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遨游書海、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并將整本書閱讀作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整本書閱讀的指導存在經驗不足的問題,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不佳。本文探討了在新課標理念下推進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模式的有效策略,提出了通過閱讀進度了解、閱讀困惑解決、切入要點選擇、閱讀進程推進、閱讀品質提升和閱讀活動開展等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深度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還指出,教師和家長在整本書閱讀中的角色至關重要,強調了閱讀指導與寫作結合、閱讀多樣化評價的重要性,以確保學生能順利完成整本書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努力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
教學中如何有效指導學生的整本書閱讀,促進學生表達交流,推動閱讀進程,對優(yōu)化整本書閱讀,推進課指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整本書閱讀現(xiàn)狀分析
“整本書閱讀”是內嵌于語文課程,并以教材“快樂讀書吧”里推薦的閱讀主題相關的書目為主要載體,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獨立地、完整地進行整本書閱讀活動。整本書閱讀的指導很多學校都已開展起來,教師也紛紛行動起來,但在實際的閱讀指導中,很多一線教師存在經驗不足等問題,推薦書目之后,缺少后續(xù)的指導與跟進,以至于學生的閱讀經常處于“放羊”狀態(tài),沒能堅持下去。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認知能力不強,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以對文本內容形成深刻解讀,難以深入領悟作者通過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有些學生雖口口聲聲說已讀完某本書,但由于缺少教師的指導,待詢問一些問題或讓其說說感受或印象時,卻是一臉懵,一問三不知。
二、整本書閱讀的意義
溫儒敏教授曾說“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讀書的種子”。為培養(yǎng)這顆“讀書的種子”,教材的編排除了“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外,還在部分課文后面安排相關內容的閱讀鏈接,而且專門增加了“快樂讀書吧”這一內容,把課外整本書閱讀編進教材,納入課程。小學六年,統(tǒng)編版教材在每冊課本的某一單元的課文后都會編排一次與該單元主題息息相關的、有專門閱讀主題的“快樂讀書吧”,如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神話故事、科普作品、名著系列、成長小說等。每個“快樂讀書吧”的閱讀主題設置都緊扣新課程標準,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緊密結合。而且每冊的“快樂讀書吧”都會在師生共讀一本書的基礎上再向學生推薦同主題的相關名著3~5本,由一本到一類,由中國到外國,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在博覽中熟練掌握同一主題書籍的閱讀方法。“快樂讀書吧”是“課外閱讀進課程”的一個代表性新欄目,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中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重要板塊,是課外閱讀課程化的指引。整本書閱讀就是基于“快樂讀書吧”的教學,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要求。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不斷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整本書閱讀的推進模式
整本書閱讀是對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回應,是學生養(yǎng)成終身閱讀習慣的必然需要。整本書的閱讀需要較長時間,如果教師沒有加以指導,任學生自由閱讀,部分學生就會因為一些問題或困惑阻礙閱讀的腳步,從而產生半途而廢的想法。學生是否能持續(xù)閱讀,閱讀后的交流與分享是否精彩,都取決于推進課的推進程度。導讀之后閱讀若沒有進一步的跟進與推動,大部分學生的閱讀就會止步于此,或者停留表面,整本書的閱讀就只是一句漂亮的空話,閱讀后的交流也只能浮于表面,淺嘗輒止。這就要求教師在整本書閱讀的指導過程中,及時和學生一起研讀、交流,在交流中及時反饋閱讀情況,不斷推動閱讀進程。所以三種閱讀課型中,作為連接導讀課和交流課的閱讀推進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指導過程中,教師要綜合運用各種閱讀方法、閱讀策略,使“整本書閱讀”具有的綜合性、高階性、長效性等,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樂讀、愛讀,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經過不斷研討,大家總結出了基于新課標理念下整本書閱讀推進課教學的一般模式。
(一)了解閱讀進度,解決閱讀困惑
整本書閱讀不是放任學生自己讀,而是在學生自主讀的基礎上的教師引導讀。教師要加強對整本書閱讀的全程引導,與學生共讀、共研、共賞。在跟進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閱讀進程,了解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困惑。學生讀整本書讀到一定階段,如果有困惑而沒人解決與探討,一個人是很難繼續(xù)讀下去的。因此,在“閱讀推進課”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探討閱讀中的困惑,這是非常必要的。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既是與學生地位平等的對話者,又是學生閱讀的引領者與促進者。教師通過指導,使學生樂讀、愛讀,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整本書閱讀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整本書閱讀教學就達到了目的。教師只有幫學生及時釋疑解惑,解決了他們閱讀中的困惑,學生的閱讀才能進一步走下去。
