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日益重視,議題式教學逐漸成為培養(yǎng)學生思考與判斷能力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聚焦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及其效果,探討此教學模式的現(xiàn)狀、學校與教師的認知、學生的態(tài)度反饋、議題設計以及教學實施與評價等關鍵問題。通過對比分析和實例考察,揭示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多重價值與面臨的挑戰(zhàn),以期為教育實踐提供有益啟示,同時對進一步推廣和完善議題式教學方式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 教學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47
近年來,教育領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在這樣的背景下,議題式教學應運而生,以鼓勵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的重要課程,對于議題式教學具有天然的適應性。通過對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學校與教師的認知、學生的態(tài)度反饋,及議題設計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既可為教育者提供實踐參考,也為未來相關研究奠定基礎。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的現(xiàn)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議題式教學作為一種注重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方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逐漸嶄露頭角。該教學法要求教師結合現(xiàn)實社會議題,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和探討,從而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對道德和法治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
議題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獲得了廣泛應用,為傳統(tǒng)教學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方法強調從現(xiàn)實社會議題出發(fā),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議題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fā),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逐步擴展到更為復雜的社會法律層面,如社會公正、權益保護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結合生活實際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核心概念,而且可以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更為關鍵的是,這種教學法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使其在探索中建立對道德與法治的深入理解。
(二)學校與教師對議題式教學的認知與接受度
議題式教學作為將現(xiàn)實社會議題納入課堂的方法,已在教育界引起廣泛關注。多數(shù)學校認識到,此教學法對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其主體性和批判性思維具有顯著優(yōu)勢。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這種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更是被視為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實踐者,對于議題式教學的接受度則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一部分教師對此充滿熱情,認為這種方法有助于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桎梏,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常常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嘗試將更多的社會熱點和現(xiàn)實問題引入課堂,使教學內容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有的教師對此持保留態(tài)度,主要原因在于對議題式教學的具體操作和效果缺乏足夠的了解和信心。這部分教師擔心,過多地引入現(xiàn)實議題可能會導致教學重心的偏移,使學生在繁多的議題中失去對核心知識的關注。如何確保議題的深度和廣度、有效組織學生的討論等問題也是教師們普遍關心的??偟膩碚f,議題式教學在學校和教師中的認知與接受度仍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時間、經驗和培訓來逐漸推進和完善。
(三)學生對議題式教學的態(tài)度與反饋
學生作為議題式教學的直接受益者,其態(tài)度與反饋對于此教學法的優(yōu)化與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多數(shù)學生表示,通過引入與生活緊密相關的議題,能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知識。與此同時,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促使他們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評價問題,從而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議題式教學,學生的反饋并非全然積極。部分學生指出,議題的選擇與其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并不完全匹配,導致在討論過程中感到困惑或難以參與。由于議題涉及的領域和內容較為豐富,如何確保在有限的課時內對每一個議題都能深入挖掘,也是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不可忽視的是,部分學生還提到,議題式教學要求其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習的壓力和挑戰(zhàn)也相應增大。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議題討論時,既要確保議題的深度和質量,也要關注學生的接受度和學習負擔,尋求最佳的平衡點。從學生的反饋中,可以看出議題式教學既帶來了學習的機會,也伴隨著一定的挑戰(zhàn)。如何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將是教育者需要不斷探索的方向。
(四)存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議題式教學雖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呈現(xiàn)出許多優(yōu)勢,但其實踐過程中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zhàn)。如何恰當選擇議題成為首要問題。不同的學生群體擁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經驗,導致某些議題可能過于深奧或與學生的實際經驗脫節(jié),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議題的深度與廣度的掌握同樣具有挑戰(zhàn)性。在有限的課時內,如何保證議題的全面性與深入性成為一個難題:過于淺顯的議題可能難以使學生深度思考,而過于復雜的議題則可能導致學生在討論中迷失方向。如何設計合適的教學策略以確保議題式教學的效果也是一大考驗:單純的議題討論可能導致教學過程流于形式,缺乏系統(tǒng)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則可能導致其在學習過程中的被動接受,難以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評價機制的缺失或不完善也是議題式教學面臨的問題。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很難全面反映學生在此類教學中的學習效果,需要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來指導和完善教學實踐。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議題設計策略
(一)選擇議題的準則
議題選擇在議題式教學中占據(jù)核心地位,其決策過程影響著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與效果。應確保議題的實際性與關聯(lián)性,即議題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當下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所學內容在實際場景中得到應用??紤]議題的深度和難度對應學生的認知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的議題都將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議題的選擇應具備一定的開放性和探索性,開放性鼓勵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自由表達,探索性則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綜合上述準則,務必確保所選議題既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夠在知識傳授和思維培養(yǎng)中達到預期效果。
(二)議題的內容與結構設計
在議題式教學中,議題的內容與結構設計對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具有決定性作用。內容設計應確保涵蓋道德與法治的核心概念,與當下的社會現(xiàn)象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相結合,確保其實際性和吸引力。例如,在討論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時,可以結合近年的社會事件來深化議題的實際含義。
