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走進現實公共生活

2024-12-02 00:00:00施向峰王蔚
高教學刊 2024年36期
關鍵詞:課程教學教學設計

摘"要:選擇或建構合宜的教學設計范式是生成高質量課程教學的決定性要素。教學背景與課程特性等諸多因素,決定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公民素質通論的教學設計必然選擇“公共生活范式”,即以大學生現實的公共生活為教學背景,以“知識萃取—價值領航—能力提升—人格塑造”為具體教學目標,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為授課模式,以“‘網絡-學校-社區(qū)’協(xié)同育人”為教學機制,綜合運用“‘四法’+‘BOPPPS’”教學方法,全面分析、深刻反思每次課程考核,提升大學生人文、政治、法律、經濟、交往、網絡以及國際視野等公民素質,最終將大學生培育成為樂于參與、勇于評判與善于建設優(yōu)良公共生活的高素質公民。

關鍵詞:公民素質;教學設計;公共生活;混合課程;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4)36-0027-05

Abstract:Theselectionorconstructionofanappropriateinstructiondesignparadigmisadecisivefactoringeneratinghigh-qualityteaching.Variousfactors,suchastheteachingcontextandcoursecharacteristics,determinethattheinstructionaldesignfortheblendedonline-offlinecourse\"IntroductiontoCivicCompetence\"mustadoptthepubliclifeparadigm,totaketherealpubliclifeofuniversitystudentsastheteachingcontext,tosetspecificteachinggoalsofknowledgeextraction-valueguidance-abilityenhancement-personalitydevelopment,touseablendedteachingmodeofonlineandofflineinstruction,andtoemploythenetwork-school-communitycollaborativeeducationmechanism.Thecomprehensiveuseofthe\"FourMethods+BOPPPS\"teachingapproachallowsforathoroughanalysisandin-depthreflectiononeachcourseassessment,enhancingstudents'civiccompetenceinareassuchashumanities,politics,law,economics,communication,theinternet,andglobalperspectives.Ultimately,thiscourseaimstocultivateuniversitystudentsintohigh-qualitycitizenswhoarewillingtoparticipate,capableofcriticalevaluation,andskilledinbuildingasoundpubliclife.

Keywords:civiccompetence;instructiondesign;publiclife;blendedonline-offlinecourse;curriculumteaching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將“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確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zhàn)略任務、“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以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究其實現路徑,《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學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1]”顯然,學校推進公民道德、提高公民素養(yǎng)的關鍵在于打造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有鑒于此,2019年,借助“中國大學慕課·愛課程(MOOC)”平臺,本課程團隊正式推出了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公民素質通論。開課至今,校內外選課人數達到4558人,“中國大學慕課”5分制評價得分高達4.9分;課程也相繼獲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精品課程建設專項”“微課程競賽一等獎”“精品課程”“教學成果二等獎”等榮譽,2024年獲批“江蘇省一流精品課程”??偨Y5年來的課程建設歷程,團隊一致認為:建構合宜的教學設計范式是高質量課程教學的根本保證。就公民素質通論課程而言,教學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能夠植根大學生公共生活的深度與廣度,亦即:現實的公共生活中所生發(fā)的挑戰(zhàn)、困惑與前景等,構成了本課程的問題意識;多元的公共生活決定了大學生公民應當兼?zhèn)淙宋?、政治、法律、經濟、網絡、交往以及國際視野等公民素質;優(yōu)良的公共生活也成為了大學生公民素質最終養(yǎng)成的主要場域。因此,公民素質通論課程的教學設計,包括分析教學背景、確立教學目標、展開教學過程以及實施課程考核等重要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植根于現實的公共生活。

