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鼓詞,俗稱“唱公事”或“唱故事”,通常以純正的永康話演唱,為一人多角,是單口說唱的傳統(tǒng)曲藝藝術。長期以來,廣泛流行于永康民間,以永康為中心,輻射武義、縉云、東陽、磐安等周邊縣市,深受人們喜愛。永康鼓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金華市獨一無二的曲藝種類,也是浙江乃至華東地區(qū)比較主要的曲藝項目。
在演唱時,藝人身著長衫,端坐在板凳上,左手執(zhí)一鼓箸,以左手腕將一盆鼓豎向按于左膝上,右手執(zhí)一竹吉板。開唱前,先擊打一陣火炮鼓,猶如婺劇的鬧花臺,以此烘托演出氛圍,并招攬聽眾。在鼓詞正本開唱前,一般都要先唱一段開場白,稱之為“攤頭”。攤頭唱完,往往會以“攤頭四句停了唱 要唱正本來開場”的句式提醒聽眾,鼓詞會轉入正本演唱。演唱時,藝人以嫻熟的手法,擊打出跌宕起伏、緩急有致、變化多端的各式鼓點。以抑揚頓挫、張弛有度的唱腔,用時而歡樂、時而悲壯、時而平緩、時而激昂、時而怒罵的藝術手法,加強演唱效果。激昂時如巨浪排空,江河橫溢;平緩處似溪水細流,涓涓而下。使聽者的情緒隨著曲調的變化而變化,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唏噓聲或嘆惜聲。技藝高超的藝人,會運用假嗓唱女腔,力求人物形象生動逼真。鼓詞演唱,全憑藝人的嘴上功夫,要求演唱時快慢得當、輕重有序,嗓音明快清亮、吐詞清楚。
永康鼓詞的唱本,大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統(tǒng)故事。所宣揚的內容,多以除暴安良、保家衛(wèi)國、伸張正義、樂善好施為主題。故事大多曲折離奇、沖突激烈,最后是正義得到伸張,邪惡受到懲罰的圓滿結局,使聽者獲得“好人有好報”的心理滿足。
永康鼓詞的唱腔曲調,至今仍較好保持原始風貌。基本上是吟唱式的上下句結構,沒有固定的曲牌,也不分藝術流派。所用唱腔,一般只稱其為《鼓詞調》或《鼓詞腔》。以板式音樂伴奏,節(jié)拍隨著曲調的變化而變化。按情節(jié)可分為水平調、喜調、悲調和怒調,句末有較長的拖音。受當?shù)孛耖g小調和婺劇的影響,故其曲調、唱腔與之相近。由于不受曲牌形式限制,在唱腔的組織形式和運用方法上,顯得特別自由靈活。
永康鼓詞的伴奏樂器為一單面扁平鼓,一根鼓簽,一個竹吉板。單面扁平鼓,俗稱“鼓板”,其狀似盆,故又稱“盆鼓”,用六塊黃檀木或烏桕木,拼接成內徑約25厘米的圓盆狀,再用黃牛皮單面繃緊,然后用272顆鉚釘固定而成。鼓簽,俗稱“鼓箸”,就是一根長約25厘米的細長竹棒。竹吉板,用兩片長約15厘米、寬約5厘米的毛竹片,以細麻繩串連在一起。伴奏鼓點大致可分為:二擊鼓、三擊鼓、六擊鼓、火炮鼓、魁星鼓等多種形式。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永康鼓詞,至今仍較好保持著原始狀態(tài),充分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是植根于永康大地上一朵瑰麗的民間藝術奇葩,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并充分顯示了永康地域文化的歷史性、創(chuàng)造性和多元性。
(來源:金華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