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相統(tǒng)一,與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日常生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根基,塑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空場域和活動圖式。從邏輯理路講,全國各族人民應遵循“知—情—意—行”的邏輯脈絡,以常識經驗強化中華民族共同認知、以符號表征激發(fā)中華民族共同情感、以利益驅動培育中華民族共同意志、以交往互動引導中華民族共同行為。從實踐向度看,要從日常生活話語、日常生活情境、日常生活規(guī)約、日常榜樣典型四重維度探索具體路徑,通過把政治話語轉變?yōu)樯钤捳Z、理論灌輸轉變?yōu)榉諊腥尽⑼庠诒O(jiān)督轉變?yōu)閮仍谛逓?、示范效能轉變?yōu)樯眢w力行,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地嵌入各族人民生活全過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偉力。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工作;日常生活;邏輯理路;實踐向度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378(2024)06-0082-12
一、問題的提出
2024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要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推動民族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前沿課題,引起了學界廣泛的關注和研究。目前,學界研究多集中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宏大建構。第一,在研究結構上,學者們從理論基礎、價值意蘊、內涵特征、邏輯理路、演進歷程、現(xiàn)實困境、實踐路徑等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研究框架[2-7]。第二,在研究范式上,學者們多采用“XX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范式,如引入新質生產力[8-9]、網絡空間[10]、數(shù)字技術[11]、智能算法[12]、非物質文化遺產[13]、傳統(tǒng)節(jié)日[14]等角度。第三,在研究學科范圍上,涵蓋了民族學[15]、民俗學[16]、歷史學[17]、政治學[18]、心理學[19]、社會學[20]、教育學[21]、法學[22]、哲學[23]等交叉學科??偟膩碚f,學者們自上而下的深入研究,把握住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性和重要性。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既要“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24],也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25],始終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宏大敘事和微觀敘事相統(tǒng)一。2024年9月21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xié)主席王滬寧在新疆調研時表示,要把民族團結落實到基層治理、學校教育、群眾日常生活中,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植入孩子們心靈,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應以現(xiàn)實世界為基礎,從人民群眾的具體日常生活中去尋找,通過意識形態(tài)培育與建設的重心下移,將“形而下”的具象生活嵌入、貫通“形而上”的理念目標,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26]。部分學者將研究視角轉向日常生活領域,從生活化視角探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價值意蘊、鮮明特征、建構路徑等[27-30]。這些研究為本文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是仍存在對日常生活特質挖掘不夠、日常生活結合度不深、日常生活設計不貼切等不足。
日常生活這一“熟知非真知”的微觀領域,蘊含著價值認同和社會共識建構的深層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行巍⒂懈?、有效。”[31]那些以增進共同性為導向的日常語言、日常交往、日常消費、日常儀式、日常游戲等,能夠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達到“隱而不顯”的常態(tài)化狀態(tài),“所進行的思想灌輸便不再是宣傳,而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32]。鑒于此,本文以日常生活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契合為出發(fā)點,將宏大敘事與生活敘事相統(tǒng)一,從“知—情—意—行”探尋日常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理路,觀照人民群眾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和個體的生存生活感悟,探索落細、落小、落實的實踐向度,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并成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
二、日常生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根基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不是純粹自我意識的先驗存在,也不是脫離生活實踐的漂浮之物,其生成和發(fā)展都是“在幾千年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并隨著共同體的發(fā)展外化,升華為一種共同體意識”[33],與中國人民生活世界的變遷、日常生活的需要密切相關。正如馬克思所言:“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保?4]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人們現(xiàn)實生活在觀念上的反映,映射著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現(xiàn)實共同體的共性認知和共同意志。如果意識脫離了與生活實踐相關的實體性內容,意識就只會淪為一種膚淺抽象的思想形式,意識建構的出發(fā)點應是日常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后一公里在日常生活”[35]。
(一)日常生活架構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空場域
日常生活的時空特性影響和塑造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將時空定義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36]。時間和空間作為物質世界的基本維度,為意識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前提條件,深刻影響著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