一"公共生活:教學設計的基本語境

所謂教學設計,是指“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運用開放的系統(tǒng)方法,對教學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形成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資源開發(fā)、實施、評價及其完善的方案的過程?!弊鳛椤罢n程開發(fā)的微觀延續(xù)和深入”“課程開發(fā)與課程實施的中間過程”以及“教學實踐過程的前提性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的質量直接關乎課程建設與教學過程的實際效果。一般可以將教學設計分為認知、行為與人格三種范式,這三者分別指向了知識、規(guī)范以及美德三類課程[2]。不過,對于公民素質通論課程而言,這三種范式似乎均缺乏充分的指導意義。這是因為,公民素質的養(yǎng)成不僅同時指向了知識、價值、能力乃至人格四個維度,更為重要的是,這四個維度的素質養(yǎng)成也均有賴于現實的公共生活這一基本場域。就知識維度而言,公共生活本身不僅是公民素質知識的重要來源,更是大學生體悟、認知乃至研究公民素質知識體系的動力源泉;就價值維度而言,只有在現實的公共生活中,尤其在面臨價值沖突與價值抉擇等困境時,大學生才能真正體會與理解價值目標、價值秩序以及價值共識,進而逐步學會做出較為合理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能力維度而言,在課堂上所知悉的能力只是“紙上談兵”,現實的公共生活才是運用、淬煉與提升公民素質能力的根本保證;在人格維度上,只有經常進行主體間協(xié)商與交往、言說與行動的大學生,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公共事務、公共價值、公共利益與公共生活,進而塑造完整而綜合的公共性人格??梢姡袼刭|通論課程的教學設計必然且只能擇取“公共生活范式”。

教學設計之公共生活范式必然要求植根于現實的公共生活?!皩采畹睦斫狻币话銉惹对谟砂愄?、哈貝馬斯與桑內特所構成的“精神的等邊三角形”之中:阿倫特把公共生活視為公民追求卓越、確證自我之實在性的生活空間[3];哈貝馬斯將公民主體間的交往與審議當成公共生活的實質內核;桑內特的研究聚焦大城市中的日常行為與社會交往[4]。課程組認為,阿倫特等三位思想家的研究成果雖然深刻,但視角比較單一,基恩的較為廣義的界定則更符合本課程的理論需求:“只要兩個以上原先單獨行動的個人聚集在一起探討他們自己的相互作用以及他們已經和始終置身其中的更廣泛的社會和政治權力關系,一個公共領域便形成了。[5]”據此,公共生活具有公開性、共同性以及參與性等特性。公開性意指高度的公共顯現性,即“不僅被他人而且被我們自己看到和聽到”,公開性保證了公共生活與公民自身的實在性[2];共同性是指公共生活中的公民群體在生活目的、價值觀念、利益訴求、道德規(guī)范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共識;參與性則指公民積極參與公共議題的確立、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公共空間的完善。根據上述理解,本課程所確立的大學生公共生活的內涵較為豐富,涵蓋了人文、政治、法律、經濟、網絡、交往以及國際七類生活;與這七類公共生活相對應,大學生應當具備人文、政治、法律、經濟、網絡、交往以及國際視野七大公民素質。

二"教學背景:時代境遇與學生情況

教學背景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邏輯前提,對公民素質通論的教學背景分析應當包括剖析時代境遇與了解學生情況兩部分。在時代境遇方面,受消費主義、相對主義等思潮的影響,當代公共生活正在加速“私人化”,主要表現為:公民身份私人化,即公民由“公共人”轉變?yōu)椤跋M人”,消費熱情的高漲與參與興趣的匱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公共價值私人化,即私人領域的價值觀念逐步入侵甚至主導公共生活;公共空間私人化,即原本旨在捍衛(wèi)公共價值、協(xié)商公共議題、建構公共生活的公共空間被利用為追求私人利益的名利場。這種世界范圍內的公共生活私人化現象當然會影響早已不是“象牙塔”的大學校園,也必然損及優(yōu)良公共生活的建構以及大學生公民素質的養(yǎng)成。可見,優(yōu)良的公共生活在培養(yǎng)高素質大學生方面,始終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過,大學生之公民素質的養(yǎng)成也并非完全被動地取決于公共生活,大學生也是優(yōu)良的公共生活的參與主體、評判主體與建設主體,高素質的大學生公民群體是建構優(yōu)良的大學公共生活的必要條件與實質要件。因之,公民素質通論課程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樂于參與、勇于評判與善于建設優(yōu)良公共生活的高素質公民。

