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是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課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福利國家轉(zhuǎn)向社會投資范式試圖超越效率與公平的權(quán)衡。本文利用經(jīng)合組織國家社會福利支出數(shù)據(jù)庫(SOCX)和福利國家比較數(shù)據(jù)集(CWS)建構(gòu)了涵蓋18個經(jīng)合組織福利國家1990年至2017年的面板數(shù)據(jù),以福利支出指標和稅后基尼系數(shù)為代理變量,檢驗了福利國家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收入不平等的關(guān)系,特別是福利體制對兩者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效應。結(jié)果顯示:在控制一系列變量的條件下,福利國家提高社會投資類政策支出比例有助于緩解收入不平等;在主效應的前提下,福利體制對兩者的關(guān)系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其中保守主義福利體制強化了兩者關(guān)系,而南歐和東亞福利體制削弱了兩者關(guān)系。這表明福利體制對理解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改革以及緩解收入不平等仍有一定的理論和現(xiàn)實生命力。
關(guān)鍵詞:經(jīng)合組織福利國家" " 社會投資范式" " 稅后基尼系數(shù)" " 福利體制" " 調(diào)節(jié)效應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828(2024)01-130-28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24.01.011
袁小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qū)講師(珠海 519087)。
一、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體人民共同富?!笔侵袊浆F(xiàn)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是所有國家所面臨的共同課題。福利國家自二戰(zhàn)后誕生以來就扮演著通過再分配減少不平等的核心功能(Barr,2001)。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福利國家在經(jīng)歷凱恩斯主義的國家路線以及新自由主義的市場路線均宣告失敗后,再次面臨發(fā)展的十字路口;另一方面,隨著后工業(yè)社會轉(zhuǎn)型、經(jīng)濟全球化等重塑了福利國家的風險性質(zhì)與結(jié)構(gòu),使得福利國家在應對諸如收入不平等、工作—家庭平衡以及代際公平方面越來越不理想,人口的老齡化又加劇了福利國家財政可持續(xù)性和承載能力的危機。在這些挑戰(zhàn)下,“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作為一種經(jīng)濟和社會變革的綜合范式,使福利國家更好地適應當代知識經(jīng)濟的風險和需求結(jié)構(gòu),超越效率與公平的權(quán)衡,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公平的最大化,引發(fā)了一場寂靜的“范式革命”(Ferrera,2009;Morel amp; Palier,2012;潘屹,2013;Hemerijck,2018;李迎生、羅宏偉、林淑儀,2023)。
關(guān)于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多大程度上緩解了不平等,當前的實證文獻給出了爭議性的結(jié)果,有的研究認為社會投資范式中的兒童照顧政策,形成了“馬太效應”,擴大了不平等(Cantillon,2011;Cantillon amp; Van Lancker,2013;Nolan,2013;Parolin amp; Van Lancker,2020);也有的認為社會投資范式中的兒童照顧政策與工作—家庭平衡政策互相協(xié)調(diào),緩解了不平等(Heckman,2000;Esping-Andersen,2002;Vandenbroucke amp; Vleminckx, 2011;Kvist,2013,2015)。
在這種爭議下,本文試圖去回答: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緩解了不平等嗎?福利體制對上述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有著怎樣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為此,本文首先從理論上回顧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并在相關(guān)文獻的基礎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接著,從方法上介紹數(shù)據(jù)的來源、樣本及變量測量;最后,在對核心變量描述的基礎上,探索變量關(guān)系,進而采用面板數(shù)據(jù)的固定效應模型對研究假設進行了檢驗。
二、理論與文獻回顧
(一)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范式
從福利范式的角度來看(Hall,1993,2020),社會投資范式在社會政策的性質(zhì)、目標、時間維度以及政策工具等方面均與此前的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范式有所不同(李姿姿,2016;錢寧、王肖靜,2020;時立榮、付崇毅,2021)。
首先,在政策性質(zhì)上,新自由主義認為慷慨福利的提供意味著經(jīng)濟效率的損失;而社會投資范式則認為社會政策有生產(chǎn)性,可成為經(jīng)濟增長的先決條件,以促進和支持經(jīng)濟增長。在福利組合方面,雖然社會投資范式與新自由主義一樣相信市場,但承認市場失靈所產(chǎn)生的風險遠超過個人及家庭的應對能力。此外,考慮到在新風險挑戰(zhàn)下,福利國家社會保障邏輯的有效性不斷下降,傳統(tǒng)的社會保險不再是有效的風險緩沖器。因此,投資視角不僅強調(diào)政府對市場的積極干預和指導,還強調(diào)在基本社會保障的基礎上,輔以其他的社會政策介入。換言之,社會投資并不是對傳統(tǒng)社會保障的替代,適當?shù)淖畹褪杖氡Wo是社會投資有效的先決條件,兩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huán),社會投資政策才會有效。與此同時,為了有效應對不確定的生命歷程,社會投資范式強調(diào)圍繞生命歷程發(fā)展制定彼此銜接的社會政策。
其次,在政策目標上,與側(cè)重風險發(fā)生事后補償?shù)姆妒讲煌鐣顿Y范式強調(diào)風險事前預防,認為社會政策應為個人提前做好準備,以積極應對知識經(jīng)濟的新風險,促進勞動力市場參與的能力和機會,通過高水平就業(yè)來提高目前及未來工作者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進而增加稅收促進福利國家財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Taylor-Gooby et al.,2015;Bakker amp; Van Vliet,2019)。針對新自由主義范式所帶來的社會分化,社會投資強調(diào)增加社會包容性,并盡量減少貧困的代際轉(zhuǎn)移。即在時間維度上,社會投資政策被視為一種跨期投資,不僅關(guān)注當前的平等與回報,也關(guān)注未來的回報與代際正義(范斌,2006;錢寧、陳立周,2011a,2011b)。
第三,在政策工具上,社會投資范式強調(diào)生命歷程視角下基于三個核心支柱的政策互補與整合:(1)提高人力資本和能力的儲存(stock),這類政策主要是提高個人的知識與技能,使其更能適應知識經(jīng)濟的要求,并且提升勞動參與率,此類政策工具包括嬰幼兒護理、早期教育、人力資本和培訓、終身教育等;(2)促進勞動力市場參與和生命歷程的流轉(zhuǎn)(flow),這類政策關(guān)注讓勞動者在不同的生命歷程中均可以提高勞動參與,特別是對后工業(yè)社會中的非典型就業(yè)者,如剛畢業(yè)學生、失業(yè)者、女性、靈活就業(yè)者等,此類政策工具包括失業(yè)保險、工作與家庭平衡、帶薪育兒假,靈活的雇傭關(guān)系和工作時間、終身學習以及長期護理等;(3)維持強大的最低收入普遍安全網(wǎng),作為社會保障和經(jīng)濟穩(wěn)定的緩沖(buffer)。這類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個人或家庭獲得最低的保障,從而在風險襲來時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此類政策工具包括最低薪資、失業(yè)津貼、靈活就業(yè)保障以及最低社會保障等(Esping-Andersen et al.,2002;Ronchi,2021;劉春榮,2023)。
