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而且隨著信息網絡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逐漸凸顯,這足以說明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的重要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上好道德與法治課是每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重要責任,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來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擺在教師面前需要深入探究的課題。本文以“多元文化 多樣魅力”一課為例,探討如何依托信息技術,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活躍課堂氛圍,讓課堂充滿活力,以此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正確看待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樹立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
一、教材分析
“多元文化 多樣魅力”是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七課的內容,這一課屬于第三單元“多樣文明 多彩生活”中的內容,主要學習的是古代人類文明的歷史和文明世界的文化遺產,旨在讓學生在了解這些文明與文化的基礎上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并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文化育人一直是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大方向,所以上好這堂課尤為重要。本節(jié)課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各不相同的生活環(huán)境”“多彩的世界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每部分都是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待文化,讓學生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色彩,為了將這堂課更詳盡地展示給學生,筆者預用三個課時組織教學,并用信息技術工具,如PPT、多媒體視頻、微課等形式開展,以此激活課堂。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自我認知能力,但是文化認知水平還較淺,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了解較少,更不用說世界文化了。在當下文化同質化、文化入侵嚴重的世界形勢下,小學六年級學生更應該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了解更多關于世界文化的知識,擺正自己的世界觀、文化觀,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認知。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識別世界地圖上不同國家的位置,并掌握地球上人類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特點,在對比后感悟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美。
2.帶領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禮儀、文化、建筑等方面的不同,讓學生認知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特點,充分了解文化的差異性,初步認識文化與環(huán)境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會文化交流與交融的意義,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3.通過網絡資源輔助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特1qkhJioucZtf/dzQ8zzQNMZG20NRDsyCCEAIR9PAjj4=點,教會學生懂得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力。
4.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的文化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下感知各地文化的差異,并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懂得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樹立對各地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四、教學活動
(一)第一課時——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
師:大家都聽說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故事吧,那么誰知道具體是哪七大洲、四大洋?
生1:我知道七大洲,分別為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歐洲、非洲、南極洲、亞洲。
生2:我知道四大洋,分別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師:我們一起觀看世界地圖的地貌視頻,分別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你們發(fā)現了什么?(教師操作多媒體課件并播放視頻,通過放大、縮小、快進、后退等功能,將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以及世界地貌特征清楚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生1:地球上陸地少,海洋多。
生2:在陸地表面高低不平,有高山、有盆地、有草原、有河流。
師:對呀,我們的地球表面海洋占了約71%,陸地只占地球表面積的29%,這些陸地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繁衍生息的地方,你們知道我們生活的大概位置嗎?
生:我們生活在亞洲的中國。
師:非常正確,我們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片土地上,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誰還知道其他國家所在的位置?
生1:我知道美國在北美洲。
生2:我知道澳大利亞在大洋洲,景色非常美。
生3:我知道俄羅斯占了亞洲和歐洲,那里很冷。
生4:我知道葡萄牙在歐洲。
師:大家都很棒,說得也非常正確。世界上的人們由于生活的位置不同,環(huán)境也會不同。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世界地圖上分布著哪些地形?我們來標一標。(用手機投屏到多媒體屏幕上,將手機百度地圖上的衛(wèi)星地圖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直觀的立體圖形,感受地球表面的地形高低起伏)
師:下面我們來完成課本上“活動園”中在《世界地形圖》中找一找: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青藏高原、巴西高原、東非高原;亞馬孫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學生認真觀看課件,有的很快找到了,有的始終眼神充滿了迷茫)
師:我發(fā)現有的學生真的非常棒,找得很快,你們能把尋找方法分享給大家嗎?(借此組織小組討論,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總結:你們有沒有發(fā)現地圖上的顏色不同,這個顏色的分布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會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著上深淺不同的顏色。其中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平原,黃色代表低山丘陵,棕褐色表示高山。綠色越濃表示地勢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勢越高。再細看一下地圖的右下角或者左下角,都會標注出各種顏色表示的地形。(教會學生正確看地圖的方法)
師:下面我們一起瀏覽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觀。(多媒體課件呈現東非高原上的成群動物、撒哈拉沙漠成群的駱駝、地勢低平的亞馬孫平原、白雪茫茫的北極地區(qū)等,用豐富多樣的圖片讓學生切身感受地球上各不相同的環(huán)境)
(二)第二課時——多彩的世界文化
1.舞蹈文化
師: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不同地區(qū)的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以及世界地圖上的不同地形分布,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特色。(板書:多彩的世界文化)
師:你知道世界各地都有哪些文化特色嗎?
