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弱化不同學科間的邊界,打破傳統(tǒng)的單學科教學模式,以學科整合式教育,促進全面育人、綜合育人,實現(xiàn)中小學教育的綜合化發(fā)展,打造跨學科、融學科及超學科等多類學科融合課程,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立足于學科融合背景,圍繞中小學語文學科融合式教育,討論了美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式教學策略,旨在持續(xù)推進跨學科融合式教育改革,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改;中小學;語文;美術;學科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4)33-0001-06
教育以各學科為單位,而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分科教學與學生的整體性發(fā)展間存在一定矛盾。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的各學科教育逐漸呈綜合化發(fā)展趨勢。在傳統(tǒng)的教育視野下,語文和美術這兩個學科,一個是主科,是學生在成長發(fā)育及日常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學科,另一個則是副科,具有強烈的藝術性、趣味性和個性化特征,在應試教育中長期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但二者同屬于藝術領域,是藝術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雖有著各自的獨特性,但都具備極強的藝術審美性質(zhì)和育人功能。因此,無論是從藝術的角度,還是從育人與實用的角度,美術與語文學科間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二者在教學目標、內(nèi)容原則及素養(yǎng)生成方面存在一定的融合性、互補性和相似性。因此,學科教育綜合化發(fā)展的大趨勢下,分析語文與美術兩個學科教學間的聯(lián)系,深度思考二者間的關系,并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美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式教學策略是可行的。
一、 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整合美術學科的意義
(一)順應新課標要求
新課標指出,現(xiàn)代化教育,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探討語文與其他學科、社會生活間深度結(jié)合的方式,積極開展跨學科整合式學習活動。因此,積極探討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整合策略,是順應新課標要求,推動現(xiàn)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社會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訴求。語文學科可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文學素養(yǎng),還具備一定的育人功能,可以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學生生成健全的人格與世界觀,而美術學科可以發(fā)展學生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想象力,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情趣。二者的深度結(jié)合,可實現(xiàn)課程教育資源的整合及優(yōu)化,可以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綜合型人才。
(二)實現(xiàn)學科資源互通
整合式教育要考慮到學科資源的互通。在中小學語文課堂中,適時引入美術學科的課程資源,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豐富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構建出更具吸引力、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優(yōu)質(zhì)課堂。語文作為文學藝術學科,其思想內(nèi)涵及其教育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抽象化特征,而小學生多以具象化思維為主。這一階段學生的抽象能力較差,在其成長的過程中,隨著他們生活閱歷、學習經(jīng)驗的不斷提升,抽象思維會獲得相應發(fā)展。直至步入初中和高中后,學生的抽象思維才會逐漸成形,開始慢慢領會文學世界的抽象概念、抽象意境等。那么在學生仍然處于具象思維時,如何幫助學生感知抽象的文學概念與意境,便是教師需要思考的難題。這時,融入美術學科的教育資源。讓文字中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畫面,以具象化的美術作品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想象與聯(lián)想能力,可以使學生理解過于抽象的文學意境。尤其是在古詩詞教學、景物描寫教學中,這類教學資源的整合有著極高的使用價值。另外,分析我國漢字的演變、發(fā)展過程也可以看出,人們對文字的認識和理解中,還是會使用到圖形,現(xiàn)代人們對漢字演變過程的研究也常要依靠象形字,而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教學中,更是需要通過看圖識字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漢字的含義,并掌握漢字的外形和書寫方法??梢哉f,盡管人類文明在不斷發(fā)展,時代在不斷演變,語言文字藝術與美術間依然還存在一條無法被分隔開來的紐帶。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效率指教師授課的有效性,是學生能否在課堂中獲取有效信息、學到相應的知識與技能的直接反饋。過去,在應試教育思想下,大部分學生會認為語文學科較為無趣、枯燥,也會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語文仿佛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學科,沒有必要認真學。這是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錯誤認知,教師的教學手段不正確、課堂不精彩、沒有吸引力便會導致這種結(jié)果。