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談悲劇審美形態(tài)下的晴雯之死

2024-10-31 00:00劉奕男
今古文創(chuàng) 2024年40期

【摘要】晴雯之死作為《紅樓夢》中講述人物命運悲劇的重要段落,從審美角度分析,具備悲劇主人公、悲劇事件、悲劇悖論、悲劇效果四個要素。作者在描寫時代與社會環(huán)境對晴雯造成傷害和毀滅的同時,通過晴雯的個性、經(jīng)歷刻畫了悲劇“不應(yīng)然卻必然”的悖論,又以審美主體賈寶玉面對晴雯之死產(chǎn)生的情感、心境、觀念認識等方面的變化,集中呈現(xiàn)了悲劇效果。晴雯之死作為《紅樓夢》一系列悲劇情節(jié)的序章,也對作品整體的悲劇意蘊起著重要的美學鋪墊。

【關(guān)鍵詞】晴雯;悲?。粚徝?;心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語言大學院級項目“從‘晴雯之死’看《紅樓夢》的悲劇性”階段性成果,本成果受北京語言大學院級項目資助(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項目編號:23YJ010501)。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援引西方文論闡釋了對《紅樓夢》人物情節(jié)悲劇性的認識,認為此書“大背于吾國人之精神”“具厭世解脫之精神” ①。作者在故事開篇點明全書“使閨閣昭傳”的主旨,又在第五回中將這些“異樣女子”歸入太虛幻境的薄命司,為她們安排了悲劇性的命運結(jié)局?!扒琏┲馈弊鳛椤叭珪械囊患笫隆?②出現(xiàn)在第七十七至七十八回間,恰如脂批所形容“收拾晴雯,故為紅顏一哭”,既是后續(xù)悲劇情節(jié)迭至的前奏,也為紅樓女性最終走向“千紅一哭”“萬艷同悲”做著鋪墊,而從悲劇審美的角度看,“晴雯之死”則超越了一個單純的悲劇情節(jié),具有審美形態(tài)下悲劇的本質(zhì)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所說的悲劇作為美學范疇的一個概念,與作為戲劇藝術(shù)類型或日常話語中的悲劇略有不同——

悲劇美,又稱悲劇性,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認同的個體,在特定必然性的社會沖突中,遭遇不應(yīng)有卻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敗甚至死亡的結(jié)局的同時,個性遭到毀滅或者自由自覺的人性受到傷害,并激起審美者的悲傷、憐憫與恐懼等復雜審美情感,乃至發(fā)生某種轉(zhuǎn)變的一種審美形態(tài)。③

作為審美形態(tài)的“晴雯之死”包含了構(gòu)成悲劇美的四個要素,即悲劇主人公、悲劇事件、悲劇悖論、悲劇效果——晴雯作為悲劇主人公,是作者極為鐘愛的人物形象,寶玉在誄文中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喻其貴、潔、精、色,認為德美兼?zhèn)涞能饺鼗ā绊毜眠@樣一個人去主管”;正由于晴雯個性和才貌的突出,她的死亡作為悲劇事件也表現(xiàn)出更為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扒琏┲馈碧N含的悲劇悖論主要體現(xiàn)在這并非一個偶發(fā)事件,從該人物的性格特質(zhì)與承擔的美學功能看,具備較為鮮明的“不應(yīng)有卻又不可避免”的特征;而這一情節(jié)的悲劇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引起審美主體寶玉強烈的情感反應(yīng)和人生追求的轉(zhuǎn)變上,這一點如亞里士多德所形容的在引起觀者憐憫、恐懼等情緒外,也能帶給觀者一種振奮的情感,主要體現(xiàn)在靈魂的凈化與升華上。④下文主要對悲劇悖論與悲劇效果兩個要素進行分析。

一、晴雯之死蘊含的悲劇悖論

悲劇悖論通常強調(diào)“悲劇發(fā)生及其結(jié)局的必然性”,乃至歸結(jié)到悲劇人物的性格因素中“同樣體現(xiàn)出一種必然的強制性” ⑤。第七十七回作者寫到寶玉痛心疾首地想象著晴雯被逐出大觀園后的慘狀—— “又是一身重病,里頭一肚子的悶氣,他又沒有親爺熱娘,只有一個醉泥鰍姑舅哥哥。他這一去,一時也不慣的,那里還等得幾日”,果然,后回交待晴雯因病氣交加又無法適應(yīng)惡劣的環(huán)境,不久便凄然離世——晴雯的悲劇從外部原因看是由于“偶遭蠱蠆之讒”;而正如寶玉所言,她的病、氣、嬌才是導致死亡的根本原因,這些特質(zhì)體現(xiàn)在晴雯身上,又都具有深刻的必然性。