在《童年》整本書的閱讀指導中,由于學生知識面有限,對當時俄國的社會背景不熟悉,再加上學生手上的譯本版本不一、良莠不齊,有些譯作對六年級學生來說讀起來較拗口,導致很多學生對這本書的閱讀興趣并不高。推薦課上教師與學生一同制訂閱讀計劃,并布置學生課后按計劃完成閱讀,可是一個星期過后,教師跟學生交流時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只讀了前幾頁然后就沒下文了,而小部分完成了閱讀任務的學生也只是大概了解了情節(jié),再細問則茫然。待師生交流后,發(fā)現(xiàn)版本不一、外國小說人名難記以及比較復雜的人物關系都是他們閱讀的障礙。于是教師在了解這一困惑的基礎上,先統(tǒng)一了推薦的版本,再引導學生聚焦情節(jié),“前后聯(lián)系,瞻前顧后”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回過頭來再看看,接著用表格梳理各章節(jié)的內容,然后找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用思維導圖厘清人物關系,再通過歸納、比較、思辨等閱讀策略,探討讀者為什么在讀故事時會喜歡或憎恨某一角色、每個角色前后是否發(fā)生轉變等,完成人物思辨;最后引導學生關注小說中的另一重要因素——環(huán)境,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摘抄、對比閱讀,進一步感悟了小說環(huán)境描寫對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塑造人物形象起到的重要作用。整個閱讀指導過程中,學生由于教師的及時跟進與解惑,不但梳理了情節(jié)、厘清了人物關系、初步明白身邊人對阿廖沙成長的影響,而且掌握了小說閱讀的一些有效方法,為再次開啟閱讀之旅和下一步的閱讀交流鋪設了道路。
(二)選擇切入要點,提升閱讀認知
整本書閱讀在理解上難度較大,學生在閱讀中會面臨挑戰(zhàn),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對于不同文體的整本書閱讀,教師選擇的閱讀策略也不同,所要達到的閱讀目的,培養(yǎng)的閱讀能力也因本單元語文要素的不同和學生學情的差別而不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文體和單元訓練要點,選擇好切入點,借助師生交流化解認知沖突,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在讀一讀、品一品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逐步梳理文本內容;在與書本的親密接觸中感受文字之美,探尋文字之秘;在不同課時的推進中一步步提升閱讀認知,真正獲得閱讀成效,而不只是關注故事情節(jié)是否精彩。
四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很久很久以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教材的編排,這一冊推薦的主題是神話故事。教師根據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的語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神話故事的特點”,在推進課中緊緊圍繞“神奇”這個點來交流與推進,通過尋找并梳理神話中人物的相貌、法寶、本領等,知道一個個神話都寄托著先民們的美好愿望,他們渴望有三頭六臂,渴望能呼風喚雨、上天入地、改造自然等,這些都源于他們對生活的瑰麗幻想。通過交流,教師發(fā)現(xiàn)選擇“神奇”這一切入點是正確的,學生通過尋神奇、話神奇、傳神奇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與推進,逐步提升閱讀認知。
(三)推進閱讀進程,走進深入閱讀
整本書閱讀篇幅較長,字數(shù)較課文要多得多,學生閱讀難以一氣呵成,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在推進課中,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閱讀情況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充分挖掘課內、課外閱讀的融合點,破解前期閱讀難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
每一冊“快樂讀書吧”推薦書目的文體各不相同,在針對不同文體的閱讀指導和跟進時,教師要對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進行引領和總結。整本書的閱讀在于一個整體,不同于一篇課文的教學,只有授之以漁,讓學生真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他們才能獨立去思考探索,把握其中的規(guī)律,做到舉一反三。教師應牢記整本書閱讀要關注兩個點:興趣和方法,如果說導讀課重激趣,那推進課就是重方法。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兩個重要人物——教師和家長,在閱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1.教師作為整本書閱讀的主要指導者,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十萬個為什么》是蘇聯(lián)作家米·伊林創(chuàng)作的一部經典的科普作品。教師在指導課上先讓學生借助閱讀時的批注品味語言,在讀、品中了解書中揭示的許多科學知識,再引導學生進行同內容的對比閱讀,感受本書語言生動的特點,帶領學生玩味科普作品生動表述的趣味。這樣的閱讀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動力,還啟迪了學生言語表達的智慧,在語言的品味與對比中走進閱讀深處。又如《中國神話故事》整本書閱讀指導,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尋神奇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梳理每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然后繪制情節(jié)圖,再根據情節(jié)圖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喜歡的神話故事,小組合作演繹喜歡的故事。學生在尋神奇、話神奇、演神奇的不同任務中,不斷提高思維認知,豐富精神世界,走進深入閱讀。
可見,正是教師適宜的方法指導,才讓學生的閱讀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才為學生的閱讀帶來明媚的春天,而不再是一片茫然。
2.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在閱讀中更要做閱讀的陪跑者
因為整本書閱讀的大部分時間是課外時間,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識字量不多,閱讀能力較弱,利用親子共讀的方式來推進閱讀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家長在與孩子的共讀交流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對某個課題或話題感興趣,如發(fā)現(xiàn)孩子對恐龍感興趣,那么家長就可以和孩子去圖書館購買關于恐龍的書籍,和孩子一起尋找恐龍相關的紀錄片和電影等。這樣在海量閱讀某個主題的書籍之后,孩子其實已經相當于在深度閱讀了。
