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生動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恩人毛主席的無比感激之情。毛主席當年挖井解決吃水難題,村民們至今不忘。這種感激之情代代相傳,并矗立石碑永遠銘記。這種感恩情懷極具教育意義。針對這篇課文,教師可以設(shè)計豐富的師生言語交流活動,通過討論、表述、朗誦、戲劇化表演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感恩圖報”的重要性,使感恩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發(fā)芽、生根、開花、結(jié)果。這既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學校道德建設(shè)的重要途徑。
【教學目標】
1.認識“忘、井”等13個生字,會寫“吃、叫、主、江、住”等7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朗讀中表達出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通過師生互動、朗讀表演、討論交流等活動,理解課文內(nèi)容。
4.引導學生初步體會“飲水思源”的道理。
5.通過學習毛主席的感人事跡,培養(yǎng)學生尊敬、愛護英雄人物的情感。
6.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領(lǐng)悟“飲水思源”的精神內(nèi)涵,樹立感恩情懷。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造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經(jīng)典革命歌曲《東方紅》,展示歌詞“他是人民大救星”處的毛主席畫像,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與主人公。
師:同學們,會不會唱這首歌曲呢?知道歌詞是在歌頌誰嗎?
生1:知道,這是在唱我們的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
師:很好,歌詞里面說“他是人民大救星”,你們認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2:意思是毛主席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都很感激他。
師:毛主席為中國人民做了很多事,人民群眾都非常愛戴他。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講的就是毛主席幫助人民群眾挖水井的故事,大家有興趣聽這個故事嗎?
生(異口同聲):有!
(設(shè)計意圖:這段導入新課的師生對話,通過播放革命經(jīng)典歌曲《東方紅》并展示歌詞中“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畫像,成功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接下來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他是人民大救星”這句歌詞的深層含義,最后通過豐富生動的提問互動,引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課文,即毛主席當年親自挖水井幫助人民的感人故事。)
HUFtAkZgKBrno6nZKxAHDWYIQR4GImLK7hJlZHW+c5w=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音,讀通順語句。
(學生獨立默讀課文2~3分鐘)
2.教師提問,學生反饋理解內(nèi)容
師:同學們剛才已經(jīng)讀完了課文,有誰可以講一講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舉手回答。
生3:(舉手)這個故事講的是毛主席當年為了解決人民的吃水問題,親自帶領(lǐng)大家挖了一口水井,人民為了紀念毛主席的功德,在井邊立了一塊石碑。
師:是的!這個故事講的是毛主席為人民群眾無私奉獻的精神。那么課文中反復出現(xiàn)“挖井人”幾個字,你們知道指的是誰嗎?
生4:“挖井人”指的是我們最敬愛的毛主席!
生5:對!人民群眾永遠不會忘記毛主席的恩情,會一直記住“挖井人”就是毛主席。
師:你們初讀的效果很好,基本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設(shè)計意圖:學生的閱讀體現(xiàn)了讀書的基本要求,識字和通順是確保理解的基礎(chǔ)。而獨立閱讀也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反饋理解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提問重點突出,引導學生直抵課文核心;學生的回答條理清晰,表明初讀達到預期效果。)
三、介紹人物,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
1.播放毛主席的生平事跡
播放視頻后,教師提問:同學們,視頻中講了哪些毛主席的事跡?我們可以從毛主席身上學到什么精神?
生1:毛主席是我們的大英雄,我們要學習毛主席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
教師總結(jié):是的,我們一定要學習毛主席為人民服務(wù)的奉獻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作風!
2.教師講述本課的故事,在講的過程中用多媒體展示“吃、主、住、以、叫、江、沒”7個需要會寫的生字和“忘、井、村”等13個會認的生字。
教師用視頻展示“井”的演變過程。(見圖1)
■
圖1
師:(情景復述課文,講到挖井處)當時村子沒有水井,水源很遠,大家吃水非常不方便。這時,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做了一件讓人民群眾永生難忘的事情,猜猜是什么事情?
生2:(舉手)我猜是幫助大家挖了水井,解決了吃水問題。
師:答對了?。c擊課件顯示“井”字)毛主席帶領(lǐng)大家挖了一口大水井,方便大家吃水。這個“井”字我們要記住啊!大家想不想知道“井”字的來由呢?
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想!
師:大家先仔細地觀察這個字,中間是一個口,四周就像是用籬笆圍著這個口。對不對?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
師:其實,“井”最原始的含義是指從地面挖出一個深洞來取水。就是我們看到的中間的“口”就代表了這個深洞。但是并不是隨便在地面挖一個洞就能稱其為井,只有比較深,可以取水的洞才是井,所以古人為防止人們不小心掉進井里,就在井的四周圍起欄桿。大家現(xiàn)在再觀察這個字,是不是很形象???
學生紛紛點頭:的確很形象。
師:通過這種形象的方式組成的漢字,就叫作象形字。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形狀像井的東西,如礦井和油井。在古代,農(nóng)民的土地也是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就像“井”字一樣,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井田制”劃分時,有章可循,分布整齊,所以“井”又有條理分明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井井有條。
生4:原來這么簡單的一個字,還有這么多的故事??!
生5:我們的祖先真聰明!