在學生情況方面,經過對南京地區(qū)六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前期調研,課程組將一些大學生思想觀念上可能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一是價值觀念方面的難題,可能受到價值相對主義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價值迷失現象,在一些情境中,偶爾會缺乏真假、善惡、美丑以及好壞等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能力;二是消費理念方面的困惑,受到消費主義思潮的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大學生逐漸忽視商品的使用價值、越發(fā)重視商品的符號價值,把擁有更多更好的商品視為人生意義之所在;三是公共興趣方面的匱乏,可能受到唯我主義思潮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將自己徹底封閉在自我感覺與需要的狹窄空間內,對世界、國家、社會、集體與他人的事務缺乏興趣、漠不關心,對自身利益卻錙銖必較;四是公共判斷方面的偏狹,由于受激進主義思潮的可能影響,少數大學生在看待國際國內時事新聞時,有時缺乏理性、客觀與公允的立場,容易選擇相對比較狹隘與激進的視角,從而導致公共空間、公共論壇與公共輿情呈現出一定的非理性色彩?;谏鲜銮闆r,本課程立足當代大學校園公共生活實際,面向大學生公民群體的現實問題,從知識、價值、能力與人格四個維度,全面推進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教學。

三"教學目標:知識·價值·能力·人格

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是指“在具體情景下學生學習行為變化的預期結果”,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它解決的是“到哪里去”的問題,因而“規(guī)定著一切教學活動的方向,影響和制約著教學活動的諸因素。[6]”在教育學專家中,布魯姆與加涅等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比較有代表性。布魯姆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類,加涅則把教學目標歸結為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息、動作技能以及態(tài)度五種技能[7]。上述觀點極具啟發(fā)性,但也有相應的可商榷之處。布魯姆的情感領域涵蓋價值觀念與人際交往兩個方面,完全可以將價值領域獨立為一項目標,人際交往可以并入動作技能范疇;加涅的五種目標均屬于能力范疇??紤]到本課程教學設計的實際情況,我們主張將教學目標分為總體與具體兩個層次。其中,可以將公民素質通論的總體教學目標確定為:培育樂于參與、勇于評判與善于建設優(yōu)良公共生活的高素質公民。

公民素質通論的具體教學目標可以細分為知識、價值、能力與人格四類。其中,知識目標包括概念、情境與身份三個方面:其一,概念性知識目標,主要是指理解公民、公民素質、公共生活等核心概念的深刻內涵、構成要件、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情境性知識目標,是指界定公民與自己、公民與他人、公民與國家、公民與社會、公民與世界之間的復雜關聯(lián);身份性知識目標,是指確認公民是自己、社會、國家和世界的主人身份,是優(yōu)良公共生活的參與者、評判者與建設者之身份。其二,價值目標包括觀念、判斷與實踐三個層面:價值觀念包括尊重共識價值、依從價值秩序以及弘揚價值理性;價值判斷,是指依據合理的價值秩序、客觀的事實樣態(tài),運用推理和論證的邏輯思維,對觀念、制度、行為以及生活做出好壞優(yōu)劣的價值判斷;價值實踐,是指以價值觀念、價值判斷為指引,參與、評判、建設優(yōu)良的公共生活。其三,能力目標包括理性、交往與反思三類:理性能力包括自主思考、批判思維,邏輯分析、合理論證,守護真相和追求真理,等等;交往能力,是指立足公共生活,提升自我素質、合理對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的素養(yǎng);反思能力包括反思意愿、反思素養(yǎng)與反思習慣等。最后,人格目標,即引導大學生公民具備自主與謙卑、尊重與寬容、溝通與奉獻、弘道與明理、審美與崇高等素質與德性,真正具備成為優(yōu)良公共生活的參與者、評判者與建設者的理想人格。

四"教學過程:思路·內容·方法·流程

教學過程設計,是指“教師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系統(tǒng)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意志、興趣等,以促進其身心發(fā)展的過程。[8]”具體而言,公民素質通論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流程四個方面。首先,可將本課程的教學思路總結如下,即:植根于大學生公共生活之現實場域,以“知識萃取—價值領航—能力提升—人格塑造”為教學主軸,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為授課模式,以“‘網絡-學校-社區(qū)’協(xié)同育人”為養(yǎng)成機制,在將公共生活解析為人文生活、政治生活、法律生活、經濟生活、網絡生活、交往生活以及國際生活的基礎上,綜合提升大學生公民的人文素質、政治素質、法律素質、經濟素質、網絡素質、交往素質以及國際視野等,最終培養(yǎng)大學生公民成為樂于參與、勇于評判與善于建設優(yōu)良公共生活的高素質公民。

