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發(fā)于神農(nóng),聞于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古代的品飲方式,有“唐煎”“宋點”“明清泡”之說。如果說唐代的煎茶法和茶圣陸羽的出現(xiàn)使茶文化在達官貴人和士大夫階層繁盛一時的話,那么宋代伴隨著點茶和斗茶的興起,從天子到庶民,從朝堂到茅舍無不飲茶,無不以茶事為樂為俗。
從目前的考古研究及文獻資料來看,點茶的出現(xiàn)時間不晚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兩宋。宋人嗜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無一例外。“藝術皇帝”宋徽宗更是一生愛茶,他常在宮廷設立茶宴,有時興致來了也會親自動手烹茶取樂。正所謂“上行下效”,宋人上下品茶之風的盛行和宋徽宗對茶的推崇不無關系。
點茶是宋朝時期朝廷官場待人之禮,宋徽宗《大觀茶論》云:“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王國維《茶湯遣客之俗》云:“今世官場,客至設茶而不飯,至主人延客茶,則仆從一聲呼送客矣,此風自宋已然,但用湯不用茶耳?!彼未?,茶已經(jīng)與米、鹽相同,是百姓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王安石《臨川集·議茶法》云:“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p>
和唐代的煎茶不同,點茶的具體做法是:先用瓶煎水,而后將茶末放入茶盞,放入少許沸水,先調成膏。所謂調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成濃膏狀,以黏稠為度。
南宋開慶年間(1259年),點茶技藝漂洋過海傳入了日本,逐漸演變?yōu)楫斀袢毡撅L行的茶道。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中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浙江徑山寺的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詔令:“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茶以進?!闭迅嫣煜聫U團茶興葉茶,從此散茶成了主流,點茶就此在中華大地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