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于莫頓·亨特的小說《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們大都采取的是一種單純的人生啟迪式的“故事”式解讀,這顯然是不夠的。解讀這篇小說,還應(yīng)該從小說的結(jié)構(gòu),即“目標(biāo)”“阻礙”“努力”“結(jié)果”“意外”“轉(zhuǎn)折”“結(jié)局”來展開,從小說的語言和內(nèi)在因果關(guān)系入手,在“我”的“心路歷程”“他人言行”和“克服阻礙”的具體行動過程中解讀這篇小說的更為豐富的主題和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 渲染 因果過程 行動過程
美國作家、心理學(xué)家莫頓·亨特的小說《走一步,再走一步》很為特殊,它選自美國尼古森·古德和亞伯·阿可夫所寫的心理學(xué)著作《心理學(xué)與成長》,原題為《懸崖上的一課》,入選統(tǒng)編教材后,改為現(xiàn)在的題目,并做了大幅刪改。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教學(xué)用書認(rèn)為,這篇小說“寫了作者童年時克服恐懼、收獲自信的一段回憶。故事從生活中的一則插曲引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沉而令人信服。”[1]很顯然,這一解讀主要指向小說的結(jié)局,指向小說給人的人生啟迪。然而,小說終究是小說,它跟故事是不完全一樣的。單純地指向結(jié)局,指向文本給人的人生啟迪,是一種較為典型的故事式的解讀,這似乎是不夠的。而且這篇小說本就很特殊,要想解讀好這篇小說,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心理學(xué)與成長》原為心理學(xué)著作,《走一步,再走一步》選自該著作,其原始價值取向自然為心理學(xué)。因此,注重對讀者的心理疏導(dǎo),重視文本對讀者的人生啟迪,是該文的必然訴求。但是,入選統(tǒng)編教材之后,由于文本定位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也就不能再停留在心理學(xué)的原始價值上,而應(yīng)適應(yīng)課程與教學(xué)的需求,使其具有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語文價值。為此,教材編者對其進行了大幅刪改。這篇文章刪改后成為一篇具有多重語文價值的課文,對其解讀應(yīng)該從語文的多個層面展開,而不能僅僅局限于心理學(xué)視角。
二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小說,應(yīng)該按照小說的方式解讀。小說是一系列“事件”或故事“碎片”的因果串聯(lián)[2],從這個意義上講,梳理小說內(nèi)在的因果關(guān)系,才是解讀該小說最為直接、最為根本的線索與路徑,而不是把解讀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小說對讀者的人生啟迪上。
因此,無論是從文本性質(zhì)的轉(zhuǎn)換,還是從文本文體的定位來看,解讀這篇課文都不應(yīng)該把注意力過于集中在結(jié)局以及結(jié)局給人的人生啟迪上,而要更多地關(guān)注文本的語文價值,關(guān)注文本內(nèi)在的因果關(guān)系。這樣,才能更為深入地解讀這篇小說。
一、內(nèi)在因果:在胚胎中渲染
馬正平的“寫作分形生長論”認(rèn)為,“文章胚胎”即最先使作者產(chǎn)生寫作沖動的情節(jié)、形象、感受,它濃縮了后來文章整體的主要信息,文章整體上是這個文章胚胎的生長、展開、放大、變形,也即分形論所謂的自我復(fù)制。這里的“渲染”不是一種寫作手法,也不是一種修辭手法,而是一種“渲染言語思維”,它是由馬正平的“非構(gòu)思”寫作理論中的“渲染”理論延伸而來。[3]解讀《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要關(guān)注的是這篇小說的寫作胚胎,即:
那是在費城,一個酷熱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當(dāng)年那股灼人的熱浪。(課文第一句話)
1.解讀“酷熱”
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寫作胚胎中,有個不太周延的語言現(xiàn)象,需要引起注意。那就是,除了在寫作胚胎中兩次出現(xiàn)“熱”之外——“酷熱”和“灼人的熱浪”,《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其他部分再也沒有出現(xiàn)“熱”字,更沒有對那個“酷熱的七月天”進行渲染。這是為什么?這里難道暗含什么玄機嗎?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參照《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另一個譯本:
“那是費城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 57 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4]
在這一版本中,譯者沒有使用“酷熱”這個詞,而是選擇了“悶熱”。要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酷熱”和“悶熱”是有細(xì)微差別的。“酷熱”指“天氣極熱”,而“悶熱”是指“天氣很熱,氣壓低,濕度大,使人感到呼吸不暢快”。這兩個詞雖然都指天氣很熱,溫度很高,但“酷熱”多指外在的自然溫度,而“悶熱”則更多地指向人的內(nèi)在感受。
很顯然,這一譯文跟課文是有些許差異的。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種差異是譯者個性化的翻譯造成的嗎?我們先來看這句話的英文是如何表述的:
“It was a sultry day in Philadelphia in July, although the first time in fifty-seven years, but I can still feel that hot.”