師:以后大家再見到“井”字可要認識哦!
生6:(舉手)老師,我在課文里也看到了“住”字,要求我們會寫,它是不是象形字呢?
師: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那大家觀察一下,猜一猜“住”字是不是象形字呢?
生7:我認為是。它的形狀像一個房子,左邊是單人旁,代表人住在房子里。
生8:我認為不是。我認為它表達得不形象。
師:看來大家對“住”字有爭議。大家要豎起耳朵聽講。首先我們觀察“住”的結(jié)構(gòu)為左右結(jié)構(gòu),左邊的偏旁單立人,代表人,右邊一個“主”,代表了長期停留、駐留的意思。更像我們北方的大院子,古代的院落,有前庭、中庭、后院的區(qū)分,就像“主”中間的三橫,而且它們都在一個中軸線上。這就形成了我們所理解的用來供人居住的院子,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字“住”。記住了嗎?
學生發(fā)出贊嘆聲,一起回答:記住了!
師:那老師再問問大家,它是象形字嗎?
學生又犯了疑惑。
師:大家再仔細觀察“井”和“住”這兩個字,有什么區(qū)別?
生:“井”看不出結(jié)構(gòu),“住”是左右結(jié)構(gòu)。
師:非常好。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漢字能很形象地表示出事物的形象,而且只有一個部分組成,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象形字一般都是獨體字,而“住”左邊的偏旁單立人是形旁,代表人,右邊“主”和本字子音相近,我們稱之為聲旁,所以“住”是一個形聲字。
師:知道了漢字的結(jié)構(gòu),我們就能更快地掌握它的書寫。那大家給這些會寫生字分分類吧,哪些是形聲字,哪些是獨體字呢?
學生分組討論。
(設(shè)計意圖:這段識字教學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shù)與情境化教學的有效結(jié)合。教師通過生動的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并在后續(xù)的互動中引導學生感悟古人的智慧,達到教學的價值引領(lǐng)。)
四、游戲活動,鞏固識字
教師可以設(shè)計“生字盲盒”的游戲,班級分組,每組發(fā)放一個“生字盲盒”,盲盒里面有多張小紙條,上面分別寫著各種生字。教師指定一名學生負責從盲盒中抽取一張小紙條,然后向組員提問這個生字。組員需要說出生字的讀音并組詞,回答正確則獲得小紙條作為分數(shù),回答錯誤則放回盲盒等待其他組抽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觀察學生對生字的認讀與理解效果,現(xiàn)場督促指正。游戲結(jié)束后統(tǒng)計各組獲得的小紙條數(shù)量,評比學習效果。如甲組抽簽學生小王從“生字盲盒”中抽取到“吃”字,他向組員提問:“我抽到了‘吃’(圖片展示)字,請問它的讀音是什么?大家能用它組一個詞語嗎?”同組小凱舉手回答:“‘吃’字讀chi,它是左右結(jié)構(gòu),可以組詞:吃飯?!毙⊥醮_認小凱的回答正確后將“吃”字小紙條作為小凱的得分。如果小凱回答錯誤,小王就會將小紙條放回盲盒,等待下次其他組抽簽。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最后綜合評比各組的得分情況。
五、朗讀感悟,深度學習
1.“穿越時空”朗讀表演
學生化裝成當年的人民群眾。教師利用多媒體情景還原當時毛主席挖井、人民立碑的場景,學生帶著角色身份進入情境,配合背景音樂與朗讀,仿佛穿越回那個年代。教師適時把控節(jié)奏。朗讀結(jié)束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與體會,教師適時小結(jié),引導學生領(lǐng)悟“飲水思源”的道理。
2.“走進歌曲”朗讀交融
教師播放紅色經(jīng)典歌曲《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等,學生帶著歌曲的旋律與情緒,重讀課文,融合情感。自選段落進行樂曲朗讀表演。評比交流,共享成果。
六、教學反思
1.本案例在導學環(huán)節(jié)通過播放歌曲以及展示毛主席畫像,成功營造出神秘感,讓學生在歡快激動的情緒下展開語文學習,為后續(xù)的感恩情懷教育打下良好基礎(chǔ)。特別是在師生互動中,加深了體驗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在主動的言語、行動中對老一輩無私奉獻的精神產(chǎn)生向往與崇敬之情。
2.本案例在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擴展了古代文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深感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被古人的聰明才智所折服。最后的盲盒儀式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深刻印象。
3.在本案例的朗讀與表演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分享和多角度感悟毛主席大愛精神的學習活動,成功帶領(lǐng)學生在豐富的言語交流中深入理解毛主席當年挖水井大愛舉動中的無私奉獻。學生之間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一方面加深了對課文主題思想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升華了他們肅然起敬、感恩圖報的內(nèi)心情感。這種“道德情感融合”的教學,成功達成了在言語活動中培養(yǎng)感恩情懷的目的。最終成功激勵學生在行動上打井還恩,向身邊人傳遞大愛,完成從“感受、理解到踐行”的三步教學升華,使主題教學落到實處,真正達成培養(yǎng)感恩情懷的目的。這種“主題式滲透教學”值得推崇。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糜灘鎮(zhèn)獨石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