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恬
重慶市委宣傳部文明培育處處長,重慶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聯(lián)盟秘書長。法學博士,曾有十余年高校任教經(jīng)歷。
農(nóng)村的開發(fā)、復興是整個中華民族有序和永續(xù)發(fā)展的一個基本前提和重要步驟。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的價值所在就是為鄉(xiāng)村振興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更多的接班者和更多的建設者。清楚了定位,我們會更深刻地理解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與現(xiàn)代教育的關系,也會更清楚擔在自己身上的責任以及如何開展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的工作。
做教育,眼睛要向上看和向下看
我們所做的教育是平民教育,是對每一個孩子進行公平、平等教育的事業(yè),這就要求,我們的眼睛要向下看。如何理解?
成年人在聽到孩子向我們請教問題或者談話的時候,因為身高差的緣故,要蹲下來才能跟孩子更好交流。這樣的交流不是居高臨下、高高在上的,而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遞“咱倆是平等的”這樣一個信息,不會讓孩子失去平等交流的權利。但是,一些學校并不是這樣做的,這里面不僅是鄉(xiāng)村學校,也包括城市學校。比如,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某些學校會將一些比較生硬的、口號標語式的、難以被孩子理解的東西一股腦地擺在墻面上,認為這就是校園文化,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學校是屬于孩子的,校園文化的營造應該多聽聽孩子的意見,把他們喜歡的、樂于接觸的、愿意每天看到的、能真正走進他們內心的東西,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另一方面,教育面向的是正處于人生“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少年,這就要求我們的眼睛要向上看。所謂向上看,是指我們要反復研究、思考怎樣才能推動孩子全面發(fā)展。發(fā)展不是只看昨天和今天,更要結合未來。我們的眼光要向上,要主動通過豐富的活動為孩子提供廣闊的空間,開拓他們的視野——書法、繪畫、戲曲表演、足球、手工……在這些各式各樣的活動中,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在培養(yǎng)一種技能,而是通過全方位的教育來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從而讓他們成長為一個完整的、大寫的“人”。
以勞育人不能只有勞動,沒有教育。我們讓孩子們從事勞動,開始策劃的時候就要問自己,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何種品質。種植農(nóng)產(chǎn)品,我們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明白其中原理、了解其中知識,心底深處具有科學精神的人。
以美育人應該是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尤其是對各種美的東西有欣賞的能力,也能用自己的方式把內心世界美好的情感表達出來。只有孩子擁有對美的欣賞能力、感知能力,有了表現(xiàn)美的沖動,我們才有辦法教他們如何用筆觸來畫出心中的美。畫完了之后,作品可以拿來交流、展示,過程中獲得的滿足感、無與倫比的成就感還可以用更多方式表達出來,這就是美育。
值得注意的是,五育一定是融合的。眼睛向上看,也要求我們在教育中用融通的、合一的方式實現(xiàn)五育并舉。
鄉(xiāng)村教育是愛的教育
無償?shù)膼叟c溫暖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禮物。我們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格的教育、愛的教育,愛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和出發(fā)點。當前的鄉(xiāng)村,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從小沒有父母的守護與陪伴,在愛上面是缺失的。相比于城市的孩子,鄉(xiāng)村的孩子會更容易自卑,面對外面的世界時更容易害怕。愛的缺失,對他們將來能否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做教育時,要真正俯下身子研究孩子,看到他們的內心世界。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處理學生間的沖突時,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深沉的愛。他并未采取嚴厲斥責學生的方式,而是巧妙地使用了四顆糖來走進學生的內心。第一顆糖,獎勵學生的準時;第二顆糖,肯定學生對老師的尊重;第三顆糖,表彰學生見義勇為的精神,贊揚其為了正義挺身而出的勇氣;最后一顆糖,獎勵學生勇于面對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決心。這四顆糖不僅是對學生行為的正面反饋,更是陶行知先生站在學生視角深入探尋行為的背后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典范。這種處理方式流露出陶行知先生對學生深沉的愛和細致入微的關懷。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的教育對象出現(xiàn)了很多的變化。當我們強調尊重孩子、愛護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時,也要注意保持教育形式的多樣化。
鄉(xiāng)村教育之痛,在于情感的缺失。一株植物被放在陰暗的角落是長不大的,即便勉強長成也是羸弱不堪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真善美的陽光灑到每一個人的心里面去。鄉(xiāng)村孩子最需要的是如陽光般的關愛,所以,我們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傳遞愛,讓每一個鄉(xiāng)村孩子都能打開心扉接納這個世界,都能感受到人情溫暖。
教育者要成為照亮他人的光