原文中使用的是“sultry”這個單詞,這個詞有“悶熱的”“(指天氣)濕熱難耐的”的意思,它跟“hot”多指天氣熱是不一樣的。這可見,原文也傾向于“悶熱”,傾向于人的內(nèi)在感受。
這就是說,把寫作胚胎的第一句話翻譯為“那是費城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可能更為合適些。這樣,我們便明白了,既然“sultry”主要指向不在外在的溫度有多高、環(huán)境有多惡劣,那么,這篇小說除“寫作胚胎”之外,沒有對天氣有多炎熱進行再次渲染,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過,在解決了這一問題之后,隨之,又產(chǎn)生了另外一個問題:究竟是什么竟然讓“我”“悶熱”了56年之久?這便需要結(jié)合“仍能”這個詞來解讀了。
2.解讀“仍能”
“懸崖上的一課”發(fā)生于56年前的一個“悶熱”的七月天,雖然事情已經(jīng)過去半個世紀(jì)之久了,可是“我仍能感受到當(dāng)年那股灼人的熱浪”。這可見,當(dāng)年發(fā)生的事件給“我”的影響有多大。這里的“仍能”是“依舊”“依然”“如故”“照舊”的意思,它極力強調(diào)了這種影響的巨大而深遠(yuǎn)。
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事情、什么樣的感受、什么樣的心路歷程,讓“我”如此地刻骨銘心呢?那股“灼人的熱浪”究竟是什么呢?
“灼人的熱浪”一:
當(dāng)年,“我”之所以決定跟小伙伴們一起去爬懸崖,是因為“我渴望像他們一樣勇敢和活躍”。然而,“我”太過膽小、懦弱。從剛開始爬懸崖時害怕得渾身發(fā)抖,到嚇壞了,再到爬到巖脊上來去不得時極度恐懼,這些情緒讓“我”難以忘懷。雖然事情過去這么多年了,但是當(dāng)年的那種焦灼、恐懼的心理感受仍然如一股“灼人的熱浪”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心靈深處。
“灼人的熱浪”二:
當(dāng)“我”爬到離懸崖頂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巖脊上來去不得非??謶謺r,除了“我”的好朋友杰里,其他男孩不是安慰“我”、幫助“我”,而是在“我頭頂上喋喋不休地議論我”(選自《懸崖上的一課》,選入教材后被刪除),諷刺、嘲笑“我”。他們笑“我”“像滑稽畫里的小人兒”,笑“我”“你可以留下來,如果你想的話”。他們不但嘲笑我,而且還把“我”硬生生地扔在了巖脊上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地走了。
雖說孩子是單純的,在他們眼中,只有勇敢與否,他們瞧不起怯懦、軟弱的人,他們這么做并不能簡單地認(rèn)定他們的品質(zhì)有多差,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他們那樣做顯然是不友好的,對“我”的傷害也是十分嚴(yán)重的。這樣的傷害即便是過去了56年,仍然如一股“熱浪”灼燒著“我”,讓“我”記憶猶新。
“灼人的熱浪”三:
關(guān)鍵時刻,杰里帶著父親來救“我”了。只是,父親的“救”是與眾不同的,事實上,與其叫“救”,還不如說,是在父親的指導(dǎo)下“自救”,即在父親的指導(dǎo)下,“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地爬下了懸崖。這樣的生命體驗,以及通過自身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爬下懸崖時所產(chǎn)生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同樣如“灼人的熱浪”刻骨銘心。
正因為當(dāng)年那股極度恐懼的“熱浪”、被嘲笑拋棄的“熱浪”和在父親引領(lǐng)下獨自爬下懸崖時所產(chǎn)生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的“熱浪”,一直激蕩著“我”的心,灼燒著“我”的心,所以,即便歷經(jīng)了56年之久,“我”仍然念念不忘,這可見當(dāng)年的事件對“我”的影響有多大,有多深遠(yuǎn)。
至此,我們便明白了,人生啟迪只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極為重要的文學(xué)價值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更為豐富的語文內(nèi)涵,而這需要我們從語言、結(jié)構(gòu)入手,從小說的內(nèi)在因果關(guān)系入手,進行更為深入的解讀。
二、內(nèi)在因果:在結(jié)構(gòu)中渲染