一方面,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時間特性,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過程。從宏觀層面看,日常生活是歷史的產物,具有歷史時間的規(guī)定性。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在歷時性中得以綿延生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歷時性中得以積淀傳承。從中觀層面看,日常生活締結著一定的社會關系,具有社會時間的規(guī)定性。人們在社會時間中參與勞動實踐,在互幫互助中自發(fā)自覺地結成生活共同體,進而演化為民族共同體,生發(f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斷確證著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從微觀層面看,日常生活貫穿于個體生命周期歷程,具有生命時間的規(guī)定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步融入個體衣食住行、禮尚往來的生命全周期序列,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個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血脈在歷史時間、社會時間、生命時間中得以代代相傳、歷久彌新?!叭嗣裥l(wèi)士”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一家三代人接力戍守邊疆,在代際傳承的歷史時間中,用70余載的絕對忠誠和擔當奉獻,將偉大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熔鑄于生命時間,并在社會時間中用實際行動感染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邊疆,主動承擔起保衛(wèi)祖國、建設邊疆的時代重任。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所具有的空間特性,深刻塑造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呈現(xiàn)樣態(tài)。日常生活空間不僅僅指具有活動邊界的物理空間,還包括精神空間和數(shù)字空間。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空間是人們實際生活和互動的具體場域,包含地理環(huán)境、社會空間和文化場所等,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我國疆域遼闊,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呈現(xiàn)出“大雜居,小聚居”的互嵌特征。物理空間上的相鄰互嵌促進了民族關系的和諧相親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中華大地特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遺跡、文化場館等作為物理空間維度的形象表達,承載了神圣的民族意識,強化了民族集體記憶,激發(fā)了民族集體情感。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空間與人們的重復性思維、傳統(tǒng)習俗和經驗常識息息相關,是抽象性的知識和符號表達,塑造著人們的價值信仰,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日常生活中的數(shù)字空間作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變革的產物,以流動的空間和無時間性的時間全面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空范圍和時空樣態(tài)。數(shù)字技術創(chuàng)生出全新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全面創(chuàng)新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代表達。比如,數(shù)字故宮的建設就是典型。它通過三維建模、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等技術,突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古老的宮殿建筑、珍貴的文物展品以數(shù)字形式呈現(xiàn),既打造了中華文化展示的數(shù)字平臺,也利用互動體驗增強了文化再創(chuàng)作。全球中華兒女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參與到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中,不僅有利于增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也有利于增進世界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文明基礎。
(二)日常生活提供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活動圖式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體建構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圖式。個體通過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在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中潛移默化地內化民族認同和共同體意識,形成對中華民族自在的根深蒂固的天然情感。
首先,各族人民在日常消費圖式中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以及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馬克思指出:“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保?4]531人們消費的前提首先是生活資料的獲取,消費“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是整個過程借以重新進行的行為”[37],人們在日常消費中實現(xiàn)人自身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各族人民因日常物質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在經濟上形成了互補依存的民族關系,進而延伸至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個領域,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lián)系,逐步凝聚成利益共存、不可分割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其次,各族人民在日常交往圖式中強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交往是共同體演進和共同體意識生成的動力。中華民族共同體跨越族群邊界和族群差異,形成超越血緣紐帶的“華夷可變”觀念,以共同體意識構筑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在共同記憶、共同利益、共同價值中推動中華各民族的自由平等、團結奮斗、繁榮發(fā)展。日常交往中語言是重要媒介,“當社會主義已經鞏固并且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時候,各民族語言必然會融合為一種共同的語言”[38]。當前,我國通用語言和民族語言交相輝映,中華民族語言上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強化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鞏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后,各族人民在日常思維圖式中形成中華民族共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日常思維圖式是中華民族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主要包括經驗圖式和禮俗圖式。具體來說,經驗圖式維持著中華民族衣食住行、飲食男女、婚喪嫁娶、禮尚往來的形式、節(jié)奏和內容。禮俗圖式規(guī)定著中華民族的倫理規(guī)范、社會責任、道德修養(yǎng)。日常思維圖式通過世世代代的教育、示范、模仿、類比,構建起了各民族共同的信仰體系和共有的精神家園,并指導著各族人民的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實踐。
