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談及當前幼兒園最關注的實踐話題,“一對一傾聽”必然榜上有名。自從《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頒布,指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 “一對一傾聽”便開展得如火如荼,逐漸成為許多幼兒園實踐的重點。
對幼兒來說,“一對一傾聽”意味著被看見、被聽到,能夠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疑惑,從而促進了情感發(fā)展,提升了語言能力及自我認知。對教師來說,這種教育模式為走近兒童打開了另一條通路:與幼兒建立無干擾、無評判的交流空間,是良好師幼關系的基礎,也是教育的起點。
然而在實踐里,“一對一傾聽”卻衍生出種種問題:不少教師將“一對一傾聽”異化為統(tǒng)一行動,讓幼兒排著隊逐個講述;班級墻面被傾聽記錄的小本子占領,而教師卻感到大多數(shù)都是流水賬,并沒有太大意義;為了完成任務,應付領導的安排與檢查,教師“潤色”幼兒簡單的表述,甚至還要抓幾個孩子來“造假”…… “一對一傾聽”仿佛成了一場異化的“運動”,本該助益幼兒發(fā)展的教育模式,以“程式化”傾向裹挾著教師和孩子們,使得他們疲憊不堪。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在這個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時代,每一份溫柔的傾聽都顯得尤為珍貴。我們不能簡單否定“一對一傾聽”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同時,只有正視問題,理清路徑,才能讓“一對一傾聽”回歸正軌,回應尊重幼兒個體差異的教育要求,也回應時代對教育人性化的必然呼喚。為何要開展“一對一傾聽”?如何理解“一對一傾聽”的科學內涵?真正服務兒童發(fā)展的“一對一傾聽”,需要教育者如何轉換思維,又有哪些辦法和策略?本期“聚焦”共同探討,讓這份傾聽如同春日細雨般,悄無聲息地滋養(yǎng)著幼小心靈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