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優(yōu)化跨文化教育質效,找到適合少數民族數學教學方法。本文以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小學數學課堂實踐活動研究后發(fā)現,教師對實踐活動重要性認知不足、教師對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投入力度不夠、教學與實踐融合不充分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數學課程教學質量,故提出強化教師對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視;以多樣化實踐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將民族文化引入數學實踐課堂、助推教學聯系等措施。希望通過本文研究,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借鑒。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關注的重點逐漸向培養(yǎng)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應用能力上轉移,但以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數學教學現狀為例,經調查,發(fā)現在教學展開期間,受多種現實因素的制約,實踐活動開展質效不容樂觀。如何貫徹國家人才教育目標,以優(yōu)質數學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設,滿足學生數學學習需求,已然成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數學教師需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積極探尋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數學實踐活動開展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1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開展的價值理路
1.1 利于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科學的數學實踐活動設計,可助力教師轉變教學思想,以教學模式的有機核心,為教學空間及教學內容的拓展夯實保障,同時在實踐活動落實期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能被充分尊重,良好學習能力培養(yǎng)成為可能。再因實踐活動是為學生提供思維開闊、才華施展的重要機會,憑借系統(tǒng)性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學生能在“多動腦、多動手、多動嘴”等優(yōu)質的多維訓練中,有效發(fā)展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真正體會到數學這一學科的魅力。
1.2 利于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數學實踐活動的設計,是將“實踐”放在踐行首位,它的介入,可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的自主操作及自由選擇空間,基于此,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可被充分調動,在高昂的學習熱情下,整體的數學學習效率將得到顯著提升。
2 基于少數民族地區(qū)視角下小學數學實踐活動開展現狀
據調查,現今少數民族地區(qū)在落實小學數學實踐活動過程中依舊存在一定問題,教師對實踐活動重要性認知不足、對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投入力度不夠、教學與實踐融合不充分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程的產出質效。
2.1 教師對實踐活動重要性認知不足
隨著教育體系改革的日益深入,雖然少數民族地區(qū)對教學格局布設已有了全新的認知,但受諸多因素的限制,絕大多數的學校還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來落實具體的教學實踐工作,新教育理念思想與課程實踐的融合度離預期依舊存在較大差距。
而數學作為實踐性要求極強的學科,想要優(yōu)化整體的教學質效,需通過多元化的演練以及換算作為支撐,但就現今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小學數學實踐教學現狀來看,受教師對實踐活動重要性認知不足的限制,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熱情低、新知識接受能力差等現象頻繁出現,數學教學整體的質量提升步伐受到一定阻礙。
2.2 對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投入力度不夠
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人才需求量顯著增加,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基本個人素質,還要擁有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實踐能力。在新課改日益推進下,少數民族教育事業(yè)迎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各教師紛紛借助新型的教學模式來落實具體的教學實踐,但受發(fā)展眼光局限的制約,在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落實期間,諸多教師還依舊將關注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點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一定忽視,這種對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投入力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數學實踐活動成效起到制約,要求被相關教師高度重視。