總之,從生命歷程的視角來看,社會投資范式試圖在后工業(yè)社會中通過政策協(xié)助個人從兒童到老年所有生命歷程階段提前準備,更好地應對后工業(yè)社會的風險,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并且圍繞三種功能所形成的“套餐式”政策銜接與協(xié)同,形成社會政策的“1+1>2”疊加效應。
(二)福利國家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不平等
針對新自由主義范式下福利國家功能的失效,特別是兒童和(在職)貧困攀升以及社會排斥所導致高昂的社會成本,社會投資范式的理論倡導者認為社會投資相關(guān)的政策將有助于增加社會包容性,并盡量減少貧困的代際轉(zhuǎn)移。對此,學者們就部分政策工具開展了一系列實證研究,并圍繞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不平等兩者的關(guān)系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針對社會投資倡導者所認為的社會投資可能帶來社會包容性以及對不平等的緩解,挑戰(zhàn)的學者們指出,在社會支出預算有限的前提下,福利國家的新舊兩種支出之間存在資源競爭或替代,對新風險的社會投資政策支出增加,并不能減少相對貧困,甚至會產(chǎn)生“馬太效應”,進一步擴大不平等。例如,對社會投資范式最有影響力的挑戰(zhàn)者貝亞·坎蒂龍(Bea Cantillon)指出,既有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福利國家在實施社會投資政策后,社會不平等的趨勢整體上并沒有明顯減弱。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隨著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社會支出中對新風險的支出比重顯著增加,剝奪了對舊風險的轉(zhuǎn)移支付資源,“以至于忘記代際不平等的持久性,任由那些因殘疾、疾病或老年而無法通過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擺脫貧困的人自生自滅”(Cantillon,2011)。此外,社會投資政策雖有助于增加就業(yè),但始終不能減少相對貧困。由于社會投資政策與工作機會有關(guān),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者有更多的機會使用諸如兒童照顧等公共服務,鑒于服務被認為比傳統(tǒng)的現(xiàn)金轉(zhuǎn)移更不具有再分配性,從政策設計和就業(yè)的社會分層情況來看,這導致資源最終流向高收入群體,進而影響社會政策的再分配,形成對窮人不利的“馬太效應”(Cantillon,2011;Pavolini amp; Van Lancker,2018)。
除了兒童照顧政策領(lǐng)域外,挑戰(zhàn)的學者們進一步指出,“馬太效應”也存在于勞動力市場政策中。由于社會投資范式下的政策目標不是傳統(tǒng)的中產(chǎn)階級,而是遭受新風險挑戰(zhàn)的年輕人、失業(yè)者、移民、婦女等群體,勞動力市場政策對希望工作或有工作的人至關(guān)重要,特別是對那些需要一定認知技能水平的項目如職業(yè)訓練、培訓、工資補貼等政策。然而,這些勞動力市場政策,特別是工資補貼卻產(chǎn)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其強化了中產(chǎn)階級對社會項目的支持,而對新風險承受者們的效果卻不一定明顯(Bonoli amp; Liechti,2018;No?l,2020)。
對于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不平等及其政策所產(chǎn)生的“馬太效應”,維護者的反駁如下:
首先,對于福利國家向社會投資轉(zhuǎn)向時在新舊兩種風險的社會支出所產(chǎn)生的資源競爭,在范登布魯克和弗萊明克斯(Vandenbroucke amp; Vleminckx,2011)看來,對新風險的社會投資類政策支出增加并不完全是對舊風險的社會保障類政策支出的完全替代,資源向新風險福利支出的轉(zhuǎn)移只是部分地解釋了舊風險支出下行的壓力。詹森(Jensen,2008)進一步指出,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主要是由人口推動的,舊風險支出的壓力更多來自醫(yī)療保健,而非來自社會投資類政策的實施。技術(shù)變革、醫(yī)療消費主義和人口老齡化導致福利國家的公共醫(yī)療支出增加??紤]到個人對健康的重視,預期壽命的增加,醫(yī)療支出的增加可能是福利國家面臨預算壓力的最重要來源。阿蘭·諾爾(Alain No?l,2020)對北歐福利國家的實證研究表明,新舊兩種風險的替代效應的證據(jù)不明顯,因為針對新風險的政策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福利國家機構(gòu)和再分配預算規(guī)模決定的,并且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和兒童照顧等政策支出,與針對舊風險的社會保護政策支出彼此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
其次,在福利國家社會投資范式下,對于新風險的服務類支出比舊風險的現(xiàn)金轉(zhuǎn)移類支出更不具有再分配性,社會投資的維護者認為這是挑戰(zhàn)者對社會投資范式存在一定的誤讀。社會福利服務的再分配功能是否比現(xiàn)金福利更少,這是很有爭議性的,發(fā)達國家之間跨國貧困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滿足工作年齡人群福利需求的項目的現(xiàn)金支出程度決定的(Vandenbroucke amp; Vleminckx,2011)。安德森和邁爾斯(Esping-Andersen amp; Myles,2009)也認為服務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取決于兩個因素:公共服務支出的總規(guī)模和接受這些服務個人收入的分配程度。因此,社會政策的再分配效果取決于服務支出相對于現(xiàn)金轉(zhuǎn)移支出實際總影響,而非服務支出相對于現(xiàn)金轉(zhuǎn)移支出的再分配效率。如果要評估相對效率,則需要審視這兩類支出在家庭中分布的情況(Ghysels amp; Van Lancker,2011;Lancker amp; Ghysels,2012)。
最后,針對兒童政策以及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的“馬太效應”,博諾利(Bonoli,2009)指出,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具有兩面性。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既可以提高人力資本,也可以通過負向激勵將人們轉(zhuǎn)向就業(yè)。即積極勞動力市場實際上是一個連續(xù)的概念,從一個極端強調(diào)保護(就業(yè)保護、提前退休和被動的失業(yè)福利)到另一個極端強調(diào)再商品化(緊縮、工作福利和放松管制)。以社會投資導向的積極勞動力政策處于這一連續(xù)譜系的中間。此外,社會投資的維護者也不認為增加就業(yè)是消除貧困的唯一辦法。由于社會投資范式假設經(jīng)濟、就業(yè)和社會政策的目標相輔相成,只有通過適當?shù)恼咴O計才能確?;パa性(Bakker amp; Van Vliet,2021)。社會投資和社會保障構(gòu)成了積極福利國家不可或缺的兩大支柱,社會投資只是福利國家將其與保障、再商品化三者結(jié)合起來的其中一個維度,當在社會保障與社會投資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huán)中,社會投資才能發(fā)揮作用。
綜上,從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不平等的爭議性文獻中,可以看出:
(1)當前對福利國家社會投資轉(zhuǎn)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社會投資范式下的個別或幾個政策工具組合與不平等之間關(guān)系的研究,這實際上并不是對社會投資范式的完整測量;