總之,有了學校的推動、家長的助力,孩子的閱讀一定能由淺入深,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力也會逐步提升,整個人的精神氣質也會得到提升。
(四)提升閱讀品質,引導學習表達
語文能力的提升是雙向互動的,讀與寫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讀是積累,寫是薄發(fā),讀寫結合才能形成習作能力。因此,想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實現(xiàn)閱讀與習作能力雙提升,教師必須同步推進閱讀和寫作。
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推進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從經典的文學中理解內容,獲得閱讀的表層價值,還要實現(xiàn)閱讀的核心價值,領悟表達,獲取語言,甚至能從整本書中理解文化,熏陶高尚人格,從而真正實現(xiàn)“以文化人,以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實現(xiàn)閱讀和寫作的有機融合。
三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推薦的是寓言故事的閱讀,在本單元課文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以及閱讀鏈接《北風和太陽》這四篇寓言故事都不約而同地選取了兩種事物,且這兩種事物有著相互對立的特點,作者正是抓住這兩種事物的特點進行對比,從而闡明道理。教師在進一步的《中國寓言故事》的閱讀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表達方法,在這樣的閱讀基礎上可以引導有能力、樂創(chuàng)作的學生模仿此表達方法創(chuàng)編寓言故事,也能從生活中選取一些有相互對立特點的事物進行對比仿寫,從而闡明道理。學生在創(chuàng)編中不但產生了探究知識、分享故事的熱情,而且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學會了表達,在表達中實現(xiàn)了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融合。
(五)細化閱讀評價,促進有效閱讀
在整本書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不能忽視整本書閱讀全過程的評價,要編制評價量表,在推進課中建立不同性質的評價目標、評價要素,通過自評、他評、師評等形式,實現(xiàn)閱讀的有效性。不同文體的書籍閱讀有著不同的閱讀方法,也滲透著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在制訂評價量表時要盡可能考慮和解決讀懂、讀深、讀透,要善于運用大數(shù)據進行分析評價,從不同維度、不同主體多元評價。
我們針對不同文體的書,評價的標準不同,側重點也會不同,但評價要注意以下兩點:
1.評價標準細致化
教師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不同文體的評價標準應有所區(qū)別,在整本書閱讀指導的不同階段,評價標準也應不同。雖然標準不同,但教師不能忽視評價標準的科學性、整體性原則,要注重拓寬評價視野,倡導學科融合,從而促進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所以,教師應提前設計好評價量表,讓學生明確評價標準,通過評價形成可參考的評價結果,進一步改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讀。
2.評價方式多樣化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評價,教師應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要貫穿整個閱讀指導過程,在閱讀初期、中期、后期應有不同的評價方式。同時評價不能只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可以是學生對自己的自我評價、學生與他人之間的互相評價,甚至可以推動家校配合,讓家長一起參與到閱讀的評價中,因為孩子的整本書閱讀時間大部分是在課后。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式,這樣有助于全面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并及時進行調整。
在閱讀指導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意識,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保證學生都能順利完成整本書閱讀并獲得閱讀能力的提升。
(六)開展閱讀活動,點燃閱讀激情
推進課,概括地說就是進行“閱讀反饋、閱讀指導、閱讀激勵”,從而推動學生的閱讀走得更深、更遠,保證學生的閱讀激情不減,為學生下一階段的閱讀起錨揚帆。整本書閱讀不要計較局部閱讀中的得失,而要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持續(x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調整閱讀策略、積蓄閱讀能量,再次點燃閱讀激情,實現(xiàn)從“一本書”到“一類書”的閱讀。
為了在全校師生中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學??梢悦繉W期在校園中舉行校園讀書節(jié)閱讀系列活動,如經典美文誦讀、閱讀大闖關、課本劇匯演等活動,讓學生在準備與展示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入文本、了解文本。這樣的閱讀系列活動帶給全校師生的不僅是一場閱讀盛宴,還是學生一次次閱讀飛躍的體現(xiàn)。學生在一系列讀書活動中能夠體驗到閱讀的樂趣,也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閱讀中,能再次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
四、總結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整本書閱讀是新鮮的、溫暖的、神奇的旅行,踏上這段旅程就像打開一扇通往知識海洋的大門。它不僅能讓我們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與智慧,還能提升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擴大他們的知識領域,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做學生閱讀的點燈人,在新課標理念下不斷推動整本書閱讀的有效進行,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書中迷人的風景,為他們的成長之路編織一張閱讀網,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奠定明亮溫暖的底色,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才能走深、走遠,才能在閱讀中滋養(yǎng)生命,在閱讀中遇見自己。
(作者單位:仙游縣城西中心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