三、日常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理路
日常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教化—內化—固化”的過程,涉及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四大心理階段,應以常識經驗強化中華民族共同認知、以符號表征激發(fā)中華民族共同情感、以利益驅動培育中華民族共同意志、以交往互動引導中華民族共同行為,在“知—情—意—行”有機協(xié)同下,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一)認知引領:以常識經驗強化中華民族共同認知
常識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認同和接受的知識。常識在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重要功能。它改變了激進灌輸?shù)慕逃绞剑瑵櫸餆o聲地實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教育目的。日常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從常識經驗入手,強化中華民族總體性認識,以此構建更深層次的認同。
日常生活中的歷史常識、政治常識、文化常識涵蓋了“五個認同”的核心要旨。我們要以常識還原事實,用客觀事實擊碎各種虛無主義、地區(qū)分裂意識、狹隘民族主義,以此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認知,激發(fā)人民的情感認同和精神認同。一是通過歷史常識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的認同。歷史常識是指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基本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常識蘊含著各族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反映著最真實鮮活的歷史事實。當前,我國仍面臨著民族分裂勢力和地區(qū)分裂勢力的挑戰(zhàn),特別是外部反華勢力的干預,更是加劇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難度和復雜性。針對民族問題,必須從歷史事實出發(fā)予以糾正,通過“五史”教育,認清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現(xiàn)代國家意識,強化各族人民對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認知。二是通過政治常識增強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政治常識是公民素質和公民意識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的重要基礎。必須讓人民群眾清楚認識到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三是通過文化常識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內蘊著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命運?!懊褡逦幕J同是民族成員對其文化的承認、認可、贊同,由此產生歸屬意識,獲得民族文化自覺的過程?!保?9]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這是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長遠根本之策。文化認同的關鍵在于以文化常識強化文化自覺,既要堅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持中華文化的一致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使認同中華文化與認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悖,又要傳承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揚艱苦奮斗、舍生取義、奮發(fā)圖強等偉大精神,使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二)情感共鳴:以符號表征激發(fā)中華民族共同情感
符號作為意義生發(fā)的修辭表征,被賦予了約定俗成的象征意義。代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具象化符號,是長期實踐的產物,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情感相親,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堅強紐帶?!保?]“無論是民族成員對共同體存在情感感知的生發(fā),還是對民族發(fā)展理性認知的達致,符號手段始終是使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重要憑借。”[40]符號使抽象的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具有共通性的具象化標識,通過聯(lián)想機制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反應,使個體在面對這些符號時產生情感共鳴和情感認同。
日常語言符號、日常圖像符號和日常儀式符號在激發(fā)中華民族共同情感中具有互補和協(xié)同的作用。日常語言符號是最普遍的符號形式,是人們進行交流互動、情感表達的重要媒介。人們通常以口頭語言和文字語言傳遞信息和溝通情感。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的國家,56個民族共有73種語言,30個有文字的民族共有55種現(xiàn)行文字,其中正在使用的有26種[41]。漢語和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已在全國范圍內普及,擴大和加深了各民族地區(qū)的交往交流交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學習和使用?!保?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要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深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也要在民族特色語言文字中挖掘中華民族的共性基因和共通情感,使中華文明的共同性和各民族的差異性在激發(fā)民族情感上優(yōu)勢互補。比如,“大家庭”“大花園”“石榴籽”這些形象的語言指稱,激發(fā)了各族人民的歸屬意識、團結意識、凝聚意識。日常圖像符號集視覺、聽覺、感覺于一體,是人們接收社會信息的主流方式,具有跨越語言障礙、增強民族共同情感的獨特優(yōu)勢。各族人民在日常生產、消費、交往、宗教信仰中形成、篩選、傳播、修正了系列圖像符號。這些圖像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情感訴求、精神品格,是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視覺媒介,共同建構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象。日常儀式符號通過特定的行為和習俗的定期重復,再現(xiàn)和強化集體記憶和情感聯(lián)結?!皟x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fā)、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保?3]中華民族憑借豐富的傳統(tǒng)儀式,如春節(jié)團圓、元宵賞燈、中秋賞月、端午龍舟等,延續(xù)著民族獨特而強韌的文化記憶,凝聚著民族情感共識,架構起民族精神信仰體系。隨著新興媒介技術介入傳統(tǒng)儀式,傳統(tǒng)儀式獲得創(chuàng)新性的表現(xiàn)形式和傳播方式,實現(xiàn)了跨越時空的情感體驗和全球范圍內的情感聯(lián)結,切實擴大了中華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意志錘煉:以利益驅動培育中華民族共同意志
