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裝飾房屋墻壁的方式多種多樣,而在既沒有瓷磚,也沒有壁紙的古代,美化墻壁大多是靠粉刷來完成的。
最早的白灰面
在中國,粉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數(shù)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當時人們還住在山洞和地穴里,他們用白灰面來涂抹墻壁,使墻壁變得更加堅實、平整。白灰面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建筑粉刷材料了,它不僅具有堅固墻壁、使壁面美觀衛(wèi)生、防潮防蟲、修補黏合等功能,還是繪制圖畫的完美載體。
石灰的用途
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粉刷材料,就是由貝殼煅燒成的石灰。用這種石灰粉刷的墻壁有一個特別大的優(yōu)點,就是能防潮,能讓房間變得更加干燥、舒適。當時,不僅人們居住的房子墻壁是用石灰粉刷的,很多埋葬著死去的王公貴族墓室里,也涂抹了石灰。
后來,古人粉刷墻壁時還會在涂料里加入一些其他物質(zhì),比如花椒子。漢代皇后居住的椒房殿,殿內(nèi)墻壁就是使用加入了花椒子的材料粉刷的。因為花椒有香味,會令人感到溫暖;而且花椒的果實由很多個結(jié)成一串,古人認為它象征著“多子多?!?。
粉刷顏色的秘密
古人粉刷墻壁時,會根據(jù)建筑種類和用途的不同,使用不同顏色的墻灰。在明清時期,最常見的是白灰、月白灰、青灰、黃灰和紅灰。月白灰多用于普通民居的外墻,北京很多古老胡同里的建筑外墻粉刷的就是月白灰;青灰主要用于廟宇和一些大型建筑的外墻;黃灰則多涂抹在廟宇和宮殿的內(nèi)側(cè),但在江南地區(qū),很多寺廟的外墻也用黃灰抹飾;紅灰是最高級的顏色,一般只用于廟宇、宮殿及皇家禮制建筑,且多抹飾在外墻。
在沒有化工顏料的古代,人們是如何得到這么多種顏色的墻灰呢?原來,聰明的古人發(fā)現(xiàn)了有色礦石。利用這些礦石調(diào)制顏色,墻灰顏色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國古代的藍色顏料主要來源于藍銅礦,綠色顏料主要來源于孔雀石,紅色顏料則主要來源于朱砂。
離我國較近的朝鮮和韓國,古時候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效仿我們粉刷彩色的建筑。但是他們那兒的藍銅礦、孔雀石、朱砂等礦石較少,于是他們就改用硫磺、高嶺土等燒制出一種叫“群青”的藍色顏料來刷藍色,用鹽水浸泡銅器生出的綠色銅銹來刷綠色,用赤鐵礦等暗紅色礦物來刷紅色。因此,他們的古代宮殿雖然也有紅、綠、藍等顏色,但是要比中國古建筑的顏色暗淡一些。
高原上的粉刷
中國幅員遼闊,很多民族地區(qū)都有他們各自的粉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每年西藏雨季結(jié)束后,在冬季來臨之前,工作人員就會按照白宮、紅宮、其他建筑的順序,對布達拉宮進行一年一度的粉刷“美容”工作。西藏市民也會自發(fā)參與其中。這種粉刷工作已經(jīng)成了一種傳統(tǒng),延續(xù)了300多年。
粉刷白宮及其他白色墻體的原料,主要是產(chǎn)自拉薩市當雄縣羊八井的白灰。這種白灰具有無雜質(zhì)、細滑、黏性強、易干、不易被雨水和日曬毀損等特點。粉刷紅宮部分則是用取自阿里普蘭縣的紅土。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員還會在這些原料中加入白糖、牛奶、蜂蜜、牛骨膠等,因為這樣能提高涂料的附著力,保證墻體顏色的透亮和持久度,對布達拉宮的墻體起到保護作用。
粉刷這一裝飾方式,從古人就地取材裝飾自己的居所,提高居住環(huán)境的舒適度開始,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