例如,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會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的中心主旨,歸納每個段落的具體含義,解析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以及作者的寫作技巧、寫作風格等。隨后,鞏固本課出現(xiàn)的生字詞,開展一些造句練習、仿寫練習,時常開展閱讀理解練習及寫作練習等。這類刻板、程序化的教學形式,會消耗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高度重復的課堂中,學生會漸漸喪失學習的動力,慢慢地,便會對語文學習越來越不上心。而構建學科整合式課堂,在語文教學中適當插入美術學科的教育資源,利用色彩豐富、顏色艷麗的美術圖畫吸引學生的興趣,可以給語文課堂增添一抹別樣的色彩。借助直觀生動的美術作品,學生會更容易理解文字中的復雜意境或抽象概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理解能力與文學鑒賞能力。因此,整合式課堂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在學生的自愿、自發(fā)的學習行為下,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 語文和美術學科間的關系
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均包含想象類、探索類以及詩意化的元素,將兩者進行融合互動可提高教學水平,在理實互動、虛實結(jié)合以及遷移性教學過程中可以帶動學生進行深入高效探究。
(一)二者的融合性
語文和美術學科間的融合性具體表現(xiàn)在二者都是基于美的教育。無論是文學審美還是藝術審美,最終都是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是讓學生正確感知美、理解美、發(fā)現(xiàn)美,學習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雖然文學的美感只是語文學科中的一部分,但審美情趣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息息相關,而學生的語言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也離不開審美,所以二者的共同點還是很強的。語文教學中不僅涉及大量極具美感的文字學習,還需要讓學生基于個人的文學儲備,對這類極具美感的文字進行賞析、理解并學習、模仿,最終學會創(chuàng)造具有美感的文學作品。而這類極具美感的文字,在字里行間又會體現(xiàn)出豐盈的畫面感與文學意境,這正是語文與美術間的融合、共通,是語言和藝術交融共生的最高境界。
(二)二者的互補性
圖文并茂這個成語生動形象地解釋了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的互補性特征。這種互補性特征實際上是一種事物間的普遍聯(lián)系,從字面意義上解答圖文并茂,可以看作是代表美術的圖片與代表語文的文字間共同說明某項事物,將其放置于教育領域中加以引申,便可以概括為:美術和語文這兩個學科可以共同作用于學生的綜合成長,為學生說明美學的根本和藝術的本質(zhì)。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除了課文以外,往往還有許多帶有形色的圖畫。這類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教學內(nèi)容,而我國傳統(tǒng)美術的山水畫法又能對照語文學科的詩詞歌賦及文言文,傳統(tǒng)美術創(chuàng)作中,也常見詩文配畫的形式,詩情畫意這類高超的藝術境界自古便流傳在我國文人墨客之中,而書法這一典型的語文內(nèi)容,也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史上不可磨滅的光輝印記,種種歷史都為現(xiàn)代語文與美術學科的整合式教育奠定了極其深厚的文化基礎,因此,語文可以作為美術學科的基礎,而美術又可作為夯實語文教學成果的基石。從這一角度看,二者間存在極強的互補性特征,可共同作用于學生的綜合成長。
(三)二者的相似性
既然語文和美術同屬藝術學科,那么便可以從藝術發(fā)展的角度上看待這兩個學科??v觀整個藝術發(fā)展史,可以看出,不論時代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藝術間永遠存在著極強的共通性,不同的藝術作品可以互相配合,啟發(fā)對方的創(chuàng)作靈感,而美術與語文也是如此。具體來說,二者的相似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第一,語文與美術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其教育目的相同。美術是通過形象的真實存在的、各類具有視覺美感的藝術作品,開展的文化與思想上的交流,而語文則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進行交流、溝通的。雖然二者的藝術表達形式不同,但其核心內(nèi)涵都是思想和文化上的交流和表達,落實到中小學教育中,便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之上。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教育目標都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文化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文化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行。
第二,語文和藝術這兩大學科都取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是人文精神領域的重點學科。無論是文字創(chuàng)作還是美術創(chuàng)作,都是在生活中汲取靈感,對實際生活進行藝術加工,它們的本質(zhì)都是對生活的反映與升華。
三、 新課標背景下美術與語文的學科整合教學策略
在新課標背景下,將美術與語文學科結(jié)合在一起須通過文學鑒賞,利用美術作品,還原文字的畫面,帶動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將語言基礎知識與場景進行融合探究。同時,教師需要強化情感教育,通過美術作品展現(xiàn)情感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使用美術作品來完成自我表達。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在融合教育過程中從文藝審美的角度,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并且,充分尊重學生的想象思維,還原藝術與語言學科中的詩意化場景,帶動學生進行夢幻化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一)文學鑒賞,利用美術作品體現(xiàn)文字畫面