其次,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自編教材、網絡資源與課堂講義三部分。自編講義《公民素質通論》于2021年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本教材包括了導論、公民人文素質、公民政治素質、公民法律素質、公民經濟素質、公民交往素質、公民網絡素質以及公民國際視野八章,共計25萬字。教材直面當代大學生校園公共生活的實際語境,在對七種公共生活以及相應素質進行學理剖析的基礎上,重點探討提升大學生公民素質的難點及可能路徑,力爭在學術性與基礎性、學理性與可讀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之間尋求合理的平衡[9]。在網絡資源方面,依托“中國大學慕課”平臺,課程團隊組織拍攝了教學視頻32個,共計時長480分鐘;精心編寫了視頻講義32份,研討主題8個。在線下的課堂講義方面,課程組始終圍繞著“理論認知—學以致用—價值培養(yǎng)—養(yǎng)成機理”的邏輯進路組織好每一堂課,其中,理論認知,包括了人文、政治、法律、經濟、網絡、交往以及國際視野等公民素質的內涵、構成與生成路徑;學以致用,是指選取適當的社會焦點,設置研討主題,通過章節(jié)討論和互動式學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闡釋和評價;價值培養(yǎng),則通過案例、課堂微辯論等教學方式,培養(yǎng)大學生求真、崇善與審美的價值思維,提高學生價值判斷與價值反思的能力;養(yǎng)成機理,是指依托“校社協(xié)同育人中心”、網絡互動空間等平臺,孵化實踐創(chuàng)新項目,使學生在實踐中認知自我、讀懂中國、提升素質。

再次,在教學方法方面,本課程綜合運用“‘四法’+‘BOPPPS’教學設計”方法:一是,問題教學法(PBL),以問題帶動思考、以問題引發(fā)討論,以問題融合線上線下的教學實踐,圍繞問題生成“設計—引入—思考—分析—反饋”的教學閉環(huán);二是,案例教學法(CBL),引入公共生活中經常出現又令人困惑的案例,將復雜理論嵌入鮮活生動的案例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理論認知、實踐分析及價值判斷能力;三是,參與教學法(PLA),通過專題討論、課堂交流、課堂微辯論等教學形式,有效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將每一堂課打造成為知識共同體的交互平臺;四是,團隊教學法(TBL),鼓勵學生開展由第一課堂延伸至第二課堂的團隊協(xié)作,體悟公共生活、創(chuàng)建優(yōu)良生活。

最后,在教學流程方面,本課程分為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課前環(huán)節(jié),在“中國大學慕課”發(fā)布任務,學生自主學習課程講義、觀看視頻,完成討論與作業(yè);教師進行線上點評與答疑。二是,課中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線上學情,進一步拓展與深化課堂教學;學生則通過互動式課堂學習,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與合理的分析框架。三是,課后環(huán)節(jié),學生完成課堂作業(yè)、撰寫結課論文和參加社會實踐;教師主要進行批改作業(yè)、指導答疑、過程考核和教學反思。

五課程考核:學業(yè)考核與教學考核

課程考核既是對學生的學業(yè)學情與教學效果的全面檢驗,更是對課程組教學能力與教學過程的深層“體檢”。作為一門通識類的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公民素質通論的選課學生包括本校學生與社會學員兩部分。對于本校學生的學業(yè)考核,采用線上與線下、過程與期末相結合的方式,即:總評成績由線上成績與線下成績構成,線上成績占比40%、線下成績占比60%。其中,線上成績由自主學習、參與研討、單元作業(yè)三部分組成,自主學習占比40%、參與研討占比20%、單元作業(yè)占比40%;線下成績是由結課論文和課程考勤組成,結課論文占比80%,課程考勤占比20%。

另一方面,對于社會學員,本課程采用線上考核方式,即線上成績由過程性測試、形成性測試以及綜合性測試三部分組成,線上成績?yōu)樽罱K成績。其中,過程性測試占比20%,包括教學視頻和PPT的自主學習,以觀看記錄和閱讀記錄為考核依據;形成性測試占比60%,包括兩部分:一是,章節(jié)討論部分占比20%,以學生討論的參與度和回復質量為考核依據。章節(jié)討論的主題是社會熱點問題,通過師生互動形式,鼓勵學生運用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二是,單元作業(yè)部分占比40%,包括綜合自我評分、隨機互評與教師審查三種評價方式。單元作業(yè)圍繞“公民素質的養(yǎng)成和現實問題”設置研討主題,題目具有較高的開放性和挑戰(zhàn)性,重點考察與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分析、價值思維與價值判斷等能力。三是,綜合性測試部分采用結課論文形式進行,占比20%。結課論文圍繞“當代大學生如何提升公民素質”撰寫論文,強化學生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等高階性的能力,尤其重點考察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考核內容具有較高的挑戰(zhàn)度。