(一)晴雯之病

《紅樓夢》第五十一至五十二回中,因襲人歸家,寶玉的生活改由晴雯和麝月照料。晴雯欲嚇唬麝月玩,仗著氣壯,不披衣便出了房,不妨被冷風一激,“只覺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次日果然“鼻塞聲重,懶怠動彈”。后雖有太醫(yī)診脈開方和寶玉的悉心照料,晴雯遲遲未愈,在病中得知墜兒偷鐲,又氣得“蛾眉倒蹙,鳳眼圓睜”,對她一通審訊又“閃了風,著了氣”。晚間,得知寶玉的雀金裘燒破,病得“頭重身輕,滿眼金星亂迸”的晴雯出于擔心,依然當仁不讓地抱著“掙命”的決心連夜補好,導致病情再度惡化——后文作者提到王太醫(yī)猜測晴雯“汗后失于調(diào)養(yǎng)”是“勞了神思”所導致,又交代晴雯“尤未大愈”,可見此番“掙命”給晴雯的身體帶來了極大的透支。

從情節(jié)發(fā)展的邏輯關(guān)系看,晴雯因惡作劇而著涼,后續(xù)盤問、補裘又一步步加重了病情,最終落下了病根——倘或那晚晴雯不頑皮,興許不會出房;倘或不仗著氣壯而披上厚衣,興許不至受涼;即便是染了寒氣,若能安心休養(yǎng),不過問偷鐲事、不“掙命”補裘,興許病癥不至步步惡化。然而,正是晴雯一向的隨心所欲和“顧前不顧后”的個性為她招致了本可避免的痛苦,而骨子里的愛憎分明和一意孤行注定了她會因滿腔義憤而抱病審墜兒,也會因“若不做,又怕寶玉著急”而連夜趕針線,這一點正如王昆侖所形容:太干凈,所以疾惡如仇,容不得一點污濁;太熱情,所以鼓勇服勞,舍死忘生⑥,反而是個性中可貴的品質(zhì)致使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二)晴雯之氣

第七十四回中,作者寫到晴雯被王夫人傳訊和審問后的反應(yīng)—— “這氣非同小可,一出門便拿手帕子握著臉,一頭走,一頭哭”,后文交代她“病勢甚重”,直至第七十七回“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懨懨弱息,如今現(xiàn)從炕上拉了下來,蓬頭垢面,兩個女人才架起來去”。可見,除去身體上的病患,晴雯的死也與心中郁結(jié)的委屈分不開——抄檢時“兩手捉著底子,朝天往地下盡情一倒,將所有之物盡都倒出”表達了她無聲的怨懟;與寶玉訣別時“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個狐貍精”則是內(nèi)心深處的痛訴。在痛訴中,晴雯表達了對“擔了虛名”的不服,一句“早知如此,我當日也另有個道理”聽似懊悔,以兩根指甲、一件小襖相贈時告訴寶玉“不必撒謊,就說是我的”卻表達出她內(nèi)心的“氣”實未平息。

然而,面對抄檢大觀園的風波,晴雯的首當其沖同樣體現(xiàn)著偶然中的必然性——見寶玉夜讀辛苦,晴雯一心“替寶玉想個主意,好脫此難”,煽動了一場捕風捉影的搜捕,卻間接引燃了賈母徹查聚賭的怒火。在家族矛盾的發(fā)酵中,王夫人輕信了王善保家的所進的讒言、又親見晴雯“釵軃鬢松,衫垂帶褪”的樣子后,堅定了清理門戶的決心,不留情面地將晴雯、芳官、四兒等女孩驅(qū)逐出園子。如此看來,正是晴雯在寶玉夜讀當晚看似無心的小題大做引發(fā)了蝴蝶效應(yīng)般的后果——是她“故意鬧的眾人皆知寶玉嚇著了”間接挑起一場局勢幾乎失控的家族爭端,而也正是她本人最終成了這場爭端下最直接的受害者。