結構方面,議題應按照從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邏輯進行組織。入門階段可以先提供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識,為學生建立堅實的基礎。隨后,逐步深入到復雜的議題分析和探討,使學生在持續(xù)的學習中感受到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在討論法律責任時,先介紹基本法律原則,再探討具體的法律案例。另外,考慮到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需求,議題設計還需具備一定的靈活性。這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反饋和參與程度,適時調整議題的深度和廣度。良好的議題內容與結構設計不僅要能反映道德與法治的核心內容,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實際,確保其在深度、廣度和實際性上都達到預期效果。
(三)成功的議題設計案例分析
在當前教育環(huán)境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確保學生能夠真實、深入地體驗法律和道德知識,并將其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因此,正確地選擇并設計議題成為該課程成功的關鍵。以下將詳細探析兩個成功的議題設計案例,以期為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往與溝通
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時代,多元文化的交往和理解顯得尤為重要。一所位于東部沿海城市的初中,針對道德與法治上冊中的“尊重與理解”單元,巧妙地設計了這一議題。為何選擇這一議題呢?因為該地區(qū)隨著經濟發(fā)展,外籍人員日益增多,而學生在與他們的交往中,很可能會遭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障礙。
在此議題下,學生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多元文化,并探討文化差異的成因。隨后,教師組織小組研討,模擬不同的跨文化溝通場景,讓學生思考在實際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經過系列活動,學生不僅對尊重與理解有了更具體、更深入的認知,而且學會了如何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有效溝通。
2.村落土地糾紛
對于位于西部山區(qū)的那所初中來說,土地糾紛是學生們耳熟能詳?shù)脑掝}。當教師在教關于“法律意識”的課程時,選擇了“村落土地糾紛”作為教學議題。這一議題的設計源于對學生實際生活背景的深入了解,以及對地方特色的充分挖掘。
學生在探討此議題時,首先需要了解土地糾紛的定義、成因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接著,教師組織學生舉辦模擬法庭,讓他們對真實的糾紛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理解法律是如何調解這些糾紛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對法律產生了濃厚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運用法律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了法治意識。
這兩個案例均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深入挖掘學生的需求,使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通過這種方式,確保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實、深入地體驗知識,達到了教學目標。
三、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實施與評價
(一)教學策略與方法選擇
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要求教育者充分理解和掌握其核心教學策略與方法。教育者應確保所選議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心理發(fā)展階段和認知能力相匹配。選擇具有時效性和現(xiàn)實意義的議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探討議題,案例分析法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分析具體的法律和道德問題,學生不僅可以了解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和道德原則,還可以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和研討會也是議題式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對議題進行探討,提高其溝通和協(xié)作能力。另外,模擬法庭、角色扮演等互動性強的教學方法也在議題式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方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真實地理解法律和道德問題,還可以培養(yǎng)其公民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綜合來看,教學策略與方法的選擇是確保議題式教學效果的關鍵。教育者應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與方法,使教學活動既有趣又有深度。
(二)學生參與與互動機制設計
議題式教學中的學生參與和互動顯得尤為重要。教育者需確保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均有機會表達觀點、參與討論,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為實現(xiàn)此目標,互動機制的設計成為關鍵環(huán)節(jié)。
教育者應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平等的討論環(huán)境。避免任何形式的權威和壓制,鼓勵學生表達真實感受和思考。每個學生的觀點都是獨特且有價值的,應得到平等的對待和尊重。教育者可以設計不同形式的互動活動。例如,利用分組討論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內深入探討某一議題,然后再與全班分享。還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模擬法庭等方法,使學生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去審視和思考問題,從而增強他們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考。為確保每位學生都參與到互動中,教育者還需留意課堂上的互動情況,適時引導沉默或被動的學生發(fā)言,確保他們不被忽視。教育者應及時為學生提供反饋,指導他們如何更有效地參與討論,提高學生的溝通和互動能力。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僅能夠深入?yún)⑴c到議題式教學中,還可以培養(yǎng)其團隊合作、溝通表達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能力。
(三)教學效果評價與反饋
在議題式教學中,對教學效果進行準確的評價與反饋至關重要。評價機制的設計不僅關乎學生的學習進步,還涉及課程的持續(xù)完善和提升。教學效果的評價需超越傳統(tǒng)的知識掌握層面,深入到學生的思考、判斷、溝通與協(xié)作等綜合能力上。例如,學生在討論中的發(fā)言質量、批判性思考的運用程度、與他人的互動合作等都應納入評價指標。評價方式應多元化,結合定性與定量的方法。除了常規(guī)的筆試、口試,還應加入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同儕評價、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從多個維度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反思能力。
為確保評價的公正與客觀,評價標準和流程應該是透明的,讓學生了解評價的依據(jù),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評價結果的反饋應及時且具體。對于學生在議題討論、合作學習中展現(xiàn)出的優(yōu)點,應給予肯定與鼓勵;而對于存在的不足,應給予明確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明確改進方向??傮w而言,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反饋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認證,更是教與學雙方共同成長與進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綜上所述,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已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為確保議題式教學能夠深入人心、取得顯著效果,教育者需要不斷反思、完善教學內容與方法,同時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反饋,確保教與學雙方的共同成長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吳燕蘭《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施》,《亞太教育》2023年第16期。
[2] 葉梅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議題式教學實踐與探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年第12期。
[3] 李曉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結構及其實施》,《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年第9期。
[4] 李小燕《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的策略》,《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年第6期。
[5] 蔡軍《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新嘗試的探討》,《上海教育科研》2019年第6期。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中小學德育專項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問題設計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DY-2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