致出現(xiàn)陰虛陽亢或熱毒亢盛等癥狀。對于沒有明顯寒熱傾向的普通人群,黃芪的溫性比較溫和,并沒有桂枝、附子、細辛等藥物溫性強,夏季使用黃芪并沒有明顯的危害,甚至是有益的。
盛夏是一年中火熱之氣最旺盛的時候,加上夏季雨水充沛,火熱之余亦有濕邪,會蒸騰人體的氣血,皮膚上的毛孔全部舒張打開,幫助氣血中的熱邪散出,大量汗液流出的同時,由于“津能載氣,氣隨津出”,也耗傷了人體內的正氣,就會表現(xiàn)出沒有精神和力氣。毛孔打開后,外界的邪氣又容易乘機侵襲人體,引起疾病。黃芪能補氣固表,就是補充人體表面抵御外邪并且防止人體內津液外散的“衛(wèi)氣”,也能補充人體內部虧虛的正氣,改善大汗淋漓、少氣懶言等癥狀,從這個角度看,夏季適量服用黃芪是需要的。
此外,若夏季大量吃冷飲,確實讓人感到?jīng)隹焓娣?,但寒濕之邪也會直接侵入胃腸。胃腸的運化需要依靠陽氣(溫度),寒濕邪氣損傷陽氣、凝滯氣血,導致許多人在夏季易患消化系統(tǒng)疾病。黃芪的溫性恰逢時宜,溫能去寒,抵御使用制冷設備時的寒邪,防止寒邪從體表進入人體,并且黃芪甘溫的性味能幫助恢復脾胃的陽氣、運化氣血,緩解胃腸癥狀。脾胃健運后,能化去體內濕邪,黃芪本身也有利水作用,有助于祛濕。
因此,結合季節(jié)特性和現(xiàn)代的生活飲食習慣,在這里總結3類適合日常使用黃芪的人群,可在咨詢醫(yī)生后使用。
(1)容易感冒出汗的人群。這里的出汗指的是中醫(yī)認為的“自汗”,就是白天并沒有感覺那么熱卻會出汗的;環(huán)境熱或者運動后便會出汗加劇,大汗淋漓且不容易止住的;還有一年四季都很容易感冒的人。自汗多、易感冒等癥狀在中醫(yī)看來都是由于衛(wèi)氣虛,人體內津液容易外泄,外界邪氣容易入侵導致的,通俗理解就是免疫力低。黃芪具有補氣、固表、止汗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還發(fā)現(xiàn)其有提高免疫力、抗病毒的作用。對于這類人群來說,黃芪是一味很對癥的中藥,平日里可以多用黃芪泡水喝。
(2)氣虛水腫的人群。氣虛水腫人群多是因為脾胃虛弱,運化不了水濕,導致水液停留在身體內部,造成水腫;或本身有心臟基礎疾病的患者,其血液循環(huán)代謝障礙也會導致水液不能排出造成水腫,多表現(xiàn)為全身或局部水腫,面色萎黃,腹脹,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質顏色淡。黃芪入脾、肺經(jīng),能助脾運化水濕、助肺通調水道,有利水消腫的功效?,F(xiàn)代研究表明,黃芪可以改善氣血運行,增加心肌營養(yǎng),有明確的強心作用。氣虛水腫人群,包括心臟疾病患者可以選用黃芪作為日常食療。
(3)中氣下陷的人群。脾胃是人體氣機的樞紐,調控氣機的升降。中氣下陷是由于脾虛,人體的陽氣升舉無力,對維系臟腑的位置和功能之力變弱,一般表現(xiàn)為氣短乏力、食欲不振、脘腹墜脹、腹瀉、失眠、頭重腳輕以及內臟器官下移(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黃芪被譽為“補氣升陽”的要藥,善于補益陽氣,升舉中陽,使用黃芪泡水對于這類癥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中醫(yī)認為春夏養(yǎng)陽,夏季喝黃芪水(茶)大體上沒有問題,但細節(jié)上需要因人而異,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及時調整。如果服用黃芪并沒有什么不舒服,那就可以維持習慣;但如果出現(xiàn)了面紅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潰破、咽喉腫痛、牙齦出血、尿少便秘、身熱煩躁等上火癥狀,就應該停止使用黃芪,轉而使用一些清熱解毒的藥物作飲品,如菊花、金銀花、薄荷等。
(編輯? ?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