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6年,四川廣元發(fā)現(xiàn)一處明代石室墓葬群,經(jīng)地方文物部門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共清理石室墓5座,出土瓷器、鐵器等19件。從發(fā)掘現(xiàn)場分析,該墓葬群的墓葬形制與四川其他區(qū)域的宋明兩代石室墓具有相似之處。對明代墓葬形制、墓室裝飾、規(guī)模等級展開研究,可以橫向對比四川各地域文化和風俗民情的異同關系,為考古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四川;明代石室墓;文化初探
四川地區(qū)已發(fā)掘的明代墓葬較多,地域分布范圍較廣,墓葬形制一般為石室墓、磚石墓、磚石混筑墓和土坑墓。其中,石室墓主要分布在四川東部、北部和南部丘陵地區(qū)。青川明代墓葬群屬于典型的石室墓,位于青川縣三鍋鎮(zhèn)東陽村五組觀音山下。
青川縣隸屬廣元市,地處川陜甘接合部,分布在龍門山斷裂帶上,是早期金牛道和陰平道的交會處。青川是秦隴入蜀的要沖,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著名的“青川木犢”和“呂不韋戈”就出土于此。
一、墓地基本概況
青川明代石室墓是在當?shù)剞r田改土時被發(fā)現(xiàn)的,青川縣文管所邀請廣元市文博專家于2006年組成考古隊,對該墓葬群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共清理出5座石室墓。墓地所在地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2°31′20.5″、東經(jīng)105°0′9.59″,海拔高程884 m。墓葬群東南為121縣道,東側為鄉(xiāng)道(圖1)。墓葬群分布面積約為150㎡,均為石室墓,共清理5座墓葬,編號為M1—M5。經(jīng)初步整理,墓葬形制可分為小型石室墓(墓室長不足1 m)、單室石室墓及雙室石室墓三種類型。其中有兩座小型單室墓,另外一座在農田改土時被破壞,M4為單室石室墓,M5為雙室合葬墓。
二、墓葬形制
小型石室墓M1墓室長0.91、寬0.84、高0.53 m,M3墓室長0.91、寬0.74、高0.55 m。兩座墓葬的方向都是99°,墓室平面均呈方形,立面都呈橫長方形,用青石砌成。室內均有人頭骨與肢骨,骨骸位置多有錯位,擺放不一。編號為M1的單室墓內有兩具頭骨。根據(jù)現(xiàn)狀分析,兩座墓葬應為二次葬。
單室墓M4墓葬方向為99°,因農田改土,墓室的一部分已被破壞。從殘存的墓室觀察,M4的墓葬形制為單室平頂石室墓,墓室頂端設有壁龕,因毀損,僅見壁龕外側有仿木結構格子門雕刻。
雙室墓M5平面呈長方形,為雙室平頂合葬墓(圖2),因改土時在墓前取土,致使M5左墓室封門石和右側墓室向右前方垮塌,左側室長3.5、高1.24、寬1.08 m,墓葬方向為118°。室內兩側壁中前部略內收,后壁中部設一小龕,高43、寬43、深22 cm。壁龕內后壁中部陰線刻靈位牌,內容為“安慰故考張均義神主墓”,上下端飾蓮花瓣,兩側飾卷云紋。靈位牌兩側用減地浮雕刻二侍者,身著長袍,手持茶盞,頭戴六合一統(tǒng)帽。墓壁兩側外部雕刻有二侍者圖案,皆為長袍,頭戴方頂帽,雕刻工藝與內壁相同,左側侍者手持茶碗,右側侍者持壺。側壁外下方裝飾為淺浮雕花瓶,內插一束盛開的花枝,右側墓室內結構在垮塌前與左側墓室形制相同。
三、出土文物
在清理的五座墓葬中,僅有M5一座墓葬出土有隨葬品,共計19件,包括瓷器10件、鐵器7件、方形買地券1方、圓形石器1件。
在出土的10件瓷器中,有碗、盤、杯三種器物。3件豆青釉碗形制相同,圓唇,口部外敞,斜腹壁加圈足,內外施豆青釉。一碗內底與外底均可見一圈無釉墊圈痕跡,邊沿露火石紅,中部露灰色胎質,碗高8、口徑15.8、底徑6.5 cm。另一碗通體釉面開片,高7.7、口徑16.3、底徑6.8 cm;還有一碗高7.6、口徑15.5、底徑6.5 cm。
瓷器中有黑釉碗1件,圓唇、直口,斜腹壁,柄形足,外底微內凹,內外施半釉,泛鐵銹斑色。高3.6、口徑9、底徑4.2 cm。
青釉盤有5件,樣式一有2件。第一件高3.7、口徑12.2、底徑6.8 cm,圓唇,口外侈,斜腹壁,圈足,外底露墊圈痕跡,通體施灰青釉,內底一周弦紋,胎厚,圈足滾圓;第二件高3.3、口徑12.5、底徑7.2 cm。樣式二有3件,第一件高3.7、口徑11.8、底徑6.4 cm,圓唇,口外侈,腹微內斂,圈足,外底露墊圈痕跡,施灰青釉;第二件高3.8、底徑6.7 cm;第三件高3.6、口徑11.5、底徑6.4 cm。