利益是現(xiàn)實的人思想和行動的基礎,是社會發(fā)展的前提和動力因素?!啊枷搿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保?4]286人們因利益結成共同體。但是“群體的利益是要使每個人所占有的都相等”[34]73,那種以資本邏輯為主導把資產階級特殊利益包裝成人民普遍利益的共同體并不是真正的共同體。真正的共同體一定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優(yōu)先基礎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真正的共同體,始終將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置于最高位置,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包括經濟利益、社會福利、文化權益等,以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為驅動,有效培育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意志。
意志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調節(jié)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xiàn)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指導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人們的思想共識能否轉化為生活實踐,關鍵在于意志是否堅定?!熬蛦蝹€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一定要轉變?yōu)樗囊庵镜膭訖C,才能使他行動起來?!保?4]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轉化為意志,才可能使全體人民自覺克服艱難險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一方面,在增進利益共同性中強化中華民族共同意志。利益共同性意在“通過建立共同體內部各民族互補的利益鏈條來增強民族共同體的內部依賴性”[45],以各民族間的資源共享互惠和文化交流融通加深民族聯(lián)結和民族團結,協(xié)調好各民族具體利益和中華民族集體利益,并且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融入各民族發(fā)展之中,在利益共建共享中使各民族成為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以此強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在解決現(xiàn)實利益問題中凝聚中華民族共同意志。群眾利益無小事。毛澤東指出:“我們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保?6]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fā)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46]138-139。不解決好人民群眾日常利益問題,就難以匯聚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當前,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我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進一步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志基礎。
(四)行為助推:以交往互動引導中華民族共同行為
日常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簡單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和教化,包含著知、情、意、行四大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統(tǒng)一,從入腦入心到外化于行,日常行為是關鍵,個人要在各民族日常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加以踐行。這樣才能使觀念的力量轉變?yōu)殪柟讨腥A民族大團結大聯(lián)合、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物質力量。
中華文明孕育著開放包容的歷史基因,各民族跨越了地域、血緣、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限制,開展著廣泛且深入的交往互動。一方面,各民族在交往互動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統(tǒng)一底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各民族通過商貿、遷徙、婚姻、宗教等多形式,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聯(lián)系網絡,不斷探索出多民族依存共生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全方位嵌入各族人民的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這在全域范圍內加強了“中華民族一家親”“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等共同理念,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連通、思想共通、經濟聯(lián)通、民心相通,鞏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使各民族思想一致、步調統(tǒng)一,“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47]。另一方面,各民族在交往互動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統(tǒng)一行動?!耙徊綄嶋H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保?8]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互動作為一種柔性社會聯(lián)結紐帶,以族際互惠的優(yōu)勢維系著民族間性,使多民族的異質個體經過高度整合,形成有機共同體,即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意志使這一有機體在復雜組織中保持和諧穩(wěn)定有序,而統(tǒng)一行動則使共同愿景變成美好現(xiàn)實,以意志感召力和實踐行動力持續(x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xiàn)。”[42]當前,我國各民族統(tǒng)一行動的目標就是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四、日常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向度