朱光潛在談到悲劇審美的問題時指出:理想的悲劇人物通常并非在道德品質(zhì)上好到極點,他的遭殃往往是由于某種過失或弱點,因而讀者在欣賞悲劇時,獲得的是審美意義而非倫理或道德意義上的同情⑦。從這個角度看,晴雯性格的復雜性在這場家族風波中也表現(xiàn)得十分充分:她之所以借“跳墻案”推波助瀾,是源于一貫的機敏和對寶玉的關(guān)愛,而唯恐天下不亂的處事風格又決定了她斷不會接受奉勸、息事寧人,反以“太太問起來,是要回明白的”要挾眾人,卻沒料想正是自己一度“倚仗”的權(quán)威給了她最終的宣判。晴雯的“風流靈巧”賦予了她極為高傲自尊的人格,這種人格在時代背景與社會認知下卻又反噬了她,這也印證了悲劇表現(xiàn)“個人與社會力量抗爭中的無能為力” ⑧。

(三)晴雯之嬌

在《芙蓉女兒誄》中,寶玉以“花原自怯,豈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驟雨”表達了對晴雯離開怡紅院后迅速夭折的痛惜,從另一個角度看,作為丫鬟的晴雯之所以形成如此嬌慣的個性,與寶玉的寵溺是分不開的——寶玉與晴雯從未以公子和丫鬟應(yīng)然的方式相處,在二人的“親昵”間,寶玉一方面成全了晴雯“為自己的心和情義而活著” ⑨的可能,一方面也間接導致她失去了獨當風雨的能力。

在判詞中,作者稱贊晴雯“心比天高”,這體現(xiàn)出她思想觀念中突破了身份限制,追求自由平等、人格獨立的進步意義,卻也同樣表明在樂享寶玉關(guān)愛和庇佑的同時,晴雯并未遵循時代與社會背景下立身的準則。同為丫鬟,晴雯沒有襲人為做寶玉侍妾而不斷謀劃、允諾“八人轎也抬不出我去”的篤定,也沒有鴛鴦甘侍賈母不渝、立誓“剪了頭發(fā)當尼姑”的忠烈,性格中不乏矜才使氣和妄自尊大——在其他丫鬟面前,她常不掩飾自身的優(yōu)越感,尤其看不慣她們與寶玉間“不軌”的言行,時常挖苦揭短,就連寶玉也說“滿屋里就只是他磨牙”。

然而,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個體無法脫離自身身份和環(huán)境的約束,恣意妄為勢必會為自己招致災(zāi)難。第三十一回中,晴雯被寶玉一句“打發(fā)你出去好不好”中傷,哭道“一頭碰死了也不出這門兒”,這如實表達了她不愿也不能離開怡紅院的心聲。然而,不同于身邊其他丫鬟:小紅早就認清了“不過三年五載,各人干各人的”,主動向鳳姐“學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為日后獨立做好打算,卻被晴雯扣上不安分的罪名,譏諷道“有本事從今兒出了這園子,長長遠遠的在高枝兒上”;襲人則是抱定了“至死也不回去的”的決心,覬覦妾位之心昭昭,更是被晴雯嗤之以鼻,以“連個姑娘還沒掙上去”誅其心——晴雯既抱定了不愿出去的心,卻又從不為實現(xiàn)這一心愿而切實地做些努力或改變,天真地把偶然的幸運當成了人生常態(tài),以當穩(wěn)怡紅院的“副小姐”而自得,在安享榮寵中逐漸麻痹了對人生無常的警惕。如果說,是寶玉的寵溺軟化了晴雯原本堅強的生命力,那么最根本的動因則是她自己的懵懂無知和不諳情勢,這一點同樣印證了悲劇“在一定程度上是咎由自取”“在某種意義上是對人物性格弱點或過失的懲罰” ⑩的意味。

綜上,晴雯悲慘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固然是時代與社會環(huán)境所造成,但她主觀層面的病弱、憤懣、嬌慣才更加體現(xiàn)悲劇的本質(zhì)意義,而這些因素又皆與她的人格特質(zhì)存在必然聯(lián)系。作為審美形態(tài)下理想的悲劇主人公,晴雯恰如其分地扮演著“白璧微瑕的好人” ?,經(jīng)歷的悲劇事件也印證了“并不是由于罪惡,而是由于某種過失或弱點” ?,共同體現(xiàn)著《紅樓夢》悲劇由“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為之” ?的審美意蘊。從這個角度看,作為作者高度肯定和歌頌的人物形象,晴雯的失敗在體現(xiàn)悲劇主體被客體戰(zhàn)勝、合乎人類發(fā)展本質(zhì)的愿景被嚴酷客觀規(guī)律所否定等方面,顯得真實而深刻。