(2)當前文獻對政策效果的研究主要采用某一時期的截面數(shù)據(jù),在分析上無法捕捉社會政策的時間滯后影響,特別是考察政策所產(chǎn)生的不平等效應,實際上需要從更長的時間周期來考察政策的社會影響;
(3)當前文獻對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不平等的爭議性結(jié)果表明,這些研究側(cè)重于考察個別或幾個社會政策工具的再分配效應,然而,社會投資范式更強調(diào)關(guān)注政策工具之間所形成的協(xié)同與組合效應,這意味著社會投資政策工具不同組合的再分配機制有相同之處。特別是,社會投資政策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一定的現(xiàn)實條件,當前研究文獻的爭議性結(jié)果,忽略了社會投資政策實施的宏觀制度背景。即同樣的政策工具及其組合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政策效果,這意味著當前的實證研究可能忽略了潛在的調(diào)節(jié)變量。
(三)福利體制潛在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福利體制(regime)的視角源于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G?sta Esping-Andersen,1990)在《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中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他認為福利國家是一種特殊的政治經(jīng)濟關(guān)系,與各國的立法及組織方面的特性系統(tǒng)性地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復合體。福利體制并非局限于政府的公共福利,更非局限于單一、特定福利政策與方案,而是包含政府、市場、家庭組合的福利生產(chǎn)系統(tǒng)?;诟@麌摇叭ド唐坊钡某潭扰c“階層化”效果,結(jié)合社會公民權(quán)的政治經(jīng)濟過程,加上階級(政治)結(jié)盟的概念,艾斯平-安德森(Esping-Andersen,1999)將主要的福利國家歸為三種不同的福利體制類型:(1)自由主義體制:以市場為核心提供福利,去商品化效果最小,社會階層化分化,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保守主義體制:以家庭為核心提供福利,權(quán)利附屬于地位,宗教影響下的傳統(tǒng)家庭關(guān)系,國家處于輔助角色,如奧地利、法國、德國等;(3)社會民主主義體制:以政府為核心提供福利,強調(diào)普遍主義與去商品化,其體制主要是追求最大程度的平等,所有階層都納入一個普及的保險體系,如丹麥、芬蘭、瑞典等。
艾斯平-安德森的研究在學術(shù)界引發(fā)了廣泛的探討,大量的學者追隨他的腳步,由此開創(chuàng)了持久的“福利國家建模的事業(yè)”(Powell amp; Barrientos,2011;Powell et al.,2020),學者們也在福利國家“三個世界”的基礎上,驗證了諸如南歐、東亞等多個福利世界的可能。作為歐洲大陸的一個次區(qū)域,南歐國家是否納入保守主義體制一直存在爭議。南歐國家雖然也采納了類似歐洲大陸福利國家的高福利政策,但其福利體系的典型特征是:碎片化與兩極分化,不平衡與不平等現(xiàn)象突出,福利范圍較為狹窄,救濟水平相對較低,且嚴重依賴家庭保障,這一模式也被學者稱為地中海體制,如意大利、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等(Ferrera,1996;Minas et al.,2014)。以西方的福利體制為參考,一些學者將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省、中國香港特區(qū)等國家和地區(qū)內(nèi)在相似的福利體制類型稱為東亞福利體制,這也被認為是繼“三個世界”之后的第四種福利體制,其典型的特征包括:政府集中力量優(yōu)先發(fā)展經(jīng)濟,福利政策服務于經(jīng)濟發(fā)展,在儒家文化和集體主義觀念下,家庭和地方社會是個體獲得福利的重要來源,社會福利支出水平和覆蓋面相對較低,社會福利資格具有明顯的身份差異(葉崇揚,2018;林閩鋼、陳穎琪,2020)。
從福利體制的視角來看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不平等之間的關(guān)系,與強調(diào)微觀層面的個體不平等研究所不同的是,它強調(diào)了“宏觀甚至中觀的社會背景對社會不平等的重要性”(李路路、陸玲玲,2023),并對兩者存在潛在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首先,福利體制調(diào)節(jié)了社會投資范式在不同福利體制下的實施重點與差異。社會投資雖然作為一種新興的席卷整個福利國家的政策范式,然而,由于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政策遺產(chǎn)以及改革政治聯(lián)盟的差異,不同福利體制下的國家對社會投資范式有著不同的理解;圍繞社會投資核心支柱的政策工具或政策組合的實施,在不同體制下的國家之間亦呈現(xiàn)差異與多樣性(Garritzmann et al.,2017)。例如,北歐的社會民主福利體制國家(如丹麥、瑞典和芬蘭等)一直被視為社會投資的先驅(qū)者,這些國家在健康和教育之外還提供了廣泛的公共社會服務,加上積極的勞動力市場計劃,鼓勵并維持了高水平的男性和女性就業(yè)(Van Kersbergen amp; Hemerijck,2012;Bonoli,2013)。相比之下,保守福利體制的歐洲國家的社會投資卻進展緩慢,盡管德國、法國近些年也試圖通過改革家庭政策以及加大對兒童保育政策的投入,其社會福利仍以傳統(tǒng)的社會保險為主(Seeleib‐Kaiser,2016)。
其次,福利體制調(diào)節(jié)了社會投資范式的政策效果差異。當前福利國家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不平等之間看似矛盾且爭議性結(jié)果,在福利體制的調(diào)節(jié)下將獲得合理的解釋。例如,社會投資反對者貝亞·坎蒂龍(Bea Cantillon,2011)指出,兒童保育政策所導致的“馬太效應”不在于兒童保育政策的失敗,而在于保守主義福利體制下兒童保育政策與勞動力市場政策彼此的不連貫使得女性就業(yè)機會的不平等,低技能女性無法實現(xiàn)高就業(yè)率,加上長期照護和非典型就業(yè)的社會保障不足,產(chǎn)生了對低收入群體的“馬太效應”(Marx,2009;Van Vliet,2010)。而對社會投資的支持者范登布魯克等人來說,兒童政策并未導致“馬太效應”,也并非在于兒童保育政策的成功,而在于社會民主主義體制下福利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正規(guī)兒童照顧服務,在服務使用方面的分配非常平等,而在提供服務最少的國家,這種服務分配向母親擁有高技能的家庭傾斜。換言之,這些國家大量的正規(guī)兒童服務與所有技能水平的女性高就業(yè)政策彼此協(xié)調(diào),使得兒童政策的“馬太效應”并不存在(Vandenbroucke amp; Vleminckx,2011)。特別是,盡管從短期來看,部分社會投資政策工具可能會使中產(chǎn)階級家庭受益,但在諸如社會民主主義體制下,兒童保育投資和覆蓋率較高、工作場所對家庭更友好、社會援助和家庭福利較高的國家,社會投資政策可以對有孩子的貧困家庭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Plavgo amp; Hemerijck,2021),使其更有能力協(xié)調(diào)工作和家庭生活,更有可能在雙職工家庭的教養(yǎng)下,具有較低的兒童貧困率(Hemerijck amp; Plavgo,2021),并降低了可支配收入不平等(Sakamoto,2021)。
最后,福利體制解釋了當前社會投資范式在不同福利國家新舊大雜燴的現(xiàn)實。一方面,鑒于社會投資無法提供短期的選舉回報,它的跨期特征使其面臨最深刻的政治障礙。只要傳統(tǒng)社會保險項目仍與強大的內(nèi)部利益集團捆綁在一起,社會投資改革很容易被犧牲,從而被受約束的、偏向于現(xiàn)狀的福利改革所取代,畢竟在財政緊縮的背景下,福利國家的改革是避免責備的政治(Pierson,2001)。另一方面,除了厭惡損失的選民和對現(xiàn)狀有偏見的利益集團政治外,鑒于社會投資預期回報的因果不確定,當前痛苦與未來收益之間的鏈條過長,政策逆轉(zhuǎn)的風險進一步加劇了因果不確定的困境,使得社會投資政策不容易轉(zhuǎn)化為吸引選民的意識形態(tài)敘述,以此來推動政策福利范式的轉(zhuǎn)變。可以說,從福利體制來看,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它將導致新舊制度的大雜燴。
