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坤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流。智慧終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園、智慧教育云等相關概念陸續(xù)產(chǎn)生并成為智慧教育的技術支撐,智慧學習環(huán)境成為全世界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
【關鍵詞】智慧教育 信息技術 教學干預 小學美術
一、信息技術干預下小學美術課堂學習的優(yōu)化與轉變
在教育教學中廣泛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已然成為必然趨勢。相較于其他學科對信息技術的引進,美術課堂信息技術的深度干預,是現(xiàn)代化美術教學模式的重要發(fā)展方向。
(一)教師由“講”轉變?yōu)椤皩А?/p>
一直以來,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雖然大部分教師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中心,試圖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技能,但美術作為視覺的藝術,涉及知識部分時往往受限于課堂與書本,大多以教師直接告知為主,致使學生被動參與學習過程,課堂學習變得十分枯燥。原本是絢爛多彩的藝術瑰寶,在教師的口述與圖片中變得平淡無奇,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課堂學習質量止步不前。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創(chuàng)生情境,多樣的學習工具可以激發(fā)興趣。教師在課堂中要通過問題、任務或者情感充分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現(xiàn)知識,以最合適的手段快速有效地驅動學生理解知識。強而有力的技術支持,充分保障了美術教學由“講”到“導”的轉變。
(二)學生由“學”轉變?yōu)椤把小?/p>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感知及情感體驗,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研究性學習是體現(xiàn)課程綜合與實踐導向的主要方法。
雖然以往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會運用一些諸如課件、視頻動畫的多媒體技術,但其核心仍是學生通過“看”與“聽”來獲得相關知識技能。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fā)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持續(xù)興趣,也很難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深度學習淪為“紙上談兵”。借助信息技術的超大信息量與便捷的特點,學生可以更輕松地自主獲得需要的知識。學生在深入認知多元的藝術世界的同時,主動發(fā)現(xiàn)與美術相關的其他知識技能,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養(yǎng)成善于探究、樂于實踐的良好品質,實現(xiàn)了從“學”到“研”的轉變。
二、信息技術干預下小學美術課堂學習的反思與應對
20世紀以來,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變革一次又一次地沖擊著傳統(tǒng)課堂,在新舊思想的轉換間,教師要不斷地探究研討教學方式的適用性,妥善運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逐漸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自然融合,將信息技術對教學的輔助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一)分清教學主次,落實教學目標
很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或是課堂教學時迷失在紛紜雜沓的信息技術中,因為信息技術良好的激發(fā)興趣的作用,不斷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各種教學活動,或者在課堂中不斷地播放視頻短片讓學生觀看。這樣的課堂表面上充分地應用了信息技術,但卻丟失了教學的真正目標。
因此,在教師設計教案之初,應當明確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教學的主次,以科學合理且具有針對性的信息化手段,確保信息技術使用的合理性。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應當是以解決教學重點或是難點為目的,信息技術只起輔助作用。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導,將抽象知識變得直觀,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體驗感,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二)合理設計課件,優(yōu)化學習過程
豐富技術支撐的課件經(jīng)常會因為承擔過度的功能而干擾教學目標的達成。就當下的小學美術課堂來說,40分鐘的課堂時間,必須保證學生足夠的創(chuàng)作時間,這個時間通常要20分鐘左右。因此,課件的使用時間應當控制在5~8分鐘,這樣在學生獲得新鮮感的同時也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時間過短,則很難利用課件將教學重點內容表達清楚。
因此,基于信息技術干預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在明確教學中心的前提下,合理地設計課件,圍繞重點有效地在課件中分解知識難點并對知識拓展延伸,控制課件使用時間,優(yōu)化教學過程,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當學生沒有完全掌握知識要點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學習課件,便于學生課后自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優(yōu)化學習過程。
三、信息技術干預下小學美術課堂的再構與應用
(一)借助VR/AR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優(yōu)化美術課堂
眾所周知,美術是基于視覺的藝術,是造型、空間的藝術,在受限的空間傳遞最真實的視覺信息,是所有一線美術教師努力想要去實現(xiàn)的?,F(xiàn)代教育技術中的AR技術應用,最大限度地與課本中的知識點深度結合,利用可互動、立體化的畫面激發(fā)學生感受藝術的興趣,顛覆了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
【案例1】第一課時:動物寫生——“海洋世界”