二、晴雯之死呈現(xiàn)的悲劇效果

悲劇效果是審美形態(tài)下的悲劇的另一個要素。關(guān)于這一點,亞里士多德提出悲劇能夠引起觀者憐憫或恐懼從而使感情得到陶冶(也譯作凈化)?作為西方關(guān)于悲劇的第一個完整定義,肯定了悲劇審美在單純講述情節(jié)事件以外的、幫助觀者形成深刻思想意識方面的價值。葉朗認為:《紅樓夢》的悲劇是“有情之天下”被毀滅的悲劇?,作為這一悲劇的序章,“晴雯之死”的審美主體寶玉在目睹悲劇主人公晴雯走向失敗的過程中,生活、心境、價值觀均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

(一)親密關(guān)系的消失

大觀園中女子眾多,真正稱得上寶玉的知己者寥寥。對晴雯而言,正因不曾為自己做多打算,在陪伴寶玉五年多的時光中,她也將自己的全部獻給了這段關(guān)系;對寶玉而言,晴雯的離去是他心中“第一件大事”,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情感上的空虛和失落。

社會心理學理論指出:情感上的親疏與地位上的尊卑是衡量人際交往的兩個基本維度,以尊卑互補和親疏對等較易形成和諧的關(guān)系。?晴雯與寶玉名為仆主、情似摯友,作為寶玉人際交往和情感體驗的重要對象,宛如他的“第二個愛人” ?。針對人們的社會交往,朱光潛將誠懇親切形容為一種“無上美德”,認為“心靈感通之中不容有驕矜,也不容有虛偽的謙遜,彼此赤心相對,不裝腔作勢,也不吞吐含混,這樣人與人可以結(jié)成真摯的友誼”。?

寶玉與晴雯的關(guān)系恰如社會心理學理論所形容的“打破與伙伴間的界限,讓對方成為自己個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存在著較深的情感卷入和高度的相互依賴” ?——晴雯“鄉(xiāng)籍姓氏湮淪而莫能考”的出身使她沒有其他的情感寄托,寶玉的寵愛和怡紅院中的幸福生活堪稱她在世間最溫暖的回憶,故訣別時她道出遺愿“將來在棺材內(nèi)獨自躺著,也就像還在怡紅院的一樣”;從晴雯身上,寶玉也獲得了難以復刻的美好,縱使在“情悟梨香院”后了悟“人生情緣,各有分定”,在聽聞晴雯的死訊時,仍期待著她離世之際能呼喊他的名字。戚序本第七十七回脂批將寶玉對晴雯的懷念形容為“嬰兒戀母”“稚鳥尋巢”,她的離去不僅使他身邊少了一位悉心照料“夜間茶水、起坐呼喚”的生活伴侶,也使得“他的精神世界里少了一個知音” ?,在“眉黛煙青,昨猶我畫;指環(huán)玉冷,今倩誰溫”的物是人非中體驗著失去摯友的孤獨與生死相隔的無奈。

晴雯死后,寶玉在別迎春、嘆香菱等一連串悲傷中感受著大觀園愈發(fā)濃重的“悲涼之霧” ?,陷入了長久的悵惘和失落中。在八十回后的情節(jié)里,寶玉偶見晴雯針線而懷念其音容,在追思中寫下的“孰與話輕柔”一句,又一次表達出對晴雯猶在怡紅院時那份柔情繾綣的懷念。

(二)崇高體驗的產(chǎn)生

從藝術(shù)體驗的角度看,崇高是“經(jīng)由自然或社會的某種外在刺激所喚醒的壓抑在內(nèi)心的帶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體驗” ?,而悲劇作為“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種” ?,在使接受者產(chǎn)生悲傷的同時,通常還帶有鼓舞和振奮的力量。魯迅認為:悲劇主人公遭遇痛苦和死亡的意義在于體現(xiàn)出對某種理想或價值的肯定和加強,這種肯定和加強不會隨著悲劇主人公的毀滅而消失,反而會長久地活在社會記憶中,轉(zhuǎn)變?yōu)榈赖聞倮途癫恍唷?