日常生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在從日常生活話語、日常生活情境、日常生活規(guī)約、日常榜樣典型四重維度協(xié)同探索具體路徑,通過把政治話語轉變?yōu)樯钤捳Z、理論灌輸轉變?yōu)榉諊腥?、外在監(jiān)督轉變?yōu)閮仍谛逓?、示范效能轉變?yōu)樯眢w力行,架構起國家與各族人民溝通交流的橋梁,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潛移默化地嵌入各族人民生活全過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磅礴精神力量。
(一)巧用日常生活話語,把政治話語轉變?yōu)樯钤捳Z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人民性,其話語表達需要及時回應時代和人民所需。結合人民群眾的日常關切,運用生活化資源和通俗化話語表達,使政治話語向生活話語轉化,把道理講得質樸又有溫度,讓人民能聽懂、能接受、能踐行。
列寧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保?9]第一,關切日常話語主體需求,設置相應生活話語主題。當前,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社會熱點、突發(fā)事件、消費娛樂等主題廣受人民關注和熱議。應及時對準人民話語需求,利用和設置相關話語主題,話語主題選擇應遵循“小切口,大問題”,引導群眾關注和參與民族團結建設,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之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行動自覺。比如,在討論環(huán)境保護時,設置“各民族共同守護綠水青山”的主題,強調各民族在環(huán)境保護中的共同責任和貢獻;在消費娛樂領域,推廣反映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影視作品和音樂節(jié)目,增進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交流互鑒;在應對突發(fā)事件時,宣傳各民族團結互助的感人事跡,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豐富日常話語表達內容,建立系統(tǒng)生活話語體系。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生成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的話語表達內容,根據歷史事實和生活事實講故事、舉例子、擺事實,結合人們常用的口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積極運用“石榴籽”“胡楊”“吸鐵石”“眼睛”“生命”“格?;ā钡让钣鳎耙粋€民族也不能少”“56個民族是親兄弟”“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等質樸話語,拉近理論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構建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活話語體系,深入淺出地講明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什么、為何重要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第三,創(chuàng)新日常話語表達形式,融入現(xiàn)代生活話語敘事。積極利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形式,將理論話語和文本話語轉向通俗話語和口頭話語。同時,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優(yōu)勢,融合視覺敘事、媒介敘事等現(xiàn)代話語敘事方式,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可視化表達將觀念具象化,大力推出相關影視作品、微黨課、公益廣告、話劇、短視頻、表情符號、網絡熱詞等,將顯性灌輸轉化為隱性嵌入,以微觀感性敘事和現(xiàn)代話語柔性表達的方式完成意義建構。
(二)創(chuàng)設日常生活情境,把理論灌輸轉變?yōu)榉諊腥?/p>
生活本身展現(xiàn)為巨大的景觀積聚,這些景觀建構起了自發(fā)性的生活情境。針對景觀的意識形態(tài)支配功能關系,應積極利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特定活動場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景觀塑造,營造一種濃厚且隱而不顯的意識形態(tài)氛圍,將理論強制灌輸轉化為氛圍漸進感染。
其一,塑造政治慶典景觀,強化國家認同和身份認同。政治慶典不僅是國家權力的展示,更是文化傳承和精神凝聚的體現(xiàn)。依據重大政治事件、時間節(jié)點、政治文化等,組織策劃相關紀念儀式和象征性活動,向民眾傳達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和歷史傳統(tǒng),營造強烈的集體氛圍。在此過程中,不僅要展示國家的力量和成就,還要通過對共同記憶的喚起和對未來愿景的描繪,使人民感受到一種共同的命運和目標,激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從而增強民眾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例如,國慶典禮、授勛典禮、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閱兵儀式、重大政治活動開幕式等,使民眾在莊重威嚴的儀式感中強化共同情感,并在國家宏大敘事中找準自身定位和價值意義,強化個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其二,塑造民俗節(jié)慶景觀,增強民族情感和民族認同。民俗節(jié)慶深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蘊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體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是連接過去與未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重要橋梁。因此,要注意避免將民俗節(jié)慶降格為商業(yè)主義和情緒宣泄式的娛樂狂歡。中華民族的民俗節(jié)慶應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觀念為基礎,突出其文化內涵,借助其儀式化和慶典化功能,讓人民群眾在文化體驗中增加文化認同。此外,還要結合民俗節(jié)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精心組織民俗節(jié)慶活動,利用大眾傳媒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擴大民俗節(jié)慶的輻射面,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以此喚醒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記憶和民族情感。其三,塑造文化遺產景觀,促進文化認同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遺產景觀作為歷史的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記憶和歷史經驗,反映了人們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應加大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充分發(fā)揮文化遺產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教育功能,將文化遺產轉化為社會教育的有效工具。如在文化遺產地開展文化旅游、教育活動和研學項目等,各族人民通過親近祖國的大好河山、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感受各民族風土人情的方式,從內心深處堅定文化自信和由衷熱愛中華民族共同體。