綜上所述,為了考察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不平等之間的關(guān)系,并驗證福利體制對兩者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本文提出了兩個核心假設(如圖1所示):
H1:從較長時期來看,在控制一系列變量的條件下,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qū)⒕徑馐杖氩黄降龋锤@麌业纳鐣顿Y轉(zhuǎn)向與收入不平等之間存在負向關(guān)系;
H2:從較長時期來看,在控制一系列變量以及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收入不平等主效應為負向關(guān)系的條件下,不同的福利體制對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收入不平等的關(guān)系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數(shù)據(jù)與樣本
本文所使用的核心數(shù)據(jù)來自經(jīng)合組織國家(簡稱OECD)社會支出在線數(shù)據(jù)庫(Social Expenditure Database,簡稱SOCX)1,該數(shù)據(jù)庫是經(jīng)合組織于20世紀90年代為了滿足對社會政策指標日益增長的需求而開發(fā)和建立。SOCX涵蓋了38個經(jīng)合組織成員國1980年以來詳細的社會政策支出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不僅包括強制性的公共支出數(shù)據(jù),也包括自愿性私人社會支出數(shù)據(jù),并按照下列政策領(lǐng)域進行分組:養(yǎng)老、遺屬、能力喪失有關(guān)的福利、健康、家庭、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失業(yè)、住房和其他社會政策(Adema amp; Fron,2019)。
SOCX數(shù)據(jù)庫具備兩個優(yōu)勢。(1)與歐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ESSPROS相比,SOCX對社會支出的定義更嚴格,在成員國數(shù)量方面囊括了歐盟之外的其他國家,涵蓋更長的時間序列。此外,SOCX對ESSPROS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重組,將其與勞動力市場政策的數(shù)據(jù)進行結(jié)合,以創(chuàng)建“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支出類別,還從教育數(shù)據(jù)庫中補充家庭津貼支出,以全面了解成員國幼兒教育和照顧情況,這些對于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研究來說是重要的項目。
(2)與傳統(tǒng)的截面數(shù)據(jù)研究相比,跟蹤較長時期的面板數(shù)據(jù)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一方面,從數(shù)據(jù)質(zhì)量來講,面板數(shù)據(jù)可以彌補或消除與解釋變量相關(guān)的遺漏變量,還可以在考察不同變量關(guān)系時將時間因素考慮進去,進而發(fā)現(xiàn)事物變化的動態(tài)趨勢;另一方面,從分析上講,面板數(shù)據(jù)可以構(gòu)建更復雜的數(shù)據(jù)模型,增加數(shù)據(jù)的自由度,甚至可在排除其他干擾因素的基礎上建立更確切的因果關(guān)系(Wilson amp; Butler,2007)。
(二)變量測量
本文的變量主要包括:自變量、因變量、調(diào)節(jié)變量和控制變量。
1.自變量
在對福利國家比較研究中,對福利國家衡量的通常做法是計算社會支出占GDP的比例,特別是在后工業(yè)轉(zhuǎn)型面臨“財政預算凍結(jié)”時期,通過比較社會支出分類所占比例變化,可以洞察福利政策不同領(lǐng)域隨時間支出的變化,進而反映福利提供制度的結(jié)構(gòu)性變化(Saunders et al.,1985;Kautto,2002;Siegel,2007;Jensen,2008;Castles,2009;Kuitto,2011,2016;Nikolai,2012)。
在此學術(shù)脈絡下,鑒于社會投資范式主要與福利國家的新舊兩種風險有關(guān),為了衡量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學者們將福利國家的支出按照風險性質(zhì)分為舊的補償性支出以及新的社會投資性支出兩類,其中補償性支出,主要應對工業(yè)時代的舊風險;而社會投資類支出,主要應對后工業(yè)時代的新風險。通過比較兩類支出的變化可以判斷福利國家社會投資轉(zhuǎn)向的可能與發(fā)展(Nikolai,2009,2012;Vandenbroucke amp; Vleminckx,2011;H?usermann,2012;Hemerijck,2012)。本文對“社會投資轉(zhuǎn)向”的衡量沿用補償—投資二分法的思路,將經(jīng)合組織數(shù)據(jù)庫中福利國家所有的9種社會支出比例數(shù)據(jù),按照社會投資范式的新、舊風險維度重新整合為3類舊風險(合并為補償性支出,變量標簽為old)和6類新風險(合并為投資性支出,變量標簽為new)。在此基礎上,將新風險的社會支出占所有社會支出的比例作為衡量福利國家社會投資轉(zhuǎn)向的核心指標Sir,其計算方式如下:Sir=新風險社會支出所占比例/(新風險社會支出所占比例+舊風險社會支出所占比例)。
2.因變量
不平等作為一個復雜的現(xiàn)象,學術(shù)界發(fā)展了多維度的概念和衡量指標。作為不平等的一個重要維度,在福利研究領(lǐng)域,收入的平等與否是決定幸福程度和福利水平極為重要的因素。對此,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通常使用基尼系數(shù)(Gini Coefficient)來衡量國家居民收入差距,依此顯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從概念和統(tǒng)計技術(shù)上來看,基尼系數(shù)有著不同的計算方法,如按年齡組、稅前收入和支出、人均和戶均收入、地區(qū)、稅前與稅后等不同類別的指標體系?;嵯禂?shù)對不同的分析單位及其權(quán)重較為敏感,進而影響對政策效果的判斷(何幫強、洪興建,2016)。鑒于SOCX數(shù)據(jù)庫中其他類別基尼系數(shù)的數(shù)據(jù)缺失較為嚴重,而稅后基尼系數(shù)(Post Taxes and Transfers Gini Coefficient)更有利于反映二次分配過程中收入分配程度,本文將其作為收入不平等的代理變量。
3.調(diào)節(jié)變量
對于調(diào)節(jié)變量,在埃斯平-安德森對福利國家的經(jīng)典分類的基礎上,結(jié)合當前福利體制的研究文獻,本文從SOCX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了18個典型的福利國家,按照福利體制將其分為五類:(1)自由主義體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英國和美國;(2)保守主義體制,包括奧地利、法國、德國、荷蘭;(3)社會民主主義體制,包括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4)南歐地中海體制,包括希臘、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5)以韓國、日本為代表的東亞體制1。
4.控制變量
福利國家的比較研究文獻指出社會支出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變量在進入模型時需要被控制。在福利比較研究時,通常是計算社會支出占社會經(jīng)濟總量(GDP)的比例,但這種處理方式也會受社會經(jīng)濟總量的影響。為回避匯率波動的影響,本文選擇了福利國家實際購買力GDP,通過對其取對數(shù)及平方,使該變量原本較大的數(shù)值得以壓縮至與其他變量在同一數(shù)量層次。福利國家人口年齡構(gòu)成,特別是65歲以上的依賴人口規(guī)模,將影響福利國家的再分配(Clayton amp; Pontusson,1998;Huber amp; Stephens,2001a;Clasen amp; Siegel,2007;Kuitto,2011),本文65歲以上人口數(shù)量(po65)取對數(shù)從而實現(xiàn)變量層次壓縮。權(quán)力導向的文獻還指出不同福利國家的左派政黨或勞工階級權(quán)力動員的程度也將影響福利國家的社會支出(Shalev,1983;Pierson,1996),本文以福利國家左派政黨比例(leftvot)以及工會密度(ud)為代理指標來衡量左派政黨與勞工階級權(quán)力動員程度。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機構(gòu)日益增長的權(quán)力和影響力也將對各國政府的政策能力形成挑戰(zhàn)(Castles amp; Mitchell,1992;Holliday,2000;Huber amp; Stephens,2001b;Busemeyer,2009),本文以福利國家貿(mào)易開發(fā)和金融開放指標(kaopen)為全球化的代理指標。