2.3 教學與實踐融合不充分
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期間,與現實生活關聯性較低,并未有效向學生說明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的關系。在具體上課期間,可能會完全依賴教學教材內容實現課程講解,對教材內容缺乏深入理解,在此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很難對教學內容產生強烈認同感,知識認知困難問題常常出現。
3 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數學實踐活動優(yōu)化開展路徑
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相比,其漢語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在對于數學這一邏輯性較強的知識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定欠缺,針對此,少數民族小學數學教師需提高自身的站位布局,積極對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展開路徑實現優(yōu)化探索。
3.1 強化教師對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視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明顯輔助作用。教師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選擇,會對整個教育產出成效起決定性影響。對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而言,想要順利將實踐活動融入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充分發(fā)揮實踐活動的教學指導作用,教師必須對活動課程重要性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師可順利在持續(xù)展開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學生個體特征,并抓住教學關鍵點,為后續(xù)實行最適合的學習發(fā)展活動方案夯實保證。此外,隨著教師自身對數學實踐活動愈發(fā)重視,學生也可在更適宜終身學習的氛圍之中,高效探索數學知識,形成優(yōu)良數學思維及發(fā)散思維,明確數學學科學習重要性的同時,為逐步養(yǎng)成自主探尋、自主應用,能夠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奠定扎實基礎。由此可見,想要推進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數學實踐活動,開展質效得到顯著優(yōu)化,強化教師對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視勢在必行。
需額外注意,學校層面必須充分認知價值,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培訓,為教師實際教學提供幫助,助力教師能夠真正將數學實踐活動落地,發(fā)揮出活動應有的價值。
3.2 以多樣化實踐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數學學科是對學生邏輯思維、空間思維以及發(fā)散思維要求極高的學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少數民族數學教學工作展開要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以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創(chuàng)新意識及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革新實踐活動設計思路,在合理考慮學生學習特色的前提下,助推實踐活動能夠順利與教學內容融合,以此充分激發(fā)學生對于新數學知識的學習熱情,使其能在高昂的學習熱情中,自主對知識實現深層次探索,潛移默化提升數學學習自信心,助推良好創(chuàng)新意識及創(chuàng)新能力順利養(yǎng)成。
在實際操作時,少數民族數學教師可在充分結合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生特征的背景下,積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不同層次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及訓練,以高效滿足各層次學生需求,為科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提供支持。同時,優(yōu)化教學方法也十分必要,考慮到“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當下小學生學習需求,對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養(yǎng)十分不利,對此,少數民族地區(qū)數學教師必須積極開展多樣的教學模式,并憑借信息化技術的介入,對少數民族地區(qū)小學數學工作實現有效教學改革優(yōu)化,從而實現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提升教學效率目標。以圖形的拼組這一課的講解為例,教師就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視頻播放功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憑借循環(huán)播放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形狀視頻,引導學生自主探尋相關圖形特征,以順利實現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目標。