(三)完善日常生活規(guī)約,把外在監(jiān)督轉變?yōu)閮仍谛逓?/p>
日常生活規(guī)約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完善日常生活規(guī)約就是要通過完善法律法規(guī)、鄉(xiāng)規(guī)民約、家規(guī)家訓,以法律強制力和道德感召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要健全法律法規(guī)。從頂層設計出發(fā),以國家立法的權威性和強制力保障民族平等和鞏固民族團結。形成“以憲法為根本,以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為核心,以地方法為支系”[27]55的完備法治規(guī)范體系,細化相關法規(guī)條例,穩(wěn)慎推進立改廢釋,依法處理民族事務,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和建設和諧穩(wěn)定的民族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問題,有不少是由于群眾不懂法或者不守法釀成的。”[50]要在日常生活中開展“精準滴灌”的法治宣傳教育,加大普法宣傳,利用普法文創(chuàng)產品、現(xiàn)場政策解讀、法律咨詢等,教育引導各族人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強各族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依法化解民族矛盾和問題,堅決依法打擊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違法犯罪行為?!爸挥袠淞Ψ傻男叛?,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保?0]二要強化鄉(xiāng)規(guī)民約。鄉(xiāng)規(guī)民約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自發(fā)形成的基于鄉(xiāng)情和人倫的自治規(guī)范,是一定地域范圍內共同體成員約定俗成的集體意志和價值共識。與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力相互補益,以柔性靈活方式約束著民眾的日常行為,助推形成我國社會公序良俗,協(xié)調我國基層社會關系和促進我國社會穩(wěn)定。鄉(xiāng)規(guī)民約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產分配、社會維穩(wěn)、婚喪嫁娶、育兒養(yǎng)老、道德教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交往交流等,蘊含著家國同構、共同利益至上、公理共議、孝悌睦鄰、勤勞自強、誠信友善等精神內核,這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內在一致性。充分挖掘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治理智慧,與時俱進地構建展現(xiàn)新時代精神風貌的新型鄉(xiāng)規(guī)民約,既要體現(xiàn)國家意志又要關照民眾愿望,融入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文化認同的核心價值觀,不斷加強共同體意識和共同體治理。三要嵌入家規(guī)家訓。家規(guī)家訓是在社會風習影響下,由家庭成員共同遵守并代代相傳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既是家庭風尚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主流價值的反映。“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保?6]186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家庭教育,廣泛開展家規(guī)家訓主題活動,通過家庭的言傳身教和身體力行,把“五個認同”“四個共同”“四個與共”“馬克思主義‘五觀’”“三個意識”“四對重大關系”等轉化為家庭成員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在家規(guī)家訓的代際傳遞和代際反哺下厚植家國情懷、涵養(yǎng)中華美德,形成愛國愛家、團結和睦、明禮知恥、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良好家庭風尚,自下而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樹立日常榜樣典型,把示范效能轉變?yōu)樯眢w力行
日常榜樣典型作為模仿性實踐的范本例證,是可感知、可明見的人格化的價值符號和政治象征,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保?1]我們應大力發(fā)揮榜樣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積聚起榜樣典型的強大政治力量,涵養(yǎng)民眾的榜樣意識,鼓勵民眾向榜樣學習、向榜樣看齊,將榜樣示范效能轉化為身體力行。
首先,挖掘、褒獎和培育具有真實性和可效仿性的先進模范,發(fā)揮榜樣的感召力。挖掘先進典型必須嚴格遵循實事求是原則,確保典型事跡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所選取的典型既要涵蓋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犧牲奉獻的宏大社會理想,也要囊括日常生活中不平凡的善心善舉,挖掘類型多樣的榜樣典型,以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使每個人在榜樣激勵下,找到自己在民族團結和國家建設中的個人定位。要秉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及時對先進模范的貢獻進行正式認定、表彰和獎勵,提升榜樣自身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激勵民眾將自身鍛造成為國為民的有用之才,在社會范圍內形成良好示范效應。其次,打造多渠道榜樣典型宣傳途徑,激發(fā)民眾對榜樣的效仿和追隨。單一零散的宣傳活動難以產生持久的影響,只有通過系統(tǒng)化、持續(xù)性的宣傳,才能不斷深化典型事跡的示范效應。要結合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和重大活動,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榜樣宣傳活動,綜合運用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在權威平臺利用短視頻、直播、圖文報道等形式,直觀再現(xiàn)榜樣在國家富強、民族團結中的感人事跡和精神品質,在系統(tǒng)報道宣傳中形成榜樣學習的階段性高潮,進一步擴大典型人物事跡的社會影響力。最后,開展常態(tài)化民族團結實踐活動,將瞬時感召力轉化為持久行動力。結合日常生活現(xiàn)代化變革,聚焦民族特色,根據不同民族地區(qū)和人群,打造具有民族團結意義的多元實踐活動,搭建好民族團結進步的實踐平臺,組織相關志愿服務、聯(lián)合勞動、文化交流、體育比賽等,將瞬時情感激發(fā)轉化為持久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行動,激勵各族人民為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 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鞏固發(fā)展中華民族大團結 李強主持 王滬寧宣讀表彰決定 趙樂際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N].人民日報,2024-09-28(1).
