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社會實踐這樣的概念在加拿大并不時興。與之類似的情況,大概就是小學時期的“field trip(戶外考察)”和中學時期的義工。前者以興趣為主,由每學年的任課教師發(fā)起,可能是參觀自來水廠、淘金古鎮(zhèn),甚至是觀看三文魚回流之類的活動。當然了,也會安排表演、展覽這類文藝活動。后者則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為目的,且被完整納入了加拿大教育體系,一般高校的錄取除了考查高中成績,還會參考學生的義工服務情況。
九年級時,第一次聽到我家小劉同學提到學校發(fā)了張表格,規(guī)定他們必須一年內完成10個小時的義工任務。彼時小劉同學正好結交了一位來自基督教家庭的朋友,他曾經(jīng)就讀的教會小學每個周末都有服務于教友的免費晚餐,所以孩子們可以向這所學校提出申請,每周去學校幫忙,提供從布置會場到點餐、收盤的“一條龍”服務。盡管信仰不同,但是孩子們的服務熱情相當高漲,跨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后在這里見到形形色色不同階層的人群,讓兒子對生活的多樣性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拿到十年級的義工時間表時,小劉同學則是改變了自己的社會實踐類型,他希望能進一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汽車行業(yè),在完成學校任務的同時順便接觸和學習第一手的相關信息。于是,作為親媽的我貢獻出了自己長期光顧的一家修車行的電話,讓他自行聯(lián)系。在那里,他開始了這一年的義工之旅。不交學費的非主流學徒,能學到的東西自然有限(另外,師傅還要保證一個未成年孩子的身心安全),但也進一步讓兒子確定了自己將來想要努力的方向——engineer(工程師)。
必須完成的義工任務,可以是社會型的服務大眾,也可以是學習型的行業(yè)接觸,如何選擇完全在于個人。在我看來,它可能并不完全等同于“社會實踐”,但是在加拿大大多數(shù)家庭的孩子都要參與日常的垃圾分類、草坪打理、屋頂清理等工作,所以生活也可以處處在實踐。
小染,生活在加拿大的華人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