畫面能夠給人最直接的感官體驗,繪畫作品在語文學科中最廣泛的應用,便是利用繪畫藝術表現(xiàn)文字畫面,構成圖文并茂的語文課堂,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以更積極的狀態(tài)面對語文學習,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學鑒賞類課堂更加生動、更加形象,更符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這種應用方式在寫景類說明文的鑒賞中極其常見,大多數(shù)寫景類說明文是沒有敘事類描寫的,也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通篇以直白的文字刻畫景物,以說明文的形式對景物做出細化描寫。若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強,便可在文字描述中“看”到一幅幅絕美的景物畫卷。雖然文字可以勾勒出近景遠景、動景靜景,能夠體現(xiàn)出景物的細節(jié),但這種寫作形式會顯得通篇文章相對枯燥,學生很難真正看進去,便無法領略文字的藝術美感。這時,教師便可以在語文課堂中引入美術作品,展示出與文字內(nèi)容相符的畫面,利用圖畫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畫面中走入文章,對照畫面中的內(nèi)容品讀文章,或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以美術繪畫的方式再現(xiàn)文中描寫的事物。
以《蘇州園林》一課的教學為例,文章是極其典型的以由遠及近的手法描繪景物特征的一篇優(yōu)秀寫景類說明文,是值得學生細細品鑒作者寫作手法、行文結(jié)構的優(yōu)秀文章。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標注出文中的景物描寫,再根據(jù)作者的寫作順序及文中刻畫的細節(jié),使用美術素描的方式,將文中的景象畫在草稿紙上。一開始,學生會跟著作者的視角從遠景品味蘇州園林的整體結(jié)構,了解園林的特征。隨著作者視角的拉近,學生筆下的蘇州園林也會呈現(xiàn)出種種細節(jié)。在閱讀、繪畫的過程中,學生便可以跟著作者的節(jié)奏,領略蘇州園林的美景,也能在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認真揣摩文章的結(jié)構及寫作特征。
(二)情感教育,通過美術作品展現(xiàn)思想情感
文學作品中大多富含豐富的思想情感,這是文字藝術的重要構成。學生務必要在教師的帶領下,掌握作者在文中表達出的思想情感,深入體會到文章的內(nèi)核,理解文章的本質(zhì)。但文人在文學作品中的情緒表達是多樣性的。有的作品情緒極其奔放,讓人一讀便知、一看便明,這類文學作品能夠直接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可以讓學生快速沉浸到作品的情境與情緒中,開展深度賞讀。但有一部分文學作品的情緒是內(nèi)斂的,是極其含蓄的,這也是中國文人的一大特征。在學習此類文章時,學生需要理解文學作品的表層含義,了解作品的主要描述對象,隨后將自己設身處地地置于文中的情境中,細細品味作者在當下情境和文學架構中蘊藏著怎樣的情感,才能真正與作者、作品建立起情感共鳴,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些什么。古典詩詞、民國時期的文豪作品、寫景抒情散文中常見這種情緒表達。如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反映當時社會人民的底層生活,是一種苦難的直觀反饋,卻暗含著對時代的批判與諷刺。這類文學作品的賞析較難,卻有著極其深遠的教育意義,想要真正理解此類文學作品,并感受到這類思想情感,需要一定的文學功底和感性思維。而此時,將美術作品帶入語文課堂,便可以利用形象、直觀的場景畫面,將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與情境之中,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相應的視覺沖擊感,加強學生的情緒體驗,還可以彌補部分學生想象能力較差,不能在腦海中生成對應畫面的缺憾。
例如小學語文《月是故鄉(xiāng)明》這一課的教學中,文章通篇描寫了故鄉(xiāng)的月亮及作者在“背井離鄉(xiāng),漂泊天涯”的過程中見到的“許許多多的月亮”,僅以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講述出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小學生的思維本就比較直接,寫景抒情類散文的鑒賞難度又相對較高,無形之中加大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在本課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導入美術元素,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搜索優(yōu)秀畫作,或直接以AI繪畫軟件,繪制對應的畫作。畫面內(nèi)容可以是作者回憶中的童年,小小的人與一到夜晚便會成為作者私人樂園的故鄉(xiāng),以及成年后的作者在四海漂泊之際見過的大小月亮,形象生動的畫面可以給予學生極強的視覺沖擊,兩相對比之下,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便會自畫中迸發(fā)。
(三)習作訓練,使用美術作品完成自我表達
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便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語言能力中便包括了文字表達能力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需要學生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積累一定的優(yōu)秀詞句,具備較為深厚的文學底蘊,能夠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靈感與寫作素材,再將此類信息整合,并融入個人的意志與思想,調(diào)整文章的結(jié)構、邏輯,在優(yōu)秀的語言組織能力下完成書面化表達。實際上,習作教學一直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學生在寫作練習中可能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學生日常的素材積累量不足、沒有寫作靈感、不知道寫什么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從本質(zhì)上來說,這是學生的思維混亂、僵化、個性化不鮮明、表達能力弱、語言組織能力差等問題導致的。文字創(chuàng)作和美術創(chuàng)作同樣都是通過具體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來傳達自己內(nèi)心情感、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所以教師可以在習作練習中引入美術學科知識,構建融合式課堂。利用美術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引導學生完成自我表達。圖畫是人最早接觸的一種信息,也是人最早學會使用的自我表達方式,絕大部分人使用圖畫甚至早于使用語言。所以,圖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不知道寫什么、不知道怎樣表達的問題。