生1:他們穿的衣服不一樣,屬于服裝文化。
生2:他們城市的建筑不同,屬于建筑文化。
生3:他們待人接物的禮儀不同,屬于禮儀文化。
師: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服裝、建筑、禮儀等方面也不同,下面我們以舞蹈為例看一看世界各地的舞蹈文化。(視頻播放蘇格蘭凱利舞,舞蹈者穿著寬松的裙子,主要為了適應高地的氣候和地形,方便人們跋山涉水;夏威夷的草裙舞和花環(huán)舞,代表了波利尼西亞人期盼光明而穿著草裙、帶著光環(huán)起舞;拉丁美洲的探戈、桑巴、恰恰、倫巴等舞蹈,體現了拉丁美洲人民在受到印第安、歐洲、非洲文化的影響下而形成的混合文化藝術;中國的孔雀舞,以模仿花鳥蟲魚為主的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舞蹈;等等,這樣以圖文并茂的方式把世界各地的舞蹈文化呈現出來,給學生以直觀的學習體驗,方便學生更直接地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
師:借此,我們來一場舞蹈展示吧。(組織學生集體舞蹈,多媒體課件配樂,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總結: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通過舞蹈我們能看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因為很多舞蹈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這就代表了地區(qū)的文化特色,所以舞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見面禮儀文化
師:我們剛剛學習了舞蹈文化,下面來學習另一種文化——見面禮儀。
生:我知道日本人的見面禮儀主要是深鞠躬。
師:你們還知道哪些國家的見面禮儀?
生1:我知道在泰國,人們見面時會雙手合十,頭向前微傾。
生2:我知道在美國人們相見時會擁抱、貼臉。
師:對,看來大家都見識很廣呀,那么你們知道中國古代人們的見面禮儀嗎?
生1:是不是鞠躬?
生2:磕頭。
生3:作揖。
師:這位同學說對了。在我國古代,見面禮儀以作揖為主,是古代漢族的相見禮。(教師做出作揖的姿勢,學生紛紛模仿。同時,多媒體播放視頻“拱手禮”,介紹拱手禮的區(qū)別,再組織學生同桌之間練習做“拱手禮”來問好,并上臺展示)
3.建筑文化
師: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建筑風格,它是與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相契合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生活方式的反映,下面我們看一下這幾個圖片,分別代表怎樣的自然環(huán)境?(多媒體呈現蒙古包、牛糞屋、干欄式房屋〈見圖1〉,讓學生了解建筑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
蒙古包 牛糞屋 干欄式房屋
圖1
生1:蒙古包是蒙古族的房子,因為蒙古包方便搬遷,蒙古族以放牧為生,他們需要不斷搬遷來實現放牧。
生2:牛糞屋是非洲原始部落人居住的地方,因為那里土地干旱、貧瘠,無法種植糧食,會用牛糞蓋房子,并且人和動物會睡在一個房間里。
生3:干欄式房屋是中國南方遠古時代的建筑風格,主要為了抵御潮濕的環(huán)境條件。
師:非常正確,你還知道哪些不同的建筑風格?