《走一步,再走一步》入選統(tǒng)編教材之前,文本結(jié)構(gòu)較為松散,主要是因為在該文的第17段,即“我”在懸崖的巖脊上來去不得時插入了“我”的三個生活片段:1945年去敵占區(qū)偵察、1957年寫書和1963年離婚,然后,又在該文的倒數(shù)第1段之前大段地插入了上述三個生活片段的結(jié)果,這才結(jié)束全文。很顯然,如此松散而冗長的文本,是不適合作為課文的。這篇小說入選統(tǒng)編教材之后,編者對其進行了大幅度的刪改,刪改后結(jié)構(gòu)更為緊湊,主題更為集中,或許正因為此,人們才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說結(jié)局給人的人生啟迪上。其實,刪改后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在結(jié)構(gòu)上不但更為緊湊,而且也更有特色,尤其是其緊密的內(nèi)在因果關(guān)系,為這篇小說豐富的主題與深刻的內(nèi)涵打下了基礎(chǔ),而這就需要我們換一種思路細(xì)細(xì)解讀。下面,便借用“七步”敘事法,即從“目標(biāo)”“阻礙”“努力”“結(jié)果”“意外”“轉(zhuǎn)折”“結(jié)局”等七個方面對其作簡要分析。
首先是“目標(biāo)”。
表面看來,“我”和幾個男孩的行動目標(biāo)是爬懸崖,其實,這樣表述并不嚴(yán)謹(jǐn)。通讀全文便可發(fā)現(xiàn),《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寫的是“我”的生活,“我”才是小說主人公,那五個男孩,包括后來出現(xiàn)在小說中的父親都不是主人公,所以,應(yīng)該從“我”的角度來解讀行動“目標(biāo)”。從課文第4段可知,“我”的“目標(biāo)”是“渴望像他們一樣勇敢和活躍”。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用“目標(biāo)”來界定“我”的行動訴求,并不太準(zhǔn)確,用“夢想”似乎更合適一些。許榮哲認(rèn)為“夢想比較接近心靈的層次,目標(biāo)則容易淪為表象的層級”[5],簡單地說,“夢想”更加接近于“精神”層面,而“目標(biāo)”更趨向于“物質(zhì)”層面。如把“爬懸崖”作為“我”的行動目標(biāo),小說的主題與內(nèi)涵就會單薄許多,因為這個行動目標(biāo)更多趨向于“物質(zhì)”層面,離人的精神較遠(yuǎn);但是如果把“渴望像他們一樣勇敢和活躍”作為“我”的“夢想”的話,小說的主題與內(nèi)涵便會豐滿許多,因為它更趨向于“精神”。
其次是“阻礙”。
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遇到阻礙,一行動便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這樣的小說是沒有多少文學(xué)意義的。事實上,只有有了阻礙,小說情節(jié)才能扣人心弦,小說主題與內(nèi)涵才能得以深化與彰顯。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遇到的阻礙是“我”較為病弱,性格膽小、懦弱,不敢冒險。這是一種內(nèi)在的阻礙,它跟外在的阻礙是不一樣的。外在的阻礙,是客觀存在的,更傾向于“物質(zhì)”層面,通常只要條件允許,策略、方法正確,便能克服。然而,“我”遇到的是性格上的缺陷,這是一種內(nèi)在的阻礙,更傾向于心理、精神層面,即便是策略、方法正確,其克服阻礙、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也是很艱難的。正因為此,小說情節(jié)才會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最后便是“努力”。
“我”鼓起勇氣去爬懸崖,從害怕到非常害怕,再到極度的恐懼,“我”“努力”的過程異常艱難。然而,如此努力地克服阻礙換來的“結(jié)果”,卻是“我”在巖脊上來去不得。如果小說到這兒便結(jié)束的話,那么,這篇小說的文學(xué)意義就有限了。就在這時,“意外”發(fā)生了,“我”的好朋友杰里帶著父親來救“我”了。于是,小說發(fā)生了“轉(zhuǎn)折”。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我”克服阻礙走一步,再走一步,終于靠著自己的力量爬下了懸崖。這便是“結(jié)局”。