在獲得自變量、因變量、調(diào)節(jié)變量的基礎上,研究者以國家和年份為主要唯一標識,將SOCX數(shù)據(jù)庫與布雷迪等(Brady et al.,2020)所構(gòu)建的福利國家比較數(shù)據(jù)集(Comparative Welfare States Data Set,CWS)進行逐一合并,以獲得上述控制變量。鑒于2018年、2019年相關(guān)分析數(shù)據(jù)缺失比例嚴重,在剔除后,最終形成一個涵蓋18個OECD國家1990年至2017年長達近30年的面板數(shù)據(jù)。
總的來看,本文的變量及其數(shù)據(jù)來源如下表1所示:
四、實證分析
(一)核心變量描述統(tǒng)計
對核心變量進行描述統(tǒng)計顯示,就18個福利國家1990年至2017年近30年整體來看,福利國家新舊兩類風險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約為26.88%,其中,針對舊風險的政策支出比例(18.12%)遠高于針對新風險的支出比例(8.76%),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
從支出結(jié)構(gòu)來看,在舊風險支出中,以變量標簽“舊風險2”的支出比例相對較高(占8.11%),它代表著SOCX數(shù)據(jù)庫中的老年支出中的養(yǎng)老金、提前退休金、其他現(xiàn)金福利以及遺族(Survivors)支出中的養(yǎng)老金、其他現(xiàn)金福利和喪葬開支等。在新風險支出中,以變量標簽“新風險56”的支出比例相對較高(占5.14%),它代表著SOCX數(shù)據(jù)庫中的小學、初中以及職業(yè)教育支出。
就18個福利國家,1990年至2017年近30年整體來看,社會投資指數(shù)為0.32,上述核心變量的其他描述統(tǒng)計指標如表2所示。
對稅后基尼系數(shù)的分析表明,18個福利國家,1990年至2017年近30年整體平均為0.30,按福利體制稅后基尼系數(shù)進行分類統(tǒng)計描述后,可以看出不同福利體制的稅后基尼系數(shù)平均值呈現(xiàn)一定的差異(如圖2所示),其中社會民主主義體制的稅后基尼系數(shù)平均值最小,其次是保守主義體制,而自由主義體制的稅后基尼系數(shù)均值最大,東亞和南歐體制則居于中間。
更進一步,對福利體制與風險支出和稅后基尼系數(shù)分類統(tǒng)計表明不同福利體制下的結(jié)構(gòu)差異(如表3所示),其中社會民主主義體制下新舊兩類風險支出的比例之和最高,對新風險的支出比例高于其他福利體制(14.19%),相應地其社會投資比例指數(shù)也最高(0.43),在稅后基尼系數(shù)方面最低(0.25);保守主義體制下新舊兩類風險支出比例總和略低于社會民主主義體制,但對舊風險的支出比例最高(21.25%);地中海體制的新風險支出比例雖略高于東亞體制,但其社會投資比例指數(shù)最低,稅后基尼系數(shù)卻最高。
(二)變量關(guān)系探索分析
在數(shù)據(jù)描述的基礎上,筆者通過散點圖對核心變量之間的潛在關(guān)系進行了初步探索,線性擬合圖顯示兩者總體呈現(xiàn)負向關(guān)系(如圖3所示)。
為進一步探索福利體制對自變量與因變量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是否存在,對自變量與因變量按不同的福利體制再次進行散點圖及其擬合(如圖4所示),散點圖中的擬合線顯示,在南歐地中海福利體制下,與此前整體的擬合線相比,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原本的負向關(guān)系發(fā)生了變化,初步顯示福利體制對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guān)系存在一定的調(diào)節(jié)效應,至于該調(diào)節(jié)效應的程度有待進一步驗證。
(二)研究假設驗證分析
在上述探索的基礎上,為進一步驗證研究假設與調(diào)節(jié)效應,筆者進行了面板數(shù)據(jù)的回歸模型分析(如表4所示)。在分析過程中,模型1為所有控制變量的空模型;模型2為在空模型的基礎上,加入自變量后的主效應模型;模型3為加入交互效應后的面板數(shù)據(jù)固定效應模型,調(diào)節(jié)變量在本研究中為不隨時間變化的固定值,在面板數(shù)據(jù)的固定效應模型中將被視為共線性而被忽略。
鑒于不同國家之間存在個體效應,固定效應模型更適合本文的研究,Hausman檢驗發(fā)現(xiàn),F(xiàn)檢驗的p值為0.007(小于0.1),表示強烈拒絕原假設,認為FE優(yōu)于混合回歸,也證明更應該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如表5所示)。
表4中模型2的結(jié)果表明,就模型主效應來看,在控制全球化、65歲以上人口規(guī)模、GDP取對數(shù)及其平方、左派政黨比例、工會密度的變量基礎上,自變量系數(shù)為負,且統(tǒng)計顯著,這意味著對所有的福利體制來講,在控制變量的前提下,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比例與稅后基尼系數(shù)呈現(xiàn)負向關(guān)系。這說明在一定意義上福利國家增加對社會投資類政策支出所占比例將有利于緩解收入不平等,統(tǒng)計結(jié)果顯著(plt;0.05),表明研究假設1得到驗證。
更進一步,表4中模型3的交互效應模型顯示,在主效應為負前提下,以自由主義福利體制為參考組:(1)保守主義體制、社會民主主義體制的交互項系數(shù)為負,意味著保守主義體制、社會民主主義體制對福利國家社會投資支出比例與稅后基尼系數(shù)兩者的負向關(guān)系有顯著的強化或促進影響;(2)南歐地中海體制和東亞體制與社會投資支出比例變量的交互項系數(shù)均為正,意味著這些體制對福利國家社會投資支出比例與稅后基尼系數(shù)兩者的負向關(guān)系有削弱或抑制效應。并且,這些交互效應在保守主義體制(plt;0.1)、南歐地中海體制(plt;0.05)和東亞體制(plt;0.05)下均存在統(tǒng)計顯著性。表明研究假設2只是部分地得到驗證。
為進一步呈現(xiàn)不同福利體制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效果,通過對交互效應和邊際效應進行分析后,其交互效應值和相應的示意圖如下表6以及圖5所示。
五、結(jié)論與討論
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處理效率與公平是所有國家所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新舊兩種風險的挑戰(zhàn)下,“社會投資”作為福利國家的新范式試圖超越公平與效率的權(quán)衡。在這一范式下,福利國家社會投資轉(zhuǎn)向多大程度上緩解了不平等成為學者們爭論的焦點之一。針對現(xiàn)有實證研究在范式測量、數(shù)據(jù)以及調(diào)節(jié)變量上的不足,本文通過重新整合福利支出類別與構(gòu)建面板數(shù)據(jù),以福利支出指標和稅后基尼系數(shù)為代理變量,檢驗了福利國家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收入不平等的關(guān)系,特別是福利體制對兩者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本文發(fā)現(xiàn),在控制一系列變量的條件下,對不同的福利國家而言,提高社會投資政策支出比例將有助于緩解收入不平等;在這一前提下,福利體制對兩者的關(guān)系有部分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其中保守主義體制強化了兩者的關(guān)系,而南歐地中海體制和東亞體制則削弱了兩者的關(guān)系。
這一結(jié)果還表明,福利體制的視角在理解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改革,特別是在緩解社會不平等上仍舊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xiàn)實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新舊風險的挑戰(zhàn)下,不同福利體制的國家均試圖透過社會投資改革以協(xié)調(diào)效率與公平,并形成了不同的策略。