生1:我知道山西的窯洞,因為山西以黃土為主,風大,窯洞既可以保暖又可以防風。
生2:我知道因紐特的冰屋,因為因紐特人生活在北極地區(qū),他們?yōu)榱说钟?,就地取材,用冰做屋子?/p>
生3:我知道北歐的斜坡屋頂,因為北歐雪多,他們?yōu)榱朔乐刮蓓敱淮笱核?,所以設計的房屋是斜坡的。
師:大家都非常棒,由此可見這些建筑都是由于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所決定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人們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建筑,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教師一邊利用多媒體展示其他地方的不同建筑風格,一邊為學生做總結)
(三)第三課時——尊重文化多樣性
師: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但在網絡飛速發(fā)展的新時代,我們用的手機網絡資源、每天刷出來的短視頻等中都會存在一些文化元素,我們要具有基本的判斷能力,要學會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特點,避免在與其他民族或其他國家的人們交往時出現矛盾與沖突。(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場景情境,讓學生根據場景,到臺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情境一:“索菲是一名來華不久的法國學生,有一天她發(fā)現自己的中國同學小美的衣服很漂亮,便當面稱贊,小美卻謙虛否認?!备鶕@一情境,學生演一演索菲和小美之間的對話。
情境二:“暑假時,爸爸媽媽帶著王明去美國旅游,晚上他們來到一家當地比較有特色的餐館用餐。服務員非常熱情,提供了周到的服務。但在結賬時,王明看到別人給服務員付小費。”根據這一情境,學生演一演王明一家人在美國餐廳吃飯后結賬的場景。
教師組織小組討論:還有哪些不同的文化差異會引起誤會?(學生自由討論)
教師總結:我們應尊重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在認同自己國家文化的同時,應以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于我們的文化,求同存異。在文化交流中,只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和平相處,才能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五、作業(yè)布置
通過網絡、圖書等資源,同學們分析一下如何讓我國的文化走向世界。
六、總結與反思
(一)總結
本節(jié)課知識包含了三部分內容,本設計從這三個話題入手,為了讓這一課時教學更充分,用了三個課時展開教學設計:
首先,“各不相同的生活環(huán)境”,筆者在設計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優(yōu)勢將世界地圖以各種立體方式呈現,幫助學生了解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感受自然環(huán)境的美。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是用多媒體的三維立體方式與平面展示形成對比,同時通過學生生活中較常用的“百度地圖”軟件的衛(wèi)星地圖方式把中國的地形特點展示出來,方便學生充分利用身邊有益的智能化資源輔助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世界,讀懂世界地形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是必要手段。二是因為教材上出現的圖片較為單一,較難觸動學生的審美體驗,所以利用網絡資源的優(yōu)勢,將更準確且高清的地形展示出來,激發(fā)學生的視覺體驗。三是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奠定基礎。
其次,“多彩的世界文化”,這一課時內容比較豐富,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以不同地區(qū)的舞蹈文化切入,讓學生初步感受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差異;其次用世界各地不同的見面禮儀引出禮儀文化,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文化差異化;最后從比較有特點的建筑文化引出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啟發(fā)學生思考。整個設計過程既有師生互動,又有學生自主探索,為學生營造了活躍、快樂、民主的課堂氛圍。
最后,“尊重文化多樣性”,這一課時筆者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兩個不同的場景,首先讓學生通過演一演的方式感悟文化差異帶來的尷尬局面,從而啟發(fā)學生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然后用自由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加以領會和感悟,并教導學生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文化差異。
(二)反思
首先,學生自學能力很強,通過自主預習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內容,在課堂上我稍加點撥學生就能領悟,所以感覺自己準備的多媒體資料不太全面,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充分了解學情來設計教學。
其次,在組織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學工具是一項非常好的輔助手段,不僅可以讓知識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信息技術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而不能讓其占據課堂的主要地位。教師應將學生作為主體,在發(fā)揮信息技術輔助作用的同時,實現師生互動,學生探索。
再次,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靈魂人物,特別是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怎樣的時機和場合應用信息技術,才能易于學生接受和喜歡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反映情況酌情設計,靈活應對課堂上的突發(fā)事件,并能采用應急預案來組織教學。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時,應做好多手準備,提前預判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真正上“活”課堂。
最后,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充分給學生留出自由討論、自主探究的時間,讓學生能開拓思維、強化知識、提升能力。本教學設計的第一、二節(jié)課內容設置較滿,缺少留白時間,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和改進。
(作者單位:甘肅省敦煌市郭家堡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