在第七十七至七十八回間,作者描寫了寶玉在晴雯離去后產(chǎn)生的情緒變化:起初,寶玉先是因“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而痛心,又因晴雯的含恨離世而悲從中來,但在聽聞小丫頭講述晴雯做了芙蓉花神的謊言后,他一則遺憾于“從此再不能相見了”,一則卻也為晴雯“超生苦海”而“去悲生喜”。從崇高體驗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方式看,藝術(shù)家在面對與自我本性相違背的社會人事糾葛中,往往先是表現(xiàn)出恐懼和憐憫,繼而因象征正義與前進一方的失敗喚醒思考,最終形成情感的狂喜和飛升。?在寶玉看來,晴雯的悲劇類似“人臣忠而見疑,信而被謗” ?,所作誄文一方面表達了對她如鷹鷙、茝蘭一般的人格反遭見疑、被謗的痛斥,一方面卻也表達了對她“生儕蘭蕙,死轄芙蓉”這一歸宿的欣然——在現(xiàn)實層面,相比晴雯生前帶給寶玉的溫馨和陪伴,她死后“即刻送到外頭焚化”的結(jié)局頗顯草率與蒼涼;在超越現(xiàn)實的層面,寶玉在惋惜“在卿之塵緣雖淺”的同時,也為晴雯擺脫了塵世羈絆,獲得另一種形式的永生而欣慰,期待她“不負其所秉賦”“必有一番事業(yè)”,這正體現(xiàn)出悲劇“在個體生命的無常中顯出永恒生命的不朽” ?的使人愉悅的審美效果。

在西方悲劇理論中,憐憫與崇高是悲劇通常能直接帶給觀者的兩類情感,前者由于“突然洞見了命運的力量與人生的虛無而喚起” ?,后者則是“由對對象的恐懼而產(chǎn)生的痛感轉(zhuǎn)化為肯定主體尊嚴而產(chǎn)生的快感” ?。晴雯之死帶給寶玉從悲痛到欣喜的轉(zhuǎn)變直接體現(xiàn)在情感與認識的提升上——由于目睹了理想價值被社會現(xiàn)實所毀滅,寶玉也更加自主地去思索現(xiàn)實以外的存在,正如尼采所形容:相比作為有著迷人外表而痛苦的現(xiàn)實生活,悲劇主人公的死亡反而是實現(xiàn)“個性重新融入原始的統(tǒng)一性” ?的理想方式,從這個角度看,晴雯能夠?qū)⒚篮玫男蜗笥肋h保留在寶玉的回憶中,相比他未來將經(jīng)歷更多的世俗紛擾、對人世徹底失望而懸崖撒手,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維持了完美的可能。

(三)人生選擇的推動

《紅樓夢》開篇,作者交代神瑛侍者因“凡心偶熾”欲入紅塵,也借僧道二仙之口指出凡間“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根據(jù)敘事設(shè)定,原居太虛幻境的“風流冤孽”一入紅塵演出這段“風流公案”,在結(jié)局“塵緣已滿”時又“歸彼大荒”。在從“熾凡心”到“失凡心”的轉(zhuǎn)變中,寶玉對人間情愛的參透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

作者在第五回中建構(gòu)出寶黛釵“三人方可鼎立”(甲辰本脂批)的局面——黛釵作為《紅樓夢》中兩種價值觀的象征,前者與寶玉“親密友愛處亦自較別個不同”,而后者在世人眼中卻是“黛玉所不及”。隨著故事情節(jié)推進,木石姻緣與金玉姻緣逐漸成了寶玉人生中的重要矛盾:金玉姻緣代表的是入世的、現(xiàn)實的、具象的觀念和認識——

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第五回 寧榮二公語)

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jīng)濟之道。(第五回 警幻語)

以后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第十六回 秦鐘語)

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第四十二回 寶釵語)

寶玉承載著長輩與家族賦予的繼承宗祧、繁榮家業(yè)的期望,但作者卻屢屢寫及將他役于塵世的痛苦和對另一種出世的、虛無的、抽象的觀念認識的向往——

等我化成一股輕煙,風一吹便散了的時候,你們也管不得我,我也顧不得你們了。(第十九回)

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第二十二回)

把我的尸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之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為人,就是我死的得時了。(第三十六回)

我只告訴你一句躉話:活著,咱們一處活著,不活著,咱們一處化灰化煙。(第五十七回)