海洋是目前人類還未完全征服的領域,激發(fā)了很多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學生見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海洋生物,但這遠遠不是海洋的真正面貌。當學生第一次通過VR感受海洋世界時,他們仿佛真正見到了萬里之外、千米之下的海洋世界……
師: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將你印象最深的海洋生物畫下來。
師:我們先來看這名同學的畫,認為她畫得好的舉手,并說一說為什么。
生1:好。她畫的魚剛剛我見過,就從我身邊游過去,銀光閃閃。
生2:她畫出了這條魚的動態(tài)感,好像剛剛影片里的魚一樣,會游出來。
(學生與教師齊笑)
師:我相信現(xiàn)在在每個同學的心中都有一幅海洋世界的圖畫。讓我們把剛才的發(fā)現(xiàn)用筆描繪出來。
……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VR/AR技術將傳統(tǒng)的二維畫面轉變成三維畫面,甚至以真實的影像讓學生代入其中,獲得最直接的視覺感受。突破時空限制,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藝術之美、自然之美,甚至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堂中回憶獲得生活之美、社會之美的體驗。
(二)以微課豐富的內容激發(fā)創(chuàng)作興趣
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孵化了以“短而精”為特點的短視頻文化,不可否認短視頻必然會進入教育的領域,而微課正是信息時代的代表性教學方法。它以視頻為載體,配合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有針對性地解決課本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同時具備短視頻文化“短、精”的特點,可以說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
運用微課應當與使用課件一樣,圍繞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難題,并且要合理適度地使用,切勿使用制作粗糙、內容淺薄的微課。何時使用微課?筆者認為可以選擇離學生生活距離比較遠、難以獲得直觀感受的內容,讓學生能夠真正進入微課學習場景,確保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例如蘇少版美術中“土與火的藝術”“中國民間玩具”“外國民間玩具”“玉石文化”“皮影戲”“非洲雕刻藝術”等。
【案例2】第一課時:“土與火的藝術”
在學生展示完自己帶來的陶器與瓷器后,教師針對一年級學生知識儲備不多的學情,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手中的各種陶器和瓷器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嗎?”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生1:我的盤子硬硬的,像一個石頭,應該是石頭刻的。
生2:我的碗是媽媽在超市買來的,應該是超市里用機器壓出來的。
……
師:瓷器是中國古代又一項偉大的發(fā)明。你們知道嗎?它的英文名叫“china”,和“中國”的英文單詞是一樣的。正是因為瓷器,才讓外國人開始認識中國。你們想了解陶瓷的制作過程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視頻。
……
在學生觀看視頻的時候,微課中的清晰圖像以及關鍵的提問,讓學生充分掌握了陶瓷的制作過程。通過觀看視頻,讓此類傳統(tǒng)藝術資源突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來到課堂當中,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中開闊眼界,獲得審美體驗。
當然,微課在課堂中的應用同樣要適度,過多使用會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因接受過多的知識而產(chǎn)生思維混亂。因為微課本身就是一個個知識點的講解,大量使用微課視頻只會使課堂成為相關資源的展示平臺,沒有節(jié)制地播放也只會讓學生在看完很多內容后,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也沒有學進去,反而讓課堂教學變得無效。
(三)以豐富的工具輔助兒童創(chuàng)作
正如前文所說,信息技術干預下的小學美術課堂學習讓學生實現(xiàn)了從“學”到“研”的轉變。在各類信息手段的輔助下,學生可以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資料,再通過小組或個人的探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比教師的課堂灌輸,效果更為理想。
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不僅體現(xiàn)在知識與資源的儲備上,還包括各類美術教學應用程序的使用。數(shù)字美術是小學美術課程的一部分,在蘇少版美術三年級下冊中就有“動起來 動起來”一課,其內容為制作簡單動畫的教學。如何讓小學生學會制作簡單的動畫?是否只能通過微課或者課件讓學生了解簡單的動畫制作原理呢?筆者運用簡單、易操作的動畫制作程序——定格動畫工作室,通過創(chuàng)建項目開啟相機,擺好所要拍攝的對象,逐幀按快門,一張張照片隨著連續(xù)播放動起來。該程序還包括聲效、綠幕的功能。在筆者進行“動起來 動起來”一課的教學時,通過筆者的示范,學生都明白了動畫制作的原理并以小組的形式制作了簡單的動畫,效果非凡。
除此以外,美術課堂還要經(jīng)常對各類美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進行嘗試,免不了在工具上受到限制。而很多繪畫類應用程序可以模擬鉛筆、毛筆、噴槍、鋼筆、水彩等筆觸,通過改變設置,學生可以輕松達成預期的繪畫效果。信息技術的應用讓繪畫課變得數(shù)字化,在認知工具的階段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體驗。
科技的發(fā)展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教育技術的提升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成長。讓信息技術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力工具,而不是讓工具成為教師教學的桎梏,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真正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這樣才能真正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龐紅衛(wèi).從利用到整合:對信息技術變革學校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12).
[2]劉媛.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