至此,我們便明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并不是“故事”碎片的簡單串聯(lián),其各個故事“碎片”之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內(nèi)在的因果關(guān)系。如正因為有了“夢想”,所以,才想著實現(xiàn)“夢想”;正因為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遇到了“阻礙”,所以,才要“努力”克服阻礙;正因為努力克服阻礙并沒有獲得想要的“結(jié)果”,才為“意外”的發(fā)生準(zhǔn)備了條件;正因為“意外”發(fā)生了,故事才有新的“轉(zhuǎn)折”,并產(chǎn)生了“結(jié)局”。由此可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故事“碎片”之間的聯(lián)系之緊密,小說結(jié)局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已,所以,僅僅從小說結(jié)局給人們的啟迪去解讀這篇小說,是不太合適、不太全面的。
那么,這篇小說有著什么樣豐富的主題與內(nèi)涵呢?這還得從故事的因果關(guān)系、從人物的“行動”過程進行具體的解讀。
三、內(nèi)在因果:在行動中渲染
寫實性的敘事散文、報告文學(xué)大都用細(xì)節(jié)描寫塑造人物性格、凸顯人物品格,但在以虛構(gòu)見長的小說中并不完全是這樣。通常,在行動過程中,在內(nèi)在因果關(guān)系中,通過不同的克服障礙的方式來塑造人物性格、凸顯人物品質(zhì)。
1.心路歷程見成長
前面提到“我”的“夢想”是“渴望像他們一樣勇敢和活潑”,這是一個指向靈魂,指向“精神”層面的追求。其實現(xiàn)的過程,便是心理成長的過程。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的成長不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而是在克服障礙的過程中,在心路歷程的不斷渲染中慢慢形成的。
渲染一:
“我來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們后面跑。 (選自第5段)
五個男孩要去爬懸崖,起先“我”是猶豫的,雖然“我渴望像他們一樣勇敢和活躍”,但是畢竟在過去八年的歲月中,“我”大部分時間是一個病弱的孩子,而且母親也警告“我”不能冒險。要想突破自己,既有身體本身的障礙,也有心理的障礙。就在這時,好朋友杰里鼓勵“我”說:“就因為你過去生病,所以就要當(dāng)膽小鬼?這沒道理?!庇谑牵拔摇边@才鼓起勇氣,跟男孩子們?nèi)チ?。從“我來了!”后面的感嘆號看出,“我”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才決定跟他們走的。這是“我”突破心理障礙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渲染二:
我猶豫不決,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這才開始滿頭大汗、渾身發(fā)抖地往上爬。手扒在這兒,腳踩在那兒,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動,我努力往上爬著。(選自第7段)
從第6段可知,從底部巖石到頂部邊緣大概18米,這是斜坡的距離,懸崖的絕對高度應(yīng)該不到18米,所以,對于其他孩子來講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往上爬,便是明證。但是,對“我”來說是不一樣的,那是“嚴(yán)禁和不可能的化身”。于是,人們在解讀這段動作(心理)渲染時,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滿頭大汗”“渾身發(fā)抖”“怦怦地跳動”等詞語或短語上,認(rèn)為這些詞語寫出了“我”剛開始爬懸崖時的害怕。這自然是不錯的。
但是,“害怕”是“我”心理成長過程中的某一時段的心理狀態(tài),它本身并不足以代表心理成長。我們還應(yīng)該注意到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句話:“我努力往上爬著”。面對著旁人看來并不算高的懸崖,“我”雖然特別害怕,卻終究沒有停下腳步。在突破心理障礙的第一步后,“我”還是往上爬去。這至少說明,“我”的心理在成長,“我”在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盡管很是害怕。
渲染三:
不知何時,我回頭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嚇壞了:懸崖底下的地面看起來非常遙遠(yuǎn);只要滑一下,我就會掉下去,撞上懸崖,然后摔到巖石上,摔個粉碎。(第8段)
人們在解讀這段心理渲染時,通常抓住“遙遠(yuǎn)”“粉碎”來分析、感受“我”爬懸崖時的恐懼。其實,我們在分析這段話的同時,還應(yīng)該聯(lián)系第9段中的一段話去理解:
我努力向他們爬過去。我緩慢地爬著,盡可能貼近里側(cè),緊緊地扒住巖石的表面。
在“我”被“非常遙遠(yuǎn)”的距離和有可能腳滑摔碎而嚇壞的時候,應(yīng)該看到“我”依然沒有停下腳步,依然“努力”向男孩子們爬去,盡管“我”爬得很“緩慢”,爬得很小心。這便是一種心理成長,一種實現(xiàn)夢想的努力,而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渲染四:
我往下看,感到陣陣暈眩;一股無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緊貼在一塊巖石上,感覺天旋地轉(zhuǎn)。我想掉頭回去,但知道我絕對回不去了。這太遠(yuǎn),也太危險了;在懸崖的中途,我會逐漸感到虛弱、無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頂部的路看起來更糟——更高,更陡,更變化莫測,我肯定上不去。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后才意識到那就是我。 (第16段)
這是《走一步,再一步》中最為精彩的心理渲染。從“陣陣暈眩”“天旋地轉(zhuǎn)”的恐懼,到較為清醒地思考、分析回去還是向上爬的困難程度,再到極度的恐懼下,“我”的思想、情感、行為、意識發(fā)生了暫時的分裂,錯誤地以為別人在呻吟,在哭泣。三次層層遞進式的渲染,渲染了“我”的心理從很是恐懼到極度恐懼的心理變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心理變化的過程本身,便是“我”的心理成長的過程。而且,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感受太過強烈,當(dāng)“我”終于在父親的幫助、引導(dǎo)下通過自身的努力爬下了懸崖時,這種心理感受,這樣的心路歷程,更是讓“我”刻骨銘心。這樣的心理成長,“我”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
渲染五:
突然,我向下邁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亂的巖石,撲進了爸爸強壯的臂彎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驚訝的是,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第28段)
這里通過“撲”“抽噎”等動作描寫渲染了“我”在父親的幫助下,終于實現(xiàn)“夢想”后的一種極度快樂、興奮的心理,渲染了通過艱難的努力終于成長起來后的無比幸福的心理,而“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更是對這種心理的直接表達(dá)。
從上述五處渲染中可知,從決定跟男孩子們一起爬懸崖,到很是害怕,到被嚇壞了,“我”都在努力向上爬。后來,被拋棄在巖脊上來去不得而極度恐懼,再到最后,在父親的引領(lǐng)下,“我”終于爬下了懸崖,“我”的心理終于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過程中逐步成長起來,雖還談不上像他們一樣勇敢和活躍,但至少離自己的夢想又進了一大步。
2.他人言行襯艱辛
在“我”的心理成長的過程中,不得不提到五個男孩子的言行。通常人們認(rèn)為,除杰里外,其他幾個男孩的冷漠、嘲笑、奚落傷害了“我”的心靈,以至于歷經(jīng)56年之后,“我”依然沒有忘記當(dāng)年那股“灼人的熱浪”。其實,孩子是單純的,我們不能簡單地定義他們品質(zhì)的好壞,盡管他們的不友好的言行已經(jīng)傷害了“我”。從行文的角度來看,男孩們的冷漠、嘲笑、奚落還有另外一層意思與作用,或許這才是作者真正的寫作目的。
渲染一:
但是那些男孩子們正在我頭頂上喋喋不休地議論我,他們已經(jīng)爬到了距離懸崖頂部三分之二的巖脊上,那里大約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長。我努力向他們爬過去。我緩慢地爬著,盡可能貼近里側(cè),緊緊地扒住巖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則站在靠近邊緣的地方,甚至勇敢地向下面小便,這種情景讓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巖石。(選自課文第9段,加點部分已被教材刪改)
表面看起來,那些已經(jīng)爬到巖脊上的男孩們不但不幫助“我”,不鼓勵“我”,還在上面喋喋不休地議論“我”,這似乎太冷漠了些。他們甚至還站在邊緣的地方向下面小便,更似一種“惡”行、一種“挑釁”性的奚落。但是,我們應(yīng)該注意到“勇敢”這一詞,其實,無論是他們對“我”的“喋喋不休”的議論,還是“向下面小便”,都不是渲染他們的品質(zhì)有多惡劣,而只是說明了他們崇尚勇敢,瞧不起怯懦、軟弱罷了,盡管這樣的行為方式不值得推崇、提倡。