首先,社會民主體制的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國家是社會投資典范的奠基者和先鋒,這些國家所實施的社會投資相關(guān)的政策與改革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Morel amp; Palier,2012)。而這些國家對社會投資所有政策領(lǐng)域進行投資,涵蓋從幼兒保育到積極勞動力市場、終身學習等整個生命歷程階段的風險,新舊兩類風險的社會政策支出占GDP比例較高,兩者并行不悖。在實現(xiàn)高速的經(jīng)濟增長的同時,也減少了社會不平等,特別是在促進性別平等和社會凝聚力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Manow,2008)。
其次,作為社會投資典范的跟隨者,與社會民主體制國家相比,自由主義體制的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英國、美國等國采納了相對狹隘的社會投資典范策略,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通過縮減補償性福利供給的同時放松市場管制,依此啟動勞動力市場。這些國家在社會投資政策支出上只有教育相當可觀,其他領(lǐng)域仍然不發(fā)達,相對而言,在這個集群的福利支出中,私人支出占據(jù)相當可觀的比例(Garritzmann,2017)。由于福利國家只是提供基礎的保障以應對市場的失靈,福利政策傾向于資產(chǎn)調(diào)查式,即使在積極勞動力市場政策方面,也強調(diào)福利接受者需滿足特定的義務要求才能獲得相應的工作福利(workfare),因此在政策結(jié)果上最大的挑戰(zhàn)是不平等差距的擴大(Iversen amp; Wren,1998;Wren,2017)。
第三,歐洲大陸保守主義的奧地利、法國、德國等國家在社會投資領(lǐng)域的政策支出仍以舊風險的補償性政策支出為重點,雖然近些年嘗試進行年金改革,并試圖通過擴大幼兒照顧和教育政策(Seeleib‐Kaiser,2016),以及改革家庭政策來發(fā)展社會投資(H?usermann,2018),但社會投資支出的力度有限;在政策產(chǎn)出上,社會投資政策并不能惠及最脆弱的群體(如失業(yè)的貧困家庭及其子女),而是被受過教育的中產(chǎn)階級所用,無法產(chǎn)生包容性的后果,反而進一步強化了社會不平等,導致了所謂的“馬太效應”(Cantillon,2011;Nolan,2013;Bonoli et al.,2017:66—76)。
第四,作為社會投資典范的落后者,南歐地中海體制的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福利政策的重點仍然是補償性的,特別是養(yǎng)老金領(lǐng)取者和勞動力市場內(nèi)部人員的補償。雖然在金融危機之后開始通過家庭政策和積極勞動力政策領(lǐng)域進行社會投資(Guillén amp; León,2011;León amp; Pavolini,2017),但社會投資領(lǐng)域總支出普遍不足,甚至略低于OECD的均值,加之社會投資和補償性政策無法有效聯(lián)動,使得其社會不平等仍較為突出。
最后,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福利體制,在發(fā)展主義(或生產(chǎn)主義)福利國家的歷史遺產(chǎn)下,社會政策為經(jīng)濟目標發(fā)展服務。在社會投資范式下,福利國家的公共福利支出仍極其有限,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快速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為動員女性就業(yè),其不同程度地轉(zhuǎn)向社會投資。然而,這些投資政策的重點主要集中于兒童保育和家庭政策,而非勞動力市場和培訓政策,教育仍然高度依賴私人提供(Fleckenstein amp; Lee,2017)。
總之,對于福利國家的社會投資轉(zhuǎn)向與收入不平等之間的關(guān)系,福利體制不僅對兩者的關(guān)系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效應,并從中觀上解釋了其背后的差異。從更寬泛的意義來講,這也意味著在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要超越效率與公平,實現(xiàn)共同富裕,除了關(guān)注地區(qū)差異外(楊琨、彭華民,2023),更需要關(guān)注制度環(huán)境,通過制度設計和社會政策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實現(xiàn)減少收入不平等(李路路、陸玲玲,2023)。
盡管研究假設得到了部分地驗證,本文的研究仍面臨一些限制。首先,本文構(gòu)建的面板數(shù)據(jù),在個別變量以及樣本上存在一定的缺失,特別是社會福利支出數(shù)據(jù)仍無法剔除稅收的影響,而稅收對于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和社會保障的滿足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其次,不平等的緩解需要諸多經(jīng)濟和社會政策協(xié)調(diào)推動才能實現(xiàn)(顧昕,2023),本文所采用的稅后基尼系數(shù)僅為收入不平等的代理變量之一,這些數(shù)據(jù)與測量限制的突破是后續(xù)研究可進一步努力完善的方向。
[參考文獻]
范斌,2006,《試論社會投資思想及對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啟示》,《學?!返?期。
顧昕,2023,《共同富裕的社會治理之道——一個初步分析框架》,《社會學研究》第1期。
何幫強、洪興建,2016,《基尼系數(shù)計算與分解方法研究綜述》,《統(tǒng)計與決策》第14期。
李路路、陸玲玲,2023,《邁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不平等研究》,《社會建設》第1期。
李迎生、羅宏偉、林淑儀,2023,《發(fā)展型社會政策:一個全球視野》,《社會政策研究》第1期。
李姿姿,2016,《社會投資:歐洲福利國家改革的新趨勢》,《國外理論動態(tài)》第12期。
劉春榮,2023,《社會投資與歐洲福利國家的新自由主義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林閩鋼、陳穎琪,2020,《東亞福利體制研究爭論及新議題》,《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第4期。
潘屹,2013,《社會福利制度的效益與可持續(xù)——歐盟社會投資政策的解讀與借鑒》,《社會科學》第12期。
錢寧、陳立周,2011a,《當代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研究的新進展及其理論貢獻》,《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
——,2011b,《政策思維范式的演變與發(fā)展性社會政策的貢獻》,《探索》第5期。
錢寧、王肖靜,2020,《福利國家社會政策范式轉(zhuǎn)變及其對我國社會福利發(fā)展的啟示》,《社會建設》第3期。
時立榮、付崇毅,2021,《社會投資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治貧策略研究》,《社會建設》第2期。
葉崇揚,2018,《轉(zhuǎn)型中的東亞福利體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楊琨、彭華民,2023,《地區(qū)收入不平等與中國居民再分配福利態(tài)度——基于CGSS 2015的分析》,《社會工作》第3期。
Adema,W., amp; Fron,P. 2019,“The OECD SOCX Manual:2019 Edition.” (https://www.oecd.org/social/soc/SOCX_Manuel_2019.pdf).
Bakker,V., amp; Van Vliet,O. 2019,“Social Investment,Employment Outcomes an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across 26 OECD Countries.”Employment Outcomes an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across.