以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的教學為例。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較差,難以支撐其完成長段落的書面表達,但三年級小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寫作經(jīng)驗,而本次習作又是敘事作文,學生能夠輕易地調(diào)動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找到對應的寫作素材,無論是在學校與同學之間的玩耍,還是在課余時間與家長、其他伙伴之間的玩耍,都可作為本次的寫作素材。所以本次寫作教學的重難點問題,是要指導學生如何正確整理寫作大綱,梳理文章結(jié)構,讓整個故事發(fā)展得更加自然、流暢。在本次習作教學時,教師先開展了口語交際,讓學生以“一次難忘的游玩”為主題,回憶自己過往的人生經(jīng)歷,并組織語言,在小組內(nèi)和其他同學分享想寫的內(nèi)容。教師在巡堂時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的表達邏輯并不清晰。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拿起畫紙,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畫面畫出來。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會多次回憶玩耍的細節(jié),梳理整個游戲的過程。教師還提供了一些語言引導,如:“同學們想一想,這次游玩是由誰先提出的呢?大家是怎么開始這次游戲的呢?中間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最后又是怎樣結(jié)束的呢?”以問題的形式提點了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與結(jié)果,幫助學生完成了文章結(jié)構、大綱的梳理。
(四)文藝審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將美術與語文融合關聯(lián)在一起也需要從文藝審美的視角,幫助學生樹立起積極、正向的文學價值觀、思想觀;并且從中提煉出美學元素來帶動學生參與深層次學習。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將審美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同時在藝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概念中也提出強化藝術鑒賞教學的硬性要求,兩者融合互動需具備一個共同的方向和出發(fā)點。在語文審美教學方面包含較為豐富多元的f5fee8b941336497b4f694ab8243d79e16567efc718679444dba4826e05b8290內(nèi)容,其遵循積極正確的文藝、文學審美觀和價值觀;而在藝術領域則需要充分遵循一個積極、正向的政治文藝審美思想。
為此,教師在審美教育過程中需要從立德樹人的視角,從文學、倫理、道德、政治等多個角度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思想,提高學生的審美研學水平。即所開展的審美教育活動均需要以立德樹人為出發(fā)點。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通過美術繪畫,結(jié)合語文學科中的語言描述、語言審美,將其中的戰(zhàn)友之情進行細致深入的展示和表達。在語言審美板塊可以讓學生從語言細節(jié),如“班長艱難咽下戰(zhàn)友吃剩的魚骨頭”,對其中的革命情誼進行展示;而在繪畫中則可以從服飾細節(jié)、色彩搭配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刻畫還原栩栩如生的畫面,將翻雪山過草地時期的艱難情景,通過連環(huán)畫進行展示。因此,教師在將美術與語文融合互動的過程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正向的政治文藝審美觀、價值觀,從文學、政治、藝術等多個領域融合其中的審美共性,培養(yǎng)學生正向的審美思維。
(五)想象能力培養(yǎng),還原藝術與語言的詩意化場景
在小學生的腦海中還保留著學前教育階段的詩意化思維,小學生天真爛漫的性格總是會使其聯(lián)想到奇幻的畫面,而語言教學中也包含大量虛幻描述以及天馬行空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最大限度保護學生童真、童心,在將語文與美術結(jié)合在一起的過程中需體現(xiàn)出兩者融合的詩意化特征,將優(yōu)美的詞句、短語與優(yōu)美的圖片、圖文進行融合,帶動學生在良好的審美時空以及想象探索空間中進行學習,發(fā)散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在學習期間能夠獲取到深刻的審美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將語言以圖畫、圖像的形式進行輸出表達,融合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想和看法,在學習過程中嘗試以靈動、靈活的畫面向他人展示自身的詩意化思維和奇幻想象空間。
比如,在完成《繁星》的教學之后,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腦海中的繁星描繪出來,再由美術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語言描述,在白紙、畫板或電子屏幕上繪畫出“繁星”場景。例如,在a同學的語言描繪中“我腦海中的繁星是滿天的花朵和落葉,也是天空中隨風飄動的蒲公英”。美術教師則可以帶動學生通過細節(jié)刻畫、點綴,將語言和夢想轉(zhuǎn)化成現(xiàn)實圖案場景,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詩意化思維,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美術教師與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結(jié)合學生的詩意化思維,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帶動學生進行自由的表達。