要自覺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學習氛圍,并憑借多種教學手段有機融合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紤]到在具體教學期間所針對的學生屬于少數民族學生,為此,教師在具體展開小學教學期間要嚴格依據少數民族學生數學學科特征,以及學生的數學新知識可接受能力,選擇恰當適用的教學方法,憑借情景式搭建以及知識定位式講授等極具針對特性的教學手段介入,循序漸進展開數學教學活動,如在幫助學生學習數學模塊之中,較為難理解的幾何知識這一課時,教師就可借助自身豐富的肢體語言以及知識定位式講授等手段,讓學生自主動手去制作與教學書類似的各類圖形,并發(fā)動思維,說出在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幾何形狀,以這種更為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對于幾何知識實踐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3.3 將民族文化引入數學實踐課堂,助推教學聯系實際
任何教學工作的展開,其終極目的都是服務于現實生活?;诖死碚?,少數民族數學教師在具體展開數學教學期間,需充分利用好當地文化特色及地域特征,有意識地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并憑借雙語教學的深入,高度尊重學生對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視,相信在此教育模式下,不僅教學趣味性能得以豐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工作也可順利落實,實用性顯著,下面筆者將以幾個具體的教學案例為切入點,詳細為大家講述如何將民族文化引入數學實踐課堂,科學提升教學與實際的融合度,望能借此分析促使少數民族數學教師深刻明知數學知識對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生活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指導效用。
(1)民族服飾與幾何模塊
幾何教學模塊對學生空間想象力及空間塑造力要求極高,幾乎所有的幾何圖形都來自日常生活,以傣族服飾為例,傣族服飾腰帶之上各式各樣的刺繡,無不在潛移默化中體現著對稱美,各圖案之間都存在著平移、旋轉以及對稱等不同的幾何變換關系,如若將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道具”結合知識進行學習,學生將會對復雜的數學知識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中處處存在生活的推進下,高效實現知識的內化。
教學案例:圓柱體性質和側面積計算
教材解析:圓柱屬于生活中常見的幾何體,本章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圓柱體,并能快速展開圓柱側面積計算,以助力學生實現空間觀念。
與教學相關的民族文化選?。阂砸妥?、傣族為例,在上述兩個少數民族中,與本課息息相關的可用民族器具主要有傣族筒裙和彝族煙盒。教具花腰傣筒裙屬于傣族人十分喜愛的服飾,是一條手工紡織的裙子,不僅擁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裙體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形狀特征因素,此裙子裙頭以及裙尾寬窄相同,呈現出的形狀和布筒十分相似。教具彝族煙盒,屬于彝族常用民族樂器,在群眾跳民間舞蹈時,每人都會手持木棉蝗煙盒,此煙盒呈單面封閉的圓柱形體。
課前準備:引導學生課前觀察筒裙的特征,并將其分組,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筒裙特點進行歸納總結。隨后再引導學生觀察煙盒特點,并讓其指出煙盒和筒裙的相似之處。最后教師還要事先為學生下發(fā)白紙、固體膠等相關教具,為后續(xù)模擬制作工序落實提供便利。
①情境導入
學生憑借課前對教具(筒裙、煙盒)的觀察,可順利得出相關特點,在此時,教師既可引導學生通過剪一剪、做一做的方式用白紙模擬筒裙和煙盒的制作過程,以此幫助學生順利從實際情景之中將圓柱抽象出來,最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積極聯系生活,想出生活之中還有哪些常見的圓柱形物體,深化學習知識從具體到抽象的發(fā)展過程。
②互動型新授
在自己動手制作的“筒裙”“煙盒”的影響下,學生會對圓柱底面、側面以及高有全面的認識,同時通過觀察對比其他的立體圖形,學生還能自主總結出圓柱體的特征,后續(xù)展開圓柱側面積計算勢必會更為容易。
總之,將民族文化引入數學實踐課堂,助推教學與實際協同發(fā)展,可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新知,教學效果十分理想。
(3)民族語言與算術模塊
對于數學這一學科而言,算術會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考慮到諸多少數民族地區(qū),其漢語通用程度不高,為此,在具體學習數學學科期間,極易受語言差異的影響,增加學生學習難度,大幅度降低其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會使得整體的學習成效離預期存在較大的差距?;诖耍瑢τ谏贁得褡宓貐^(qū)兒童來說,在具體落實算術模塊教學期間,教師可有意識引入少數民族語言,以此順利實現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目標。
教學案例:1~5各數的認識
課程布局。對于初入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1~5各數的認識這一課屬于其學習的第一課時,考慮到少數民族兒童在步入小學之前,可能會與漢文化的接觸相對較少,如若直接在教材教學之中沿用漢民族文化的教學方式,可能并不適合學生展開系統(tǒng)性學習,故教師在具體實現教學期間,要積極與少數民族語言相結合,以極具生活特征的教學情境介入,在提升少數民族兒童民族認同感的同時,也為確保教學活動順利展開夯實保障。
民族文化解析。1~5各數的認識這一課主要面對的對象是剛步入小學的一年級學生,考慮到其對本民族語言熟悉度及熟練度可能會明顯超過漢語言,故在具體實現教學實踐活動布局期間,少數民族數學教師可通過播放本民族語言之中1~5的相關錄音,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為后續(xù)順利展開高效教學活動助力。
課堂準備。教師播放本民族語言1~5的錄音后,為學生播放漢語言1~5的錄音,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言多樣性,進而為后續(xù)順利展開漢語言1~5的學習助力。