—— 2021,“Social Investment,Employment and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across 26 OECD Countries.”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Barr,N. A. 2001,The Welfare State as Piggy Bank:Information,Risk,Uncertainty,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noli,G. 2009,“Varieties of Social Investment in Labour Market Policy.”What Future for Social Investment.
—— 2013,The Origins of Active Social Policy:Labour Market and Childcare Policie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
Bonoli, G., Cantillon, B. amp; Van Lancker, W. 2017,“Social Investment and the Matthew Effect.”In A. Hemerijck (Ed.),The Uses of Social Invest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noli, G. amp; Liechti, F. 2018,“Good Intentions and Matthew Effects:Access Biases in Participation in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5(6).
Brady, D., Huber, E. amp; Stephens, J. D. 2020,Comparative Welfare States Data Set.
Busemeyer,M. R. 2009,“From Myth to Reality:Globalisation and Public Spending in OECD Countries Revisited.”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48(4).
Cantillon,B. 2011,“The Paradox of 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Growth,Employment and Poverty in the Lisbon Era.”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1(5).
Cantillon,B. amp; Van Lancker,W. 2013,“Three Shortcomings of the Social Investment Perspective.”Social Policy and Society 12(4).
Castles,F(xiàn). G. 2009,“What Welfare States Do:A Disaggregated Expenditure Approach.”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38(1).
Castles,F(xiàn). G. amp; Mitchell,D. 1992,“Identifying Welfare State Regimes:The Links between Politics,Instruments and Outcomes.”Governance 5(1).
Clasen,J. amp; Siegel,N. A. 2007,Investigating Welfare State Change:The‘Dependent Variable Problem’in Comparative Analysi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layton,R. amp; Pontusson,J. 1998,“Welfare-state Retrenchment Revisited:Entitlement Cuts,Public Sector Restructuring,and Inegalitarian Trends in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ies.”World Politic 51(1).
Esping-Andersen,G. 1990,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9,“Comparative Welfare Regimes Re-examined’.”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 G. 2002,“A Child-centred Social Investment Strategy.”Why We Need a New Welfare State.
Esping-Andersen, G., Gallie, D., Hemerijck, A. amp; Myles, J. 2002,Why We Need a New Welfare St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sping-Andersen,G. amp; Myles, J. 2009,“Economic Inequality and the Welfare State.”In W. Salverda,B. Nolan, amp; T. M. Smeeding (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Inequa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errera,M. 1996,“The ‘Southern Model’ of Welfare in Social Europe.”O(jiān)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6(1).
—— 2009,“From the Welfare State to 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From the Welfare State to 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Fleckenstein, T. amp; Lee, S. C. 2017,“Democratization,Post-industrialization,and East Asian Welfare Capitalism:The Politics of Welfare State Reform in Japan,South Korea,and Taiwa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33(1).
Garritzmann,J. L. 2017,“The Partisan Politics of Higher Education.”PS:Political Science amp; Politics 50(2).
Garritzmann,J. L.,H?usermann,S.,Palier, B. amp; Zollinger, C. 2017,“WoPSI-the World Politics of Social Investment: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to Explain Variance in Social Investment Agendas and Social Investment Reforms across Countries and World Regions.”LIEPP Working Paper (64).
Ghysels,J. amp; Van Lancker,W. 2011,“The Unequal Benefits of Activation: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 Distribution of Family Policy among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1(5).
Guillén,A. M. amp; León, M. 2011,The Spanish Welfare State in European Context. Ashgate Publishing, Ltd.