“一個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既然是靈魂,就需要我們真正把自己的光和熱散發(fā)出來。當我們成為教育工作者,擁有比別人更多探索、探討的機會,擁有更多、更先進的教育理念時,我們必須義無反顧地把自己變成一道光去照亮別人,這是我們的責任。
當今社會,很多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背負了很多不應該背負的東西。他們所面對的世界是成年人自認為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功利和競爭,把孩子們玩樂的時間占完了。教育內卷的白熱化,毒害的是整個社會,沒有任何一個家庭的孩子可以幸免于難。如果一個教育者的眼中只想著自己的需求,沒有大眾的需求、大眾的未來和大眾的渴望,那我們可能就是曹孟德所說的“君尚在睡夢爾”,處于沒有睡醒的狀態(tài)。
中國哲學引人深思且震撼人心的理念莫過于“天人合一”,我們任何一個人,和世界、宇宙之間的關系都是“合一”的。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從根系上來說都是根根相連、不可須臾分離的關系?!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世界上沒有自保,也沒有明哲保身,教育尤其如此。
作為校長,我們應當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推事的人。當我們手握真理的時候,要做到孟子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很多人都掉入了一個怪圈,交通堵塞時會忍不住破口大罵,指責別人。但是,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兩輛車相遇時,我們有主動讓過多少次?遇到事情時,不只是要求別人,而是自主作為,這就是不推事。“不推事”就是從我們自己做起,承擔起自己該擔的責任與使命。
我們要做好鄉(xiāng)村教育,校長素質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校長論壇是敞開教育情懷、暢談教育理想的平臺,是用來碰撞思想、撞擊靈魂的。我們把個人捕捉到的教育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呈現(xiàn)出來,把一些思考過但是沒有找到解決辦法的問題提出來,集體攻關、形成合力,這就達到了“論壇”之“論”的目的。我相信,當我們把突破性思維作為動力,就有可能結出一朵碩大美麗的花朵來。
我們也曾是兒童,也曾是奔跑著的少年,當我們有緣來做教育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讓種子萌芽、讓生命舒展是我們肩上的責任。泰戈爾曾說:“當太陽親吻天空時,烏云就變成了盛開的花朵。”讓我們成為那個親吻天空、讓烏云變成花朵的太陽!
萬州區(qū)沿口復興學校校長 張成華:
當前,我們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了九年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但是厭學的孩子依然很多,我們要怎樣通過鄉(xiāng)村少年宮的社團活動去讓這群孩子喜歡上學呢?
李恬:我們的每個手指都長短不一,但我們也不愿丟掉任何一根手指,孩子也是一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不能拿著同樣的尺子去衡量他們,當他們表現(xiàn)出厭學的時候,我們就要思考這個孩子是不是有別的才干。我們要去觀察他究竟喜歡什么,他喜歡體育,喜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還是他喜歡手工制作,喜歡做各種美食,喜歡修理,喜歡當一個裁縫,或是他喜歡畫畫,喜歡聽音樂等。他總有一項是老天給予他的特長。根據(jù)他的特長思考怎么樣進一步挖掘他的潛力,這是我們教育人應該做的。
大足區(qū)寶頂實驗小學校長 劉圣萍:
感謝這次活動,讓我們看到了鄉(xiāng)村學校積極為鄉(xiāng)村孩子搭建平臺,讓我們看到了鄉(xiāng)村教育未來努力的方向。我想問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鄉(xiāng)村孩子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
李恬:其實有很多文件、舉措都涉及對這一問題的認知,而放到一線實踐上,我們該如何做?從我走過的非常多的農(nóng)村學校、城市學校的所見所聞來看,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讓農(nóng)村孩子打開心扉,有與世界交流的能力。我發(fā)現(xiàn)城市孩子和農(nóng)村孩子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城市的孩子與外界的溝通能力很強,說明他們的內心是開放的,而很多農(nóng)村孩子對于陌生的人、事物會膽怯。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我們鄉(xiāng)村教育就是要打開孩子的心扉,讓他們接納這個世界,我們的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不正是在做這個事嗎?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去嘗試和新鮮事物接觸,去和世界接觸,讓他們擁有和世界交流的能力。
開州區(qū)天河鎮(zhèn)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倪艷青:
在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育人過程中,我們怎么把育人過程做真實,而非表面功夫?如何實現(xiàn)全面育人?
李恬:很多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那些孩子耗費心力精心制作的作品,僅僅一次展示之后就收進倉庫放著,沒有了任何價值。如何讓孩子們的作品繼續(xù)發(fā)揮價值?這一點萬州做得很好,他們聯(lián)合三峽學院開展了少年宮學生作品的現(xiàn)場義賣直播,這樣相當一部分作品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被感興趣的人買走,讓孩子的勞動成果可以換來回報,這其實是勞動教育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我們的付出是有價值的,這對于培養(yǎng)孩子自力更生、自愛自尊的品質非常重要。所以我們鄉(xiāng)村少年宮如何避免只做表面功夫?關鍵就是要打通少年宮的“最后一公里”,讓孩子們感受到勞動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