新課講授。教師可通過數數——讀數——表示數,這三個層層遞進的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整體的教學布局。①數數。教師需給出數字主題圖,并鼓勵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物的實際數量,以此引導學生自覺地對不同事物實現分類數數。②讀數。教師可依據學生學習匯報結果,誘導學生自主將1~5數字按由大到小的順式排列,同時為加深學生對于數的印象,還可要求學生將呈現在板書上的數字認真朗讀。③表示數。為進一步考驗學生是否對1~5的數有著全面的認知,教師可與學生展開互動,以“數的表示”這一游戲的展開,深化知識內化成效。數的表示這一游戲,指的是教師隨機用本民族語言說出一個數字,學生先將聽到的數字用小火柴棒擺出來,隨后再動用“頭腦風暴”將這個數字用漢語言的形式表達,以此深化學生對于數的理解。
(4)民風民俗與問題解決模塊
目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數學教學落實與民族數學的實際融合度依舊離預期存在一定差距,民族文化融入課堂進程正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對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兒童而言,受知識后備系統(tǒng)的限制,想要展開數學知識學習,其必須首先對數學教材內容反映的場景展開了解,隨后才可步入具體學習階段,這在無形之中也為學生增加了不少學習難度。想要高效率解決上述難題,教師需提高自身站位布局,有意識將學生熟悉的民風民俗融入數學問題解決情境之中,憑借科學認知心理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幫助學生能順利在熟悉的情境中實現問題的有機解決。
教學案例:植樹問題
教學布局。作為問題解決環(huán)節(jié)中十分經典的教學內容,植物問題的解決一直屬于教學的重難點,為此,教師需有意識將此問題和學生實際生活結合起來,以促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之中實現問題的解決。
民族文化結合教學實際。此教學板塊內容和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為此,教師可以傣族潑水節(jié)“爬檳榔樹比賽”這一民族節(jié)日文化為教學突破口,展開具體教學。首先,充分結合課件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積極以潑水節(jié)爬檳榔樹比賽為主線,引出植物問題(以某道路長200m,要求樹之間間隔10m,共能種幾棵樹),隨后還要鼓勵學生積極轉化思維,將課前準備好的“小棒”當作樹,以等比例縮小的手段,在課桌上精準展示樹的布局,為后續(xù)探索間隔數與棵數的關系提供支持。總之,在這種立足于實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解決問題能力手段的加持下,學生能夠更具體地經歷物體抽象過程,完成知識的有機遷移,教學介入價值十分顯著。
(5)民族工藝與數據分析模塊
數據分析這一教學模塊,其教學關注重點在于數據收集、數據統(tǒng)計以及數據分析。為深化學生對于數據分析模塊的理解,少數民族數學教師要充分借助日常用具,如土陶、背簍、彩漆餐具等,將其當作數據統(tǒng)計的關鍵教學器具,以順利滿足數據基本需求。
教學案例:平均數求取
教材內容分析。平均數隸屬于統(tǒng)計類范疇,是一個數據詳細分析過程。此部分的教學工作展開主要是以建構主義原理為具體的指導原則的,故相關教師可充分借助相關民族文化資源,對學生展開針對式教學。
民族文化器具選取。傣家小餐桌、背簍、土鍋等都屬于少數民族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生活用具,為此在具體展開教學期間,教師可有意識將其結合具體場景加以呈現。以細致化情景導入,完善互動新授布局,促使學生思維架構實現高效提升。
①情景導入
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以強大的求知欲實現知識學習,在教學導入階段,教師可為其拋出生活常見數量問題(設定情景:班級共有39名學生,分為三組,一組為12人、二組為15人、三組12人,提出問題:比較哪一組摘到的蘋果最多),在具體的情景教學框架設定完畢之后,即可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憑借合作式探討,抓住學生思維,誘導他們自覺進入平均數的學習。
②互動新授
學生討論不難發(fā)現,此情景游戲的設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在此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對平均數展開認識,并對平均數實現求解。在實際操作時,可以采摘蘋果為主線,貫穿學習全過程,進而助力學生順利得出平均數的具體求法。
在此需注意,為深化數學實踐活動介入效果,少數民族地區(qū)數學教師在具體設計實踐活動期間,一定要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fā),有意識地對生活環(huán)境中潛在的數學資源、數學素材實現挖掘,在嚴格保證數學實踐活動具備可操作性、開放性的背景下,優(yōu)化實踐活動實效性,最大化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實踐活動本身的興趣,最大程度調動少數民族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
4 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如若教師僅依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缺乏民族數學文化素養(yǎng)加持,極易使得教學效果差、民族文化素養(yǎng)缺失、校本資源利用不科學問題出現,而最大化提升跨文化教學質效,精準定位適合少數民族數學實踐教學方法,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數學教師需提高自身站位,積極展開教育布局,充分結合現行教材,以科學挖掘民族數學文化資源為己任,豐富數學實踐教學素材,促使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單位:瑪曲縣第二寄宿制藏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