四、 中小學語文與美術學科整合中的注意事項
第一,新課標背景下,教師開展的跨學科整合式教學,必須建立在了解課本、明確課標要求、正確理解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教師要深度研究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熟悉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及語文教學的素養(yǎng)目標。另外,教師不僅要了解語文課本,還需要了解美術教材,在全面了解教材內(nèi)容后,能夠找出二者間的聯(lián)系性,才能構建起有實用價值的聯(lián)動橋梁。
第二,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整合美術學科,要強調(diào)學科融合的有效性。有效性的整合式教育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尋找有密切聯(lián)系的教學資源,構建自然、順暢的整合式課堂。其次,教師應在整合式教育中,體現(xiàn)出兩種學科各自的特征,又要注意不能讓美術學科搶了語文課堂的“風頭”。教師應始終以語文教學為主,有機融入美術相關的資源、內(nèi)容或知識與技能,讓美術知識成為語文課堂上的最佳輔助,才能體現(xiàn)出跨學科整合式教育的作用。在此期間,教師要注意的是,美術是一門藝術類學科,應用美術教育資源構建美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式教學,就要突出藝術學科的特征。而這也正是美術與語文學科的相同點。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中構建充滿藝術氛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和美術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在教學方法及組織形式的設置上,教師要突出學生本位,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的整合式課堂,不能讓整個課堂變?yōu)榻處熞粋€人的“演講”舞臺,而是要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學習、主動探究。通過美術和語文的聯(lián)動,打造極具趣味性、吸引力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歡快的教學氛圍下,主動完成教學活動并學到相應知識,給學生帶來愉快的學習體驗,才能給予學生學習、發(fā)展的動力。最后,有效性的課堂要強調(diào)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本就是教育中的必要過程,可以充分反映出階段性的教學質(zhì)量及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還有著較強的促學、促教功能,教師和學生都能從評價結(jié)果中獲得相應的反饋。而整合式教育本身便是一種新的嘗試,其教學評價的重要性也就更為突出。每一次的整合式教學都應有相應的評價,用于檢測學生對本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在整合式課堂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生成情況。在精準地評估后,教師還要及時反思整個教學流程,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調(diào)整整合策略,逐步提高個人的教學成果及語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在完整的教學評價中,學生也能夠慢慢了解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滿足感和自信心,這些都將成為學生前進路上的動力,鼓勵學生不斷在求學之路上前行。
五、 結(jié)論
綜上所述,中小學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間有著較強的融合性、互補性與相似性,在教育中,可以互相促進、互相輔助。將二者整合,構建融合式教學,可以促進學科間的互助與交融,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突出美育的核心育人功能,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審美情趣生成,是全面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在新課改的綜合化教育大背景下,教師要基于語文與美術學科的共性,發(fā)揮出二者整合后的協(xié)同育人功能,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性培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成長為更適應現(xiàn)代化社會環(huán)境、可滿足個人終身發(fā)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曉筱.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美術與語文跨學科教育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2.
[2]鄭悅.小學美術與語文融合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34):165-166.
[3]張珊.小學階段美術學科無邊界教學的設計與探索[D].洛陽:洛陽師范學院,2021.
[4]杜成潭.淺談美術與各學科融合的可能性與有效策略——以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融合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1(10):70-71.
[5]張文芳.淺談美術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J].智力,2021(3):57-58.
[6]王先偉,姚光玲.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3,19(Z1):4,43.
[7]劉澤曌.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教學改革探索[J].新課程(教研版),2012(6):171-172.
作者簡介:李宇娟(1982~),女,滿族,山西晉中人,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金塔鎮(zhèn)九年制學校,研究方向: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