[2] 格日勒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與實踐途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4(2):16-23.
[3] 張神根,王臨霞.從歷史生成到時代價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重蘊涵[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2(3):1-9.
[4] 孔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邏輯理路、理論特質與實踐原則[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46-51+155.
[5] 高永久,馮輝.從“一條主線”到“一線兩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導向[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3(5):1-12.
[6] 起聯(lián)玉,張小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演進·現(xiàn)實挑戰(zhàn)·實踐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23(1):33-38.
[7] 高旸.構筑共有精神家園: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敘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探索[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4(1):105-121.
[8] 何雨婷,劉宗靈.新質生產力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邏輯關系、內在機理與實踐路徑[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4(3):40-50.
[9] 徐光木.新質生產力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邏輯與路徑[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4(3):26-39.
[10] 張勁松,陸豪.網絡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xié)同表征及其邏輯[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34-48.
[11] 趙聰.數(shù)字技術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4(4):18-28.
[12] 丁忠毅,程桂龍.智能算法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機理與優(yōu)化策略[J].民族學刊,2023(10):1-9+147.
[13] 李亞,汪勇.非物質文化遺產何以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貴州民族研究,2024(1):46-52.
[14] 熊威.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11-20.
[15] 劉仕剛,張繼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國特色民族學“三大體系”建設[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79-91.
[16] 王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俗方位與時代路向——基于多民族民俗生活共同體的視角[J].西北民族研究,2024(2):27-36.
[17] 郝亞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亟待多學科共創(chuàng)理論話語體系[J].民族學刊,2021(10):10-15+116.
[18] 石路,董新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當代中國政治認同的建構——一種基于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闡釋[J].學術探索,2024(6):58-64.
[19] 蘇欣,曾燦博.需要、情感與認知:心理學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思考[J].廣西民族研究,2023(2):92-98.
[20] 柏友恒,劉赫,楊昌儒.“秩序”“差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學邏輯[J].民族學論叢,2022(1):5-13.
[21] 李家新,劉甜甜,劉子云.何種教育參與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基于粵港澳大灣區(qū)內地九市3088位大學生的實證分析[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4(2):95-109.
[22] 楊敬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嵌入青少年憲法教育的法理意涵與實踐路徑——基于憲法教育和普法實踐的訪談研究[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4(2):110-121.
[23] 徐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哲學基礎與實踐路向[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12-25.
[24]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9.
[2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10.
[26]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09.
[27] 熊建生,尚曉麗.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生活向度[J].思想理論教育,2024(5):48-55.
[28] 藺葉坤,張國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活化路徑探賾[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26-32.
[29] 賈立勤,張潤君.日常生活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微觀建構[J].貴州民族研究,2023(6):36-42.
[30] 孟凡麗,王靜,王國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活化:內涵、機理及路徑[J].廣西民族研究,2022(5):54-62.
[31] 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共同建設偉大祖國 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報,2022-03-06(1).
[32] 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11-12.
[33] 鄭文正,張家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日常思維向度:敘事圖示、理論反思和生成路徑[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4(2):34-41.
[3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5] 鄭文正,阿依吐松·蘇旦.日常生活語言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由、內涵和路徑[J].廣西民族研究,2023(6):86-92.
[36] 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9.
[37] 王悅.馬克思主義如何理解“消費”[EB/OL].(2023-09-11)[2023-10-11].https://theory.gmw.cn/
2023-09/11/content_36823631.htm.
[38] 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
[39] 詹小美.民族文化認同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
[40] 詹小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
[41] 張文木.在推進國家語言戰(zhàn)略中塑造戰(zhàn)略語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3):83-91+160.
[42] 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 李克強主持 栗戰(zhàn)書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 汪洋講話[N].人民日報,2021-08-29(1).
[43] 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21.
[4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45] 馬偉華,郭怡敏.共贏、共情與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性理論結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17-24+181-182.
[46]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4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62.
[4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5.
[49] 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5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89.
[51] 習近平向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勛章獎章并發(fā)表重要講話 李克強栗戰(zhàn)書汪洋趙樂際韓正王岐山出席 王滬寧主持[N].人民日報,2019-09-30(2).