因而,寶玉在人際交往上“親黛疏釵”的傾向不僅是情愛方面的取舍,更體現(xiàn)了《紅樓夢》中兩種價值觀的根本沖突,表現(xiàn)出寶玉本性中對社會責任、家族道義的摒棄和對“有情之天下”的向往。在寶玉的成長過程中,在大觀園清凈女兒世界中的“偏安”與以王夫人為代表的家族權(quán)威干預(yù)并遏止他“棲息宴游”的快意生活作為一組逐漸銳化的矛盾,以抄檢大觀園后晴雯的橫遭驅(qū)逐宣告了時代與社會背景下寶玉精神樂園毀滅的必然性。有當代研究者指出:晴雯之死象征著“浪漫主義者慘敗的教訓” ?,加劇了寶玉對現(xiàn)實世界的反感和出世的沖動。?在為晴雯的早夭而扼腕的同時,寶玉第一次真正關(guān)注到年輕女孩死后的歸宿問題——從晴雯“上帝垂旌,花宮待詔”的“結(jié)局”中,寶玉獲得了極大的慰藉,在既有的懵懂之上,更加自覺地以“想象著另一種超然的世界” ?的方式尋求紅塵以外的精神歸宿。最終,在尋求“有情之天下”而不得的失望中,寶玉只得接受它必然破滅的事實,在日漸無情和麻木中,轉(zhuǎn)而將情感寄寓于虛無的時空——第一百一十六回再游太虛幻境時他著意追尋芙蓉花神的幻象,在重讀判詞后“早有一個成見在那里”,終像看淡功名仕進一般棄絕了人間情感,離開有限而短暫的人世,去尋找“有情之天下”的本源?,最終在故事末尾隨僧道二仙“登岸而去”。

綜上,一方面,晴雯的死使寶玉在現(xiàn)實層面失去了一位親密的伙伴,在摯友離世的情感重創(chuàng)中,寶玉重新思考死亡的意義,從而展開了超越人世層面的想象,這也體現(xiàn)出悲劇在造成審美主體恐懼、憐憫之外蘊含的積極振奮的因素;另一方面,晴雯的死作為凡間“有情之天下”必然破滅的預(yù)示,也為后續(xù)的黛玉之死、寶黛愛情的失敗埋下伏筆,讓寶玉在戀世與棄世的搖擺中最終選擇了后者,逃離現(xiàn)實重歸“彼岸”,以另一種形式繼續(xù)追尋“有情之天下”。

三、結(jié)語

晴雯作為在寶玉生命中留下無限精彩與遺憾的女性,她的死亡如同大觀園由盛轉(zhuǎn)衰的拐點,給寶玉的情感、生活、價值觀帶來了顯著的改變。從審美角度看,晴雯經(jīng)歷的悲劇,源于悲劇主人公性格、處世等方面的“過失”,使得作為審美主體的寶玉進一步思索自己及他人的命運,從而獲得了對人生的哲學性審視,這也體現(xiàn)出悲劇美的“凈化”作用。作為《紅樓夢》中的“一件大事”,晴雯之死預(yù)示著寶黛愛情的必將破滅,為寶玉在極度失望中遠離紅塵、結(jié)束這段“風流公案”而重歸彼岸做著鋪墊。從審美視角闡釋“晴雯之死”,分析特定時代與社會背景下悲劇產(chǎn)生的必然性,為讀者理解和闡釋《紅樓夢》提供了更為深遠的空間。

注釋:

①?葉朗:《百年紅學經(jīng)典論著輯要·第一輯·王國維、蔡元培、胡適、魯迅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14頁,第16頁。

②⑥???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14頁,第24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

③⑤本書編寫組:《美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02頁,第209頁。

④??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52頁,第351頁,第329頁。

⑦⑧⑩????朱光潛:《悲劇心理學》,中國文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48頁,第92頁,第83頁,第94頁,第79頁,第65頁,第125-126頁。

⑨李希凡、李萌:《傳神文筆足千秋—— 〈紅樓夢〉人物論》,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第337頁。

?朱志榮:《西方文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頁。

??沙蓮香:《社會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頁,第71頁。

?朱光潛:《談文學》,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頁。

?邵琳:《晴雯新論》,《江蘇省紅樓夢學會·紅樓文苑》2014年第1期。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外一種:漢文學史綱要)》,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版,第216頁。

??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頁,第108-111頁。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著,周揚譯:《藝術(shù)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guān)系》,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頁。

?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頁。

?一粟:《紅樓夢卷》,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51頁。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250頁。

?李知文:《晴雯之死和晴雯的典型意義》,載貴州省紅樓夢研究學會《紅樓夢人物論——一九八五年全國紅學會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第359-368頁。

?葉朗:《“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葉朗談〈紅樓夢〉》,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頁。

參考文獻:

[1]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M].長沙:岳麓書社,2010.

[2]本書編寫組.美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21.

[5]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信息:

劉奕男,男,漢族,北京人,北京語言大學漢學與中國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