解決了這個問題后,我們就需要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如此渲染男孩子們對“我”所謂的“冷漠”與“奚落”呢?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到文本中尋找答案。我們注意到,在渲染一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努力向他們爬過去。我緩慢地爬著,盡可能貼近里側(cè),緊緊地扒住巖石的表面”,從這句話可知,雖然“我”遭到了男孩子們的議論、挑釁性的奚落,但是“我”依然沒有停下腳步,還是向他們爬去,盡管緩慢,盡管害怕地貼近里側(cè),緊緊地扒住巖石的表面。這一方面,說明“我”的心理在成長,“我”在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而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用男孩子們的議論、挑釁性的奚落反襯了“我”成長的艱辛。男孩子們越是喋喋不休地議論“我”,越是挑釁性地奚落“我”,便越是反襯出“我”心理成長的艱辛。而越是艱辛,“我”在這次事件中獲得的人生啟迪,才越加刻骨銘心。
渲染二:
“再見啦!看你就像滑稽畫里的小人兒?!彼麄冎械囊粋€說道,其他的則哄然大笑。
“但是我不能……我……”這句話刺激了他們,他們開始嘲笑我,發(fā)出噓聲,然后繼續(xù)向上爬,這樣他們就可以從崖頂繞道回家。在離開之前,他們向下盯著我看。
內(nèi)德嘲笑說:“你可以留下來,如果你想的話。”(第12~14段)
在上述渲染中,人們通常從“像滑稽畫里的小人兒”的嘲笑,“向下盯著我看”的冷漠以及“你可以留下來”的奚落中,從他們把“我”一個人拋在懸崖上的舉動中,解讀這幾個男孩的行為有多么不友好。對此,前文已有論述,這里不再贅言。不過,除此之外,作者這樣寫還和渲染有相同的目的,即通過男孩子們對“我”的冷漠與奚落來反襯“我”心理成長的艱辛。這些男孩子們越是肆無忌憚地嘲笑“我”、奚落“我”,便越是反襯出“我”成長的艱辛。而“我”的心理成長的過程越是艱辛,這次事件在“我”的心里烙下的印記便越深,繼而產(chǎn)生的影響便越久遠(yuǎn)。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幾個男孩并不完全是負(fù)面的形象,他們的言行其實也是“我”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過程中,體驗人生經(jīng)驗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與方式。
3.克服阻礙塑性格
《走一步,再走一步》之所以使“我”、使讀者獲得如此深刻的人生啟迪,這跟父親的性格特點,跟“我”爬下懸崖的方式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而人物的性格特點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是由人物克服阻礙的行為方式?jīng)Q定的。下面,我們便來看看該小說是如何塑造父親的性格的。
渲染一:
他用手電筒照著我,然后喊道:“現(xiàn)在,下來?!彼梅浅U5摹参康目谖钦f道:“要吃晚飯了?!? (選自第19段)
看到父親來救“我”時,從第18段“他爬不上來”這句話可知,“我”的第一反應(yīng)是,“我”希望父親爬上懸崖直接把“我”救下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小說到第18段就可以結(jié)束了,整篇小說將會減少將近50%的篇幅。不過,這倒在其次。關(guān)鍵是,雖然這樣寫,那天發(fā)生的事件同樣會讓“我”刻骨銘心,但是給“我”的人生啟迪就完全兩樣了,而且,父親的人物形象也會變得扁平起來,這篇小說的文學(xué)意義與價值也會減損許多。
好在《走一步,再走一步》并沒有這樣寫,請看渲染一中的兩句話:“現(xiàn)在,下來”和“要吃晚飯了”。我們注意到這兩句話的末尾用的都是句號,不是感嘆號。這給人的感覺是,父親讓“我”下來的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懸崖罷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稍陡一點的土坡而已。這種“輕描淡寫”的表述,使“我”的極端恐懼的心理減輕了不少。而“要吃晚飯了”更是把爬下懸崖跟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回家吃飯等同起來,則進一步地安慰了“我”恐慌到極點的心理,充分彰顯了父親的智慧。
