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才能滿足新課程改革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需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摒棄過去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以多元化教學活動來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從各方面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為了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采用快樂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設備,使用圖像、動畫等將教學內容展現出來,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道德與法治課程蘊含的價值,進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男生女生》時,教師以校園生活中男生女生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主線,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通過觀看視頻、“我”為男生女生畫畫、“我”為男生女生代言等形式,引導學生逐步深化認識,從初識、了解到欣賞他和她,讓學生懂得運用恰當的方式與同齡人交往,建立同學間的真誠友誼。
再如,在教學《集體生活邀請我》時,教師通過設計“初識集體,你我一起”“集體溫暖,你我共建”“集體聚力,你我共贏”“薪火接力,強國有我”4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集體溫暖,增強對集體的認同感,培育責任意識和健全人格。課堂最后的“愛心寄語”環(huán)節(jié),喚醒了學生對集體的積極情感,進而培養(yǎng)家國情懷。
組織主題探究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導向作用,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與技巧,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學生更好地展現自己的個性。在布置道德與法治學習任務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行全面的考量,并將其與教學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設置不同的教學話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和學習情況來選擇。例如,在教學《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時,教師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過“追逐光——閃耀勞動價值”“凝視光——輝映行業(yè)堅守”“成為光——踐行勞動精神”3個模塊的內容,由淺入深地對學生進行基本態(tài)度的引導和行為傾向的確定。整堂課中,活動層層深入,教師步步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續(xù)寫《我的青春規(guī)劃書》:學生暢想未來職業(yè)。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學生真正懂得了只有發(fā)揚實干精神,才能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增強了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這樣的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愛國主義情懷在課堂上傳遞。
再如,在教學《立責于心 履責于行》時,教師基于學情調查和教材分析,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將本課兩框內容進行整合教學:以“歲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美好,世界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麗”作為開場,將電影《萬里歸途》中外交工作人員的故事作為主要素材,配合電影人物原型孫必干的事跡,聯系學生生活實例及黨的二十大報告相關內容,分別進行“識責任·立責于心間”“明責任·責任你我他”“踐責任·履責于行動”3個模塊的教學。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教師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既聯系時事熱點,激發(fā)學生興趣,又將知識融貫其中,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中提煉理性知識,從理性知識中升華感性認識,鼓勵學生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路上立責于心、履責于行。
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
教師應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例如,在教學《生活需要法律》時,教師在新課引入環(huán)節(jié)將《新聞聯播》中的新聞作為時政素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的興趣。在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時,教師運用希沃白板中的“選詞填空”功能,讓學生現場檢驗自己的學習能力。在探究分享環(huán)節(jié),教師以“知識配對”“超級分類”等活動方式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倒計時”“學科工具”等的運用既方便了教師教學,又督促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運用,在運用中感悟。
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師要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容易接觸到的道德與法治因素融入課堂,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重要性。教師在選擇教學材料的時候,可以多挖掘一些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事例,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
例如,在教學《網上交友新時空》時,教師采用生活實踐教學策略,圍繞“網絡交友”這一現實問題,通過豐富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生活情境,采取生動活潑的生活化教學形式和方法,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化課堂。首先,教師以視頻《反詐“靈魂8問”》導入,引出課題。其次,教師用3個生活化教學活動串連整節(jié)課?;顒?: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網絡交友互動的情境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考網絡交往有何特點,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網絡交往具有虛擬、平等、自主的特點。活動2:通過小組辯論的形式,讓學生探究網絡交往的利與弊,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維,涵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顒?:通過表演情景劇《小王的“網友”》,學生深入思考怎樣進行網絡交往。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上好道德與法治課,關鍵在于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對教學前沿問題的深度思考,貫徹新課標,交流新理念,探究實踐新課程,讓思維在碰撞中迸發(fā)智慧的火花,不斷提升教育教學和教研水平。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