Hall,P. A. 1993,“Policy Paradigms,Social Learning,and the State:The Case of 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Britain.”Comparative Politics.
—— 2020,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usermann,S. 2012,“The Politics of Old and New Social Policies.”In G. N. Bonoli amp; David (Eds.),The Politics of the New Welfare St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18,“The Multidimensional Politics of Social Investment in Conservative Welfare Regimes:Family Policy Reform between Social Transfers and Social Investment.”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5(6).
Heckman, J. J. 2000,“Policies to Foster Human Capital.”Research in Economics 54(1).
Hemerijck,A. 2012,Changing Welfare States. OUP Oxford.
—— 2018,“Social Investment as a Policy Paradigm.”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5(6).
Hemerijck,A. amp; Plavgo,I. 2021,“Measuring Returns on Social Investment beyond Here-and-now Redistribution:A Commentary on Parolin and Van Lancker’s Response Article.”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31(3).
Holliday,I. 2000,“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Political Studies 48(4).
Huber,E. amp; Stephens,J. D. 2001a,Development and Crisis of the Welfare Stat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2001b,“Welfare State and Production Regimes in the Era of Retrenchment.”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107.
Iversen, T. amp; Wren, A. 1998,“Equality,Employment,and Budgetary Restraint:The Trilemma of the Service Economy.”World Politics 50(4).
Jensen,C. 2008,“Worlds of Welfare Services and Transfers.”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18(2).
Kautto,M. 2002,“Investing in Services in West European Welfare States.”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12(1).
Kuitto,K. 2011,“More than just Money:Patterns of Disaggregated Welfare Expenditure in the Enlarged Europe.”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1(4).
—— 2016,Post-communist Welfare States in European Context:Patterns of Welfare Polici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Kvist,J. 2013,“The Post-crisis European Social Model:Developing or Dismantling Social Investmen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29(1).
—— 2015,“A Framework for Social Investment Strategies:Integrating Generational,Life Course and Gender Perspectives in the EU Social Investment Strategy.”Comparative European Politics 13(1).
Lancker,W. V. amp; Ghysels,J. 2012,“Who Benefits?The Social Distribution of Subsidized Childcare in Sweden and Flanders.”Acta Sociologica 55(2).
León, M. amp; Pavolini, E. 2017,“‘Social investment’or Back to ‘Familism’: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Crisis on Family and Care Policies in Italy and Spain.”In Economic Crisis and Austerity in Southern Europe. Routledge.
Manow,P. 2008,“Electoral Rules,Class Coalitions and Welfare State Regimes,or How to Explain Esping-Andersen with Stein Rokkan.”Socio-economic Review 7(1).
Marx,I. 2009,“Be Belgium:The Quest for Sustainability,Legitimacy and a Way Out of ‘Welfare without Work’.”In The Handbook of European Welfare Systems .Routledge.
Minas,C.,Jacobson,D.,Antoniou,E. amp; McMullan,C. 2014,“Welfare Regime,Welfare Pillar and Southern Europe.”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4(2).
Morel,N. amp; Palier,B. 2012,Towards a Social Investment Welfare State?Ideas,Policies and Challenges. Policy Press.
Nikolai,R. 2009,“Towards Social Investment?Patterns of Public Policy in the OECD World.” In N. Morel,Palier,B., amp; Palme,J. (Ed.),What Future for Social Investment? Institute for Futures Studies.
—— 2012,“Towards Social Investment?Patterns of Public Policy in the OECD World.” In N. Morel, B. Palier amp; J. Palme (Eds.), Towards a Social Investment Welfare State:Ideas,Policies and Challenges. Policy Press.
No?l, A. 2020,“Is Social Investment Inimical to the Poor?”Socio-economic Review 18(3).
Nolan, B. 2013,“What Use is ‘Social Investment’?”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3(5).
Parolin,Z. amp; Van Lancker,W. 2020,“What a Social Investment ‘Litmus Test’Must Address:A Response to Plavgo and Hemerijck.”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31(2).
Pavolini, E. amp; Van Lancker, W. 2018,“The Matthew Effect in Childcare Use:A Matter of Policies or Preferences?”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5(6).
Pierson,P. 1996,“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World Politics 48(2).
—— 2001,“Coping with Permanent Austerity Welfare State Restructuring in Affluent Democracies.”The New Poli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Plavgo,I. amp; Hemerijck,A. 2021,“The Social Investment Litmus Test:Family Formation,Employment and Poverty.”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31(3).
Powell,M. amp; Barrientos,A. 2011,“An Audit of the Welfare Modelling Business.”Social Policy amp; Administration 45(1).
Powell,M.Y?rük,E. amp; Bargu,A. 2020,“Thirty Years of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A Review of Reviews.”Social Policy amp; Administration 54(1).
Ronchi, A. H. S. 2021,“Recent Developments:Social Investment Refor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S. L. Daniel Béland,Kimberly J. Morgan,Herbert Obinger,and Christopher Piers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Welfare State(2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kamoto,T. 2021,“Do Social Investment Policies Reduce Income Inequality? An Analysis of Industrial Countries.”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31(4).
Saunders,P., Klau,F(xiàn).,Co-operation,Of. E. amp; Development. 1985,“The Role of the Public Sector: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Growth of Government.”O(jiān)ECD Journal:Economic Studies. 4. 1985 Special Issue. OECD.
Seeleib‐Kaiser,M. 2016,“The End of the Conservative German Welfare State Model.”Social Policy amp; Administration 50(2).
Shalev,M. 1983,“The Social Democratic Model and Beyond:Two Generation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Welfare State.”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 6.
Siegel,N. A. 2007,“When (only) Money Matters:The Pros and Cons of Expenditure Analysis.”In N. A. S. Jochen Clasen (Ed.), Investigating Welfare State Change,The ‘Dependent Variable Proble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Edward Elgar.
Taylor-Gooby, P., Gumy, J. M. amp; Otto, A. 2015,“Can ‘New Welfare’Address Poverty through More and Better Jobs?”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44(1).
Van Kersbergen,K. amp; Hemerijck,A. 2012,“Two Decades of Change in Europe:The Emergence of 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41(3).
Van Vliet,O. 2010,“Divergence within Convergence:Europeanization of Social and Labour Market Policies.”European Integration 32(3).
Vandenbroucke,F(xiàn). amp; Vleminckx,K. 2011,“Disappointing Poverty Trends:Is 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to Blame?”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1(5).
Wilson,S. E. amp; Butler,D. M. 2007,“A Lot More to Do:The Sensitivity of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Analyses to Simple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Political Analysis 15(2).
Wren, A. 2017,“Social Investment and the Service Economy Trilemma.”In A. Hemerijck (Ed.),The Uses of Social Invest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責任編輯/鄧玉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