高足杯1件,高8.2、口徑11.1、底部直徑3.9 cm。口部為圓唇,微微外侈,呈斜腹壁狀,中下部為高竹節(jié)柄。
出土石壁1件,為云母巖石質,圓形,打制而成,直徑3.8、厚0.8、穿徑0.8 cm。
出土鐵器7件,主要有鐵鑿、棺釘和鐵環(huán)三種器物。鐵鑿2件,形制相同,通體呈長條形,柄部為方形,前端為尖狀,一件長19 cm,另一件長20 cm。鐵棺釘有3件,造型相同,呈長條形,前柄呈方形,末端為尖狀,分別長7、6.7、6.8 cm。鐵環(huán)2件,形制相同,呈環(huán)狀,直徑分別為7.3、7 cm,已銹蝕。
方形石板買地券,長26.5、寬23.3、厚3.4 cm。正面中部刻“永遠吉利”四字,字口內填朱砂。買地券背面陰刻券文八行,一行正書,一行反書,字口內填朱砂,券文為“維大明國永樂二十二年太歲壬寅閏十二月甲寅朔初一日//庚申今有歿故人張均義龔氏歿之后來//無基址用價錢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于//皇天父后土母十二社稷神 買到墓田一所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蒼//天下至黃泉證人張堅固保人李定度書契//人飛上天執(zhí)契人入黃泉今開四至界田分明//地一諸鬼神不得妄生障礙保佑子孫大吉大利//”。
四、青川石室墓的地域特色
從青川石室墓的結構和雕刻來進行分析,其中M4和M5兩墓形制相同、雕刻相似,為同一時期。M1至M3之間的M2已被毀壞,據(jù)現(xiàn)場觀察,M1、M3與M2處在同一層面,位于M4和M5之上,據(jù)此層位關系,判斷M1至M3三座墓的年代當略晚于M4和M5。從M4和M5的墓葬形制來看,內設壁龕,內外雕人物侍者手持茶具,下飾花卉圖案。墓室中、前部內收成淺龕的形制,在以往廣元地區(qū)清理的南宋石室墓葬中較為常見,后壁中央刻人物畫幅。[1]宋代較大型石室墓的墓室左右兩側及后部一般都有浮雕圖案,題材為人物和花卉,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青川石室墓的形制和規(guī)模屬于小型墓葬,只有墓室后壁有浮雕。M4壁龕外側格門形式與本地區(qū)南宋墓葬內壁龕外側格門相似[2],M4和M5壁龕下方花瓶與花卉的形式也與南宋墓相似,故兩座墓葬應與當?shù)啬纤问夷咕哂幸欢ǖ某幸u關系,表明兩座墓葬在墓葬形制、墓內雕刻的圖案紋飾以及墓底出土的買地券等方面,沿襲和繼承了廣元南宋石室墓的部分特征。
四川宋代石室墓一般分為單室墓、雙室墓和三室墓,這種形制上的差異也是因墓主所處的社會地位和家庭經(jīng)濟狀況而形成的。比如廣元杜光世夫婦墓,不論是規(guī)模還是墓室形制以及浮雕造型,均說明這個墓主的社會地位在該地區(qū)屬于上層。墓室石刻浮雕裝飾局部有彩繪。四川明代石室墓一般繼承宋代石室墓的造型特征,除了并列分布的雙室墓外,也有前后分布的雙室墓,墓室內左右及后壁均有浮雕。例如:宜賓明代周洪謨墓,其形制為前后兩室,石刻內容豐富,主要集中在前室墓門和前后室的墓壁上;浮雕圖案題材多樣,雕刻工藝精美,雕刻以線刻和淺浮雕為主,局部有少量透雕。[3]青川明代石室墓的浮雕造型和花卉紋飾,與四川其他地區(qū)宋明兩代的石室墓差別不大,不同之處在于規(guī)模較小,雕刻工藝出自民間工匠之手,這也取決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級,與當時的社會制度有著緊密聯(lián)系。
明代四川丘陵和山區(qū)流行石室墓,青川石室墓所在的龍門山系石材較多,所以此墓葬群的石室墓都是用整塊的石板修繕而成,為平頂式石室墓。墓室后壁的浮雕也是用大型石板鑲嵌后再雕刻而成,這與該地豐富的石材密不可分。四川明代石室通常為族居合葬墓,常見夫妻合葬墓。[4]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人們對生死觀有一定的信仰,特別是喪葬文化十分講究,墓葬要按照輩分進行,墓主一般事先建好墓室,死后再由其子女舉行隆重的儀式將其葬入墓室。四川石室墓葬分成貴族官員墓和普通平民墓,官員墓規(guī)模宏大,平民墓規(guī)模小,多為單室墓或夫妻合葬雙室墓。
五、青川石室墓隨葬品文化特色
出土文物中的買地券所記時間為永樂二十二年(1424),說明該墓葬的時間為明代前期,正處于永樂盛世(圖3)。明代買地券的形制與當?shù)爻鐾恋哪纤谓B定三年(1230)買地券形制基本相同,同時與四川地區(qū)出土的大多數(shù)明代買地券形制相同。2024年以來,至筆者截稿之時,重慶共出土30多件明代買地券。從出土的明代石板買地券分析,書寫格式一般分四種類型,包括從右向左豎式、從左向右豎式、順逆相間豎式和環(huán)列狀。[5]青川明代買地券為楷書,從字跡分析,書寫者為當?shù)刈x書人,為日常隨意記事狀態(tài),書寫速度較快,格式與以上分析完全相同,說明買地券的格式有約定俗成的要求,屬于宋元明時期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