渲染二: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來,我會給你照亮?!保ǖ?1段)
當(dāng)“我”還是不敢爬下懸崖時,父親便從道理上鼓勵“我”,告訴“我”能爬上去,就能自己下來。
渲染三:
“不要想有多遠(yuǎn),有多困難,你需要想的是邁一小步,這個你能做到?!保ㄟx自第23段)
當(dāng)“我”還是沒有信心時,父親便在方法上鼓勵我,讓“我”先邁出一小步,而這一小步,“我”顯然是能夠做到的,這便極大地樹立了“我”的自信心。于是,“我”便在父親指引下一步一步地爬下了懸崖。
渲染四:
爸爸強調(diào)每次我只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動作,從來不讓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下面的路還很長,他一直在告訴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我能做。(選自第27段)
父親讓“我”每一次只做一個簡單的動作,從來不讓“我”有思考的機會,這已經(jīng)不單單是一個具體的方法了,而是更為重要的策略性的人生智慧。他這樣做是為了讓“我”不被自己嚇倒,從而讓“我”專注于當(dāng)下自己能做的事情。
這樣,從心理的安慰,到道理和方法的鼓勵,再到策略性的動作,“我”在父親的指引下終于順利地爬下了懸崖。正因為此,人們大都折服于父親的智慧。
不過,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或許還有新的理解。
其實,當(dāng)時“我”身處險境,父親并非完全沒有其他的選擇。但是,父親卻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這樣的方式不僅僅展現(xiàn)了父親的智慧,更多地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要知道,作為父親,他不可能不知道在過去的八年里,“我”在絕大部分時間里,都是一個病弱的孩子;他不可能不知道“我”太過膽小、懦弱。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父親直接把“我”從懸崖上救下來,不是不可以,只是如果真是那樣,“我”便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成長機會,“我”就很難像小伙伴們一樣的勇敢和活躍。當(dāng)父親選擇這樣的方式讓“我”自己爬下懸崖時,便讓“我”對人生、對未來充滿信心。事實上,這也的確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一生。所以,父親的行為方式里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僅有父親智慧的光芒和獨特的性格特點,更是讓“我”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經(jīng)驗的獲得的過程中,體悟到父親對“我”深深的愛。
綜上所述,解讀《走一步,再走一步》僅僅從文本結(jié)局以及結(jié)局給人的人生啟迪來展開,是不夠的,還應(yīng)該從語言、結(jié)構(gòu),從小說的內(nèi)在因果關(guān)系入手,這樣才能解讀出這篇小說更為豐富的語文內(nèi)涵。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xué)教學(xué)研究第15期立項課題“指向言語思維發(fā)展的閱讀教學(xué)實踐研究”(課題批準(zhǔn)號:2023JY15-L29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王本華.義務(wù)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xué)用書 語文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5]許榮哲.小說課(貳):偷故事的人[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
[3]馬正平.高等寫作學(xué)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1.
[4]莫頓·亨特.懸崖上的一課[J].初中生:A(博覽),2014(5A):14.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寶應(yīng)縣城西實驗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