課程教學考核的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大學慕課”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學質量監(jiān)評系統(tǒng)”。自2019年以來,本課程開課10期,選修人數總計4558人,其中校內學生4040人,校外學員518人。課程發(fā)布討論話題數3266條,課堂交流區(qū)學生回復評論數32088條,老師答疑區(qū)學生回復評論數1364條,綜合討論區(qū)回復評論1572條,學生發(fā)帖數累計38281條。在平臺考核方面,根據“中國大學慕課”平臺數據顯示,本課程的“五星好評率”達93%,課程的5分制評價得分高達4.9分。在學校平臺考核方面,根據“教學質量監(jiān)評系統(tǒng)”的課程評價顯示,本課程的10期評價均為優(yōu)秀或良好。有了“慕課”平臺與校內“教學質量監(jiān)評系統(tǒng)”的數據賦能,課程組把每一次的教學考核當成全面的課程體檢的機會,認真收集、全面分析、深刻反思每次課程的反饋意見、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不斷提升課程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以求更好更快地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優(yōu)良公共生活的參與者、評判者與建設者。

六"結束語

公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施主體、收益主體與評判主體,公民素質之高低直接關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成敗、直接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成敗,更關乎每個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幸福度之高低。在此意義下,公民綜合素質課程以“走進現實的公共生活”為價值旨歸,直面現代公民正在遭遇的多元主義困境與現代性危機;以“高素質公民”為培養(yǎng)目標,建構完整的公民素質體系,引導大學生探索公民素質的實踐養(yǎng)成機制。對于選擇或建構合宜的教學設計范式,本課程建設和探索或能提供如下幾點經驗啟示:第一,以公共生活范式為基本語境的教學設計必然要求植根于現實的公共生活,必然要以當代大學生公共生活的公開性、共同性以及參與性為基本遵循。第二,從時代境遇與學生情況兩部分進行教學背景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邏輯前提。第三,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過程交織適契形成的“知識萃取—價值領航—能力提升—人格塑造”遞進式的鏈條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理應成為教學設計的預期結果與檢驗標準。第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業(yè)考核方式與平臺賦能的教學考核方式促使“教學相長”,老師和學生都能成為課程的參與者、評判者與建設者。不過,對于旨在“走進現實公共生活”的公民素質通論課程而言,還需要通過協(xié)調式的課程結構、進化式的教學內容、開放式的互動參與和創(chuàng)新式的技術工具,賦予課程設計更強的進階性和適應性。

參考文獻:

[1]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38.

[2]李淼,陳曉瑞.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06,109.

[3][美]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2-33.

[4][美]桑內特.公共人的衰落[M].李繼宏,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1.

[5][英]基恩.公共生活與晚期資本主義[M].馬音,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3.

[6]李淼,陳曉瑞.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75-76.

[7]李淼,陳曉瑞.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80-85.

[8]柳海民.教育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226.

[9]施向峰,丁志春.公民素質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3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當代現實主義政治哲學核心范疇體系研究”(21FZZB006);江蘇省教育廳省教改重點項目“基于‘智能+’教育融合的新型基層教學組織研究與實踐”(2023JSJG166)

第一作者簡介:施向峰(1978-),男,漢族,江蘇海門人,法學博士,副教授,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行政學、政治學與公民教育。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07

猜你喜歡
課程教學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23:08
淺談微課在PHOTOSHOP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會計專業(yè)課程教學國際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職物流專業(yè)“物流費用結算實務”課程開發(fā)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54:40
高職院校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探討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9:36
《電氣工程畢業(yè)設計》 課程的教學設計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02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考試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大學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3:04
中西区| 吴堡县| 德惠市| 阿拉善盟| 林西县| 峨眉山市| 泰来县| 平安县| 昭平县| 库尔勒市| 剑川县| 偏关县| 许昌市| 佛坪县| 滦平县| 佛教| 稷山县| 承德市| 新晃| 武川县| 新平| 教育| 乳源| 齐河县| 永安市| 肥东县| 河北省| 秦皇岛市| 吐鲁番市| 天全县| 北安市| 泽普县| 高密市| 吉隆县| 讷河市| 长泰县| 平远县| 工布江达县| 石门县| 娄底市| 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