M5墓內出土的瓷器中有一件黑釉瓷碗格外引人關注(圖4),該瓷碗為黑釉中的玳瑁釉,在黑色底釉上,人為添加著色劑,使其呈現(xiàn)出黃色斑點,呈流動狀分布于器物內外,釉面極其光亮,這種玳瑁黑釉恰好在廣元盛產。1953年,廣元城北工農鎮(zhèn)發(fā)現(xiàn)大型古窯遺址,經(jīng)考古發(fā)掘證實為宋代窯址。從窯址發(fā)掘器物與當?shù)剡z存的瓷器,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分析,廣元窯所產瓷器以黑釉居多,是西南地區(qū)唯一生產黑釉瓷的窯址。青川明代墓出土黑釉瓷碗,表明廣元窯從五代、宋、元一直延續(xù)至明代初期都在燒造黑釉瓷器,這為認識廣元窯的燒制年代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青川明代石室墓出土的其他青釉瓷器,從釉色和質感分析,當屬于當時的民窯生產,與同時期四川地區(qū)瓷器大致相近。
六、四川明代石室墓的異同關系
四川地區(qū)發(fā)掘的明代石室墓較多,大多處于丘陵地帶和山區(qū),證實明代一般的民間墓葬基本上屬于就地取材,在交通不發(fā)達、生產力水平較落后的時代,喪葬習俗與地質條件和地域文化聯(lián)系密切。當時的官員墓和平民墓在規(guī)模、形制上存在很大差異,但石室墓的材料多為就地取材,符合地域特色,只是在規(guī)模、形制上存在不同。比如平武王璽墓、楊旭墓和王祥夫婦墓,王璽為官員,該石室墓的規(guī)模較大,墓室分前室和棺室,墓壁南、中、北三面皆有浮雕彩繪。楊旭墓規(guī)模更大,前后有三室,墓室結構和裝飾仿地面建筑風格,該墓的八字墻和各室的門墻、側壁上部都刻有單檐歇山式屋頂,頂脊兩端裝飾邸吻,雕刻十分精細,坡面板瓦筒瓦形象逼真。楊旭為六品官員,從其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實力來說,屬于當?shù)厣蠈尤耸?,所以其對死后的墓葬要求很高,修筑大?guī)模的墓室是生者對逝者的最高禮遇。
四川明代石室墓的修筑石材多為就地取材,由石板和石條組合形成。官員的大型石室墓石材用料十分講究,石工工藝精湛;民間石室墓修筑簡單,大多墓室沒有浮雕彩繪,而是用現(xiàn)成的石板石材簡單鑿刻而成。民間石室墓一般沒有隨葬品,說明墓葬條件與社會地位、經(jīng)濟條件有著極大的關聯(lián)。
四川地區(qū)明代石室墓與宋代石室墓在形制上有很大的相似度,說明宋元明三代當?shù)氐拿袼孜幕幻}相承。宋明兩代的喪葬文化從自然環(huán)境的選擇、家族群聚而葬、宗教禮儀等文化特性來說,都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
參考文獻:
[1]楊文成,匡遠瀅.四川廣元石刻宋墓清理簡報[J].文物,1982(06):53-61+103.
[2]廖奔.廣元南宋墓雜劇、大曲石刻考[J].文物,1986(12):11.
[3]劉志巖,鄭萬泉,陳嘯,等.四川宜賓市明代周洪謨墓發(fā)掘簡報[J].四川文物,2015(01):10-23+97-98.
[4]張琴.四川明代墓葬試探[J].學理論,2012(14):183-184.
[5]段立強.明代買地券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6]唐志工,馬正軍,尉濤.匯集南北 從宋代瓷器認識廣元窯[J].收藏,2020(03):134-137.
作者簡介:
李蓉(1976—),女,漢族,四川綿陽人。大學本科,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博物館建設、預防性保護、藏品保管登記;文物保護——文物建筑等。
孫禹(1987—),女,漢族,四川青川人。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唐志工(1966—),男,漢族,四川廣元人。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與考古。
馬充(1994—),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大學本科,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